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南華》03.養生主:技進乎道: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南華》03.養生主:技進乎道

莊子南華

03.養生主:技進乎道

技進乎道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文惠君一讚歎,庖丁「釋刀」,把刀一擺,那姿態比跳舞的還優美,就告訴皇帝:沒有什麼稀奇,報告陛下,「臣之所好者,道也,」我真正喜歡的是修道,因為我學道,所以會殺牛。

「好」「道」,以修擱的一精一神來做任何事情,技巧的高明,都超越了,已經不是在形而下,而在形而上。

等於大藝術家陳教授塑造人物,隨便一塊泥巴,在他手上一捏一轉就成形了,「好」「道」而「進乎技矣」就是這個道理。

庖丁殺牛,「好」「道」而「進乎技矣」,修養到了道的境界,任何技術都可以達到超神入化的程度,這就是講養生的道理,也就是告訴我們,人生的生活,做生意也好,做官也好,聯考考得像殺牛一樣,就好了。

聯考進考場無所謂,考題一拿來,筆一畫就是了,考完了,筆往桌子上一丟,冰淇淋來一杯,很有把握;做生意到這種程度,無所謂發財,就是一愛一發就發,不發就不發。

這是講原則。

你看這位殺牛的庖丁說法,在給文惠君傳道,拿佛學講就是「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庖丁以殺牛身而說法,因為他殺牛,文惠君殺人,當皇帝都喜歡殺人,殺人殺牛差不多,所以在傳道。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注意,開始殺牛時,看到什麼都是牛,都想殺。

這裡講個笑話,年青人剛學拳時,手發一癢,看到人,手就想動一下,沒有看到人,柱頭也要打兩下,這才痛快。

等於小狗長牙齒時,看到臭鞋子都要咬一下,不然牙根發一癢。

開始學技術時,看到什麼都是牛時,什麼都想動。

以前剃頭師傅收徒弟,教怎麼拿刀,怎麼剃,開始不能用人頭做實驗,只能拿刀在葫瓜上面慢慢削皮。

那時的學徒都帶著做家務,師一娘一在屋裡煮飯了,叫徒弟打一點水,徒弟就把剃刀往葫瓜上「咚」地一放,進去舀水了,然後出來慢慢刮。

這樣搞慣了,師傅讓徒弟給人家剃光頭,師一娘一又在屋裡叫打水,徒弟就把剃刀往人家頭上「咚」一放,當然這個人就完蛋了。

這是個笑話。

講到剃頭,就想起以前的故人,他一輩子做理了匠,人小時喜歡坐在桃擔子的矮凳上,讓他剃頭,不像現在坐在冷氣底下,旁邊還有人剪指甲,我一輩子不敢,只覺得這樣很可怕。

這位故人也會做詩,給我剃頭時就談起詩來,所以我很喜歡他給我剃頭,尤其是夏天,剃得光光的,熱水一洗,那清涼的味道,比在電風扇底下好,再聽他講最近做了什麼詩,後來看到理髮店的對子,是他念給我聽的,譬如「毫末生意,頂上功夫,」我說好,就背下來。

還有一幅,後來知道是左宗棠的:「問天下頭顱幾許?看老夫手段如何!」一個個都把頭砍下來,這就是左宗棠少年時的氣派,後來變成理髮店的名對子。

我常常讓他剃頭,並跟他談詩,過後我有點害怕,他一邊嘴裡講詩,一邊在我頭上亂剃,若他講忘了,在我頭上「咚」地一下,那還得了埃其實他剃頭已到了庖丁殺牛的境界,把頭不當頭了,隨便劃兩下頭就光了,眼睛都不看的。

後來長大了出門以後,想起坐在鄉下的柳樹底下讓他刮光頭,夏天用熱水洗洗涼快一下,追憶這個境界,超過了冷氣底下喝咖啡。

開始殺牛時,所見無非是牛,就像師大同學畢業前一年去誡教,上課時兩個小時腿都在發一抖,上課久了,目中無學生了。

開始三年,所見無非是牛,「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目無全牛了,看到牛都不是牛了,眼睛裡頭沒有牛了,技術經驗到了這個境界。

