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南華》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南華》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

莊子南華

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

天下二大戒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

孔子說,天底下有兩條大戒律,「其一,命也,其一,義也。」

這兩條大戒律,不管出家在家都要遵守。

第一條大戒,「其一,命也」,解釋這個「命」字就很麻煩,不是算八字那個命,也包含算八字那個命。

人生的價值就是這樣,你要知道天命。

第二條大戒,「其一義也」,義所當為的這個義,包括兩個意思,只要合於真理,即使頭掉下來,都義無反顧。

所以像文天祥,岳飛,該掉頭的時候就掉,毫不客氣。

第二個意思,就是人與人之間道義的義。

中國這個義字的寫法,上面是羊字,下面是我字,上面這個羊代表什麼?吉祥,大吉利。

義,我的吉祥,我雖然把生命賣了,但心裡非常平安,非常吉利。

所以中國講仁義,這個仁字,人旁邊一個二,就是人與人之間。

推已及人,想到我,也想到你,我需要什麼,你也需要什麼,這是仁。

義就是我的吉祥,我要到最高處,要求自己最好。

子之一愛一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孔子說,你要知道作人的道理,作兒女的要一愛一父母,一愛一父母就是孝。

爸爸一媽一媽一把我們這一堆又一細一又一嫩的臭豆腐生下來,連屎帶尿一起養大。

像我最一愛一乾淨的人,當抱著孩子玩時,孩子大便、尿「嘩」一下淋下來,這時也不講究乾淨了,也不罵,這就是父母一愛一兒女之心,古人今人的經驗都是如此。

反過來,父母到了老年,你也如此回轉來一愛一他們,這就是孝。

孝的內涵就是一愛一,一愛一隻是很簡單的解釋。

所以很多同學說自己孝不起來,反正你是一愛一不起來嘛。

中國古人講「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注意,大家天天叫中國文化,這就是中國文化。

一個人對父母家庭有真感情,他如出來為天下國家獻身,就一定有責任感。

凡是天下的大忠臣,必然是大孝子。

換一句話講,忠是什麼呢?就是孝的發揮,就是擴充了一愛一父母的心情,一愛一別人,一愛一國家,一愛一天下。

佛家也一樣,佛經有《父母恩重難報經》,佛也講孝道,並不是學佛的不講孝道。

「子之一愛一親,命也,」兒女一愛一父母,這是天一性一,是沒有道理可講的。

假如這個兒女對父母不覺得一愛一,而覺得很討厭呢?也是「命也」,他的天一性一稟賦是壞根器的人,那簡直不可救藥了。

有一個學生告訴我,父母將他生出來有多少的痛苦,所以他現在一看到爸爸找他要錢,就煩得很。

當時我都聽得快掉眼淚了,我心裡頭有一句評論:你父母就不是一對好父母。

但是我不能當著學生的面講這個話哦,要注意,這有分寸的,父母再壞也是父母啊,我只好「唉,唉」歎了兩句,只告訴這個學生一句話:「但是你要知道,你爸爸也是可憐埃」這個可憐包含的意思就很多了。

他聽了一聲不響。

一二年後,我問這個學生:「你爸爸最近還找你嗎?」

「還找埃」「那你現在對爸爸怎麼樣?」

他回答:「那次跟老師談過話以後,老師的話影響了我。

爸爸也是個可憐人,所以我還是對爸爸好了,爸爸總歸是爸爸嘛。」

這就對了。

孔子講過的,「子之一愛一親,命也,不可解於心」,這就是人一性一,沒有理由的。

古代是君主時代,所謂中國的五倫,天地君親師。

為什麼古代臣對於君要盡忠呢?因為君主在中國文化是民族國家的一個代表,一愛一君盡忠,也就是一愛一國家一愛一民族。

所以孔子講:「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

我們生在這個世界,生在自己國家的土地上,「無適」,哪一個地方都是我的國家,「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啊!你逃避不了,你就是出國去了,你說我不一愛一我的國家,看不慣,我逃到別的國家,老實講,你的心裡還是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我交了很多朋友,有許多是蒙古的朋友,那個蒙古的沙漠有什麼快樂,當然沒有我們江南好,山靈水秀,魚米之鄉,山是青的,水是綠的,水底下有幾條魚在游,都看得清清楚楚。

可是生在沙漠裡面的蒙古朋友,講了半天,一想起家鄉的烤肉,騎在馬上,一臉的油一臉的灰沙進來,那個味道真好啊,還是一愛一自己的家鄉。

你要知道,每個國家的人都一樣,自己生長在哪裡,還是一愛一哪裡。

「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就是把自己身一體逃到別的地方,這個鄉土的感情,還是沒有辦法改變。

這是人一性一,必然的。

是之謂大戒。

孔子告訴葉公子高,這兩條是大戒。

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作兒女的孝敬父母,「不擇地而安之」,不等時間,不等空間,不等環境,盡我的力量。

