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南華》07.應帝王:太沖莫勝:明日,又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子之先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南華》07.應帝王:太沖莫勝

莊子南華

07.應帝王:太沖莫勝

太沖莫勝

明日,又與之見壺子。

出而謂列子曰:「子之先生不齊,吾無得而相焉。

試齊,且復相之。」

第二天列子又陪神巫來見壺子。

他出來告訴列子說:你這位老師莫名其妙,這個人不正常的,一下這樣一下那樣,我看不透了,沒有辦法看相了。

等慢慢不顛倒了,正常的時候,我再來看。

列子入,以告壺子。

壺子曰:「吾鄉示之以以太沖莫勝,是殆見吾衡氣機也。

列子回來向老師壺子報告了神巫的話。

壺子說:剛剛我表示給他看的,「太沖莫勝」。

我們學中國醫學,尤其看《黃帝內經》,知道「太沖」是一個脈,太衝脈也可以代表中脈,也就是密宗講的中脈,這個衝脈上下貫通,天人一貫的。

壺子說我剛剛給他看的,是站在中道的道理。

如果離開身一體的氣脈,拿哲學的觀念看,壺子現在給他看的是中道,不是空不是有,這是形而上道的境界,所以他看不出來。

「太沖莫勝」,沒有一樣可以超過它的,這就是空嘛,真空。

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比較的,空沒有辦法比較,它沒有比較的,空就是空了。

「是殆見吾衡氣機也。」

「衡」是平衡的意思,就是平等圓滿的意思,等於佛家萬法平等,萬念皆空的境界裡。

我們要注意,壺子講了三個境界:「杜德機」、「善者機」、「衡氣機」。

鯢桓之審為淵,止水之審為淵,流水之審為淵。

淵有九名,此處三焉。

有一個東西,壺子拿流水來形容。

我們這裡研究唯識學的同學,正好做一個參考,特別注意,佛學唯識學講:「一切種一子如瀑流」,生命一根本的第八阿賴耶識,像一股流水一樣。

我們岔進來研究這個問題,實際上講到關於人一性一的問題,講到心理的現狀,講到生命的問題,好像不但中國儒釋道三家,很多宗教教主也都是拿流水來做比喻、做解釋。

這裡面又是一個題目,又是一個有趣的大問題,也是非常高深的問題。

現在回到《莊子》本文。

「鯢桓之審為淵,」一條大魚在一個地方游一動,「審」就是很久,魚在那個地方游劫久了,慢慢這裡形成一個深淵。

魚在游一動水就在波動,水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流動,波動的力量,使那個地方慢慢地挖空了,挖空了很深。

「淵」就是水很深的地方。

「止水之審為淵,」還有一種水,譬如很有力量的從上游流下來的水,流到最後,看著要停掉,實際上不會停掉,衝到最深的地方,那個地方衝擊久了,變成一個深潭。

「流水之審為淵,」流動的在轉動在放置,轉動旋轉著向下面鑽,鑽個深深的洞,深不可測。

譬如我們到新旬,我記得有一個水電站在那裡,那裡的流水轉動著就如同深淵,所以許多青年游泳,碰到那個旋轉的水流就沉下去了。

這裡形容了三種深淵,一個是活動的水,一個是止水,一個是旋轉的水。

壺子說實際上,流水構成深淵有九種,「此處三焉。」

現在我只給你講三種現象。

《莊子》這一篇文章是非常奇怪的,很多問題都掛在那裡,沒有做結論,只是提出來,要讓你自己去參。

所謂「參」,是禪宗的術語,就是讓你自己去想,自己去研究,自己去做結論。

壺子告訴徒弟列子,拿流水代表了三個「一團一」,提出了三種現狀,表示了三種功夫,三種修養的境界。

還有,要注意,用水形容這三種現狀,實際水變成深淵分析起來有九個,不過大原則只有三個。

所以我們研究這個道理,講心一性一修養之學,是最高的哲學,這些東西非常有趣,如果不做功夫,只故學術研究,是不行的。

譬如中國的《易經》只講八卦,這個八卦是講現象,但是還有一卦,是卦不出來的卦,沒有的卦,那是第九卦,後人所謂叫太極。

同樣的,印度釋迦牟尼佛講心一性一之道,講唯識只講八識,實際上有九識,第九識叫阿莫那識白淨識。

都是七八九,都很妙的。

就拿唯識講,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筧耶識,這最重要。

唯識最重要的六七八識也是三淵,所謂第六意思,等於莊子講的「流水之審為淵」,「止水之審為淵」等於第八阿賴耶識;「鯢恆之審為淵」等於是第七末那識,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我們深深地感覺到,「東方有聖人出焉,西方有聖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

