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南華》02.齊物論:春秋經世:六一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一合之內,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南華》02.齊物論:春秋經世

莊子南華

02.齊物論:春秋經世

春秋經世

六一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一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

青年同學特別要注,我們現在提倡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是什麼?我還下不了定義,你說館子裡的菜,辣椒炒豆腐,那是中國文化?故宮博物院那些老祖宗的畫,說我們的文化多麼了不起,我經常告訴青年同學,了不起是我們祖宗的,不是你畫的,對不對?所以要慚愧慚愧。

如果有人問到中國文化,你把他帶到故宮博物院,你怎樣不把他帶到你的書房處呢?因為你書房裡沒有東西,只好找老祖宗撐面子。

所以中國文化下不了定義。

講中國文化哲學問題,宇宙的來源,先有雞先有蛋?「江上何人初見月」?上帝怎樣創造世界?莊子說「六一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

因為搞這個會搞邏輯,搞邏輯會搞發瘋,你搞五千年還沒有搞出結果,沒有結論。

所以《易經》最後一卦叫「未濟」,永遠下不了結論,永遠不需要做結論。

如果拿現實來講,我們老祖宗蠻聰明。

什麼叫「六一合」?東南西北四方加上下,叫「六一合」;四方如四個角,叫「八方」,佛教進入中國,八方加上下,叫「十方」。

「十方」是佛學傳入中國以後,中國文化關於宇宙天地的觀念,「八方」和「六一合」是稍後的觀念。

莊子提出,最早的上古文化,老祖宗對天地宇宙的觀念叫「六一合」。

天地以外究竟還有沒有世界?人類是否是外星球過來的?這是中國文化和佛經裡討論得最有厲害的事情,是有根有據的。

人類從哪個星球過來的?佛學裡有明確地指定,怎麼來的,坐什麼來的。

來了以後,流落在地球上,變成了我們的老祖宗。

我們老祖宗流落在地球上很可憐的,是貪吃鹽巴搞壞了的。

「六一合」之外的事情,莊子說「聖人存而不論。」

注意這個「存」字,不是沒有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永遠存在,不過暫時不去追問,「存」而不論。

那麼宇宙的人事,「六一合之內」呢?「聖人論而不議,」就是討論研究不加以批判,不做一個嚴格的結論。

在這兩個原則之下,我們的歷史比任何國家,任何民族都完備,都早。

許多國家許多民族的歷史,都是後人慢慢追溯的,例如印度,自己國家沒有歷史,到了十七世紀以後,才由德國人英國人寫出印度史來。

大部分的印度歷史資料,保存翻譯成中國的佛經經典《大藏經》裡,西方人有意的不承認,都沒有採用,很可惜,印度有兩個原因,不大講究自己的歷史:沒有時間觀念,也沒有數字觀念。

它的民族文化究竟好與不好?很好,很解脫。

所以修道優哉游哉,餓了躺在香蕉樹下,拿根香蕉吃吃,起來後打個坐;沒有褲子,拿片葉子遮一遮,這很好。

講人文文化就不對了。

只有中國從老祖宗開始就建立歷史觀念,這個歷史叫春秋。

我們學歷史就知道,孔子出生的那個時代,我們後世稱它為「春秋時代」,就是西周與東周之間的時代,孔子寫了一本書叫《春秋》,後來「春秋」成了歷史的代名詞。

在孔子前後,有人寫了歷史,都稱春秋。

為什麼中國文化中為什麼把歷史稱為「春秋」而不稱為「冬夏」呢?照理冷就是冷,熱就是熱,稱冬夏也無不可。

中國文化是自天文來的,我們知道一年四季的氣候只有一個現象,一個冷一個熱。

冷到極點是冬天,熱到極點是夏天;秋天是夏天進到冬天的中間,不冷不熱,最舒服;春天是冬天進入夏天的中間,也是不冷不熱,所以在我們的上古文化二十四個節氣上,夏至是白晝最長,一團一夜最短;冬至是黑夜最長,白晝最短;只有春分與秋分那兩天,就是在經緯度上,太陽剛剛走到黃道中間的時刻,白晝默認一樣長,不差分毫,這兩天不冷也不熟,所以稱歷史為春秋。

