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南華》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南華》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

莊子南華

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

隨緣世事無掛礙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

曰:「然。」

「然則吊焉若此可乎?」

曰:「然。

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

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懸解。」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

曰:「然。」

「然則吊焉若此可乎?」

這是講老子死了的故事。

至於老子死沒有死,這在中國文化史上,素來是個迷。

據說老子是永遠不死的。

這裡莊子說老子死了,他的月友「秦失」來弔喪,按一般地看法,看到月友的一屍一體,眼淚至少要掉兩顆,秦失卻不這樣,他看到老子的一屍一體,「三號而出。」

大叫三聲,既不是哭也不是笑,「哈哈哈」叫三聲就走了。

老子的學生就說:這個傢伙不是我們老師的好朋友,他今天來,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分明是來諷刺嘛。

秦失聽到老子的學生這樣講,就答覆他們:我是你們老師的好朋友喲。

老子的學生就問了:老師死了你來弔喪,又不行禮,又不掉眼淚,乾嚎幾下,大叫幾聲,道道可以嗎?

曰:「然。

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

秦失說:當然可以,而且這是最高的禮貌。

我最初對你們的老師很敬佩,認為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等到我老遠跑來弔喪的時候,看到有些年紀大的人哭得不得了,好像死了自己兒子一樣傷心,又看到有些年輕人來弔喪,哭得好像死了自己一媽一媽一一樣傷心。

為什麼他們見到老子死了哭得那麼傷心?「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

這是真情的流露,動了情感,講不出來話來,為沒有言語可以形容的,可以表示的那一番情感而哭。

這是人的感情沒有錯,但是你們的老師老子,中應該是普通人,他是教人能夠超越世俗感情,超越物理環境以外,達到超神入化的人,就是下面所說的「哀樂不能入也」,七情六慾已經不動心了。

也就是說,得道的人,生死也不入於心中,生死一體,活著是睜開眼睛在這裡做夢,死了是閉著眼睛在那裡做夢,反正在夢中遊戲。

結果呢,你們這些跟老子學道的學生還動了真感情,大哭大叫,可見你們沒有得道。

換句話說,老子沒有把你們教好。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

古者謂之遁天之刑。」

這個「天」不是普通的天然,是形而上道。

人的感情自然有喜怒哀樂,可是哭得非要唱起歌來,大聲把喉嚨哭啞了才算傷心,這個感情已經做假了,不是真感情,這是違反天然的,已經忘記了生命的本來。

生命的本來是什麼?「崇高改至墮一落,積聚必有消散,有命鹹歸於死」,到了最高必然要掉起來,聚集在一起久了必然會散開,所謂「生者寄也,死者歸也」,有活著的生命,自然有歸宿的那一天。

這是必然的道理。

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懸解。」

秦失說,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是順著生命叩拜自然之勢來的;年齡大了,到了要死的時候,也是順著自然之勢去的。

所以老子也提到:「物壯則老」,一個東西裝成到極點,自然要衰老,「老則不道」,老了,這個生命要結束,而另一個新的生命要開始了。

換一句話說,真正的生命不在現象上,從現象上看到有生死,那個能生能死的東西,不在乎這個肉一體的生死,所以,我們要看通生死。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這是最高的修養。

把生死的道理看通了,隨時隨地心安理得,「而處順」,人生除死無大事,死是最大的問題,生死的問題看空了,順其自然,自己就不會被後天的感情所擾亂了。

「古者謂是帝之懸解。」

在中國文化中,帝字,還有道字,天字,有各種的解釋。

帝可以代表宗教的上天的主宰,也可以代表形而上的本體,生命的本來。

在這裡,你不要把帝當作一個有形的上帝來解釋,不過,把它當個有形的上帝也可以,就是有個生命的主宰,它和形而上生命的主宰,也就是「懸」,同一個道理。

這個道理無法解釋,無法用世間的文字,語言來解釋,要最高的智能來理解。

理解了這個道理呀,就了卻生死了。

了卻生死之後,又如何呢?

薪盡火傳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這個「指」,古人爭論得很厲害,有人認為,這個指頭的指,是代表肉一體;有人認為,這個指是代名詞,不要那個提手旁,就是宗旨的旨。

我們可以這樣解釋:我們真正的生命,就像用一根火柴把它點燃之後,把這個火傳到蠟燭上去。

火柴擦燃過一會就息滅了,火柴的形象沒有了,可是傳到蠟燭上的火呀,那個光明永遠不斷,綿延不絕。

「不知其盡也。」

也就是無窮無荊那麼在中國文化裡,就是一句話:「薪盡火傳」。

火柴燒完了,火柴的形象不見了,可是它一精一神的生命,永遠是亮的,而且是無窮無盡的。

我們肉一體的生滅是兩頭的現象,生命的根本不在這個現象上,那個能生能死的生命,它的光輝永遠不生不滅,無窮無荊莊子用「薪盡火傳」這個比喻,表達了道家的思想,和佛家儒家的思想一樣。

