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南華》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道惡乎隱而有真偽?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道惡乎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南華》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

莊子南華

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

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

道惡乎隱而有真偽?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

莊子先提出兩個原則:「道惡乎隱而有真偽?言惡乎隱而有是非?」

道無時不在,「惡乎隱」,沒有哪個地方遮起來看不見。

實際上道普遍存在,應該讓任何人都有所暸解,是真理,永遠都不會變的,道是天下的公道,沒有秘密。

世上有人認為,我是真道,他是邪道;我這個是正道,你那個是歪道,為什麼有這類是非呢?等於說,言語本來講話給你聽,就是要你懂,但是人類很可憐,不論用哪一種言語文字說出來,沒有辨法表達其真正的思想。

所以人與人之間永遠有誤會。

言語它沒有辦法完全表達人類真正的思想與情感,人頰通過言語反而不懂言語的真實思想,這很有趣。

釋迦牟尼講釋迦牟尼的道,孔子說孔子的道,墨子說墨子的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盜也有道,哪個是真道?應該到哪裡去找道?「道惡乎往而不存?」

道也沒有到哪個地方去呀?它本來就在這裡。

你看莊子的文章很有邏輯,文字很有美感。

我們拿佛在《金剛經》上講的話來闡釋:「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是名如來。」

你們真懂了這三句話,就懂了《莊子》了。

或者反過來,你們把《莊子》「道惡乎往而不存」,做這三句話的註解,也就懂了《金剛經》了。

「言惡乎存而不可?」

言語那裡存在呢?佛在「因明」上講聲音是無常,言語講出來就沒有了,就空了,佛經上講如山谷的響聲,空的,講過了就不存在了。

過去不可得,現在不可得,未來不可得。

何必說一定要我講的話對,我講的是真理,你講的不是真理呢?這太笨了!但是,世界上是非與真理,尤其對道,大家都好勝,都在爭一個真一個假。

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

道本來是天下的公道,無所不在,無古今、無中外、無來去,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但是既然道存在,為什麼我不不悟道?「道隱於小成。」

一般人度量小,智能小,打起坐來身上放光,身上搖起來,再不然身一體轉起來,再不然氣脈通等等現象,這些都是「小成」,小玩意。

凡是小玩意一來,大道就「隱」了,所以你永遠不能得到大道。

「言隱於榮華。」

「言」本來代表真理,但大家對言語文字背後的真理找不到,被言語文字騙了。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你懂了嗎?不懂。

都被外面的虛華,都被言語文字的優美騙住了。

因此,莊子又罵人了: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

因此世界上有那麼多亂七八槽的學說,儒家孔子有孔子的道,墨家墨子有墨子的道,諸子百家各有各的道,你說他的不對,他說你不對,這一套爭來爭去。」

以是其所非」,以我主觀的看,你的一切的都不對,「而非其所是」,又以你的不對,來證明我自己的對。

莊子說,如果真想搞清楚究竟哪個對哪個不對,哪個真正是道,哪個真正不是道,「則莫若以明」,最好你去明心見一性一,開悟了,那麼你才可以真正地明白道。

我再重複一遍,內七篇是一個系統。

《齊物論》談如何解脫生理、物理的困惑,而進入道的境界。

莊子提出一個最後結論:「無何有之鄉」,相當於後代禪宗所謂的「了不可得」。

道的起用,到了形而上,一切作用、現象都是不齊的。

那麼,在萬物不齊裡頭,是不是有一個真正萬物歸於平等的、絕對的「齊物」。

莊子提出來,有的!但沒有明顯地講。

要求證它,莊子先提出南郭子綦忘身忘我的境界,在不齊的萬物裡頭,進入了絕對的、自一性一平等的道體。

道體起用的時候,莊子先用」人籟」,「地籟」,「天籟」加以闡釋,從宇宙萬有的一切音聲變化的不同而進入道,我們如果用佛學來比喻的話,就是由觀音菩薩修行法門聞聲而入道,由聞聲而悟入不齊裡頭的平等、自在和形而上的道。