春秋是最和平,最公平,「持其平也」,歷史是持平的公論,這就是中國的歷史學家,認為在這一個時代當中,社會、政治的好或不好,放在這個像春分秋分一樣平衡的天平上來批判。

拿現在的觀念來說,稱一下你夠不夠份量,你當了多少年皇帝,對得起國家嗎?你做了多少年官,對得起老百姓嗎?都替你稱一稱。

歷史叫做「春秋」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孔子寫《春秋》,「從往今也」。

如果大家認為,孔子的《春秋》寫的歷史,是從以往到今也,那就錯了。

「春秋經世先王之治,」中國文化的開頭就是「春秋」的道理。

中華民族為什麼那重視歷史文化呢?歷史是給人類留下人生的經驗,把人類歷史過去的經驗,興衰成敗、是非善惡,都留下給後世人做榜樣,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經濟之學,也叫經世之道,是救世救人的學問,不是學校經濟系的經濟。

所以,《春秋》是「經世」之學,是「先王之治」,使我們瞭解祖宗的文化,瞭解和平安樂是怎樣。

我們後世的子孫不孝,把天下人類弄成這樣的痛苦,這就是非先王之治。

「春秋」的著法,是「議而不辯」,平論。

孔子著《春秋》,像是現代報紙上國內外大事的重點記載。

這個大標題,也是孔子對一件事下的定義,他的定義怎樣下法呢?重點在「微言大義」。

所謂「微言」是在表面上看起來不太相干的字,不太要緊的話,如果以文學的眼光來看,可以增刪;但在《春秋》的一精一神上看,則一個字,都不能易動;因為它每個字中都有大義有深奧的意義包含在裡面。

所以

後人說「孔子著《春秋》,亂臣賊子懼。」

為什麼寧害怕呢?一字表決,一個字下去,把你的罪名萬代都判了。

而「《春秋》責備賢者」,社會搞壞了,歷史搞壞了,社會領導壞了,與老百姓無前,《春秋》要批評的是歷史上負責的人。

因為老百姓是被教育者,而你是負責教育,你有這個責任。

這就是《春秋》的道理。

上次講到,莊子提到中國文化的人倫之道,「六一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一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

其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

這幾句話,幾乎成為中國文化儒、道、釋三家的不易之論。

後來的文化,關於歷史哲學,東方哲學的看法,一切的觀想,都是以這幾句話作基礎的,各方面都引用到,尤其儒家很嚴正地引用它,可是大家把這個本來忘記了,這幾句話出處《莊子。

,也可以說屬於道家的思想。

對於莊子本題來說,說了半天,莊子在本篇還是講邏輯觀念問題,還是講人文文化思想論辯的問題,現在他提出來我們傳統文化人倫道德倫理的看法,以及人生哲學,一般哲學、歷史哲學的看法,因此這一節的結論。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

「故分也者,」這個「分」念份量的份,「有不分也;」這個「分」念分開的分,所以各部分的看法,有些是不可分割的,要整體的看。

「辯也者,有不辯也。」

天地間道理講不完,如果作邏輯觀念的推理,辯下去,講不完。

辯到了最後,是無言之辯,沒得話可講。

佛學《維摩詰經》上講的「不辯」,不說之說,不論之論,同莊子的觀念一樣。

因此佛家論辯的最高處,就是釋迦牟尼的自辯自答,沒有什麼可辯的,也沒有什麼可答的。

真正的理是什麼?一個字都沒有,沒有話可講,那是真理。

換句話說,「本體」「道體」是空的,等於佛家說的「不可思議」,到了最高處,佛學就有個名詞「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禪宗經常提到。

道理到了最高處,沒有文字,沒有理念,什麼都談不上,一切到那裡都石沉大海,它本身包羅了一切文字,一切語言,一切思想。

莊子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佛學並沒有進入中國,可見東西方的聖人,有道之士,他們的境界都是一貫的。