我們瞭解了這個道理,對於生死,就看得非常解脫,非常輕鬆,非常自在,因此呀,自然就哀樂不入心中了。

《養生主》三個故事講完了,我們再回來看一看。

第一個故事:庖丁解牛。

莊子告訴我們對於做人處世,立身行一事,生存生活要做到超神入化,自己造詣要超凡入聖,不要被外境所拘,雖然在物質的世界裡,一精一神也要超脫,如庖丁解牛一樣。

但是,儘管如此,作人做事還是處處謹慎小心。

第二個故事,莊子用右師的故事來說明,每個人都有獨立生命的價值,人活著要有獨立不可拔的一精一神。

而真正的生命價值就要傚法天然,超越樊籠之外,自己要有打破環境的能力,創造自然的生命。

一隻腳的人也頂天立地活在世上,「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決不受外形,外境界的影響。

我們人最可怕的,就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卑感,任何的英雄也有自卑感。

人受到環境的影響、打擊,自卑感也就產生了。

所以我們常說,一個非常傲慢的人,就是因為他自卑感太重。

因為傲慢是對自卑的防禦,生怕別人看不起自己,所以要端起那個架子來。

沒有自卑感的人很自然,你看得起我,還是看不起我,我就是我,我就是這個樣子,是很自然的。

人到了這個境界,是真的認識了自我。

所以人頂天立地,古往今來,無非一個我。

第三個故事,莊子告訴我們要看破生死,我們能夠看破了生死,生死的時候,很自然地接受,一點無所恐懼。

換一句話說,對於生死不自卑,我們為什麼怕死呢?很自卑,因為不知道自己死了以後到哪裡去了。

莊子告訴我們,人死了以後並沒有到哪裡去,我們那個能生死的生命,「薪盡火傳」,永恆常在。

真正的生命永遠是光輝,永遠是亮著的,「不知其盡也」。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南華
序言01.逍遙游01.逍遙游:鯤魚化為大鵬鳥01.逍遙游:生命之息01.逍遙游:境界大小的差別01.逍遙游:南北兩極相通01.逍遙游:四等人材01.逍遙游:出格的高人01.逍遙游:真俗不二01.逍遙游:堯讓天下01.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01.逍遙游:不龜手之藥01.逍遙游:無何有之鄉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人籟地籟天籟02.齊物論:鹹其自取02.齊物論:世上無如人欲險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真宰是誰02.齊物論:活著在等死02.齊物論:師心自用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02.齊物論:方生之說02.齊物論:引喻失義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02.齊物論:朝三暮四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02.齊物論:成虧之間02.齊物論: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02.齊物論:道可道非常道02.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02.齊物論:窮到源頭窮亦空02.齊物論:春秋經世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02.齊物論:辯來辯去辯不完02.齊物論:孟浪之言02.齊物論:姑妄言之姑聽之02.齊物論:生者寄也死者歸也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02.齊物論:天地蜩雙翼03.養生主:袁才子和鄭板橋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03.養生主:殺生的藝術03.養生主:技進乎道03.養生主: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03.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04.人間世:顏回想作王者師04.人間世:道不欲雜04.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04.人間世:皇帝也為難04.人間世:活不長的忠臣04.人間世:內直外曲成而上比04.人間世:江水東流去不回04.人間世:心齋04.人間世:波飛太液心無住04.人間世:自欺欺人 被人欺04.人間世:中國文化內聖的道統04.人間世:大使難當04.人間世:千古名將郭子儀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04.人間世:太子傅難當04.人間世:曲則全枉則直04.人間世:養虎的學問04.人間世:無用之材04.人間世:神木托夢04.人間世:異材04.人間世:支離疏的故事04.人間世:無用之用05.德充符:無腿的王駘05.德充符:止的人生05.德充符:申徒嘉給子產難堪05.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05.德充符:兀者叔山無趾05.德充符:惡人哀駘它05.德充符:仙才李泌05.德充符:顛倒眾生05.德充符:無情之人06.大宗師:知天之所為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06.大宗師:人為什麼短命06.大宗師:古之真人06.大宗師:道家好談兵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06.大宗師:拈提漢史06.大宗師:丙吉問牛06.大宗師:相忘於江湖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06.大宗師: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06.大宗師:安時而處順06.大宗師:善吾生 善吾死06.大宗師:心心相印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06.大宗師:忘乎道術06.大宗師:生死問題06.大宗師:是非仁義是刑罰06.大宗師:坐忘06.大宗師:命也夫07.應帝王:四問而四不知07.應帝王:為政治國的哲學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07.應帝王:立於不測之地07.應帝王:神巫季鹹07.應帝王:地文之定屍居07.應帝王:太沖莫勝07.應帝王:守本份07.應帝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