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南華》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心態與情態喜怒哀樂,慮歎變慹,姚佚啟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南華》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

莊子南華

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

生滅變化無常

心態與情態

喜怒哀樂,慮歎變慹,姚佚啟態。

把每個字連起來,當文句念,四個字一句,這就是春秋戰國時期南方文章的作法,也可以說是道家文章的作法,《老子》《莊子》以及後來的《楚辭》、《離騷》都是如此。

我們再三提醒大家注意,孔子、孟子的齊魯文學,和南方文章在體裁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喜怒哀樂」,這四個字值得研究,我們中國儒家有一本書叫《中庸》,《中庸》上就提出這四個字。

尤其後世,都在這四個字上作學問,講哲學的道理,講生理的狀態。

實際上我們講《中庸》的時候,諸位也聽過,「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這個「中」不能念成中央的中,如果照北方、山東話念「種」就對了,表示這個事情對了,打槍打子彈,打中了。

一定要解釋成中央的中也可以。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喜怒哀樂沒有發的時候,對了;「發而皆中節」,發對了「謂之和」。

子思寫這篇《中庸》的時候,與莊子在時間上前後相差不會太遠,大約幾十年。

我們看到,文化、哲學的發展,由春秋到戰國莊子階段,走到科學的路線,求實證去了,求實證要有一種修養的方法,就產生了後世的道。

《中庸》上把「喜怒哀樂」看得那麼重要,後世人的解釋認為這幾個字代表了心態,換成現成新名詞,是心理的思想形態,也可以叫做意識形態。

好像清代以來的解釋都是如此,實際上這裡頭是有問題的。

心態不屬於「喜怒哀樂」,勉強可以叫它心態,它是配合情緒而來的。

為什麼《中庸》只提到四點,在《禮記》上是七情:「喜怒哀樂一愛一惡欲」,《中庸》與《禮記》之所以後三個字不同,是因為「一愛一惡欲」屬於純粹的心態,「喜怒哀樂」是情態,情緒的作用。

什麼叫情緒的作用。

什麼叫情緒呢?情緒是生理影響,換一句話,就是氣的作用,生理的因素。

我們「喜」,高興;「怒」,發脾氣,「哀」,有時候心裡難過起來,看到什麼都掉眼淚,很悲傷,「樂」,有時高興起來什麼都快樂。

這四種東西我們理智上都知道要控制,不要隨便發脾氣,也不需要傻乎乎地就笑,但是心理情緒的變化,帶上生理的關係,氣的作用,你理一性一禁止不住,它自然就發,勉強的禁止反而變成一種病態。

所以,在《中庸》上如果完全把「喜怒哀樂」作為心態來講,我們研究的方向就錯了。

它同《莊子》這裡恰恰相合,莊子也是講;「喜怒哀樂」是情態。

這四種典型,我們經常碰到的。

下面講心態:「慮」,思慮,思想。

「歎」,因為思想引起的感慨,由感歎發出聲音來。

因此由「慮」到「歎」,也由心理的變化而到「慹」的過程。

慹就是佛學講的執著,抓得很緊,由此產生人身一體外在的形態。

「姚佚啟態」,什麼叫「姚」呢?就是放任,我們現在講一浪一漫、大方、隨便。

「佚」,懶惰。

「啟態」,變成生活的各種形態。

「喜怒哀樂」如果一個很好的藝術家,看到這十二個字的描寫,就可以畫出幾十幅畫面來,各個形態不同,有內在的心態情緒的變化,有表達在外面的形態,臉上的喜怒哀樂,身一體的四肢的動作,各不相同。

有生於無,無中生有

樂出虛,蒸成菌。

莊子開頭講過「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接著他又起個高一潮,描寫心態與生活狀態。

上面莊子講出一個原理,由心理的變化而成了生理,身一體活動的狀況。

中間有個東西,書上沒有直接講,我們不要給瞞過去了,他說了六個字:「樂出虛,蒸成菌」這就是莊子的文章,我們如果隨便念過去的話,抓不住要點,所以古人批評莊子的文章「汪洋博大,堂皇迷一離」,其文章的氣勢啊,如「銀瓶洩水」,所謂「黃河之水天上來」、你抓不住他的中心,其實他的邏輯很嚴謹。

