《莊子南華》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南華》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

莊子南華

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

有物先天地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

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狶韋氏得之,以掣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襲氣母;維鬥得之,終古不忒;日月得之,終古不息;堪壞得之,以襲崑崙;馮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處大山;黃帝得之,以登雲天;顓頊得之,以處玄宮;禺強得之,立乎北極;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

莫知其始,莫知其終。

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傳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

這個道就很麻煩了!大家要找名師傳道,找不到的。

莊子在這裡傳道了。

這個道,「有情有信」,「情」不是感情之意,「有情」就是現在講的有境界的,「有信」,有徵候的。

做功夫,你明白了一步,一步的象徵會出來。

但是「無為無形」,你越是作功夫離道越遠,心境越清靜越空靈,越接近「無為」,雖然「無為」,而又是「無形」的。

那你說「無為無形」是空的,看不見的,可你心神真能養到空了,那空就有一步一步的境界,一步一步的徵候。

這個做功夫,莊子在《人間世》的「心齊」裡已經講過了,孔子也曾經講過,不過孔子只講原則,孔子講道就很困難了,他是做篤實的功夫。

孔子講:「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我們小時候讀古書,很調皮,孔子小時候腿不太方便,三十歲才站得起來,大概在學校的時候少運動,就這亂扯一通。

孔子這一段話的意思是:從十五歲求學,經過十五年學習,才建立了信念;再加十年作人作功夫,四十才不懷疑,不然都在動搖之中;再作十年功夫,五十歲才有消息;「六十而耳順。」

那個耳朵不順?什麼叫「耳順」呢?應是「六十而耳,順」,就是是非善惡合一了;再過十年,才得了道。

孟子講「四十而不動心」,同孔子的「四十而不惑」差不多。

但孟子傳道,講「浩然之氣」,怎麼「浩」法呢?他又不講了。

孟子講的修養在《盡心章》裡有:「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有諸己之謂信,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幾歲功夫都講完了,就是莊子講的「有情有信」,「可欲之謂善」,譬如在座許多信佛信教的,喜歡跑廟子找老師,你就是善人,「可欲」就是想求,你要就是善,但你還沒有見道。

你用功上路,漸漸就會達到「有諸己之謂信。」

那是說,火候到了,必然會有它的境界呈現,可以徵信無疑。

但是還不行,還要身心充實。

孟子這一段話,一路下來,講的都是修持功夫的層次經驗。

其實幾家道理都一樣,說法不同而已。

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

我們找明師傳道沒有用,道是「可傳而不可受」的,這就很妙了,既然「可傳」,何以「不可受」呢?我們不要被莊子文字欺騙了,這當然可傳,代代相承是有的,只要有一個得道的觀念,那已經錯了,這既是「不可受」的理由。

你如果有老師傳我道了的這個觀念,就已經違反了「無為無形」的觀念了。

怎麼又叫「可得而不可見」呢?因為道士「無為無形」的,當然不可見。

所以我們看見某人有道,古人形容得非常好,「儼然有道之士」,好像有道的樣子,但道不在形象上。

這個「儼然」,等於佛家的「如」「如來」,「如來」翻譯得非常高明,好像來了卻又沒有來,來而不去,去又不去,就是這個道理。

「儼然」在中國文學上,用得之高明,有時一看,覺得古人實在聰明,現在人沒有那麼聰明。

這個道為何「可傳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呢?

自本自根, 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道在哪裡呢?不在老師那裡,也不在菩薩那裡,道在你自己那裡,「自本自根」,自己本來有的。

所謂名師傳道,不過是把他的經驗告訴你而已,你拿著他的經驗比這去做,找出得道的道是什麼,不是他給你一個什麼東西,道不是鈔票,鈔票給你也會用光的,這部會掉的,是「自本自根」的。

這個道在沒有天地萬有之前,就永遠存在了,這才是「存在主義」。

「神鬼」,鬼靠什麼來迷人呢?就是靠著一點道的靈光,這個「神」是動詞不是名詞,鬼得了這點道的靈光就更神了,不然就是一個笨鬼。

「神帝」,得了這個「神」才可以做上帝,不然就是「下帝」了,那就不行了。

「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這裡就是老子觀念的發揮,老子講,道「恍兮惚兮,其中有一精一」,就是這個道理。

