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南華》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故昔者堯問於舜曰:「我欲伐宗膾、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南華》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

莊子南華

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

聖人也有煩惱

故昔者堯問於舜曰:「我欲伐宗膾、胥敖,南面而不釋然。

其故何也?」

舜曰:「夫三子者,猶存乎蓬艾之間。

若不釋然何哉!昔者十日並出,萬物皆照,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

故昔者堯問於舜曰:「我欲伐宗膾、胥敖,南面而不釋然,其故何也?

研究中國三代以上的上古史,莊子這裡提出來的資料,不是根據孔子那裡來的,別的地方很少看到這個資料。

莊子說堯當皇帝時,所謂公天下,要培養一個繼承人,就是舜。

舜跟著從政三四十年,從小職員開始到宰相,當了副皇帝四五十年,堯到一百多歲才交給他,有一天,堯問舜,西南方的邊疆,有兩個小國家,「宗膾」、「胥敖」,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邊疆地區的這兩個小國家,是被我們上古老祖宗趕出了家門的,流落在邊疆;一種認為西藏、雲南邊疆地區都是。

是不是?不知道。

宗膾同胥敖因為不服教化,文的教化不行,要武的教化,堯想出兵打他們。

堯是聖人,以道德做政治的,道德實在教化不了,只好出兵去打。

「南面而不釋然,」「南面」是形容帝王的境界,中國古代帝王素來坐北朝南。

讀古書讀到南面稱雄,這就是王者。

因為中國古代方向有一定,所以幾千年帝王專制時代,老百姓的房子不准身正南的,總要偏一點。

如果向正南,不得了,你想當皇帝啊,殺頭的。

只有每個地方的政一府機關,寺廟,可以坐北身南。

堯告義舜,他想出兵打宗膾、胥敖,「南面」坐著一想,「不釋然」,心裡頭總是難過。

「其故何也?」

心裡放不下這件事,這是什麼理由?如果這一段歷史是真的,我們可以看到,堯講這段話有兩層意思:實際上,堯舜傳位之間,真正的實權已經交給舜了,但主要的事情還要跟堯講一聲,一方面堯主要想測驗一下,你接位了,有不有仁慈的心理,一方面雖然堯舜是已經到了聖人的境界,有時候心裡遇到一點不滿意的事情,還是很難平下去,可以從這兩方面看。

舜曰:「夫二三子者,猶存乎蓬艾之間,若不釋然,何哉?昔者十日並出,萬物皆照,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

舜答覆說:這兩個同民族的同胞被趕出去了,現在還在邊疆,文化落後,過著野蠻的禽一獸一樣的生活,你心裡過不去,我心裡也過不去。

「昔者十日並了,萬物皆照,」古時代講天上有十個太陽,光明遍照萬物,舜告訴堯:凡是人類你都要一愛一護,還有我們人類的同胞流落在邊疆,你心裡當然很難過,但是他們又不聽教化,你想出兵去打,又不願意,這是當然的,這就是仁慈。

況且你的道德一愛一天下,一愛一萬民像天上的太陽一樣,比太陽還要光明,你想到這個事情,當然心裡不高興。

《齊物論》的這一段講人倫之道,說「人籟」。

我們用普通的觀念講,莊子講到這裡,人倫之道差不多告一小段落,跟著提出人超越於平常的生命,而找回來真正的生命的道理。

嚙缺問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

曰:「吾惡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

曰:「吾惡乎知之!」「然則物無知邪?」

曰:「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嘗試問乎女: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鰍然乎哉?木處則惴慄恂懼,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蛆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鰍與魚游。

一毛一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淆亂,吾惡能知其辯!」

嚙缺曰:「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

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

嚙缺問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

曰:「吾惡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

曰:「吾惡乎知之!」「然則物無知邪?」

曰:「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

「嚙缺」、「王倪」是上古修道的人物,都被列入《高士傳》,稱為隱士,道家稱作是古代的神仙。

他們兩個的對話很有意思。

嚙缺問:你知不知道,天

地萬物有一個到了最高處基本是相同的,絕對的同一的那個東西?王倪答覆:我哪裡知道?換一句話說,我不知道。

嚙缺又問:你為什麼不知道?你知不知道你那個時候你不知道的?王倪說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懂。

那嚙缺就問:既然這樣,宇宙萬物的最高處是無知嗎?王倪又說,那我也不知道。

我們中國文化有一個成語,叫「一問三不知」,就是出自這裡。

他們的對話換一句話:「你懂不懂得道?」

「我不知道。」

「你怎麼不懂得道?知不知道你為什麼不懂得道?」

「我也不知道?」

「那麼世界上沒有道,沒有智能了?」

「那我也不知道」,一問三不知。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南華
序言01.逍遙游01.逍遙游:鯤魚化為大鵬鳥01.逍遙游:生命之息01.逍遙游:境界大小的差別01.逍遙游:南北兩極相通01.逍遙游:四等人材01.逍遙游:出格的高人01.逍遙游:真俗不二01.逍遙游:堯讓天下01.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01.逍遙游:不龜手之藥01.逍遙游:無何有之鄉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人籟地籟天籟02.齊物論:鹹其自取02.齊物論:世上無如人欲險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真宰是誰02.齊物論:活著在等死02.齊物論:師心自用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02.齊物論:方生之說02.齊物論:引喻失義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02.齊物論:朝三暮四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02.齊物論:成虧之間02.齊物論: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02.齊物論:道可道非常道02.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02.齊物論:窮到源頭窮亦空02.齊物論:春秋經世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02.齊物論:辯來辯去辯不完02.齊物論:孟浪之言02.齊物論:姑妄言之姑聽之02.齊物論:生者寄也死者歸也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02.齊物論:天地蜩雙翼03.養生主:袁才子和鄭板橋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03.養生主:殺生的藝術03.養生主:技進乎道03.養生主: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03.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04.人間世:顏回想作王者師04.人間世:道不欲雜04.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04.人間世:皇帝也為難04.人間世:活不長的忠臣04.人間世:內直外曲成而上比04.人間世:江水東流去不回04.人間世:心齋04.人間世:波飛太液心無住04.人間世:自欺欺人 被人欺04.人間世:中國文化內聖的道統04.人間世:大使難當04.人間世:千古名將郭子儀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04.人間世:太子傅難當04.人間世:曲則全枉則直04.人間世:養虎的學問04.人間世:無用之材04.人間世:神木托夢04.人間世:異材04.人間世:支離疏的故事04.人間世:無用之用05.德充符:無腿的王駘05.德充符:止的人生05.德充符:申徒嘉給子產難堪05.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05.德充符:兀者叔山無趾05.德充符:惡人哀駘它05.德充符:仙才李泌05.德充符:顛倒眾生05.德充符:無情之人06.大宗師:知天之所為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06.大宗師:人為什麼短命06.大宗師:古之真人06.大宗師:道家好談兵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06.大宗師:拈提漢史06.大宗師:丙吉問牛06.大宗師:相忘於江湖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06.大宗師: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06.大宗師:安時而處順06.大宗師:善吾生 善吾死06.大宗師:心心相印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06.大宗師:忘乎道術06.大宗師:生死問題06.大宗師:是非仁義是刑罰06.大宗師:坐忘06.大宗師:命也夫07.應帝王:四問而四不知07.應帝王:為政治國的哲學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07.應帝王:立於不測之地07.應帝王:神巫季鹹07.應帝王:地文之定屍居07.應帝王:太沖莫勝07.應帝王:守本份07.應帝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