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南華》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若狐不偕、務光、伯夷、叔齊、 子、胥余、紀他、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南華》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

莊子南華

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

隱士與歷史文化

「若狐不偕、務光、伯夷、叔齊、 子、胥余、紀他、申徒狄,」這些人我們就不一一介紹人,他們都是中國歷史上所標榜的高人,隱士,是被列入《隱士傳》《高士傳》裡的人。

說到隱士,大家注意,研究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化史的要特別注意,中國幾千年影響最大的是什麼人?還不是孔孟,還不是老莊,是隱士。

好像我看近百年來的著作,都對這一點沒有講清楚。

有一個同學拿我這個觀念作博士論文,寫了六年還沒有寫完,以為內資料找不全,很痛苦!何以證明隱士思想對中國文化那麼重要?我們正史上從三代以下,所謂唐堯讓位許由,從這些歷史故事一路找下去,都可以找到。

相傳歷史上的隱士,在三代之際,便有許由、巢父、卞隨、務光等人,這些人物,大多都是「視富貴如浮雲」,所謂:敝履功名,薄視帝王而不為的角色,同時,又說他們的學問、人品,都是有超人的成就。

正因為他們浮雲富貴,敝履功名,所謂「天子不能臣,諸侯不能友」,因此使我們歷史上所推崇的聖帝明王,如堯舜禹湯等人,都為之禮敬景仰有加;換言之,凡是上古的聖帝明王,無論為政為人,最忌諱的,便是隱士們的清議和輕視。

尤其在野的知識分子,和民間的心理,對於隱士們態度的向背,非常重視。

到了秦漢以後,司馬遷作《史記》,特別點處隱士一環的重要,把他和謙讓的高風合在一起,指出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化人高尚其志的另一面目。

因此他寫世家,便以《吳太伯世家》作點題;他寫列傳,便以《伯夷列傳》作點題,尤其他在《伯夷列傳》中,借題發揮,大發其歷史哲學與人生、世事哲學的議論,比他的自序,還要進一層,深刻透露出文化哲學的觀點,強調隱士思想的北京,與其崇高的價值。

歷史上有名的故事,如漢高祖時代的商山四皓。

所謂皓是頭髮都白了的老頭子。

從秦始皇時候就當隱士不出來的四個老頭子,學問很好,名氣很大,道德很高,鬚髮都白了,被尊為四老。

漢高祖當了皇帝,禮請他們出來,他們不答應,後來劉邦要立太子傳位時,宮中發生了一個大問題,漢高祖想把呂後所生的孝惠帝—當時的太子廢掉,改立他所喜歡的戚姬所生的兒子—如意為太子,幾乎成了事實,結果呂後問計於張良,張良就告訴呂後,除非孝惠帝—當時的太子把商山四皓請來,漢高祖就不敢廢太子了。

呂後果然叫孝惠帝以卑辭厚禮把商山四皓請來為上賓。

漢高祖見到了這個情形,就告訴戚姬,太子一黨一羽已成,連自己請不到的商山四皓都請來了,改立如意為太子的事免談了。

以漢高祖這樣的英雄人物,卻被四個老頭子擺一布了一下。

為什麼呢?難道以他流一氓的態度,還真怕這幾個老頭子武功高嗎?這就是中國文化中,隱士思想佔了最大力量。

一直到近代袁世凱想由總統變成皇帝,也是受過這種影響的。

在那個時代,也有類似的「商山四皓」,如南通的張狀元,開始當袁世凱老師,後來袁世凱要當皇帝,他是不同意的,當然中間的過程還有很多,所以隱士的思想在中國歷史政權上,勉強等於在西方政治哲學中就是不同意主義,既不反對,又不贊成,就站在旁邊看,按西方民一主政治的講法,我這一票不投,有保留權。

在西方民一主政治中,不同意主義的主張,保留這一票,乃至連這一票最終成為有決定權的一票。

真是太嚴重了。

失節夷齊

中國隱士思想在歷代都起了這個作用,歷代帝王都怕這一面。

滿清入關以後,康熙想辦法想把這一部分人收羅起來。

在康熙到乾隆這一百年間,在科舉中特別開了一個「博學鴻詞科」,對於前明不願投降的遺老們,特別恩准,馬馬虎虎,只要報個名,形式上考一下,就給與很好的官位,結果有很多人,在這種誘一惑上動搖了,而進了「博學鴻祠科」。

有些隱士不同意滿清的,最後都被康熙乾隆挖出來了,所以當時鬧了很多笑話。

其中一些,使非常尖刻的諷刺,但是曾留下幾首諷刺的名詩:

一對夷齊下首陽,幾年觀望好淒涼。

早知薇蕨終難飽,悔殺無端諫武王。

後來又開第二次「博學鴻祠科」,再收羅第一次未收羅到的人,因為許多人看到第一批「博學鴻祠科」的人,都有很好的官位,自己就更忍不住了,第二次去的人更多,考場的位置都滿了,後來的被推到門外去,就有人更吟詩挖苦了:

失節夷齊下首陽,院門推出更淒涼。

從今決計還山去,薇蕨哪堪已吃光。

描寫當時明朝的隱士,本來是想做白衣的伯夷叔齊,不投降,結果是「一對夷齊」還不止一個兩個,都投降了,因為首陽山上的菜根都吃光了,把這些人挖苦的很厲害。

隱痛詩人 吳梅村

康熙時代,針對這一批想當高士的學者文人,也想同伯夷叔齊一樣,如在文學上有名的詩人吳梅村,屢次被清政一府徵召,都堅持不肯投降,清政一府挾持其老母威脅他,一逼一得他沒有辦法只好出來。

當然吳梅村有他的理由,一媽一媽一年紀大了,如果一媽一媽一不在,可以當忠臣。

要當忠臣很賠本的,要拚命的。

因此吳梅村一生非常痛苦,所以他的詩有:

浮生所欠唯一死,人世無由識九還。

我本淮王舊雞犬,不隨仙去落人間。

吳梅村因為名氣太大,他在應招進京的時候,當時江浙一帶的學者都來送他,開了一個號稱「千人會」為他餞行。

這也是清政一府發動的,吳梅村出來投降了,這對吳梅村來講,比戴手一銬腳鐐都難受。

有一個青年,沒有參加這次集會,寫了一封信,派人送到這個宴會中去給吳梅村。

吳梅村坐在首席上打開一看,臉色都變了,旁邊的人覺得奇怪,看了這封信以後,大家的臉色也變了。

原來這封信上寫了這麼一首詩:

千人石上千人坐,一半清朝一半明,

寄語婁東吳學士,兩朝天子一朝臣。

所有在座的人全被罵了。

還不要宣佈散會,在座的人就一個一個溜走了。

這年輕人了不起!這代表了中國文化一精一神。

所以中國文化一精一神中,隱士派不同意主意的思想,始終在這個民族,這個國家中起很大作用。

為大政的人,對這些道理一定要瞭解。

前面講到的狐不諧、務光、伯夷、叔齊這些人,在歷史上稱為高士,但在正統道家思想看來,還是屬於沒有出息的,把自己這一條命賠進去以後,既不能救國家救天下,又不能成就自己的道業。

現在莊子提到:「是役人之役,」就是跟著人家轉。

等於講,人家放火時,他願意不放火,可他站在火光旁還拚命的叫,這個叫又什麼用呢?真是莫名其妙。

「適人之適,」人家在忙時,他也在跟著在旁邊忙,你畢竟近來參加忙也好,他又不參加,搞得不倫不類的。

「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他對自己的人生應該怎樣安排都不懂。

莊子在這裡,把歷史上的高士們批評的一錢不值。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南華
序言01.逍遙游01.逍遙游:鯤魚化為大鵬鳥01.逍遙游:生命之息01.逍遙游:境界大小的差別01.逍遙游:南北兩極相通01.逍遙游:四等人材01.逍遙游:出格的高人01.逍遙游:真俗不二01.逍遙游:堯讓天下01.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01.逍遙游:不龜手之藥01.逍遙游:無何有之鄉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人籟地籟天籟02.齊物論:鹹其自取02.齊物論:世上無如人欲險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真宰是誰02.齊物論:活著在等死02.齊物論:師心自用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02.齊物論:方生之說02.齊物論:引喻失義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02.齊物論:朝三暮四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02.齊物論:成虧之間02.齊物論: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02.齊物論:道可道非常道02.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02.齊物論:窮到源頭窮亦空02.齊物論:春秋經世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02.齊物論:辯來辯去辯不完02.齊物論:孟浪之言02.齊物論:姑妄言之姑聽之02.齊物論:生者寄也死者歸也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02.齊物論:天地蜩雙翼03.養生主:袁才子和鄭板橋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03.養生主:殺生的藝術03.養生主:技進乎道03.養生主: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03.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04.人間世:顏回想作王者師04.人間世:道不欲雜04.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04.人間世:皇帝也為難04.人間世:活不長的忠臣04.人間世:內直外曲成而上比04.人間世:江水東流去不回04.人間世:心齋04.人間世:波飛太液心無住04.人間世:自欺欺人 被人欺04.人間世:中國文化內聖的道統04.人間世:大使難當04.人間世:千古名將郭子儀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04.人間世:太子傅難當04.人間世:曲則全枉則直04.人間世:養虎的學問04.人間世:無用之材04.人間世:神木托夢04.人間世:異材04.人間世:支離疏的故事04.人間世:無用之用05.德充符:無腿的王駘05.德充符:止的人生05.德充符:申徒嘉給子產難堪05.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05.德充符:兀者叔山無趾05.德充符:惡人哀駘它05.德充符:仙才李泌05.德充符:顛倒眾生05.德充符:無情之人06.大宗師:知天之所為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06.大宗師:人為什麼短命06.大宗師:古之真人06.大宗師:道家好談兵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06.大宗師:拈提漢史06.大宗師:丙吉問牛06.大宗師:相忘於江湖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06.大宗師: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06.大宗師:安時而處順06.大宗師:善吾生 善吾死06.大宗師:心心相印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06.大宗師:忘乎道術06.大宗師:生死問題06.大宗師:是非仁義是刑罰06.大宗師:坐忘06.大宗師:命也夫07.應帝王:四問而四不知07.應帝王:為政治國的哲學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07.應帝王:立於不測之地07.應帝王:神巫季鹹07.應帝王:地文之定屍居07.應帝王:太沖莫勝07.應帝王:守本份07.應帝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