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南華》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這裡特別強調一點,莊子講入世的「大宗師」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南華》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

莊子南華

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

高士嚴子陵

這裡特別強調一點,莊子講入世的「大宗師」的思想,為了說明「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這個道理,我們可以提出東漢時的嚴子陵來加以發揮。

嚴子陵的少年同學漢光武劉秀當了皇帝,他不同意也不反對,研究歷史就要在這些地方著眼。

我們知道,漢光武劉秀的好處比漢高祖劉邦多。

伏漢將軍馬援,開始是反對劉秀的將領,有次因某件事,作為代表來看漢光武。

當時漢光武統一了中國,只有山西河四川沒有統一。

馬援與劉秀一見面,兩人談得很投機,馬援回到陝西,老闆隗囂問他:劉秀與他的祖先劉邦相比怎麼樣?馬援講:劉邦豁達大度,氣魄很夠,人很豪爽,這一點兩人不相上下,很難比。

不過有幾點不同:第一點,劉邦不喜歡讀書喜歡罵人,劉秀喜歡讀書不喜歡罵人,而且學問很好,很有辯才;第二點,劉邦一愛一喝酒,劉秀不喜歡喝酒。

隗囂說:照你這麼講,劉秀看來比漢高祖還要高明。

馬援本來要講劉秀比漢高祖還要高明,做人家的部下,只有這麼講,所以馬援之所以是馬援,多會講話!了不起!劉秀的好處很多,歷代帝王都殺戮功臣,漢高祖就殺戮過很多功臣。

但劉秀在一統天下以後,沒有殺戮過一個功臣。

但是嚴子陵為什麼還有許多不同意他的地方?自有他的道理。

嚴子陵也許是一個在當時局勢中,不做第二人想的人物。

但是他也深知劉秀不簡單,這個位置已屬於劉秀的,他就悠遊方外,再也不想鑽進圈套了。

因此他就反披羊裘,垂釣在這將桐廬的富春江上。

從這裡可以看出,嚴子陵好像得了莊子的秘訣一樣,所以他不姓嚴姓莊,應叫莊子陵。

歷史就是人生,把歷史讀通了,我們才懂得怎麼做人。

不要弄得像現在大學的史學系一樣,自己好像比歷史好高明,然後去分析歷史批判歷史,結果你不是歷史,你是書獃子。

現在研究歷史同我們過去不同,我們過去研究歷史,是使自己懂得如何做人做事,現在不然,現在是比歷史都還要高。

所以研究嚴子陵,要懂得研究歷史的困難。

劉秀作了皇帝之後,唯獨懷念這位同學,下命令在天下查訪,希望他來見一面。

有人報告,在浙江桐廬的富春江上,有一個反穿皮袍垂釣的人。

現在街上最時髦的是把皮袍反過來穿,在漢朝卻是很怪的,皮袍應該穿在裡面的。

古代穿皮袍是有學問的,官人與百姓穿皮袍是有區別的,官人不敢把穿的皮袍露出來,外面要套一層粗布,表示謙虛。

雖然是做假,但這假的後面有中國文化,痛惡你奢侈,拿富貴來驕人。

但皮袍多貴啊,相當於現在好幾千美元,又要用粗布蓋住,又要表示裡面有皮袍,那就把皮袍邊上的一毛一,露出來一點點。

老百姓卻不敢這樣,皮袍要短一點,蓋在裡面不能露出來。

過去有功名有地位的人才可以穿長袍,所以讀書人有了功名回鄉叫紳士,紳,就是一幅前面後面都快要蓋攏腳了。

老百姓冬天穿皮袍,不能超過膝蓋以下,這都是文化的故事,不講的話,我們死後你們不知道了,都認為千古以來皮袍是反著穿的,那就不是中國文化了。

反穿皮袍這事一上報,漢光武一想,這一定是嚴子陵。

就把他接到京城裡,但嚴子陵還是不願意做官。

漢光武說,你不要以為我當了皇帝,如今見面還是同學,今夜還是像當年同學時一樣,睡在一起,好聊聊天,嚴子陵還是那樣壞睡相,腿壓在皇帝的肚子上,似乎又目無天子。

所以有太史公發現「客星犯帝座」的說法。

總算劉秀確有大度,沒有強迫他做官,終於放他還山,仍然讓他過著悠遊自在,樂於江上垂釣的生涯。

歷史上稱讚嚴子陵高的很,但到了清朝有人就說他不高了。

有兩種相反的論調,因此相傳後世有一位上京考功名的秀才,經過嚴子陵的釣台,就題了一首詩:

君為名利隱,我為名利來,

羞見先生面,夜半過釣台。

這真是:「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了漏夜趕科潮的對比寫照。

但相反的,後人有對他做極其求全的批評,有人說嚴子陵一點都不值錢,這些隱士假的。

怎麼講呢?

一襲羊裘便有心,虛名傳誦到如今。

當時若著蓑衣去,煙波茫茫何處尋?

