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南華》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由解脫變成超人以後,說到形而上道的齊物,萬物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南華》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

莊子南華

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

我們再強調一下,《莊子》內七篇是連貫的,第一篇是《逍遙游》,講人如何解脫,如何變成一個超人。

由解脫變成超人以後,說到形而上道的齊物,萬物不齊不能平等,《齊物論》講如何達到形而上的萬物齊而平等。

然後,才能夠懂得做一個人如何養生,如何使這個生命有價值地活著,這是第三篇《養生主》。

懂得了養生以後,可以作人,可以活在人世間。

人世間這個名詞,我們在文學上常常用到,它最早是由莊子提出來的。

下面,我們就講內七篇的每四篇:《人間世》。

顏回見仲尼,請行。

曰:「奚之?」

曰:「將之衛。」

曰:「奚為焉?」

曰:「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

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

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回嘗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

醫門多疾。」

願以所聞思其則,庶幾其國有瘳乎!」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

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

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德蕩乎名,知出乎爭。

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爭之器也。

二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

且德厚信矼(音qiāng),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

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命之曰災人。

災人者,人必反災之。

若殆為人災夫。

且苟為人悅賢而惡不肖,惡用而求有以異?若唯無詔,王公必將乘人而斗其捷。

而目將熒之,而色將平之,口將營之,容將形之,心且成之。

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順始無窮,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於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

是好名者也。

昔者堯攻叢枝、胥、敖,禹攻有扈。

國為虛厲,身為刑戮。

其用兵不止,其求實無已,是皆求名實者也,而獨不聞之乎?名實者,聖人之所不能勝也,而況若乎!雖然,若必有以也,嘗以語我來。」

顏回曰:「端而虛,勉而一,則可乎?」

曰:「惡!惡可!夫以陽為充孔揚,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違,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名之曰日漸之德不成,而況大德乎!將執而不化,外合而內不訾,其庸詎可乎!」

「然則我內直而外曲,成而上比。

內直者,與天為徒。

與天為徒者,知天子之與己,皆天之所子,而獨以己言蘄乎而人善之,蘄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謂之童子,是之謂與天為徒。

外曲者,與人之為徒也。

擎跽曲拳,人臣之禮也。

人皆為之,吾敢不為邪?為人之所為者,人亦無疵焉,是之謂與人為徒。

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

其言雖教,謫之實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

若然者,雖直而不病,是之謂與古為徒。

若是則可乎?」

仲尼曰:「惡!惡可!大多政法而不諜。

雖固,亦無罪。

雖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猶師心者也。」

顏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

仲尼曰:「齋,吾將語若。

有心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音h&agra一ve;o)天不宜。」

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

如此則可以為齋乎?」

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

回曰:「敢問心齋。」

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聽止於耳,心止於符。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虛。

虛者,心齋也」

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

夫子曰:「盡矣!吾語若:若能入游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

無門無毒,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則幾矣。

絕跡易,無行地難。

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

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

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

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

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捨,而況人乎!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

