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南華》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南華》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

莊子南華

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

莊子的寓言

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

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遁。

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恆物之大情也。

特犯人之形而猶喜之。

若人之形者,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其為樂可勝計耶?故聖人將游於物質所不得遁而皆存。

善妖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又況萬物之所繫,而一化之所待乎!

下面莊子就提出一個在中國文學中慣用的最好的比喻。

比喻本身在莊子來說,不叫比喻叫寓言。

寓言這個「寓」字,是莊子先提出來的,距離現在有兩千多年。

但到了滿清末年,外國文化一進來,那些神怪的小說如《伊索寓言》也進來了,後世青年的同學們,因為兒童時候就讀過《伊索寓言》,這是西方神話,神話都是亂想編出來的,像科學小說一樣憑幻想寫的,所以認為語言那都是謊話,亂扯。

結果看了《莊子》,莊子自己說他所說的話都是寓言,那麼《莊子》就是放狗屁亂說嘛!這都是觀念上的錯誤。

我們要注意,這只是當時我們把西方的神話翻譯過來,借用了《莊子》中寓言這個名稱。

那麼,莊子所說的寓言又是什麼寓言?我們要瞭解,「寓」者「寄寓」也。

所以莊子說他講的話是「寓言」,意思就是說「我所講的話,是打丫頭罵小一姐的話」,這就是寓言。

有時人類的語言,沒有辦法直接表達自己的思想,我們仔細研究,在與人談話時,直接講,對方反而不懂,改為將一段笑話,說不一個故事,不等到說完,對方哈哈大笑,他就懂了。

這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思想意見,最好的辦法。

所以印度的因明邏輯有用「喻」這種辦法,我們遇到很難表達的思想時,最好的辦法是用笑話,用故事。

喻是有意義的,不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莊子》裡處處用比喻說明道理。

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

然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藏」字,只能借用一個名稱來講,就是佛學所說的執著,抓得很牢。

一個人對生命之中的一切,都想把握的很牢,其實永遠都不會給你把握的。

所以要想把握很牢,就是「藏舟於壑,藏山於澤」,把船藏在山谷裡面,把山藏在海洋裡面。

「澤」代表海洋。

以我們人的觀念,那真是牢固得不得了,「謂之固矣。」

但是,人卻不知道,你認為藏的很好,有一個人力氣很大,半夜三更不知不覺地把山和太平洋都背走了,你看,莊子早就知道地球在轉動。

地球是圓的會轉動,人們以為是近代科學知識,其實中國上古早已知之,知識我們不詳察而已。

又有人根據中國若干書籍上說的「天圓地方」,便一口咬定古人的觀念認為地球是方的。

這種不明究竟人云亦云的說法,非常錯誤。

孔子的弟子曾子,就曾講過地是圓的,不是方的,而且一直在旋轉,所謂「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的觀念,早已由來悠久。

「地方」不是指地球是方塊的,是說地有方位。

我們看舊書,不要自己把自己文化搞錯了。

山和海夜裡有人背它,但一般人不懂得,以為自己坐在地球上很穩當,實際上地球在轉動,這個知識是現代科學常識。

這一段郭象的註解非常有意義,非常好:「夫無力之力莫大於變化者也,故乃揭天地以趨新,負山嶽以捨故,故不暫停,忽已涉新,則天地萬物,無時而不移也。

世皆新矣,而目以為故舟;日易矣,而視之若舊山;日更矣,而視之若前。

今交一臂而失之,皆在冥中去矣。

故向者之我,非復今我也,我與今俱往,豈守故哉。

而世莫之覺,謂今之所遇可系而在,豈不昧哉!"

