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南華》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南華》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

莊子南華

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

以所知養所不知

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

那麼退一步講,不是退一步講,如果我們瞭解了人這個生命,是怎麼樣一個法則,使怎樣有所為的。

這就包括了兩方面,一個身一體生理的,一個一精一神生理的。

譬如疲勞了一定要休息睡覺,睡著了一定要清醒,等於自然界一樣,白天過了一定是黑夜,春天過了一定是秋天。

「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之。」

換一句話說,我們人求知識,求學問,是莫名其妙的不知為什麼求,這是一件非常可笑非常幼稚的事。

人類求知識不是真正的為自己,把知識用來搞一些機械什麼的。

我們人發明了機械,生活很便利,本來想救世,結果呢?相反的都變成殺人的工具了。

這個知識有什麼用呢?也就是說,我們人應該把求來的知識,回國來瞭解自己生命的本來,「父母未生我以前」在哪裡?上帝的外婆時誰「可是人類有了學問,有了知識,沒有做到「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之。」

所以我們要把學問知識,用來求生命的那個本來。

自己所不知道的,「以其知之所知。」

,然後回轉來,「養其知之所不知。」

我們現在這個知識所瞭解的,是生命的第二重投影,在這個能思想有知識學問的上面,有一個根本,那個根本還沒有找到,所以我們只曉得用自己生命的第二重投影,第一重的還不知道。

如果知道了就叫得道,得道需要高度的學問,高度的智能。

如果我們把那個根本求了出來,求出來時什麼?「不知」,一無所知。

有一個「知」存在,就「非道也」。

我們再看郭象的註解,這是很寶貴的東西,不能輕易把它放棄了:「人之生也,行雖七尺,而五常必具。

故雖區區之身,乃舉天地以奉之。

故天地萬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無也。

一物不具,則生者無由得生,一理不至,則天年無緣得終。

然身之所有者,知或不知也;理之所存者,為或不為也。

故知之所知者寡,而身之所有者眾,為之所為者少,而理之所存者博。

在上者,莫能器之,而求其備焉。

人之所知不必同,而所為不敢異。

異則偽成矣。

偽成則真不喪者,未之有也。

或好知不倦,以困其百體,所好不過一枝,而舉根俱弊。

斯以其所知而害其不知也。

若夫知之盛也,知人之所為者有份,故任而不疆也;知人之所知者有極,故用而不蕩也。

故所知不以無崖自困,則一體之中,知與不知,相與會,而俱全矣。

斯以其所知養所不知也。」

「人之生也,行雖七尺,而五常必備。

故雖區區之身,乃舉天地以奉之。

故天地萬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無也。」

五常分兩類,物理世界的五常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人倫的五常市仁義禮智信,也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

我們這個生命活者雖然「區區」,「區區」形容極小,就那麼七八尺高,幾十斤肉擺在那裡,很渺小,你不要看不去起我們渺小的身一體,整個天地都來培養這個生命。

沒有空氣、沒有太陽、沒有水、沒有青菜蘿蔔,你就活不下去,宇宙萬物都來「奉」這個區區,所以天地萬物的存在,不可一缺少一件東西。

「一物不具,則生者無由得生;一理不至,則天年無緣得終。」

宇宙萬物少了一樣東西,尤其是日光空氣水,增一點或減一點,你的生命就活不不下去,就是講物理。

「一理不至」這個「理」,是講一精一神世界。

一精一神的生命與物質是同樣的重要。

一精一神生命有至理,「理」包括了這些一性一的,也代表了一精一神的法則,這是一個代號,整個「理」就是知識所能瞭解的。

我們中國文化講什麼叫儒者呢?「一事不知,儒者之恥」,一件事情不知道,那夠不上稱為知識分子,所以一個知識分子讀書人,能通萬理,無所不知,「一理不至,則天年無緣得終。」

