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南華》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利害不通,非君子也;」這也是批判儒家。我們在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南華》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

莊子南華

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

進退存亡之道

「利害不通,非君子也;」這也是批判儒家。

我們在歷史上看到,儒家有時候有利害不通之處,很多讀死書的儒家人物都與這個味道。

莊子在那兩個時代也見過很多,所以他認為這一班知識分子,不通利害的關鍵,沒有得道。

道家講的「通」利害,怎麼「通」呢?所以歷史上有文化的爭辯:儒家所標榜的是臨危受命,時代越艱苦,我越要站出來,中流砥柱,倒挽狂瀾,救社會就國家救天下。

表面上看起來氣派很大,但是時代狂瀾不可倒挽,中流是很難的,抵不住地。

除了讓別人承認,在歷史上留名之外,對社會沒有貢獻,對國家沒有裨益。

但在歷史上,儒家真正做到見危受命的人物並不多,不得已的倒很多。

道家不走見危受命這個路線,多半走隱士的路線。

道家思想的基本態度,始終是走「因應」的路子,順其自然。

一個時代形成了一個趨勢,挽不回來,所謂「江河東流不回頭」,不可能把歷史拉回來。

道家思想是講先知,一件事從它的前因,直到它一定的後果。

如石門水庫放水時,沒有辦法把水勢挽回,但計算到水流到某一地段時,輕輕開好一條水溝,就可以把水流疏散。

這就是現在流行道家的太極拳原理,四兩撥千斤的道理,也就是軍事謀略,以寡擊眾的要點。

所以中國歷史上,出來因應時勢,撥亂反正的,都是道家的人物。

所以救世之道,必須要通利害的,「不通利害,非君子也」。

站在道家立場上看儒家是那麼窩囊。

事實上,話不能這麼講,這個是普通一般所瞭解的。

我們回過來看孔子在《易經》上的思想,真正研究孔子,不能用四書五經作代表。

四書中足以代表孔子思想的書,一部《論語》而已,而且《論語》中又有十分之二的內容是關於孔子學生的。

要研究孔子真正的思想,就要看《易經》的「十翼」,此外還有《春秋》這部書,只有深通《春秋》,才可以瞭解孔子。

所以孔子自己也講:「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

後來司馬遷著《史記》,仿照孔子講了兩句話:「藏之於名山,傳之於其人。」

這是非常傲慢的話,把當時的人都罵了,他等於說:「你們都看不懂我的書,翻都不用翻,只有把它藏起來,將來會有聰明人看得懂。」

所以有人稱《史記》是漢代的謗書。

實際上不止是漢代的謗書,是對歷史嚴厲批評的一部謗書。

但是漢朝很偉大,沒有把《史記》毀了。

也可以說是司馬遷很偉大,他算定了你們讀不懂他的書,不會毀的。

《史記》很難讀懂,司馬遷寫一篇傳記講某一個人,講他好的一面都好,很少看的出壞的一棉。

那個人都好嗎?不是,壞的一面,要在同他有關係的人的傳記中,才看得出來。

所以要研究一個人,必須要把那個時代都讀遍。

《史記》就是仿《春秋》的道理,但不是都一樣。

《春秋》這部書怎麼瞭解呢?孔子講「知我者春秋,最我者春秋」,將來你們呀真正瞭解我,就要懂得《春秋》,將來你們要罵我,也要把《春秋》研究通了,才夠資格罵我。

《春秋》就是大謀略,《春秋》就是大兵法,所以孔子講「罪我者春秋」的道理就在這裡。

像我們小的時候,老一輩按舊式的教育,年輕人絕對不看《春秋》《戰國策》《三國演義》,看了以後要學壞。

我們為什麼引用這些呢?孔子著《春秋》刪《易經》,強調「知進退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一個人要懂得進退存亡之道,必須要懂得利害關係,如果不懂進退存亡之道,「非君子也」,這同道家的觀念完全一樣。

歷史上標榜的聖人君子,我們用學歷上的等級打個比方,聖人等於是博士,君子稍差一點,等於是碩士,更差一點的,等於是大學畢業的學士。

「行名失已,非士也;」歷史上有很多人為了好名,求名,而忘掉了自己,這夠不上一個知識分子。

所以我常對青年同學講,關於名利這兩個概念,我們不得不服日本明治維新大臣伊籐博文的兩句名言:「濟利應濟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

這話充分表達了中國文化中儒家的思想。

如果只知為個人一己之名,「行名失己,非士也」,夠不上一個知識分子。

講到這裡,我們又要引用司馬遷的思想,我常常說,《史記》不是歷史,是歷史哲學,尤其《史記》的學問,長處不在於劉邦項羽,而在「八書」,如《天官書》關於天文,《平准書》關於財政等思想最重要,其次是《伯夷叔齊列傳》中「烈士徇名,誇者死權,眾無馮生」。

這三句話就是人生哲學,這是三篇大論文,包含了很多思想。

「烈士徇名」,你不要看到這個「烈士」就想到「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那你就不要研究中國文化了。