這個宇宙間天地間,最有力量的是什麼?在宗教家是上帝,神佛,中國文化不講這一套,中國文化把上帝神佛都用一個名稱——造化,也叫變化,這是物理一性一的,沒有宗教的外衣。

後來,也用於八字算命,哎呀,我的命不好,也是造化不好。

造化就是生命的主宰。

這個宇宙的功能,看起來沒有力量,但對一切萬物一切生命,有主宰的作用。

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實際上隨時在向前走,每一天都不同,隨時都是新的,所謂「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這個不同,在中國文化的《易經》中,叫變化,在佛就叫無常。

只是我們人的知識不夠,認識不夠。

眼睛裡的台北,今天跟昨天一樣,其實,今天的台北不是昨天的台北,明天的台北又不是今天的台北,隨時在變的。

所以我們要瞭解,昨天活著的我不是今天活著的我,今天活著的我不是明天活著的我,認為我今天的生命和時間永遠守在那裡不動,或者永遠把今天的成就看得牢牢的,道理看不通,那就對道永遠不瞭解。

這就是郭象的註解,後來註解沒有超過他的,比《莊子》又要容易懂一點,因為離我們更近了。

藏大小有宜,猶有所遁。

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恆物之大情也。

我們要藏大的和小的東西,「有宜」,都想藏在恰當的地方,天下事真藏的好嗎?真被人把握的牢嗎?不可能,「猶有所遁」,越藏得好越把握的好,越逃走了。

我昨天還對一個朋友說,你一愛一自己的小孩一愛一的要命,但越一愛一越糟糕,一愛一的教育要有方法,一愛一得太過了就被你害了,你越一愛一得牢越跑得快。

天下事都是如此,真想藏,那要怎麼藏呢?就藏在本位上,把天下藏在天下,一點問題都沒有;這一杯水藏在海裡,藏得最好,這是自然的道理。

所以人一切歸之於自然,歸還到本位去,應該如何便如何。

你如果用私心,用個人的小觀念,想把它抓得很牢,你越抓越跑了,就不對了。

我們因為不知道宇宙這個造化隨時在變,不知道這個道,卻永遠想抓得牢牢的,所以我們想永遠年輕,未來的錢想永遠保有。

我的經濟思想不同,我經常告訴年輕同學,這個月發了財賺了五十萬,在口袋裡馬?「沒有,在銀行裡。」

我說那不叫賺。

如果放在銀行,我有經驗,我年青時,家裡的錢都放在銀行,北洋政一府被北伐戰爭打垮了,銀行沒有了,錢也沒有了,所以銀行也靠不祝我認為把錢放到口袋裡都不算我的,算不定等一下掉了,或被扒手摸走了,身上放了錢出門還要摸一摸,告訴扒手我這裡有錢,反正很麻煩。

要什麼時候才叫賺錢呢?我的原則是,錢用完了,總算我用過了,那才是真的賺了。

所以你藏得那麼之深,之牢,認為這回我放好了,不知道會變去的。

鈔票我用完了,就是我剛才的原則,我用完了就是空了,空了還怎麼變?

莊子這類文章,在中國一二千年詩詞歌賦文章上,各方面都經常用到,當然古人寫文章,不會一句一句統統地用上去,那就叫「文抄公」了,不過寫文章的人,「千古文章一大抄」,只是抄的技術高明與否。

如這一段,凡是遇上「藏山」「所藏」等幾個字,就把《莊子》這段一精一神拿出來了。

特犯人之形而猶喜之。

若人之形者,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其為樂可勝機邪?

這個地方就是一個大問題了,這是道家的思想。

我們人最高興是有了這個生命,所謂生命就是有這個肉一體,這是錯誤的認識。

生命不是肉一體,肉一體是一個機械,我們生命的能,通過這個肉一體用一用。

「犯人之形」,我們人犯了錯誤,才得到這個人形。

結果為了幾十斤肉,幾百根骨頭,一天到晚忙死了, 對自己的形體一愛一護的不得了。

其實像人一體這麼一個生命,在宇宙變化裡,是千千萬萬變化裡的一種而已,沒有什麼可貴。

人的漂亮不及玫瑰花,香味不及蘭花,笨不像豬,聰明不像猴子,人同猴子、豬、花等都是變化裡的一種。

但生命的根本,宇宙裡的道,它生生不已,變化萬有,無窮無盡,永遠變不完。

所以,我們人如果認識了自己的真生命,「其為樂可勝計邪?」

真得了道,那是無比的快樂,那就是叫極樂世界了。

故聖人將游於物質所不得遁而皆存。

善妖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又況萬物之所繫,而一化之所待乎!