修道的人要有高度的智能,無所不通,有一點不瞭解,這個生命就做不到長生不老。

「然身之所有者,知或不知也。」

我們身一體比什麼都複雜,比宇宙還要複雜。

所以,朱文光有一篇文章要出來了,雖然是一篇小文章,卻可以做一個科學上的證明。

整個宇宙萬有,先不講唯心只講唯物,拿到我們的腦子裡來,這個宇宙是很渺小的一點。

人這個腦子真複雜,有那麼多神經,同電纜一樣。

現在科學進步,身一體內部可以攝像,心肝脾腎哪一點起了變化,立刻就可以看出來,人的思想裡面動念,心就起變化,都可以表現出來。

將來科學還會進步,診斷一個人的病體,只要一照相就行了,一看哪個部位顏色不對,就知道了。

其實這個原理中國在古代就有了,中醫裡面有,只是沒有那麼科學化,所以道家思想認為,人一體裡面的一切,有一部分我們知道,也還有很多的地方我們不知道。

「理之所存者,為或不為也。」

在天地宇宙間,我們的一精一神生命,有些功能起作用,我們知道,有些沒有起作用的功能,我們還不知道。

注意,郭像在東晉之時注的《莊子》,那時就提出了「理」字,到了宋朝的理學家,也用理字。

理學家用了人家的東西,拚命罵道家外道,佛家異端。

理學家最可憐,等於在東家鄰舍借一點東西,在西家搬一部分傢俱,然後自己開了個店面,賣的東西都是別人那裡偷來的。

還認為就自己的最對,其它兩家都不對。

「故知之所知者寡,而身之所有者眾;為之所為者少,而理之所存者博。」

我們人類自認為學問很好,科學也好,哲學也好,我們以知識所瞭解的,關於身心生命同宇宙的知識只有一點點。

而我們身一體上的,生命上的功能非常富有,人類所不瞭解的還相當多。

所以各種方法的養生之道,醫藥也好,修道也好,我們做得到的,能達到最高效果的太少了。

宇宙間還有許多真理是我們所不知道的,還保存著許多秘密,不是天地有意地保存,是我們知識還不到。

「在上者,莫能器之。

而求其備焉。」

因此,沒有辦法把這些秘密變成一個工具,都為我所用。

因為理不通嘛,同科學道理是一樣。

譬如,牛頓看見蘋果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使科學進步了一層,成為了一個科學的大一紀一元。

但我們吃了那麼多蘋果,都變成大便了,怎麼沒有發現蘋果落地中間有一個道理。

科學家都跟傻子一樣,經常傻不楞登的,突然靈光一現,哎呀,中間有個道理,就被他發現了。

這同文學家一樣,好詞句也是突然冒來的。

一愛一因斯坦提出相對論,瓦特發明蒸汽機都是一樣。

但是,宇宙間的這個「理」,「在上者,莫能器之。」

它永遠存在,就是你智能沒有發現。

所以在我們生命裡有一個道理,自己發現了可以把生命保存得很長久。

「而求其備焉。」

但我們想求完備是做不到的。

這兩句話兩用的,後來也被政治領一導一人用作領袖哲學。

當領袖的「在上者,莫能器之。」

,自己什麼都不會,同漢高祖一樣,樣樣都不會,漢高祖會什麼?會喝酒。

但漢高祖善於用所有人的長處,結果都變成了他的成功。

「人之所知不必同,而所為不敢異。」

現在西方的科學研究,新的名詞特別多,你把舊的東西照出來,就應用無窮了。

這是人類行為學的準則:「人之所知不必同。」

,譬如,你辦一個工廠要用人,部下的智能、才能不必要一樣,如果都是一樣了,整個工廠就不好辦了,大家都很聰明,聰明的連一個螺絲釘都上不上去了。

所以,「人之所知不必同,而所為不敢異。」

但是有個目的,人都要活者,人的智能都不一樣,有些所作所為可要一樣,人的思想觀念固然不通,要不要吃飯,要不要睡覺,要不要拉大便,都是一樣。

「所為不敢異」,必須要想同,統一於其間。

「異則偽成矣。

偽成二真不喪者,未之有也。」

人類的目標是共同的,可人類忘記了這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因此社會有虛假,有作偽,有勾心鬥角,人心有各種欲一望的不同。

所以我們人生後天用的思想,生命的真東西都沒有用到,都用得假東西,假東西用了之後,這個真的生命沒有了,喪失了。

大家注意,道家的東西是很圓的呦,下面講的也是最高領導學領導的道理,領袖的道德:誠懇。

所以,最高的誠懇是最成功的人。

所以,我常常告訴青年同學,你們不要玩花樣,不要玩手段,這一百年來看的清清楚楚,世界文化交流的發達使我們看得更清楚,每一個人玩本事手段的人,一個高出一個,但一個個都搞死了。

尤其我們這些老頭子,看看現在年輕人越來越詭,手段越來越高,比我們這些老的更老一奸一巨滑,你那是「太上老」。

將來這個世上什麼人成功呢?一個笨人,一個不玩手段,對人做事非常誠懇地人,這個人成功了。

真成功還是誠懇。

這是天地的法則。

大家看工商界有錢的大老闆,年輕人看看,你們都是博士,結果在他那裡拿十萬塊錢,還聽他的挨罵,所以我說:「世界上的博士都是給「不是」用得,他什麼都不是,格老子有錢,你要聽他的,你有什麼辦法?你說他有什麼本事呢?他又一個本事,他吃苦耐勞誠懇,所以他有錢。

你博士又怎麼樣?博士碰上他「不是」,是要比你高一級阿。」

世界上的大學校長都要募錢的,哪些校長向誰要錢?向「不是」要錢。

「不是」出錢來培養你們這些博士。

世界就是這麼一個世界,你看妙不妙!由這個道理你就懂了,最高的成就就是誠懇,不做偽。

「或好知不倦,以困其百體,所好不過一枝,而舉根俱弊。

斯以其所知而害所不知也。」

有些人「好知不倦」,同我們這些笨蛋一樣,讀書求知識,有一點不懂拚命去鑽,結果身一體搞衰弱了,眼睛帶一千度,頭髮變白了,背也彎下來了,不是花眼就是咳嗽,搞得可憐兮兮的,不過帽子戴上了叫博士,如此而已。