關於萬物不齊的現象和作用,莊子說「吹萬不同」,用物理世界的「氣化」來作說明。

譬如風是氣的現象,風是同一個風,風所接觸到各種空隙的地方,能夠發出聲音的這個現象不同。

因此,在同一個風的作用下,發出來的聲音有百千萬億的不同。

我們人的心理狀況,思想觀念也同這個道理一樣。

中間有個重點,就是「鹹其自取,怒若其誰耶?」

鼓動這個生命作用的是誰呢?無主宰,非自然。

這個道理等於《楞嚴經》上講的:自一性一「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一切眾生,之所以起各種不同的作用,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而來的。

一切都是自我在搗鬼,每個人都是自我在搗鬼。

莊子講到,因為每一個人,由於自我的觀點不同,所以理解不同,方法不同。

接著就講到當時春秋戰國時期諸子學說,百家爭鳴,由形面下到形而上道體,各種的是非,爭論得很厲害。

重點就是兩句話:「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

因此則有儒墨兩大家的對立。

每個人都站它自己的觀點上,看人家都是錯的。

那麼,莊子提出來,要想明確一切是非唯有一個辦法,真正能夠明道。

這個明道,就是能夠明白萬物「不齊」而歸於「齊一」這個道體。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

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

「物」就是這個東西。

「彼」就是它。

照白話文來翻譯,「物無非彼,」這個東西沒有哪樣不是它;「物無非是,」這個東西沒有哪樣也不是的。

你說這講的什麼話?如果翻譯成這樣的白話,可用古文來批之為「不知所云」。

實際上,這是老莊為代表的南方楚國文學,在寫作技巧上相當高。

年青同學特別要濟意,高在什麼地方?我們知道,要把自然科學,或者鈍理論純邏輯的東西文學化,非常困難。

例如,現在學校念的課本,假使你把物理學、化學、機械學,變成文學化,怎麼變?如果這個學生的頭腦特別機械,他對於科學這方面的東西,就比較容易接近;但喜歡文學的學生,他對於數學這些東西,就沒有辦法接近。

這就是現在學問中所產生出的「一性一向」問題。

「一性一向」這個名詞,是近幾年新興起來的,就是個一性一的趨向。

一個孩子向哪一方面發展,這是現代科學要解決的問題。

要把科學的東西文學化,很困難,過去我們曾經試過,我有一個學生,在中學教化學,他在講化學公式的時候,突然衝入一首文學境界的詩詞,最後在教育上他成功了,學生差不多有百分之八九十,對科學的理解都有高度的興趣。

不過,他談起這個創作,很痛苦。

我們回到原文,莊子在這裡講一個純邏輯的問題。」

物無非彼,」就是說每一樣物質的東西,都有它單獨的自體存在,水就是水,水不是火,火就是火,火不是風。

換一句話說,我們看到萬物,認定這個叫燈光,這個叫黑板,那就是佛學唯識學所講的,我們心理的觀念,一切都是「依他而起」,因為有外境界的現象,我們的心理就相應產生了這個觀念。

「物無非是」,沒有哪一樣東西不屬於我,屬於我什麼?——心。

一切是唯心。

而這個道理就是說,最高處形而上是「心物一元」。

形而下呢?物質就是物質,心靈就是心靈。

兩個是分開的,但歸根結底是一個。

所以說「物無非彼」,每個東西各有它單獨自己存在的一個現象,不是它自己的一性一質,每個東西都無自一性一,湊合起來,則「物無非彼」。

「物無非是」,「是」個什麼呢?一切是我們觀念唯心所生。

道理在哪裡?與下文連起來就看到了:

「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你受外物的影響,跟著環境在轉,光在物理上去追求,形而上這個道體永遠找不到。