現在我們為了年輕的同學講古文方便,所以囉嗦一點。

這裡莊子提出「樂出虛,蒸成菌」兩個相反的作用。

「樂出虛」,可以讀成音樂的樂;也可以讀成快樂的樂。

如果按音樂這個樂的音來解釋,這個「樂出虛」是物理的狀態,接著上面「吹萬」來的。

前面莊子描寫音聲,大風起來,碰到物理界的這裡一個洞,那裡一個窪,發出「嗚……」,「噓……」的各種聲音。

音樂的聲音要發出來,必須通過虛的、空的樂器。

同樣的,我們吹一簫,吹笛子,彈琴奏樂的時候,心裡面都要很空靈,沒有雜念,很清虛的,發出來的音樂就會特別美。

這是「樂出虛」的一種講法。

歷代解釋《莊子》的,大部份都贊成這個講法。

道家的解釋則讀成快樂的樂。

一個人心裡高興的時候,氣要散的。

高興或者悲哀到極點,都可以使人死亡,因為太高興,氣就散了,虛了,所以說「樂出虛」。

這兩種理由都成立,重點在於人的心理同生命的作用向外發展厲害了,就會空虛。

如果向內部縮,悶在裡面呢?就是「蒸成菌」,一陣大雨過後,山裡陰暗潮一濕的地方,那些香菇、細菌最容易生長。

大家喜歡吃的白木耳,在培養的時候,就是選擇又悶熱又潮一濕的地方,白木耳很容易長成。

在那種情況下,空氣很鬱悶,水蒸汽瀰漫上來,化生變成另處一種細菌,甚至於我們吃的香菇,都可以慢慢地生長繁殖起來。

「樂出虛,蒸成菌」這兩句話,莊子為什麼把它放在人的心態、情態的變化之中來說呢?這正說出了我們的生命有「心能轉物」的功能,心理的作用可以變化生理。

所以我們的一性一情興奮或是鬱悶久了以後,生理產生許多疾病,道家很重視這兩句話,道家解釋《莊子》,修道的要點,強調念頭要空、清靜,如果保持這種清虛的狀況,那麼跟形而上道就容易接近了,如果心裡有所為,有一個東西轉來轉去的,那慢慢會變出另一個東西,所以,「樂出虛」是講由有變成空,「蒸成菌」,以物理的狀況說明由空可以產生有,重點在於「心能轉物」。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我們這個生命,由空一下變成有。

譬如高興過了頭,高興到極點,樂極必定生悲,不是眼淚笑出來,腸子、肚子笑得痛,也許就笑得跌一跤,縫兩針也說不定。

心理狀態也是如此。

所以每個情態、形態過份了,就要產生另外一個現象。

我們這個心理跟生理「日夜相代」,在互相替代變化。

譬如快樂到極點,樂極就會生悲;大運動之後,疲勞過度就需要休息,休息替代運動。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生命的前面有一個東西,晝夜彼此互相在替代,在交流,可是我們人很可憐,自己找不出究竟是誰使我起思想?是誰使我身一體衰老?又是誰促使我這個生命的開始萌芽怎麼來的?這就是人現在有的生命。

「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莊子說算了,算了吧!晝夜生命在互相交流,我們人一天到晚,思想、運動、作用,但自己找不到主宰是什麼?生命的主宰找不到,因此就把現在的現象,姑且當成一人生就是這個樣子。

早晨醒來,第一個思想怎麼來的?而且我們今天夜裡睡覺了,明天一個思想來的是什麼?自己都不知道,因此找不出我生命的來源,只有一個逃避的辦法:算了,算了吧!

莊子的文章很少有重複的對仗,前面有「日夜相代乎前」下面就改成「旦暮得此」,「旦暮」跟前面的「日夜」是差不多的意思。

寫古文也好,白話文也好,在這種地方請注意,重複使用,文章的味道就沒有了,就要多動動腦筋,換個詞。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南華
序言01.逍遙游01.逍遙游:鯤魚化為大鵬鳥01.逍遙游:生命之息01.逍遙游:境界大小的差別01.逍遙游:南北兩極相通01.逍遙游:四等人材01.逍遙游:出格的高人01.逍遙游:真俗不二01.逍遙游:堯讓天下01.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01.逍遙游:不龜手之藥01.逍遙游:無何有之鄉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人籟地籟天籟02.齊物論:鹹其自取02.齊物論:世上無如人欲險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真宰是誰02.齊物論:活著在等死02.齊物論:師心自用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02.齊物論:方生之說02.齊物論:引喻失義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02.齊物論:朝三暮四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02.齊物論:成虧之間02.齊物論: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02.齊物論:道可道非常道02.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02.齊物論:窮到源頭窮亦空02.齊物論:春秋經世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02.齊物論:辯來辯去辯不完02.齊物論:孟浪之言02.齊物論:姑妄言之姑聽之02.齊物論:生者寄也死者歸也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02.齊物論:天地蜩雙翼03.養生主:袁才子和鄭板橋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03.養生主:殺生的藝術03.養生主:技進乎道03.養生主: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03.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04.人間世:顏回想作王者師04.人間世:道不欲雜04.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04.人間世:皇帝也為難04.人間世:活不長的忠臣04.人間世:內直外曲成而上比04.人間世:江水東流去不回04.人間世:心齋04.人間世:波飛太液心無住04.人間世:自欺欺人 被人欺04.人間世:中國文化內聖的道統04.人間世:大使難當04.人間世:千古名將郭子儀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04.人間世:太子傅難當04.人間世:曲則全枉則直04.人間世:養虎的學問04.人間世:無用之材04.人間世:神木托夢04.人間世:異材04.人間世:支離疏的故事04.人間世:無用之用05.德充符:無腿的王駘05.德充符:止的人生05.德充符:申徒嘉給子產難堪05.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05.德充符:兀者叔山無趾05.德充符:惡人哀駘它05.德充符:仙才李泌05.德充符:顛倒眾生05.德充符:無情之人06.大宗師:知天之所為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06.大宗師:人為什麼短命06.大宗師:古之真人06.大宗師:道家好談兵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06.大宗師:拈提漢史06.大宗師:丙吉問牛06.大宗師:相忘於江湖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06.大宗師: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06.大宗師:安時而處順06.大宗師:善吾生 善吾死06.大宗師:心心相印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06.大宗師:忘乎道術06.大宗師:生死問題06.大宗師:是非仁義是刑罰06.大宗師:坐忘06.大宗師:命也夫07.應帝王:四問而四不知07.應帝王:為政治國的哲學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07.應帝王:立於不測之地07.應帝王:神巫季鹹07.應帝王:地文之定屍居07.應帝王:太沖莫勝07.應帝王:守本份07.應帝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