世界上任何人,學問修養到了最高的境界,到了形而上真理的那個地方,只有語言文字表達上的差別,所得的道是一個的。

真理只有一個,沒有兩個的,兩個就不叫做真理,真理是有絕對一性一的。

上面這幾句不是宋儒的話,是列子的話。

有位同學寫論文,認為是宋儒的話,實際上是宋儒引用古人的話。

列子的這幾句話在《淮南子》上也提到過。

不過那時提到的西方,同現在的範疇兩樣,我們現在的空間更擴大了,那時是以中國為中心的。

嘗又與來。

壺子對列子說,你又再去叫他來。

不知其誰何

明日,又與之見壺子。

立未定,自失而走。

壺子曰:「追之!」列子追之不及。

反,以報壺子曰:「已滅矣,已失矣,吾弗及已。」

第二天,列子又陪這位有神通的神巫來了,他一看壺子,自己就慌了,站不住了,回頭就跑掉了。

壺子叫列子去追他來o列子追這個神巫,但追不到了。

列子就回來向老師報告:看不見,喪失了,抓不回來了。

這裡的文字很妙,如果用我們現在的話講,列子講撰寫不到,三個字就完了,莊子為什麼用「已滅矣,已失矣,吾弗及已」呢?莊子的文字太好了,專門在玩一弄文字。

但是我們把書放下來,再仔細研究一下,其實莊子不是在玩一弄文字,這三個階段都有它的道理。

「已滅矣,」看不見,每一件事情,同我們講的話一樣,是沒有影子的;「已失矣,」喪失了,永遠不會回來了;「吾弗及已。」

而且不管怎麼樣追,也永遠抓不回來的。

換一句話講,這三個階段,代表了在現實的人生當中,你要追什麼東西,神通也追不住,神佛也追不祝這三個階段,也等於哲學經常用的過去、現在、未來。

所以莊子用每一個文字,都是有道理的。

莊子的文章,我們這次這樣講,隔一陣,說不定又變了,又用另外的方式講,就同莊子自己的東西一樣,如於子走盤,非常妙。

壺子曰:「鄉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

吾與之虛而委蛇,不知其誰何。

「鄉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

「未始」,無始以前的那個東西,就是至高無上的道。

「吾宗」就是宗旨就是道。

壺子告訴列子:剛剛我給他表示的是宇宙萬有無始以前的形而上道的境界。

「吾與之虛與委蛇,」這句話解釋起來,就是佛學上的名詞「如夢如幻」、「如真如實」。

壺子說:我給他看的是似真似幻的影子。

這也表示我們現實的世界,我們現實的生命,我們活著的身心,都是「虛與委蛇」,都是個影子。

後來文學上經常用到的成語「虛與委蛇」,就是出自這裡。

「而不知其誰何。」

就是能不透,他看的是如夢如幻的東西,當然看不懂嘛!

所以西方或日本的朋友們,研究中國的禪宗,有些著作認為,禪宗雖然穿了佛教的外衣,實際上裡面是老莊的東西。

這些著作也言之鑿鑿,有憑有據。

道理是什麼呢?老地的這些術語,禪宗的大師們太熟了,在中國弘揚佛法的道理,已經把那個術語都變了,用老莊的術語來講。

譬如從明朝以後,禪宗流行參話頭的方法,到了這一百多年後,所流行的參一個話頭「念佛是誰?」

就同莊子「不知其誰何」這句有關。

我們這個能夠作用,能講話聽聲音,能吃飯能走路能思想的,這究竟是什麼東西?或者我是誰?身一體不是我,身一體上每一樣不是我,但是都是我之所有,都是我之所徫,現在屬於我的使用權。

我們這個肉一體生下來以後,都歸我們使用,使用五十年、一百年、二百年、五百年都可以,它畢竟是借來歸我們使用的,現在我們有使用權用它,但沒有主權永遠佔有它,做不到。

那麼這個我究竟是誰呢?當然這個話不能再去研究了。

我看了一本武俠小說,有一個人就被這個話問瘋了,兩個手在下走路,兩個腳朝上,一碰到人就問我是誰?能禪參瘋了,永遠昏了頭,功夫都用不出來了。

我是誰?這個問題,你真能找出答案來,那天下事都能解決。

但這個問題很難找出答案來,那麼日本美國許多學者,研究中國的禪,都會碰到這個問題,就認為是從《莊子》裡面出來。

這種理論的出現,先是出自日本方面,因為日本許多老先生們,對於老子莊子熟悉的還不少。

像十幾年前我在日本的時候,碰到好幾位年紀大的老教授,雖然我也不會講日本話,他們也不會講中國話,大家在一起談得很開心,不過手裡都是拿著紙拿著筆,而且用不著寫白話,古文一寫,拿過去他們就懂了,他們的中國詩也做得很好,談話一點沒有覺得困難。

他們對老莊很熟悉的,認為禪受老莊的影響太大,所以有這個觀念。

不能說這個觀念完全沒有道理,要注意,也不是有百分之百的道理。

因以為弟一靡一,因以為波流,故逃也。」

這幾句話更妙了。

「因以為弟一靡一,」什麼叫「弟一靡一」呢?這個名詞,是《莊子》裡特有獨見,在《莊子》以前很少見。

簡單明瞭的解說,「弟一靡一」就是佛學的一個名詞,「遊戲三昧」。

懂了道的人,處在這個世間如夢如幻,一切 皆是在遊戲中,連生死都是遊戲,現實更是遊戲,沒有哪一樣不是遊戲,不必要那麼去認真的,或者你認真也無妨,認真也是遊戲,不認真也是遊戲。

