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南華》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孔子曰;「彼,遊方之外者也;而丘,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南華》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

莊子南華

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

方之外與方之內

孔子曰;「彼,遊方之外者也;而丘,遊方之內者也。」

孔子說:你不懂,他們都是方外人。

「方」就是範圍,他們這些方外人,已經超過了一切的範圍,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什麼都不能約束。

像我自己,還在這個範圍以內。

所以出家人稱為「方外之人」,古人讀到「丘」字是不能念的,念了老師、父母要打屁一股打一手心的,聖人名字是不可以念的,要避諱,要改口,讀「某」。

孔子的號叫仲尼,上古的人並不避諱,對聖人叫名叫號都可以。

到子思著《中庸》時,直接叫祖父的號,沒有叫夫子,或者我們說的祖父,這是古禮。

後世的人很奇怪,對父親名字都不敢叫。

當然現在沒有了,不相干了。

這一段,郭象得註解高明極了:「夫理有至極,外內相冥。

未有能冥於內,而不游於外者也。

故聖人常游外以弘內,無心以順有。

故雖終日揮形,而神氣無變,俯仰萬機,而淡然自若。

夫見形而不反神者,天下之常累也。

是故睹其與群物並行,則莫能謂之遺物而離人矣;觀其體化而應物,則莫能謂之坐忘而自得矣,豈直謂聖人不然哉!乃必謂至理之無此是。

故莊子將明流統之所宗,以釋天下之可悟。

若直就稱仲尼之如此,或者將據所見以排之,故超聖人之大意,則夫游外弘內之道坦然自明。

而莊子之書,故是超俗蓋世之談矣。」

郭象的文字學莊子,可以說隨著時代越向後,文字越暢達,比讀《莊子》更痛快。

「夫理有至極,外內相冥。」

「理」就是哲學,就是最高的真理,沒有在內在外,當然也不在中間,內外混同的。

你必須要修行到了游心於方外,解脫逍遙到了方外的極致,那內在的才是真的通了。

相反地,如果內在的真悟到了,真通了,那就跳出三界外了。

所以得道的人,常常「游外以弘內」,這個心跳出了物質世界,在天地以外,內在還是在弘揚這個道念,雖然是無心,空的,但在現實存在的世界裡面遊戲。

用仙子啊漂亮的名詞將,真正得道的人,是「以出世的一精一神,做入世的事業」。

孔子儒家所標榜的聖王之道,得了道才可以入世,「終日揮形」,他們雖然一天到晚看起來忙死了,但「神氣無變」,內在修養到了這個程度,並沒有受忙碌的外界所影響。

人如果修養到了這個程度,可以做帝王作帝王師了。

一般的人只抓住了外形,抓住了外在的東西,沒有回過來抓生命真正的東西,所以感覺生命是拖累,是痛苦,是矛盾的,那麼他們在這個人世間,也變成一個工具一個機械了,雖然自己有靈魂,但卻跳不出物質世界的束縛,不能真正懂得人生,如果得了道,體會到宇宙萬化的變化,你儘管忙,能自然的應付得了。

「坐忘」是莊子提出的,那就是佛家講的入定,人修養到萬機奔沸時,能指揮若定,達到「坐忘」的境界。

你做到了這個程度,才懂得聖人是入世的,不一定是出世的,不一定跳出了紅塵就叫得道的人。

因為人們不懂這個道理,認為修道就是要跳離現實,這完全錯了!真正的學道學佛,懂了以後,更積極地入世,更積極地面對現實,所以佛學大乘是入世,道家也是入世,莊子這裡也是這樣。

所以莊子明白了這個道理,把它歸在一個宗旨裡面,叫「道」,這個「道」需要你的智能去理解去體驗,「道」是可以摸得到的。

在《莊子》裡面經常可以看到,對孔子是挖苦得很厲害的,其實莊子非常捧孔子,他怎麼捧呢?他不是直接說,而是轉了一個彎講,幽默了孔子一下,孔子也是得了道的,但一般人卻把孔子看低了,實際上孔子已經游心於方外了。

