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南華》06.大宗師:丙吉問牛:過了兩三年,漢宣帝忍不住了,就把丙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南華》06.大宗師:丙吉問牛

莊子南華

06.大宗師:丙吉問牛

丙吉問牛

過了兩三年,漢宣帝忍不住了,就把丙臣提起來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

這時丙臣已經很老了,丙臣也不喜歡,你讓我當宰相就當宰相吧。

有個副宰相叫肖望之,才氣很高很一精一明,他看不起丙臣的老老實實,有些政事就自己作主。

丙臣對政事都不管,既然你想抓權,就讓你抓權嘛。

丙臣有一天到中央開會,街上有人打架打死人了,他看了看就走了,但看見一位老伯牽了一頭老牛,當時是夏天,老牛呼吸困難直喘氣,丙吉就停下來問牽牛人,多久沒有下雨了?氣象怎麼樣?有人就奇怪了,為何見到人死了不問,卻關心牛。

丙吉講,人死了是大事,會有人管的,牛有病了,一般人不會注意這種小事的。

其實牛是順應陰陽的,因為不下雨,牛受不了直喘氣,丙臣就估計到今年農作物的收成了,就瞭解到國家大事了。

在農業社會中,糧食是最重要的,丙臣由牛的問題判斷到氣象,由氣象聯想到全國糧食收成,想到了老百姓的前途命運。

這就使「丙臣問牛」,這其中的道理,一方面可以說,丙臣明大體,管理國家大政,小事有專人管;另一方面,副宰相一愛一管事,就讓他去管吧,何必兩人爭權呢?自己年紀也大了,只要把自己培養的皇帝輔佐好,就行了。

這就使丙臣的高明之處,所以丙臣不是糊塗,是第一等高明人。

在太平盛世,做人做到如此,才是莊子所謂道家。

由丙臣人生的故事,我們知道,第一,作了好事一生不言恩,這是做人的難處,第二,丙臣同宋朝的宰相呂端一樣,中國有一個名對子,「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一個人聰明絕頂,對小事的地方假裝糊塗,是第一等聰明人。

呂端是真糊塗嗎?當時是天下太平,他樂得當個太平在宰相而已,丙臣也是這樣。

丙臣個人的修養,其它的長處應該很多,據我的看法是如此,但歷史上對他個人的好處記載並不多,我們只看到有個「丙臣問牛」,他始終是一個很平白的人,都看不出他道德的好,可見他的道德更高。

大家如果對歷史不深入研究,是讀不懂的。

所以我經常說,歷史上漢朝有一個丙臣,五代有一個馮道,都是菩薩中人。

拿王安石的話講,都是「如來」再來,佛的化身。

王霸雜用

但是漢宣帝對自己與許皇后所生的太子,很不滿意,覺得太子太老實了,道德是好,但氣派不夠,幾次想把太子廢掉。

漢宣帝一想到廢太子,就想到那把故劍,就想到許皇后,患難之妻又死得不明不白,就不忍廢太子,這就是後來的漢元帝。

我們講《莊子》為什麼講這個故事呢?漢宣帝的太子,後來的漢元帝就喜歡研究儒學,他對父親在政治上的做法很有意見,就對父親講,管理國家是不是可以放寬一點?能不能多用一點講仁義道德的讀書人?漢宣帝聽了大發脾氣,罵兒子不懂事,將來當了皇帝怎麼能治理好天下國家。

但他這一發脾氣,卻把歷代帝王政治上的秘密都揭穿了,他答覆兒子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