等於開始打坐,只曉得自己兩一腿痛.「始臣之打坐時,所見無非腿也,三年之後,未嘗之坐也。」

坐得昏沉,忘記了腿痛,坐在那裡睡覺了,始終也沒有學好打坐。

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我向大家報告,剛才講的那個剃頭師傅,一邊講話,眼睛還看到書上,一邊用剃刀在我的頭上亂剃,頭皮剃得比西瓜皮還青,他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用不著眼睛,也不是用手在剃,他的剃刀,他的意識,跟我的頭三者合一,一精一神的境界就過來了。

注意,任何藝術家、文學家到此境界時,寫出一篇好文章或一首好詩,再過後一看,這是我寫的呀?!有時看到得意之作,我說這詩做得蠻好,問誰寫的?同學告訴是我自己寫的,有同學還以為我作假,其實我早就忘了。

我心裡想,笑一笑,當時怎麼寫出來的,我不知道。

「官知止而神欲行。」

「官」指五官。

譬如刮牛身上的一毛一,技術搞熟了,刮得痛快時,覺得豬皮、牛皮已經利得蠻乾淨了,眼睛看到可以了,不用刮了,可是刀順了,「嘩」地再來一刀,這一刀是「神欲」之刀,無意識的。

但這一刀下來是真正的乾淨徹底。

「官知止」,五官,生理的機能有意地停止,停止不了,一精一神的境界而「神欲行」,自然還要來一下,很優美。

提請諸位注意,庖丁殺牛的技術,已經達到道的境界。

任何一門專長的技術,到達「神化」的境界,不是用頭腦,不是用肉一體的功能,完全是「神行」,一精一神意志自然而來。

譬如大藝術家,大文學家,乃至開刀的醫生,醫道到了最高明的地方,對於下刀的深淺程度已經感受到了,所謂「神行」。

原文是「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只用「神」而不用眼睛了,這個「神」不是眼神的神,而是一精一神的神,是超乎身一體官能的。

技術到了最高,到了道的的境界,是一精一神的世界,一精一神的領域,四肢的官能想停止也停止不了,很自然就滑一下去了。

而「神」的境界呀,欲行不斷、連綿不絕。

下面接著講庖丁殺牛技術的程度:

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kuǎn),因其固然。

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gǔ)乎!

「依乎天理,」所謂「天理」,就是物質天然的紋理。

做人要講天理良心,這是中國文化最流行的一個術語。

「批大卻,導大窾,」刀下去的時候,在大關節的地方,譬如膀子呀、肚子呀、腿子呀,「依乎天理」,引導著刀下去的方向,順乎自然,順著經脈的流行,肌肉的紋理,就把它自然解脫開了。

大要緊的關鍵解脫開了,細節之處自然也就解脫開了。

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一句話:「因其固然。」

生理上有其當然的道理,自然就解脫開了。

所以他講一句結論:「技經肯綮之未嘗,」這個「技」既代表技術,也表示肢節的肢;「經」就是我們現在講神經叢,是大關鍵,大要緊的地方;「肯綮」,關節。

他說,當我的技術達到這種造詣時,技術所經過的地方,也就是刀下去經過的地方,哪一叢神經,哪一塊肌肉,哪一個關節,我都沒有注意了,順著刀勢就下來了。

等於一個雕刻家,順著石頭的紋理,自然就下來了。

「而況大軱乎!」更何況大的骨頭,大阻礙的地方,這乃順著一溜就自然解脫開了。

這幾句文字的大要,我們作了一個解釋。

我們要注意,庖丁現在講的是殺牛的道理,實際上和作人做事的道理一樣。

所謂作人做事的道理,如果到達了超越的境界,不管你怎樣做事,或者作領一導一人,或者被人領導,或解決一個問題,也就是「依乎天理」,從自然之勢,「批大卻,導大窾」,大關鍵的地方,要點的地方,把它解一開了,就能把事辦好。