像在這個大地球大湯圓上,幸而生了我們這些穿女服和不穿衣服的生物,這些生物就在這個大湯圓上,莫名其妙地搞了幾千萬年,實際上都是在玩,都是在遊戲,沒有哪個是究竟。

「因以為波流,」這個生命在世界上,懂了道以後,懂了「虛與委蛇,」並不可悲,像流水一樣地那麼優美。

你不要想到流水就很悲觀,流水過去了追不回來,「黃河之水天上來」,永遠還有流水來的喲。

世界上最初那一點水,最初那一條河,從哪裡來?作時來?你說最初那一條河從太陽來,那從太陽來的那一條河雙從哪裡來?這個虛空裡的太陽多得很,最初的最初又從哪裡來?同樣的道理,「不知其誰何」,你也代不出來。

但是,你不要怕來源沒有了,總歸有來,也總歸不斷地去了。

所以一切都是遊戲三昧,如夢如幻。

壺子說,我剛剛給神巫看無始以來形而上的道,道是看不見的,他看見我變成了影子了,看一切境界都是影子,都是如夢如幻的境界,一個人突然看到如夢如幻,一切不現實了,脫離現實太遠,連自己都忘掉了,他於是害怕了,「故逃也。」

這個道的境界,道的作用,有神通的人都看不懂了。

實際上列子也表示,「已滅矣,已失矣,吾弗及矣。」

換句話講,這個有神通的神巫被壺子嚇死了,所以列子出去追不到了。

那麼莊子又說了這一段故事。

我們看《應帝王》裡面非常妙,一節一節都是說一個故事,幾乎沒有一個地方,給我們做了一個完全的結論。

要注意!結論就在它的題目,《應帝王》這個題目,《應帝王》也就是入世之道。

換句話,結論就是在我們的心裡頭,要用你自己的智能去做結論。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南華
序言01.逍遙游01.逍遙游:鯤魚化為大鵬鳥01.逍遙游:生命之息01.逍遙游:境界大小的差別01.逍遙游:南北兩極相通01.逍遙游:四等人材01.逍遙游:出格的高人01.逍遙游:真俗不二01.逍遙游:堯讓天下01.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01.逍遙游:不龜手之藥01.逍遙游:無何有之鄉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人籟地籟天籟02.齊物論:鹹其自取02.齊物論:世上無如人欲險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真宰是誰02.齊物論:活著在等死02.齊物論:師心自用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02.齊物論:方生之說02.齊物論:引喻失義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02.齊物論:朝三暮四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02.齊物論:成虧之間02.齊物論: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02.齊物論:道可道非常道02.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02.齊物論:窮到源頭窮亦空02.齊物論:春秋經世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02.齊物論:辯來辯去辯不完02.齊物論:孟浪之言02.齊物論:姑妄言之姑聽之02.齊物論:生者寄也死者歸也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02.齊物論:天地蜩雙翼03.養生主:袁才子和鄭板橋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03.養生主:殺生的藝術03.養生主:技進乎道03.養生主: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03.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04.人間世:顏回想作王者師04.人間世:道不欲雜04.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04.人間世:皇帝也為難04.人間世:活不長的忠臣04.人間世:內直外曲成而上比04.人間世:江水東流去不回04.人間世:心齋04.人間世:波飛太液心無住04.人間世:自欺欺人 被人欺04.人間世:中國文化內聖的道統04.人間世:大使難當04.人間世:千古名將郭子儀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04.人間世:太子傅難當04.人間世:曲則全枉則直04.人間世:養虎的學問04.人間世:無用之材04.人間世:神木托夢04.人間世:異材04.人間世:支離疏的故事04.人間世:無用之用05.德充符:無腿的王駘05.德充符:止的人生05.德充符:申徒嘉給子產難堪05.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05.德充符:兀者叔山無趾05.德充符:惡人哀駘它05.德充符:仙才李泌05.德充符:顛倒眾生05.德充符:無情之人06.大宗師:知天之所為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06.大宗師:人為什麼短命06.大宗師:古之真人06.大宗師:道家好談兵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06.大宗師:拈提漢史06.大宗師:丙吉問牛06.大宗師:相忘於江湖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06.大宗師: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06.大宗師:安時而處順06.大宗師:善吾生 善吾死06.大宗師:心心相印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06.大宗師:忘乎道術06.大宗師:生死問題06.大宗師:是非仁義是刑罰06.大宗師:坐忘06.大宗師:命也夫07.應帝王:四問而四不知07.應帝王:為政治國的哲學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07.應帝王:立於不測之地07.應帝王:神巫季鹹07.應帝王:地文之定屍居07.應帝王:太沖莫勝07.應帝王:守本份07.應帝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