你所好的,所瞭解的,不過這一點,但你「六根」都爛了,身一體不健康了,不戴一千度的眼鏡就看不見了,這又有什麼用呢?所以,人類真是可憐,以很小一點的聰明智能知識,卻害了根本的大知。

「若夫知之盛也,知人之所為者有分,故任而不疆也;知人之所知者有極,故用而不蕩也。」

真的智能,最高的成就是什麼?真知道人生的重點,人生後天的知識、能幹是「有限公司」,因此體任自然,不去勉強成就。

瞭解人生這一點知識很有限,你不能瞭解宇宙,你不能瞭解生命有用呢?因此自己「用而不蕩也」。

雖然人生在世間作用,但不亂來,自己坦然「我很笨」,因為連自己生命從哪裡來都不知道。

「故所知不以無崖自困,則一體之中,知與不知,闇相與會,而俱全矣。

斯以其所知養所不知也。」

我們現在的知識也好,學問也好,太有限,不要以這個自滿,拋棄了這個,對於生命裡面「知與不知」,把現在知識瞭解了怎樣修道,怎麼懂得知識求來的,那麼達到道德境界,無知,把有為的知識融入無為的境界裡去,「 闇相與會」,則與道德境界自然冥合了,不用分界線了。

郭像這一段註解很好,他把《莊子》「以其所知養所不知」這一句話,做了一篇論文,他也是真正的博士了。

古代考試與我們不同,所謂考文章,在四書五經中,隨便抓出一句,臨時出題,你就要對這一句進行發揮,來反映出你的思想才能。

隨便抓一點,出一個題目,這是很妙的。

郭像這篇文章就是莊子的一句話的發揮,他把哲學、科學、人生、政治,一切道理,在幾句話的短文裡發揮完了。

郭象相隔莊子有好幾百年,卻把《莊子》瞭解的如此之透,可以說他是莊子的私淑弟子了。

講中國這些史,研究中國文化的演變史,就要研究註解的年代。

如果這些註解不看就溜過去了,就不知道時代文化的演變是怎麼樣的。

我們知道,兩晉南北朝對中國文化思想的影響有那麼大,它是受老莊思想的影響。

所以兩晉南北朝的清談不是偶然的。

就歷史地淵源看來,真正提倡清談,其開創祖師是曹一操一父子。

這是告訴青年同學們,現在這一百多年寫的中國哲學史,都不大靠得住,都還有問題。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南華
序言01.逍遙游01.逍遙游:鯤魚化為大鵬鳥01.逍遙游:生命之息01.逍遙游:境界大小的差別01.逍遙游:南北兩極相通01.逍遙游:四等人材01.逍遙游:出格的高人01.逍遙游:真俗不二01.逍遙游:堯讓天下01.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01.逍遙游:不龜手之藥01.逍遙游:無何有之鄉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人籟地籟天籟02.齊物論:鹹其自取02.齊物論:世上無如人欲險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真宰是誰02.齊物論:活著在等死02.齊物論:師心自用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02.齊物論:方生之說02.齊物論:引喻失義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02.齊物論:朝三暮四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02.齊物論:成虧之間02.齊物論: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02.齊物論:道可道非常道02.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02.齊物論:窮到源頭窮亦空02.齊物論:春秋經世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02.齊物論:辯來辯去辯不完02.齊物論:孟浪之言02.齊物論:姑妄言之姑聽之02.齊物論:生者寄也死者歸也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02.齊物論:天地蜩雙翼03.養生主:袁才子和鄭板橋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03.養生主:殺生的藝術03.養生主:技進乎道03.養生主: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03.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04.人間世:顏回想作王者師04.人間世:道不欲雜04.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04.人間世:皇帝也為難04.人間世:活不長的忠臣04.人間世:內直外曲成而上比04.人間世:江水東流去不回04.人間世:心齋04.人間世:波飛太液心無住04.人間世:自欺欺人 被人欺04.人間世:中國文化內聖的道統04.人間世:大使難當04.人間世:千古名將郭子儀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04.人間世:太子傅難當04.人間世:曲則全枉則直04.人間世:養虎的學問04.人間世:無用之材04.人間世:神木托夢04.人間世:異材04.人間世:支離疏的故事04.人間世:無用之用05.德充符:無腿的王駘05.德充符:止的人生05.德充符:申徒嘉給子產難堪05.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05.德充符:兀者叔山無趾05.德充符:惡人哀駘它05.德充符:仙才李泌05.德充符:顛倒眾生05.德充符:無情之人06.大宗師:知天之所為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06.大宗師:人為什麼短命06.大宗師:古之真人06.大宗師:道家好談兵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06.大宗師:拈提漢史06.大宗師:丙吉問牛06.大宗師:相忘於江湖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06.大宗師: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06.大宗師:安時而處順06.大宗師:善吾生 善吾死06.大宗師:心心相印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06.大宗師:忘乎道術06.大宗師:生死問題06.大宗師:是非仁義是刑罰06.大宗師:坐忘06.大宗師:命也夫07.應帝王:四問而四不知07.應帝王:為政治國的哲學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07.應帝王:立於不測之地07.應帝王:神巫季鹹07.應帝王:地文之定屍居07.應帝王:太沖莫勝07.應帝王:守本份07.應帝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