真正得道的人,不一定認這個肉一體,他要得生命的真體,得了真體才能「游於物之所不得遁」,才能同萬化並存,永遠不死,才是真能了道。

郭象的註解:「夫聖人游於變化之途,放於日新之流,萬物變化亦與之萬化,化者無極亦與之無極,誰得遁之哉。

夫於生畏凶而於死為存,於死為存則何時而非存哉。」

得道的人,遊戲人間,任運自然,一天天只管明天不管今天,這個生命萬古常新的,它跟著宇宙天地的自然而變去,不勉強不抗拒,過去了的不想拿回來,未來的也不抗拒它,自然而來,自然而去。

得了道的人,他看見我們這個生命活著是可憐的,是失敗的,所以莊子講是「犯人之刑」,犯了罪,才有人這個身一體。

所以得了道的人,才會懂得自己的生命,「夭」就是短命,活得長活得短,怎樣生來開始,怎樣死了走,都無所謂,這是天地自然之理,這個道的根本,形而上的道體,是「萬物之所繫」,萬物都靠這個道這個能,變化出來。

「一化」就是萬物的萬種變化,最後的功能就是一個,這一個就是道,那這個道怎麼修法呢?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南華
序言01.逍遙游01.逍遙游:鯤魚化為大鵬鳥01.逍遙游:生命之息01.逍遙游:境界大小的差別01.逍遙游:南北兩極相通01.逍遙游:四等人材01.逍遙游:出格的高人01.逍遙游:真俗不二01.逍遙游:堯讓天下01.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01.逍遙游:不龜手之藥01.逍遙游:無何有之鄉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人籟地籟天籟02.齊物論:鹹其自取02.齊物論:世上無如人欲險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真宰是誰02.齊物論:活著在等死02.齊物論:師心自用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02.齊物論:方生之說02.齊物論:引喻失義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02.齊物論:朝三暮四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02.齊物論:成虧之間02.齊物論: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02.齊物論:道可道非常道02.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02.齊物論:窮到源頭窮亦空02.齊物論:春秋經世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02.齊物論:辯來辯去辯不完02.齊物論:孟浪之言02.齊物論:姑妄言之姑聽之02.齊物論:生者寄也死者歸也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02.齊物論:天地蜩雙翼03.養生主:袁才子和鄭板橋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03.養生主:殺生的藝術03.養生主:技進乎道03.養生主: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03.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04.人間世:顏回想作王者師04.人間世:道不欲雜04.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04.人間世:皇帝也為難04.人間世:活不長的忠臣04.人間世:內直外曲成而上比04.人間世:江水東流去不回04.人間世:心齋04.人間世:波飛太液心無住04.人間世:自欺欺人 被人欺04.人間世:中國文化內聖的道統04.人間世:大使難當04.人間世:千古名將郭子儀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04.人間世:太子傅難當04.人間世:曲則全枉則直04.人間世:養虎的學問04.人間世:無用之材04.人間世:神木托夢04.人間世:異材04.人間世:支離疏的故事04.人間世:無用之用05.德充符:無腿的王駘05.德充符:止的人生05.德充符:申徒嘉給子產難堪05.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05.德充符:兀者叔山無趾05.德充符:惡人哀駘它05.德充符:仙才李泌05.德充符:顛倒眾生05.德充符:無情之人06.大宗師:知天之所為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06.大宗師:人為什麼短命06.大宗師:古之真人06.大宗師:道家好談兵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06.大宗師:拈提漢史06.大宗師:丙吉問牛06.大宗師:相忘於江湖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06.大宗師: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06.大宗師:安時而處順06.大宗師:善吾生 善吾死06.大宗師:心心相印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06.大宗師:忘乎道術06.大宗師:生死問題06.大宗師:是非仁義是刑罰06.大宗師:坐忘06.大宗師:命也夫07.應帝王:四問而四不知07.應帝王:為政治國的哲學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07.應帝王:立於不測之地07.應帝王:神巫季鹹07.應帝王:地文之定屍居07.應帝王:太沖莫勝07.應帝王:守本份07.應帝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