「太極」是上古的名稱,我們讀了《莊子》,再看孔子著《易經。

系辭》就知道,「太極」這個名詞也非孔子所創,也非莊子所創,是上古老祖宗所傳下來的。

「太極」這個名詞代表宇宙初生那一點那個東西,等於現在講的物理動能最初的那一下。

至於「無極」是我們中國文化後來所造的。

老子的徒孫列子的書《列子》上,在「太極」上面創了「無極」「無始」等五個名詞。

「六極」就是六一合,就是空間,東南西北上下。

中國過去講宇宙只用六一合,這是在春秋戰國的時代。

到了秦漢以後,用八方,所謂「八方風雨會中州」,這是康有為有名的對子。

到了佛學進入中國,加成了十方,所謂十方,即四方四隅和上下。

「上古」是無始以來,非常古老。

這一段用高、深、久、長來形容。

得道之後

狶韋氏得之,以掣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襲氣母;維鬥得之,終古不忒;日月得之,終古不息;堪壞得之,以襲崑崙;馮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處大山;黃帝得之,以登雲天;

這是《大宗師》比較一精一彩要做結論的地方了。

豨韋氏是仁王,如果我們研究遠古史,學者們都把它拿掉的,在中國古文化裡,像我們小時候讀書時就知道,中國這個民族這個文化有多久呢?已經有幾百萬年以上了。

最初是天皇地皇人皇,人皇以後伏羲才出來畫八卦,在這以前都是無文字的。

那時我們這個世界跟天人是來往的,人都會飛的,同佛家的說法一樣。

太陽月亮就像掛在門口的電燈,後來人越來越壞了,這個地越來越離開天了。

到現在沒有辦法,只要用宇宙飛船,慢慢得想回去。

人從哪裡來?不是猴子不是細菌變得,是從天上下來的,老祖宗下來後,看見地球荒島一個,很好玩,以為不用吃飯身上有光,飛來去去的,就在地上流連久了,後來貪吃鹽巴吧,因為別的星球沒有,吃了鹽巴骨頭結實變重了,飛不起來,就留在地球上了,又後也是吃了蘋果出了一毛一病了。

但是我們現在認為那些是神話,究竟是不是神話呢?這是一個問題了。

譬如說現在的美國同學,找出《山海經》上,大禹王治水已經到了美國了,變成有根有據的事情,傳說紛紛。

豈止宋朝,其實唐朝我們中國都有人到過美國,只是覺得那裡荒涼的很,沒什麼意思。

「伏羲氏」畫八卦,是得了道的人。

道士無形無象的,只是功夫的方法各有不同,「伏羲氏」得了道,「以氣襲母」,以修煉氣而成功,長生不死。

「維鬥得之,終古不忒;」「維斗」是天上的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得了道,所以它就坐天體的主宰,指揮天體。

我們中國文化發達的最早的是天文。

過去我們把天體分成二十八宿和三垣—紫薇、少微、太微。

類似於我們現在講天文的經緯度。

經緯度是西方的劃分法。

我們把天體分成三垣、二十八宿,就是把天體星座的範圍,劃分為二十八個部分,為什麼叫「宿」呢?這是指每天太陽從西方落下去的時候,東方天上是那一個星座出來,這星座就是「宿」。

這出來的星座,每個月不同,每七天也不同,所以分作二十八宿,又分為十二辰,作為時間與天體的關係。

過去發現了北斗七星,就是現在西方人所指大小熊星座之際。

在夏天我們可以看到一條銀河,在銀河的背面,那七顆最亮的星就是北斗星,把七顆星連起來,像舀水的瓢,古時叫「斗」。

現在的天文學,也沒有離開我們老祖宗那個原則。

整個天體那許多星星,都是以北極星作為中樞,眾星拱衛著它。

每到晚上,北斗七星的斗一柄一前方,一定有兩顆最亮的星,很容易看見,這兩顆星叫「招冶二星,像兩個眼睛一樣,現在常講

「日月得知,始古不息;」太陽月亮因為得了道的功能,所以永遠掛在天體上。

「堪壤」就是泥巴。

崑崙上何以那麼高呢?是一點一點的泥巴堆積起來的。

「馮夷」是什麼呢?是水仙,太平洋大西洋的水都歸「馮夷」管得。

「肩吾」是古代神仙的名字,他得了道永遠在高山上活著不會死。

由上古到了我們老祖宗黃帝,「黃帝得之,以登雲天;」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黃帝自得道以後,活到一百一十歲,共計在位時間一百年。

後來因修道有成,便在鼎湖百日飛昇,上天作神仙的共祖了。

鼎湖在安徽黃山上,在鼎湖天上下來一條龍,黃帝騎上龍就上天了,一般幹部就抓住龍背龍尾,差一點的,就抓住龍鬚,跟著飛昇,結果龍鬚斷了,落下來變成神仙,所以長生不死。

因此,後來就有「攀龍附鳳」的術語,用之於君臣風雲際會的頌稱。

顓頊得之,以處玄宮;禺強得之,立乎北極;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

莫知其始,莫知其終。

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傳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