我們後世人研究學問讀文章,要瞭解每一篇文章裡面所寄托的道理,要透過文字以外,懂得文字真正的道理。

所以,對於「心」是跳出三界以外,整個道理懂了,才懂得道,那就「坦然而明」了。

在這裡,郭象特別捧《莊子》這本書,《莊子》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超俗之書」,超過世上一般的書籍,是「蓋世之談」,現在年輕人說話常說,「你不要蓋了」,認為蓋是新名詞,其實一點都不新,古人很多地方都提到「不要蓋了」,這還是老話。

看完郭象的妙文,再回到原文,有一個重點,孔子提出來告訴子貢,他們是游於方外的人,我還在方之內,換句話說,還在「羿之轂中」,在那個中心點,沒有跑出輪迴以外。

「外內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則漏矣。

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氣。

彼以生為附贅縣疣,以死為決疣潰。

夫若然者,又惡乎知死生先後之所在。

孔子說:我剛才聽到朋友死了,只知道去關心,實際上,出家人與在家人,「方之內」與「方之外」是「不相及」的,我還以世俗的觀念叫你去辦喪事,這真是丟人啊!他們是得道的人,認為天地賦予人生命是一個拖累,現在這個形體解脫了叫死亡,回到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的那個「氣化」。

這個「氣」不是空氣,相當於現在說的本能,能量。

他們已經解脫了生死,沒有過去未來,也沒有先後,所以把生命當作是多餘的贅瘤,把死亡當成是割掉了身上的潰瘍濃瘡。

「假於異物,托於同體;忘其肝膽,譴其耳目;反覆終始,不知端倪。」

我們看這個肉一體死了,但得道的人看來,這個肉一體死了或活著,同自己都沒有關係。

莊子這裡就傳我們口訣了,這是人生的妙訣,「假於異物,托於同體。」

譬如,這個肉一體是我嗎?分析每一個細胞,神經骨頭等,沒有一樣東西是真的我,是假借來用幾十年的,是「異物」,把這些細胞骨頭等湊攏成肉一體, 「托於同體」,勉強的說這就是我,同我相同。

所以我們借來用就用了,不要看得那麼嚴重,整個肉一體也是一個機器。

等於說,科學發達了,我們現在還在指揮機器人,將來人類恐怕會被電腦發達的機器人所控制,非常可怕。

當然這不是必然,實際上科學家有這個擔心。

實際上這些科學家神經病,我們人真正的生命不在這裡肉一體上,是「假於異物,托於同體」的,本來就是機器嘛。

只是在使用機器時,「忘其肝膽,譴其耳目;」把這些內臟耳目都忘記了,忘身忘我了,在這個世界上,既無歡喜也無悲,舒服得很。

「反覆其始」就像佛家形容叫輪迴,像一個圓圈,一個輪子一樣,永遠在轉動。

「不知端倪」,一個圓圈一樣的東西,你說哪裡是一個開始?那裡是一個結果?它永遠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果。

「芒然彷徨乎塵埃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

彼又惡能憤憤然為世俗之禮,以觀眾人之耳目哉?」

他們忘記了塵世裡的事,早就得了解脫了,得了解脫是真正的逍遙。

所以要去給他們講世俗的禮貌,他們怎麼能接受?世俗的禮貌是給一般人看的,大家虛偽的在敷衍,他們才沒有時間虛偽的敷衍呢。

「無為之業」,學佛的同學要注意,「無為」是老子提出來的,莊子也在用,佛家正式翻譯涅盤是翻成「無為」,在印度哲學中,涅盤包括了六種「無為」,後來玄奘法師研究了很久,最後還是勉強籠統地翻成「無為」,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作,等於我們講空,空不是沒有,虛空裡面有無比的財富,電從哪裡來?電從虛空裡來。

電不過是虛空中含藏的一種東西而已,沒有發現的東西還多得很。

所以「無為」裡有大有為。

子貢曰:「然則夫子何方之依?」

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

雖然,吾與汝共之。」

子貢問:那老師算什麼呢?孔子說:我啊,是上天給我的刑法,是受罪的。

「戮」就是被殺,這裡是受罪的意思,可以說,做人一大部分如此,有一句俗語,「死要面子活受罪」,普通人都是這樣,死要面子就要活受罪,像聖人孔子是「天之戮民」,要救世救民,自己很受罪的。