就是儒家道家法家雜用,王道與霸道並舉,決不偏向哪一方的思想,如果有偏向,天下事就做不通了。

古代帝王制度,在家族立場上是父子夫妻,在公事上立場上是君臣,那時很嚴重的事了。

所以漢宣帝非常不高興,看見兒子出去以後直皺眉頭,說:漢家天下,將來在他手裡就會下去了。

這話果然也不錯。

在中國文化思想上,儒家拚命講王道,也是走不通的,也就是孔子講的「徒善不足以為敬,徒法不足以自刑。」

實際上,歷代帝王所用的秘訣,大原則,大政治思想就是《莊子》這一段。

這是瞭解中國文化,中國哲學思想,政治思想的關鍵。

這些秘密,帝王們儘管用,可用不可講,講了就不能當帝王,只能當教書匠了。

《大宗師》這一段,有兩方面作用,一是用於個人修養修道,一方面用於做人處事。

這就是「大宗師」可以入世可以出世,不限於入世也不限於出世。

只有得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為他是身入世而心解脫。

人如果不得道,就做不了自己生命的主宰,就會被外界環境物理世界所支配。

得道的人能支配自己的生命,才有資格入世,成大功立大業。

不過成功以後,都是走的老子的路線:「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這是道家的思想,一切成功不必在我,幫助別人成功後,自己偷偷溜走了。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

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

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一人。

莊子的文字很優美的。

這一段說明世界上的事都沒有正反兩方面,有喜歡的一面,就有不喜歡的一面,沒有辦法兩全其美,那麼,這兩方面就各有一個偏見,這個偏見的產生就多了起來。

莊子提出真正的「一」,事實上,如果分析起來,演繹起來很多,但歸納起來只有兩個種,一面是「與天為徒」,「天」值天道,不是代表宗教一性一的天,也不是自然科學的天,「徒」不是做徒弟,是指像做朋友合在一起一樣與天道相合。

死生,命也。

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

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一愛一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

怎麼叫得道的人呢?了了生死的人。

人生最大的問題,就是生死問題,人生從何處來?死向何處去?一切宗教哲學,甚至於科學之所以發展,都是為這個問題在找答案。

人類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答案。

莊子提出,一個得道的人,生死問題不存在了。

死生,命也。

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生死問題時人類的根本問題,沒有哪一個人不懷疑害怕的,尤其是越老越怕這個問題,因為來日無多了,不知道死後到哪裡去。

如果有旅館可以預訂,但不知道在哪裡預訂,這就是很麻煩的事了。

在東西方的文化中,統統都在這裡找這個答案。

只有中國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把它否定了,認為它不是個問題。

但是人很難瞭解,不容易相信,如果相信老祖宗的話,就得道了,了了生死了。

「死生,命也,」這個「命」不是算命那個命,是指生死的本源。

「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我們看頭頂上這個科學的天,天黑天亮都是現象,虛空本身沒有變化過。

所以,我們本有的生命,沒有死亡也沒有生出來過。

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

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一愛一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

人沒有辦法控制生死,沒有辦法作主,人被外界物質所困擾;就引起心理情緒的變化,所以對死覺得非常可怕。

其實沒有什麼可怕。

得了道的人,了了生死,他不被物質世界的環境和心理的作用所困擾,永遠是在清靜中,他始終是在天道的境界。

這個身一體的存在不是我去一愛一身一體,身一體自己跟著道念就變好了。

因此得道的人在人世間,就有卓然獨立的一精一神。

但是一般人不認識自己生命的根本,都認為生命以外有一個主宰,有一個超人的力量存在,比我們人高明,宗教家就認為這個高明的東西是上帝,或天帝,或菩薩,或神。

但是,不管你是否認為生命以外另有一個東西存在,你這個身一體死了,跟它是沒有任何關係的,這是對一般宗教信仰的一個結論。

我們常講一個笑話,也是真理,是從另外一面看世界的宗教,所有宗教在外形上,使我們有一個什麼感覺呢?宗教好像在勸人不要怕死,要好好的去死。

你不要怕到我這裡來,我這裡開了個觀光飯店,你現在先買票,將來到那裡去,我好好招待你,如極樂世界,天堂,各個宗教都登了很大的廣告,都在拉生意。

這就是宗教,都是管死的一面。

只有中國文化不談這個,中國文化,尤其是三代以上,沒有宗教形態,因為中國文化不站在死的一面看。

站在死的一面看,等於人在風雨淒淒的晚上,雨傘也破了,旅館也找不到,身上一一毛一錢都沒有,連饅頭也買不到一個,可憐兮兮,實在很悲慘,看天地是灰色的,人生悲哀到極點。