但是,不是勉強做得好的,要「因其固然」而來。

所以對於枝節的地方根本就不理,枝節的地方也不是不理,你順著自然而來,關鍵的地方解一開了,枝節的地方也就解一開了。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庖丁批評一般殺牛人:技術高明的殺牛人,一年要換一把刀,這個刀他用了一年,非換不可,下面是一個註解:「割也;」庖丁說他們呀,不是在殺牛,是在割牛,慢慢地割。

殺牛的人痛苦,被殺的牛也痛苦。

「良庖」算是一個國家的高手了,至於「族庖」,小地方上有些高明的殺牛者,一個月要換一把刀:「折也」,那不是在殺牛,那是硬剁下去的。

我們看現在的醫生用的手術刀,豈止一月,開刀一次後,就怕有問題,就要換。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庖丁告訴文惠君:我現在的這把刀用了十九年,殺了幾千頭牛了,也沒有換過,這個刀刃就像新的一樣,沒有缺口,還鋒利得很。

這個道理說得很深刻,等於們們小時候學寫一毛一筆字,自己的字寫不好卻嫌筆不好。

現在最好的一毛一筆,幾千瑰一支,寫了幾個字,這個筆不聽話,我想向這邊,它要往那邊,換一支。

同樣道理,不會殺牛的,嫌刀不鋒利。

如果技術到了最高點,修養到了最高點,如同會寫字的人,最壞的筆能與出最好的字。

高明的書法家,他喜歡寫壞筆,能夠把要丟一了的壞筆,寫出神韻的字來,還超過了用新筆寫的字,那已經不是寫字了,那就是「官知止而神欲行」,到了神化的境界了。

這個道理同時也說明,一個才具高的人,處理國家大事也好,個人事務也好,乃至說做菜也好,會做菜的人,隨便一個蛋,一點油,一點鹽巴,炒出來也很好吃。

像我們不會做菜的,不管油多油少,花生米怎麼都要炒焦。

文章寫得好的人,隨便怎麼寫都寫得好,寫不好的人,挖空心思也寫不好。

所以,庖丁講到這把刀的道理,是在於自己意境的造詣高不高,不在於工具的好壞,作人處事,就看你智能高不高,修養高不高,不靠環境條件的幫忙。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

莊子的文章影響我們的文化極其深厚,「刀刃若新發於硎」,「游刃有餘」這兩句成語,文學、詩詞,乃至一些大文章,到處都用到。

這裡庖丁以殺牛的道理來做比喻:「彼節者有間,」牛身上的關節,任何一個最嚴密的關節都會有空隙。

古書上印的「閒」字,門裡面一個月亮,現在寫成間,間隙的意思。

這句話要注意呀,任何一件困難的事,它都有空隙的,譬如我們兩個指頭捏得很緊,還是有縫的,厚的東西穿不過這個指頭縫,如果非常非常薄的東西,一拉就穿過去了。

所以最嚴密的事情,都有漏洞,都有缺點,都有空隙,同人一體上的關節一樣。

「而刀刃者無厚,」庖丁說,可是這把刀在我手裡,已經變得沒有厚度了,變成非常空靈,沒有刀了,那麼沒有空隙的地方都可以過去,何況還有一點點空隙的地方呢?所以我以一把無形的刀,「以無厚入有間,」進入那個有空隙的地方去,就可以「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

「恢恢乎」是形容詞,就是舒服得很,瀟灑從容得很。

這把無形的刀,在沒有空隙的地方,都把它變成一個大空隙了,所謂「游刃有餘」,庖丁這把刀不是在殺牛,好像是在物體上游泳一樣,很輕鬆很自在地就過去了,是非常地瀟灑從容。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因此這把刀我用了十九年還沒換過,它和剛剛出爐的刀一樣新。

這一句話是重點。

我們作人做事,要永遠保持著剛剛出來的那個心情。

譬如年青人剛出學校,是滿懷的希望,滿懷的抱負。

但是入世久了,挫折受多了,艱難困苦經歷了,或者心染污了,變壞了;或者本來很爽直的,變得不敢說話了;或者本來很坦白的,變成很歪曲的心理;本來有抱負的,最後變得很窩囊了。