那麼,形而上的道體,莊子提出來,要求證這個東西,不像自然科學求證外物一樣,可以向外面去追,必須要回轉來追求自己,要回轉來「自知」。

因此莊子下了個結論:

「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

因為我們自己主觀觀念認定了,這個事物就出來了。

譬如我們的手錶,假使開始把它叫成水桶,我們現在也可以把手錶叫水桶。

「彼出於是,」是我們人類知識的認定。

但是我們主觀的認定哪裡來?「依他而起」,我們主觀認定這個是這樣,這就是依外界的物質而起,所以「是亦因彼」。

這些道理,我們聽起來很簡單。

今天世界上之所以有戰爭,也就是唯物思想同唯心思想的戰爭。

我們回轉來找自己的文化,在《莊子》裡頭,已經很明顯講到「心物一元」的論辯的道理,都是認為主觀意識形態所形成的。

具有唯物思想的人,喜歡用一個名稱,經常批評人家「你的觀念,你的思想,是你意識形態形成的」,實際上,他自己講別人那個意識形態,也是個意識形態,也就是「彼出於是,是亦因彼。」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南華
序言01.逍遙游01.逍遙游:鯤魚化為大鵬鳥01.逍遙游:生命之息01.逍遙游:境界大小的差別01.逍遙游:南北兩極相通01.逍遙游:四等人材01.逍遙游:出格的高人01.逍遙游:真俗不二01.逍遙游:堯讓天下01.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01.逍遙游:不龜手之藥01.逍遙游:無何有之鄉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人籟地籟天籟02.齊物論:鹹其自取02.齊物論:世上無如人欲險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真宰是誰02.齊物論:活著在等死02.齊物論:師心自用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02.齊物論:方生之說02.齊物論:引喻失義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02.齊物論:朝三暮四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02.齊物論:成虧之間02.齊物論: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02.齊物論:道可道非常道02.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02.齊物論:窮到源頭窮亦空02.齊物論:春秋經世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02.齊物論:辯來辯去辯不完02.齊物論:孟浪之言02.齊物論:姑妄言之姑聽之02.齊物論:生者寄也死者歸也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02.齊物論:天地蜩雙翼03.養生主:袁才子和鄭板橋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03.養生主:殺生的藝術03.養生主:技進乎道03.養生主: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03.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04.人間世:顏回想作王者師04.人間世:道不欲雜04.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04.人間世:皇帝也為難04.人間世:活不長的忠臣04.人間世:內直外曲成而上比04.人間世:江水東流去不回04.人間世:心齋04.人間世:波飛太液心無住04.人間世:自欺欺人 被人欺04.人間世:中國文化內聖的道統04.人間世:大使難當04.人間世:千古名將郭子儀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04.人間世:太子傅難當04.人間世:曲則全枉則直04.人間世:養虎的學問04.人間世:無用之材04.人間世:神木托夢04.人間世:異材04.人間世:支離疏的故事04.人間世:無用之用05.德充符:無腿的王駘05.德充符:止的人生05.德充符:申徒嘉給子產難堪05.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05.德充符:兀者叔山無趾05.德充符:惡人哀駘它05.德充符:仙才李泌05.德充符:顛倒眾生05.德充符:無情之人06.大宗師:知天之所為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06.大宗師:人為什麼短命06.大宗師:古之真人06.大宗師:道家好談兵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06.大宗師:拈提漢史06.大宗師:丙吉問牛06.大宗師:相忘於江湖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06.大宗師: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06.大宗師:安時而處順06.大宗師:善吾生 善吾死06.大宗師:心心相印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06.大宗師:忘乎道術06.大宗師:生死問題06.大宗師:是非仁義是刑罰06.大宗師:坐忘06.大宗師:命也夫07.應帝王:四問而四不知07.應帝王:為政治國的哲學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07.應帝王:立於不測之地07.應帝王:神巫季鹹07.應帝王:地文之定屍居07.應帝王:太沖莫勝07.應帝王:守本份07.應帝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