曰:何也?聖人懷之,眾人辯之,以相示也。

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

既然這個道無可辯,無可答,什麼原因呢?「聖人懷之,」「聖人」代表學問真正到了最高處,真正得了形而上道,「懷之」,胸懷裡只有自己知道,這點說明起來比較難,很難透徹,也只好引用佛學的觀點加以說明,佛學裡的有一句名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就是「聖人懷之」,到了那個程度,那個境界,「聖人」只有自己知道。

一般人呢?不在自己身心上體會,就只在嘴巴上論辯;「以相示也」,來表明自己的高明。

「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

如果從推理,從思辯上來求這個道,越辯神識越散亂,越辯越看不見道,距離道越遠。

接著,莊子連帶講一段人倫的思想,人倫的規範,由道講到德。

我們要瞭解,在春秋戰國的時候,道德兩個字大部分的書還不合用,譬如《老子》上半部分是講道,下半部分講德,所以,道字與德字各有單獨的一個內涵。

這個德是講用,人生的行為言語、人倫道德的作用。

現在,他由道說到德。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南華
序言01.逍遙游01.逍遙游:鯤魚化為大鵬鳥01.逍遙游:生命之息01.逍遙游:境界大小的差別01.逍遙游:南北兩極相通01.逍遙游:四等人材01.逍遙游:出格的高人01.逍遙游:真俗不二01.逍遙游:堯讓天下01.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01.逍遙游:不龜手之藥01.逍遙游:無何有之鄉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人籟地籟天籟02.齊物論:鹹其自取02.齊物論:世上無如人欲險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真宰是誰02.齊物論:活著在等死02.齊物論:師心自用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02.齊物論:方生之說02.齊物論:引喻失義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02.齊物論:朝三暮四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02.齊物論:成虧之間02.齊物論: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02.齊物論:道可道非常道02.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02.齊物論:窮到源頭窮亦空02.齊物論:春秋經世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02.齊物論:辯來辯去辯不完02.齊物論:孟浪之言02.齊物論:姑妄言之姑聽之02.齊物論:生者寄也死者歸也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02.齊物論:天地蜩雙翼03.養生主:袁才子和鄭板橋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03.養生主:殺生的藝術03.養生主:技進乎道03.養生主: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03.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04.人間世:顏回想作王者師04.人間世:道不欲雜04.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04.人間世:皇帝也為難04.人間世:活不長的忠臣04.人間世:內直外曲成而上比04.人間世:江水東流去不回04.人間世:心齋04.人間世:波飛太液心無住04.人間世:自欺欺人 被人欺04.人間世:中國文化內聖的道統04.人間世:大使難當04.人間世:千古名將郭子儀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04.人間世:太子傅難當04.人間世:曲則全枉則直04.人間世:養虎的學問04.人間世:無用之材04.人間世:神木托夢04.人間世:異材04.人間世:支離疏的故事04.人間世:無用之用05.德充符:無腿的王駘05.德充符:止的人生05.德充符:申徒嘉給子產難堪05.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05.德充符:兀者叔山無趾05.德充符:惡人哀駘它05.德充符:仙才李泌05.德充符:顛倒眾生05.德充符:無情之人06.大宗師:知天之所為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06.大宗師:人為什麼短命06.大宗師:古之真人06.大宗師:道家好談兵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06.大宗師:拈提漢史06.大宗師:丙吉問牛06.大宗師:相忘於江湖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06.大宗師: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06.大宗師:安時而處順06.大宗師:善吾生 善吾死06.大宗師:心心相印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06.大宗師:忘乎道術06.大宗師:生死問題06.大宗師:是非仁義是刑罰06.大宗師:坐忘06.大宗師:命也夫07.應帝王:四問而四不知07.應帝王:為政治國的哲學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07.應帝王:立於不測之地07.應帝王:神巫季鹹07.應帝王:地文之定屍居07.應帝王:太沖莫勝07.應帝王:守本份07.應帝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