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南華》04.人間世:大使難當:葉公子高將使於齊,問於仲尼曰:「王使諸梁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南華》04.人間世:大使難當

莊子南華

04.人間世:大使難當

大使難當

葉公子高將使於齊,問於仲尼曰:「王使諸梁也甚重。

齊之待使者,蓋將甚敬而不急。

匹夫猶未可動也,而況諸侯乎!吾甚栗之。

子常語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歡成。

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

若成若不成而後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吾食也執粗而不臧,爨無慾清之人。

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陰陽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兩也。

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語我來!」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

子之一愛一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是之謂大戒。

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

行一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於悅生而惡死!夫子其行可矣!

丘請復以所聞:凡交近則必相一靡一以信,遠則必忠之以言。

言必或傳之。

夫傳兩喜兩怒之言,天下之難者也。

夫兩喜必多溢美之言,兩怒必多溢惡之言。

凡溢之類妄,妄則其信之也莫,莫則傳言者殃。

故法言曰:「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則幾乎全。」

且以巧鬥力者,始乎陽,常卒乎陰,泰至則多奇巧;以禮飲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亂,泰至則多奇樂。

凡事亦然,始乎諒,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

言者,風波也;行者,實喪也。

夫風波易以動,實喪易以危。

故忿設無由,巧言偏辭。

獸死不擇音,氣息勃然於是並生心厲。

克核太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而不知其然也。

苟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終!故法言曰:「無遷令,無勸成。

過度益也。」

遷令勸成殆事。

美成在久,惡成不及改,可不慎與!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中,至矣。

何作為報也!莫若為致命,此其難者?」

《人間世》這一篇,上面講到顏回欲其入世,為帝王之師,想如何來糾正一個「人主」。

「人主」是古代歷史上的觀念,古代所謂的帝王,一個最高的領一導一人,普通就叫「人主」,現在所謂講大老闆。

孔子告訴顏回,想改進這個老闆是不可能的,還不如退而自修。

孔子講入世的難,幾乎比出世修道還要難,所以自己要注重自修,這個做功夫的方法,就提出來「心齋」這一段。

這是《人間世》的第一個故事。

第二個故事,「葉公子高將使於齊」,莊子則引用積極入世的人,拿歷史的故事說明人生入世的許多道理。

葉公子高將使於齊,問於仲尼曰:「王使諸梁也甚重。

齊之待使者,蓋將甚敬而不急。

匹夫猶未可動也,而況諸侯乎!吾甚栗之。

莊子的筆下又寫出了孔子的故事。

這一段故事是講外交官的學問,春秋戰國外交官的資料多得很,這是一段孔子教外交的辦法,我們將來假如寫一本書,就叫「外交官的修養」或「外交官的哲學」。

「葉公子高」是楚莊王玄孫尹成子,名諸梁,字子高。

「葉」是地名,在民國是河南的葉縣。

春秋時是一個諸侯,葉國。

葉公子高將到齊國去當大使。

大使在中國歷史上稱為「行人之官」,青年同學注意啊,看到古代歷史上說的「行人」,就是現在所謂外交官。

我們都曉得中國文化有一句名言,弱國無外交。

在一個動亂的時候當大使很難,尤其在古代,在敵我兩國之間處於戰爭狀態,互相為仇敵下當大使的人,反正這個頭啊,是提在手上玩的。

莊子這個時代正是戰國時代,這個時候的外交,尤其是代表國家政治的外交官,就是第一線上的戰士,隨時有危險,有時候去了就不能回來,有時當場就被殺掉了。

譬如五代時的馮道,幾次當大使,他的詩:「上下一行如骨肉,幾人身死掩風沙」,記載跟隨大使的辦事人員,半路死了,埋在荒沙野地就完了。

中國外國都一樣,這種事例很多很多。

因此葉公子高就來問孔子,「王使諸梁也甚重。」

古人有一個禮貌,名字有一個官名,有一個小名。

譬如小名,父母可以叫,朋友是不應該叫。

官名,老師,父母可以叫,譬如古代做官,皇帝也可以叫,部下就不好意思叫了。

像葉公子高,一般都可以叫,他自己來給孔子講話,必須要稱自己的本名諸梁。

他說大王派我去當大使,這個責任太重了。

大家都知道蘇武的故事,蘇武牧羊十九年回來後,官職不過為典屬國,等於是現在的外交部的一個負責人,管理附屬的國家,還不是外交部長。

所以在古代當大使,責任太重了。

葉公子高說:我擔負了齊國大使這個任命,齊國在當時是一個強國,它對待大使很有禮貌,這還好辦,它並不重視代表一個國家的大使,那麼我要達到外交的任務,要說動齊王,「匹夫猶未可動,而況諸侯乎!」「匹夫」就是一個普通人,一個普通人的意志,你想變動說服它都很難,何況一個國家的領袖。