他是說嚴子陵反穿羊裘去釣魚,分明是故意沽名釣譽,要等漢光武來找他,因此為求成名的手段。

如果真想逃名避世,當時只著一般漁人所穿的蓑衣斗笠去釣魚,誰又知道富春江上多了一位漁人便是嚴子陵呢?那麼,當皇帝的同學劉秀,豈不是也無辦法找到你了嗎?因此他批評嚴子陵是有意弄噱頭,求虛名,而非真隱的人物。

如果照這種嚴格的要求隱士、高士、處士的標準來講,凡是被歷史文獻所記載,為人世所知的人物,乃至神仙傳記或佛門中的高僧,也都是一無是處的。

相同的,宋朝的大詩人陸放翁便說過:「志士棲山恨不深,人知己自負初心。

不需更說嚴光輩,直自巢由錯到今。」

陸放翁對隱士思想推崇得很高,道家的思想,真正要做個高人隱士,是不應該在這個世上的,還要在這十一層樓講《莊子》,那都是為了賺錢的問題,決不是高士。

被一般人知道是隱士就錯了,像嚴子陵一樣,都辜負了自己開始的存心,那你們又何必批評嚴子陵作假呢?巢由是黃帝時代的隱士,堯舜請他當皇帝他不幹。

像類似這一類的事情還很多。

所以,從這些事就可以看出,中國人,中國文化的思想對隱士思想推崇得不得了。

這是代表文化一精一神的一個招牌,甚至於說,我們歷史上已經出名的高人隱士,都受文化史的批評。

在好的一面講,這個文化思想是非常特殊的,所以我們要瞭解,道家思想形成了隱士學派。

隱士學派在中國三千年,二十五史上佔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他們在國家時勢危機時,撥亂反正救世救人時,就出現了。

等到天下一太平,許多人連名都不留就走了。

就是合於老子的「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這是中國文化的另一面。

青年同學研究中國文化,對這個問題要密切注意一下,過去一百多年來,素有的著作好像沒有提到這一面,甚至於說忽略了它,乃至於不瞭解它。

對於這一段莊子說隱士,我們加了許多的的閒話,做了一個說明。

現在再看莊子的申述。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南華
序言01.逍遙游01.逍遙游:鯤魚化為大鵬鳥01.逍遙游:生命之息01.逍遙游:境界大小的差別01.逍遙游:南北兩極相通01.逍遙游:四等人材01.逍遙游:出格的高人01.逍遙游:真俗不二01.逍遙游:堯讓天下01.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01.逍遙游:不龜手之藥01.逍遙游:無何有之鄉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人籟地籟天籟02.齊物論:鹹其自取02.齊物論:世上無如人欲險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真宰是誰02.齊物論:活著在等死02.齊物論:師心自用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02.齊物論:方生之說02.齊物論:引喻失義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02.齊物論:朝三暮四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02.齊物論:成虧之間02.齊物論: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02.齊物論:道可道非常道02.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02.齊物論:窮到源頭窮亦空02.齊物論:春秋經世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02.齊物論:辯來辯去辯不完02.齊物論:孟浪之言02.齊物論:姑妄言之姑聽之02.齊物論:生者寄也死者歸也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02.齊物論:天地蜩雙翼03.養生主:袁才子和鄭板橋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03.養生主:殺生的藝術03.養生主:技進乎道03.養生主: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03.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04.人間世:顏回想作王者師04.人間世:道不欲雜04.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04.人間世:皇帝也為難04.人間世:活不長的忠臣04.人間世:內直外曲成而上比04.人間世:江水東流去不回04.人間世:心齋04.人間世:波飛太液心無住04.人間世:自欺欺人 被人欺04.人間世:中國文化內聖的道統04.人間世:大使難當04.人間世:千古名將郭子儀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04.人間世:太子傅難當04.人間世:曲則全枉則直04.人間世:養虎的學問04.人間世:無用之材04.人間世:神木托夢04.人間世:異材04.人間世:支離疏的故事04.人間世:無用之用05.德充符:無腿的王駘05.德充符:止的人生05.德充符:申徒嘉給子產難堪05.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05.德充符:兀者叔山無趾05.德充符:惡人哀駘它05.德充符:仙才李泌05.德充符:顛倒眾生05.德充符:無情之人06.大宗師:知天之所為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06.大宗師:人為什麼短命06.大宗師:古之真人06.大宗師:道家好談兵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06.大宗師:拈提漢史06.大宗師:丙吉問牛06.大宗師:相忘於江湖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06.大宗師: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06.大宗師:安時而處順06.大宗師:善吾生 善吾死06.大宗師:心心相印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06.大宗師:忘乎道術06.大宗師:生死問題06.大宗師:是非仁義是刑罰06.大宗師:坐忘06.大宗師:命也夫07.應帝王:四問而四不知07.應帝王:為政治國的哲學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07.應帝王:立於不測之地07.應帝王:神巫季鹹07.應帝王:地文之定屍居07.應帝王:太沖莫勝07.應帝王:守本份07.應帝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