我今天住草棚,那就住草棚孝敬父母,只能買得起一根油條,我想吃,爸爸一媽一媽一也想吃,我不敢吃,拿給爸爸一媽一媽一吃。

我只有這個力量,就盡到這個力量,這也就是「孝之至也」。

而不是說,哎喲,爸爸一媽一媽一,我現在不管你噢,等到我到台北賺了錢,蓋了三十層洋樓的時候,我再來孝敬你們。

那已經等不及了,他們已經入土了。

既然是為國家就要盡忠,什麼叫盡忠呢?上面有一個任務交待給你了,不管是什麼艱難的任務,沒有選擇的餘地,你都要做到,「忠之盛也;」這就是盡忠於職守。

等於說你做人家的夥計,做人家的職員,老闆交待了一個任務,那你就要規規矩矩辦事。

你為什麼要做他的職員?做他的職員就要聽令。

既不聽令,又不能令,自己又不能當老闆,光在那裡理想,這種人是廢人,沒有用。

所以大家要認清楚,人生就是這麼一個人生。

孔子對葉公子高說,你入世去做人行一事,要明心見一性一。

你瞭解了人生的價值,對於自己的心一性一之道懂了,也沒有什麼叫悲哀痛苦,也沒有什麼叫快樂,人生該做的事去做了,不因環境的好壞,任務的輕重而影響你的心情,這就是真理。

「知其不可奈何」,換句話說,現在派給你這個任務,沒有別的話講,只有一個字打發,去!沒有什麼理由的,你去就是了。

明知道無可奈何,算不定去了就送命,「而安之若命」,把腦袋就提在皮箱裡上飛機了,毫不客氣。

明知無可奈何而必須這樣做,孔子本身就是如此,孔子一生要救世救人,明知道挽救不過來,還是一生去救;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要度盡一切眾生,明知道眾生度不盡的,他非要度不可。

「德之至也。」

這就是道德埃

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

行一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於悅生而惡死!夫子其行可矣!

一個為國家天下擔任公職的人,有時候的任務是自己並不願意的,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

因為「不得已」,不能不做,「而忘其身」,把自己生命身一體都奉獻出去了,這是為國家為天下擔任公職的人應當如此的。

所以在這個真理之下,沒有時間,沒有工夫給你想著貪生怕死。

這就是把生死看空了,在行為上的了生死,這是大乘的了生死。

不是說你靠打坐,然後了了生死,死的時候沒有痛苦,打一個盤腿,人家給你拜一拜,阿彌陀佛,我走了。

那還是小乘的了生死。

禪宗達摩祖師講的兩門:一個是理入,就是參證,打坐用功;一個是行入。

莊子借用孔子的嘴在這裡所講的,也就是從行門而入,真正做到了,這也是了生死,因為他對生死已經不在乎,把這命佈施出去了,也就是其它宗教所講的奉獻。

「夫子其行可矣!」孔子講完了,對學生客氣一番,到這個時候還有什麼可考慮的,你就趕快給我走吧。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南華
序言01.逍遙游01.逍遙游:鯤魚化為大鵬鳥01.逍遙游:生命之息01.逍遙游:境界大小的差別01.逍遙游:南北兩極相通01.逍遙游:四等人材01.逍遙游:出格的高人01.逍遙游:真俗不二01.逍遙游:堯讓天下01.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01.逍遙游:不龜手之藥01.逍遙游:無何有之鄉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人籟地籟天籟02.齊物論:鹹其自取02.齊物論:世上無如人欲險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真宰是誰02.齊物論:活著在等死02.齊物論:師心自用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02.齊物論:方生之說02.齊物論:引喻失義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02.齊物論:朝三暮四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02.齊物論:成虧之間02.齊物論: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02.齊物論:道可道非常道02.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02.齊物論:窮到源頭窮亦空02.齊物論:春秋經世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02.齊物論:辯來辯去辯不完02.齊物論:孟浪之言02.齊物論:姑妄言之姑聽之02.齊物論:生者寄也死者歸也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02.齊物論:天地蜩雙翼03.養生主:袁才子和鄭板橋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03.養生主:殺生的藝術03.養生主:技進乎道03.養生主: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03.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04.人間世:顏回想作王者師04.人間世:道不欲雜04.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04.人間世:皇帝也為難04.人間世:活不長的忠臣04.人間世:內直外曲成而上比04.人間世:江水東流去不回04.人間世:心齋04.人間世:波飛太液心無住04.人間世:自欺欺人 被人欺04.人間世:中國文化內聖的道統04.人間世:大使難當04.人間世:千古名將郭子儀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04.人間世:太子傅難當04.人間世:曲則全枉則直04.人間世:養虎的學問04.人間世:無用之材04.人間世:神木托夢04.人間世:異材04.人間世:支離疏的故事04.人間世:無用之用05.德充符:無腿的王駘05.德充符:止的人生05.德充符:申徒嘉給子產難堪05.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05.德充符:兀者叔山無趾05.德充符:惡人哀駘它05.德充符:仙才李泌05.德充符:顛倒眾生05.德充符:無情之人06.大宗師:知天之所為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06.大宗師:人為什麼短命06.大宗師:古之真人06.大宗師:道家好談兵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06.大宗師:拈提漢史06.大宗師:丙吉問牛06.大宗師:相忘於江湖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06.大宗師: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06.大宗師:安時而處順06.大宗師:善吾生 善吾死06.大宗師:心心相印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06.大宗師:忘乎道術06.大宗師:生死問題06.大宗師:是非仁義是刑罰06.大宗師:坐忘06.大宗師:命也夫07.應帝王:四問而四不知07.應帝王:為政治國的哲學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07.應帝王:立於不測之地07.應帝王:神巫季鹹07.應帝王:地文之定屍居07.應帝王:太沖莫勝07.應帝王:守本份07.應帝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