我們一般認為,這是社會與環境影響了一個人。

其實懂了莊子講這個故事的道理,就知道社會與環境不踴以影響人。

所以我們自己要有獨立的造詣,獨立的修養。

自己獨立修養的一精一神超神入化,在任何複雜的世界,任何複雜的時代,任何複雜的環境裡頭,「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都可以永遠保持最初開始時的心理狀況。

這是最高的修養,這在中國儒釋道三家,叫做「初心」。

人能夠永遠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環境影響,不受外界環境染污,永遠保持光明磊落,坦白純潔,就像《老子》上所講的「能嬰兒乎」,那麼,就會如莊子所說,這一把刀,「刀刃若新發於硎」,永遠不會壞,永遠長新。

同時,我們要瞭解,生命的修養也是這個道理。

人為什麼會蒼老呢?受了情緒的變化和一切外界的影響,使我們慢慢由青年到中年,到老年。

所以修道與處世,就是庖丁解牛的道理。

雖然處於很複雜的世間,「批大卻,導大窾」,處理大關鍵,把握大要點,始終保持著自己的頭腦,保持著自己的初心,像這把刀剛出爐一樣,不硬砍,不硬剁,不硬來那麼可以永遠使生命健康,永遠使生命青春。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南華
序言01.逍遙游01.逍遙游:鯤魚化為大鵬鳥01.逍遙游:生命之息01.逍遙游:境界大小的差別01.逍遙游:南北兩極相通01.逍遙游:四等人材01.逍遙游:出格的高人01.逍遙游:真俗不二01.逍遙游:堯讓天下01.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01.逍遙游:不龜手之藥01.逍遙游:無何有之鄉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人籟地籟天籟02.齊物論:鹹其自取02.齊物論:世上無如人欲險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真宰是誰02.齊物論:活著在等死02.齊物論:師心自用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02.齊物論:方生之說02.齊物論:引喻失義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02.齊物論:朝三暮四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02.齊物論:成虧之間02.齊物論: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02.齊物論:道可道非常道02.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02.齊物論:窮到源頭窮亦空02.齊物論:春秋經世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02.齊物論:辯來辯去辯不完02.齊物論:孟浪之言02.齊物論:姑妄言之姑聽之02.齊物論:生者寄也死者歸也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02.齊物論:天地蜩雙翼03.養生主:袁才子和鄭板橋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03.養生主:殺生的藝術03.養生主:技進乎道03.養生主: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03.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04.人間世:顏回想作王者師04.人間世:道不欲雜04.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04.人間世:皇帝也為難04.人間世:活不長的忠臣04.人間世:內直外曲成而上比04.人間世:江水東流去不回04.人間世:心齋04.人間世:波飛太液心無住04.人間世:自欺欺人 被人欺04.人間世:中國文化內聖的道統04.人間世:大使難當04.人間世:千古名將郭子儀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04.人間世:太子傅難當04.人間世:曲則全枉則直04.人間世:養虎的學問04.人間世:無用之材04.人間世:神木托夢04.人間世:異材04.人間世:支離疏的故事04.人間世:無用之用05.德充符:無腿的王駘05.德充符:止的人生05.德充符:申徒嘉給子產難堪05.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05.德充符:兀者叔山無趾05.德充符:惡人哀駘它05.德充符:仙才李泌05.德充符:顛倒眾生05.德充符:無情之人06.大宗師:知天之所為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06.大宗師:人為什麼短命06.大宗師:古之真人06.大宗師:道家好談兵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06.大宗師:拈提漢史06.大宗師:丙吉問牛06.大宗師:相忘於江湖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06.大宗師: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06.大宗師:安時而處順06.大宗師:善吾生 善吾死06.大宗師:心心相印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06.大宗師:忘乎道術06.大宗師:生死問題06.大宗師:是非仁義是刑罰06.大宗師:坐忘06.大宗師:命也夫07.應帝王:四問而四不知07.應帝王:為政治國的哲學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07.應帝王:立於不測之地07.應帝王:神巫季鹹07.應帝王:地文之定屍居07.應帝王:太沖莫勝07.應帝王:守本份07.應帝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