這個重點反映了本篇的中心,即「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這兩者不可兼得。

由此給我們一個人生觀,就是唐代詩人杜牧詩中所講的,「中路因循我所長,由來才命兩相妨,勸君莫更添蛇足,一盞醇 不得嘗。」

這首詩說明了一個道理,「才命兩相妨。」

有些人有才,能幹聰明本事很大,結果沒有運氣,苦一輩子,坐在那裡死要面子活受罪,就是孔子說的「丘,天之戮民也。」

有些人「命」好,不勞而獲,他「七字」不好,「八字」好,那沒有辦法。

我經常說,中國文化的哲學思想都在文學裡面,尤其詩詞裡哲學思想非常多。

像這些文學詩詞,包括了人生哲學的一個大觀念,你看通了之後,人生就沒有什麼煩惱。

用佛家的道理來講,「欲除煩惱須無我」,一個人要除掉煩惱,必須要真正修養到無我的境界,才真正無煩惱。

「各有前因莫羨人」,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前因後果,你不要嫉妒羨慕人家。

這些都是人生哲學的問題。

「雖然,吾與汝共之。」

但是,不止我一個人命苦,做了孔子的學生,志同道合,你與我一樣,也是命苦。

生在一個動亂的年代,以救世救民為己任的人,一定要命苦的,這是一個原則。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南華
序言01.逍遙游01.逍遙游:鯤魚化為大鵬鳥01.逍遙游:生命之息01.逍遙游:境界大小的差別01.逍遙游:南北兩極相通01.逍遙游:四等人材01.逍遙游:出格的高人01.逍遙游:真俗不二01.逍遙游:堯讓天下01.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01.逍遙游:不龜手之藥01.逍遙游:無何有之鄉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人籟地籟天籟02.齊物論:鹹其自取02.齊物論:世上無如人欲險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真宰是誰02.齊物論:活著在等死02.齊物論:師心自用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02.齊物論:方生之說02.齊物論:引喻失義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02.齊物論:朝三暮四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02.齊物論:成虧之間02.齊物論: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02.齊物論:道可道非常道02.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02.齊物論:窮到源頭窮亦空02.齊物論:春秋經世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02.齊物論:辯來辯去辯不完02.齊物論:孟浪之言02.齊物論:姑妄言之姑聽之02.齊物論:生者寄也死者歸也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02.齊物論:天地蜩雙翼03.養生主:袁才子和鄭板橋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03.養生主:殺生的藝術03.養生主:技進乎道03.養生主: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03.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04.人間世:顏回想作王者師04.人間世:道不欲雜04.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04.人間世:皇帝也為難04.人間世:活不長的忠臣04.人間世:內直外曲成而上比04.人間世:江水東流去不回04.人間世:心齋04.人間世:波飛太液心無住04.人間世:自欺欺人 被人欺04.人間世:中國文化內聖的道統04.人間世:大使難當04.人間世:千古名將郭子儀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04.人間世:太子傅難當04.人間世:曲則全枉則直04.人間世:養虎的學問04.人間世:無用之材04.人間世:神木托夢04.人間世:異材04.人間世:支離疏的故事04.人間世:無用之用05.德充符:無腿的王駘05.德充符:止的人生05.德充符:申徒嘉給子產難堪05.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05.德充符:兀者叔山無趾05.德充符:惡人哀駘它05.德充符:仙才李泌05.德充符:顛倒眾生05.德充符:無情之人06.大宗師:知天之所為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06.大宗師:人為什麼短命06.大宗師:古之真人06.大宗師:道家好談兵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06.大宗師:拈提漢史06.大宗師:丙吉問牛06.大宗師:相忘於江湖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06.大宗師: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06.大宗師:安時而處順06.大宗師:善吾生 善吾死06.大宗師:心心相印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06.大宗師:忘乎道術06.大宗師:生死問題06.大宗師:是非仁義是刑罰06.大宗師:坐忘06.大宗師:命也夫07.應帝王:四問而四不知07.應帝王:為政治國的哲學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07.應帝王:立於不測之地07.應帝王:神巫季鹹07.應帝王:地文之定屍居07.應帝王:太沖莫勝07.應帝王:守本份07.應帝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