顓頊是上古的一個帝王的名字,這個帝王的了道,「以處玄宮」;死後做了北極的主宰。

「禺強得之,立乎北極」;禺強是神話中管北極深海的神,據說是中國人,所以北極的主權是我們的,將來你們到北極探險,找找他看。

「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

少光是天的名字,在佛經中「三界天下圖」有這個天的名稱。

「西王母」據說是玉皇大帝的一媽一媽一,永遠是二十幾歲的樣子,她的丈夫在東王宮,他們九年才能見一面,都是得了道的人,他們生的兒子玉皇大帝就當中央的主宰。

這是中國的神話。

你們研究比較宗教,把各種宗教收攏來一研究,會發現天上非常鬧熱,西方有西方的區域,我們有我們的區域。

這些人都得了道,所以能變成神,「莫知其始,莫知其終。」

這一斑老祖宗,不知道活了多長。

至於同我們比較相近的是彭祖,彭祖是可以考證的,據說他是唐堯時候的人,活了八百歲,實際上,如果照《神仙傳》上講,他到現在還在。

彭祖是南方楚國湖北一帶人的祖先。

「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五伯」就是到春秋戰國時期,他還活著。

那麼上面講的是出世,你看莊子好像亂扯一陣,把老祖宗神話都拿出來了,這些人在社會世間,把國家治理好了,功德好事作完了,最後走了。

得道了,不生不死。

後世就要差一層,得了道當宰相,「傳說得之,以相武丁,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

「傳說」是上古的名宰相,得了道的,因此一統天下,據說傳說功成名遂身退,死了以後上天,成了管星宿的神。

郭象的註解很多,大家自己去研究。

那麼,看起來莊子煞費苦心在宣傳宗教,像我們現在拿一本《聖經》在街上叫一樣,在宣傳他的道,叫完之後,他引出一個人。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南華
序言01.逍遙游01.逍遙游:鯤魚化為大鵬鳥01.逍遙游:生命之息01.逍遙游:境界大小的差別01.逍遙游:南北兩極相通01.逍遙游:四等人材01.逍遙游:出格的高人01.逍遙游:真俗不二01.逍遙游:堯讓天下01.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01.逍遙游:不龜手之藥01.逍遙游:無何有之鄉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人籟地籟天籟02.齊物論:鹹其自取02.齊物論:世上無如人欲險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真宰是誰02.齊物論:活著在等死02.齊物論:師心自用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02.齊物論:方生之說02.齊物論:引喻失義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02.齊物論:朝三暮四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02.齊物論:成虧之間02.齊物論: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02.齊物論:道可道非常道02.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02.齊物論:窮到源頭窮亦空02.齊物論:春秋經世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02.齊物論:辯來辯去辯不完02.齊物論:孟浪之言02.齊物論:姑妄言之姑聽之02.齊物論:生者寄也死者歸也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02.齊物論:天地蜩雙翼03.養生主:袁才子和鄭板橋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03.養生主:殺生的藝術03.養生主:技進乎道03.養生主: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03.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04.人間世:顏回想作王者師04.人間世:道不欲雜04.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04.人間世:皇帝也為難04.人間世:活不長的忠臣04.人間世:內直外曲成而上比04.人間世:江水東流去不回04.人間世:心齋04.人間世:波飛太液心無住04.人間世:自欺欺人 被人欺04.人間世:中國文化內聖的道統04.人間世:大使難當04.人間世:千古名將郭子儀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04.人間世:太子傅難當04.人間世:曲則全枉則直04.人間世:養虎的學問04.人間世:無用之材04.人間世:神木托夢04.人間世:異材04.人間世:支離疏的故事04.人間世:無用之用05.德充符:無腿的王駘05.德充符:止的人生05.德充符:申徒嘉給子產難堪05.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05.德充符:兀者叔山無趾05.德充符:惡人哀駘它05.德充符:仙才李泌05.德充符:顛倒眾生05.德充符:無情之人06.大宗師:知天之所為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06.大宗師:人為什麼短命06.大宗師:古之真人06.大宗師:道家好談兵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06.大宗師:拈提漢史06.大宗師:丙吉問牛06.大宗師:相忘於江湖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06.大宗師: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06.大宗師:安時而處順06.大宗師:善吾生 善吾死06.大宗師:心心相印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06.大宗師:忘乎道術06.大宗師:生死問題06.大宗師:是非仁義是刑罰06.大宗師:坐忘06.大宗師:命也夫07.應帝王:四問而四不知07.應帝王:為政治國的哲學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07.應帝王:立於不測之地07.應帝王:神巫季鹹07.應帝王:地文之定屍居07.應帝王:太沖莫勝07.應帝王:守本份07.應帝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