這個狀況就像古人的一句話:「日暮途窮,倒行逆施。」

到了這個時候,人真的什麼希望都沒有了。

所以宗教始終是站在殯儀館門口看人生,天天都看見死人抬進區,中國文化卻站在婦產科門口,天天看到孩子抱出來,永遠是生生不息。

這是西方原始文化與中國原始文化的基本不同點,所以中國文化看死,就像回去睡覺一樣,人總是要睡覺的嘛,活了一輩子,就像唱戲一樣,唱了幾十年總要下台,讓人家也上來唱一唱嘛,老是站在那裡幹什麼?這就是中國文化的不同之處。

但是一般人沒有看到,被生死兩頭現象騙了,總認為生命以外有一個作主的,這就是宗教信仰所要的。

莊子說:「而身猶死之。」

那個作主的有什麼用?那個作主的本身會不會死亡呢?上帝從哪裡來呢?上帝是一媽一媽一生的,那上帝的外婆又是誰呢?這就麻煩了,所以要在生死之間找一個真實的東西,這就很難了,那個真實的就是道,就是真一人。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南華
序言01.逍遙游01.逍遙游:鯤魚化為大鵬鳥01.逍遙游:生命之息01.逍遙游:境界大小的差別01.逍遙游:南北兩極相通01.逍遙游:四等人材01.逍遙游:出格的高人01.逍遙游:真俗不二01.逍遙游:堯讓天下01.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01.逍遙游:不龜手之藥01.逍遙游:無何有之鄉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人籟地籟天籟02.齊物論:鹹其自取02.齊物論:世上無如人欲險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真宰是誰02.齊物論:活著在等死02.齊物論:師心自用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02.齊物論:方生之說02.齊物論:引喻失義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02.齊物論:朝三暮四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02.齊物論:成虧之間02.齊物論: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02.齊物論:道可道非常道02.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02.齊物論:窮到源頭窮亦空02.齊物論:春秋經世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02.齊物論:辯來辯去辯不完02.齊物論:孟浪之言02.齊物論:姑妄言之姑聽之02.齊物論:生者寄也死者歸也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02.齊物論:天地蜩雙翼03.養生主:袁才子和鄭板橋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03.養生主:殺生的藝術03.養生主:技進乎道03.養生主: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03.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04.人間世:顏回想作王者師04.人間世:道不欲雜04.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04.人間世:皇帝也為難04.人間世:活不長的忠臣04.人間世:內直外曲成而上比04.人間世:江水東流去不回04.人間世:心齋04.人間世:波飛太液心無住04.人間世:自欺欺人 被人欺04.人間世:中國文化內聖的道統04.人間世:大使難當04.人間世:千古名將郭子儀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04.人間世:太子傅難當04.人間世:曲則全枉則直04.人間世:養虎的學問04.人間世:無用之材04.人間世:神木托夢04.人間世:異材04.人間世:支離疏的故事04.人間世:無用之用05.德充符:無腿的王駘05.德充符:止的人生05.德充符:申徒嘉給子產難堪05.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05.德充符:兀者叔山無趾05.德充符:惡人哀駘它05.德充符:仙才李泌05.德充符:顛倒眾生05.德充符:無情之人06.大宗師:知天之所為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06.大宗師:人為什麼短命06.大宗師:古之真人06.大宗師:道家好談兵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06.大宗師:拈提漢史06.大宗師:丙吉問牛06.大宗師:相忘於江湖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06.大宗師: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06.大宗師:安時而處順06.大宗師:善吾生 善吾死06.大宗師:心心相印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06.大宗師:忘乎道術06.大宗師:生死問題06.大宗師:是非仁義是刑罰06.大宗師:坐忘06.大宗師:命也夫07.應帝王:四問而四不知07.應帝王:為政治國的哲學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07.應帝王:立於不測之地07.應帝王:神巫季鹹07.應帝王:地文之定屍居07.應帝王:太沖莫勝07.應帝王:守本份07.應帝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