從謚法說起

顏回見仲尼,請行。

曰:「奚之?」

曰:「將之衛。」

曰:「奚為焉?」

曰:「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

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

這個故事也是假托的寓言。

顏回一度想到衛國去教化衛靈公,歷史上有沒有這個事實,查不到。

我們知道,孔子同衛國關係非常好,非常深,孔子的大半生都是在衛國度過的。

我們這個歷史文化很妙啊,中國歷史文化特殊的地方,有個名稱叫「謚法」,一個人這一生做人對不對,死後公擬的謚號叫做「謚法」。

這是一件很慎重的事,連皇帝都逃不出謚法的褒貶。

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特有的一精一神,現在不保留了。

中國古代做皇帝、做官的最怕這個謚法,怕他死後留下萬世的罵名,甚至連累子孫抬不起頭。

因為這個謚法,也就是死後的一字之定評;它永遠都沒有辦法可以改變。

皇帝死了就由大臣集議,或史官做評語,像漢朝的文帝、武帝,稱謂「文」「武」,都是謚法給他們的謚號。

「哀帝」就慘了,很悲哀;漢朝最後一個皇帝謚號「獻帝」,他亡掉了漢朝,也含有把天下獻出去了的意思。

這是曹一操一給謚的。

哀帝獻帝當然不是這樣解釋,但是也可以這樣說。

漢朝的「靈帝」,戰國時衛國的「衛靈公」,謚一個「靈」字,有點神經兮兮的。

宋朝的「神宋」,謚號用神經的神,他有點神裡神氣的。

像歷史上的周文王、漢文帝、唐文宗,謚號能夠得上一個「文」字,是很不容易的。

根據謚法解的記載,稱文的有下面幾種:一、經天緯地,二、道德博聞,三、勤學好問,四、慈惠一愛一民,五、民惠禮,六、賜民爵位。

如明朝的王陽明謚號「文成」,清朝的曾國藩的謚號「文正」,那都是最難得的。

死後的評語夠得上稱為「文成」「文正」的,上下五千年歷史,縱橫十萬里國土,雖然有幾億的人口,其中卻數不出來幾個人,最多一二十人而已。

這是中國文化中謚法的謹嚴,所以中國人做官也好,做事也好,他的一精一神目標,也要對後代負責;不但對這一輩子要負責任,對後世仍舊要負責任。

因為誰都沒有辦法逃避歷史的公平,對了就對了,不對就是不對。

所以中國人說,作人做事要有對歷史負責的一精一神,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現在通過衛靈公的謚號,就可以瞭解了衛靈公這個人,這位歷史上的諸侯,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衛國的皇帝,很不錯,並不太壞,但就是本身有點吊兒郎當的。

可是他用的幹部,八成都是一流的,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叫蘧伯玉,他是衛國的宰相。

蘧伯玉也是孔子很佩服的,他和孔子是很好的朋友。

孔子一生顛沛流離,可是在衛國住得很久,因為有蘧伯玉這一班人招呼照顧。

齊國的賢相晏子,一位歷史上有名的矮子,他和孔子也是很好的朋友,但孔子沒有辦法住在齊國,同時晏子也不想孔子住在齊國,想辨法要孔子走,這是歷史上的一個秘密。

為什麼呢?晏子怕孔子在齊國住久了要出問題,別人想謀殺孔子,晏子身為宰相也不能保護周全。

所以孔子在衛國住的時間很多。

但是因為衛國的皇帝是衛靈公,也很難弄。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南華
序言01.逍遙游01.逍遙游:鯤魚化為大鵬鳥01.逍遙游:生命之息01.逍遙游:境界大小的差別01.逍遙游:南北兩極相通01.逍遙游:四等人材01.逍遙游:出格的高人01.逍遙游:真俗不二01.逍遙游:堯讓天下01.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01.逍遙游:不龜手之藥01.逍遙游:無何有之鄉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人籟地籟天籟02.齊物論:鹹其自取02.齊物論:世上無如人欲險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真宰是誰02.齊物論:活著在等死02.齊物論:師心自用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02.齊物論:方生之說02.齊物論:引喻失義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02.齊物論:朝三暮四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02.齊物論:成虧之間02.齊物論: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02.齊物論:道可道非常道02.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02.齊物論:窮到源頭窮亦空02.齊物論:春秋經世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02.齊物論:辯來辯去辯不完02.齊物論:孟浪之言02.齊物論:姑妄言之姑聽之02.齊物論:生者寄也死者歸也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02.齊物論:天地蜩雙翼03.養生主:袁才子和鄭板橋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03.養生主:殺生的藝術03.養生主:技進乎道03.養生主: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03.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04.人間世:顏回想作王者師04.人間世:道不欲雜04.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04.人間世:皇帝也為難04.人間世:活不長的忠臣04.人間世:內直外曲成而上比04.人間世:江水東流去不回04.人間世:心齋04.人間世:波飛太液心無住04.人間世:自欺欺人 被人欺04.人間世:中國文化內聖的道統04.人間世:大使難當04.人間世:千古名將郭子儀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04.人間世:太子傅難當04.人間世:曲則全枉則直04.人間世:養虎的學問04.人間世:無用之材04.人間世:神木托夢04.人間世:異材04.人間世:支離疏的故事04.人間世:無用之用05.德充符:無腿的王駘05.德充符:止的人生05.德充符:申徒嘉給子產難堪05.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05.德充符:兀者叔山無趾05.德充符:惡人哀駘它05.德充符:仙才李泌05.德充符:顛倒眾生05.德充符:無情之人06.大宗師:知天之所為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06.大宗師:人為什麼短命06.大宗師:古之真人06.大宗師:道家好談兵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06.大宗師:拈提漢史06.大宗師:丙吉問牛06.大宗師:相忘於江湖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06.大宗師: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06.大宗師:安時而處順06.大宗師:善吾生 善吾死06.大宗師:心心相印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06.大宗師:忘乎道術06.大宗師:生死問題06.大宗師:是非仁義是刑罰06.大宗師:坐忘06.大宗師:命也夫07.應帝王:四問而四不知07.應帝王:為政治國的哲學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07.應帝王:立於不測之地07.應帝王:神巫季鹹07.應帝王:地文之定屍居07.應帝王:太沖莫勝07.應帝王:守本份07.應帝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