現在的烈士這一說法是套用古文的,古人的烈士相當於現在觀念的英雄,時代不同觀念不同。

世界上的英雄為了成名成功,不惜自己的生命,像賭錢一樣,最後把命都押上來做賭注,這才夠得上一個英雄。

「誇者死權」,「誇者」就是狂人,或者說有神經質的人,如近代的希特勒,墨索里尼等獨一裁的人,他們喜歡控制人,喜歡抓權,為了權力的欲一望,可以把命賭上。

換句話說,你們要不要成名?要不要權力?要成名就要押上一聲去賭,用命去做賭注;要權力不是等來的,是要拿命去拼,那命去換得,這樣的話,算不定最後你會當英雄當帝王。

「眾無馮生」,一般老百姓,像我們這些普通人,只要吃得飽穿得暖,少一點麻煩,能好好活下去就行了。

「烈士徇名」就是「行名失己」,莊子批評「非士也」,這不夠一個知識分子。

「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這就是莊子作的結論。

大家不要被莊子的話所騙,道家的話同佛家的話一樣,往往像一個珠子在盤子裡滾,它四面八方都不著邊際的,什麼是「役人」? 替別人服務的稱為役,「役人」是領導別人。

「役人」的道理,人差不多只有兩種人,要麼我聽你的,要麼你聽我的。

不論是家庭中的夫婦,還是社會上的朋友,都是這樣。

你不肯不聽我的,我也不會聽你的,這就不好辦了。

所以古人講,一個人「不受命,不能令,廢人也」,一個人不肯接受別人的命令,又不能發佈命令讓別人服從你,那這個人是廢人沒有用。

照這個觀念,人只有不是你聽我的,就是我聽你的,沒有中間路線可走。

那麼,人要如何「役人」呢?如何做一個真正的領一導一人呢?莊子的結論,要「亡身真」,就是無我,連我都沒有了。

這一條命都不要了。

真做到無身,無我,才可以做一個領一導一人,這個結論把前面都總結了。

那怎樣才能做到無我呢?《大宗師》上面所講的,得道的人,才可以真做到無我。

因此莊子下面提出了一些人做標榜: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南華
序言01.逍遙游01.逍遙游:鯤魚化為大鵬鳥01.逍遙游:生命之息01.逍遙游:境界大小的差別01.逍遙游:南北兩極相通01.逍遙游:四等人材01.逍遙游:出格的高人01.逍遙游:真俗不二01.逍遙游:堯讓天下01.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01.逍遙游:不龜手之藥01.逍遙游:無何有之鄉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人籟地籟天籟02.齊物論:鹹其自取02.齊物論:世上無如人欲險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真宰是誰02.齊物論:活著在等死02.齊物論:師心自用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02.齊物論:方生之說02.齊物論:引喻失義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02.齊物論:朝三暮四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02.齊物論:成虧之間02.齊物論: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02.齊物論:道可道非常道02.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02.齊物論:窮到源頭窮亦空02.齊物論:春秋經世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02.齊物論:辯來辯去辯不完02.齊物論:孟浪之言02.齊物論:姑妄言之姑聽之02.齊物論:生者寄也死者歸也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02.齊物論:天地蜩雙翼03.養生主:袁才子和鄭板橋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03.養生主:殺生的藝術03.養生主:技進乎道03.養生主: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03.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04.人間世:顏回想作王者師04.人間世:道不欲雜04.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04.人間世:皇帝也為難04.人間世:活不長的忠臣04.人間世:內直外曲成而上比04.人間世:江水東流去不回04.人間世:心齋04.人間世:波飛太液心無住04.人間世:自欺欺人 被人欺04.人間世:中國文化內聖的道統04.人間世:大使難當04.人間世:千古名將郭子儀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04.人間世:太子傅難當04.人間世:曲則全枉則直04.人間世:養虎的學問04.人間世:無用之材04.人間世:神木托夢04.人間世:異材04.人間世:支離疏的故事04.人間世:無用之用05.德充符:無腿的王駘05.德充符:止的人生05.德充符:申徒嘉給子產難堪05.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05.德充符:兀者叔山無趾05.德充符:惡人哀駘它05.德充符:仙才李泌05.德充符:顛倒眾生05.德充符:無情之人06.大宗師:知天之所為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06.大宗師:人為什麼短命06.大宗師:古之真人06.大宗師:道家好談兵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06.大宗師:拈提漢史06.大宗師:丙吉問牛06.大宗師:相忘於江湖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06.大宗師: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06.大宗師:安時而處順06.大宗師:善吾生 善吾死06.大宗師:心心相印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06.大宗師:忘乎道術06.大宗師:生死問題06.大宗師:是非仁義是刑罰06.大宗師:坐忘06.大宗師:命也夫07.應帝王:四問而四不知07.應帝王:為政治國的哲學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07.應帝王:立於不測之地07.應帝王:神巫季鹹07.應帝王:地文之定屍居07.應帝王:太沖莫勝07.應帝王:守本份07.應帝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