所以啊,我心裡頭很害怕。

子常語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懽成。

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

若成若不成而後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葉公子高說:老師啊,你平常已經告訴我的話,凡是作人做事,國家大事乃至朋友之間的個人小事,很少有一切事情的成功永遠是高興,是圓滿。

這就是佛學說的道理:娑婆世界,萬事都有缺陷,沒有一個是圓滿的。

孔子也講「寡不道以歡成」,「寡」,就是很少。

「不道」,不合於一個法則,不合於一個什麼法則呢?「以歡成」,就是高興地、圓滿地完成任務。

一個不平凡的時代,去完成任何一件任務,很少有圓滿完成的,都很痛苦地成功。

所以人世間作人做事之難。

如果擔負一個政治上的任務,外交的任務,或是做個公務員,事情如果不成功,任務達不到,則必有「人道之患」,或者給皇帝殺了,或者給敵人殺了,或者去坐牢,或者是其它禍害出來,或者路上被行刺,比如美國的總統給人打一槍。

有時候,國家的大事成功了,你可以說,這下我成功了,在當時非常輝煌,而在歷史上是一件很糟的事,「則必有陰陽之患」,受冥冥中之天道,遭遇到很壞的果報。

或者說一個任務給你辦成功了,就會被社會,被人所妒嫉。

所以做人做事,不管你成功也好,失敗也好,能不管成功與失敗,做到沒有後患的,只有最高道德,得道的人才能夠做到,普通人不容易做到。

這就是人生住世的最高處。

趙宋是第二個南北朝

我們中國人應該懂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尤其是宋朝的歷史很有名。

研究宋代歷史,有個最妙的事情,一個領袖,要麼是絕對的軍人出身好辨,要麼是絕對的文人起來也好辦,由軍人而變為一個讀書人,像趙匡胤兩兄弟就難辦,從好的方面來講,天一性一比較仁厚,雄長的氣魄就比較薄弱。

自從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當了皇帝以後,因為曉得戰爭的痛苦,戰爭的殘酷和戰爭的冒險,所以把燕雲十六州在地圖上一劃,他不管了。

宋朝的建國,版圖非常狹小,治權所及的地區,實在小得可憐。

遼、金、元始終雄踞在北方,西邊有夏國,南邊有大理國。

就這樣勉強維持了三百年。

所以嚴格地講,至少我不承認宋朝算是一個朝代。

如果我們從歷史統一大業的觀點來說,整個南北宋三百年間的政權,只是與遼、金,乃至西夏等共天下,彼此分庭抗禮,等於東西晉以後第二個南北朝的局面。

我們從歷史上看到,宋朝在文化的發展上,蠻光輝的,歷來的傳統歷史學者,秉承一貫的正統觀念,都以宋朝為主,但是以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一精一神來看,南北宋與遼金元,都是服膺在中國文化的大纛之下,各有千秋,遼金的文治,比起宋朝,並無太大的遜色。

這一觀點,也許是我對歷史的看法不同,但大致不會離譜。

尤其希望青年同學們,不要忽略了當時遼金的文化與中國文化大系的關係。

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以及他的子孫,北方都沒有統一,而且實在也怕統一,不想統一。

所以宋真宗,歷史後來給他的謚號叫「真宗」,這個「真」字,是很妙的,他也是搞宗教的。

當時全國都想統一,他為了不想打仗,為了使老百姓乃至知識分子不提出來這個意見,就拚命提倡宗教來迷醉朝野,認為上天的意志,是要好好修道,不要再打仗。

當時最大的顧忌,就怕宰相王旦不同意。

開始是試探,結果沒有辦法溝通。

宋真宗有一次請王旦吃飯,吃完了以後說:「我看你那個宰相府上啊,家用也很清廉,有一個小禮物,你帶回去。」

王旦帶回來一看,是黃金。

王旦考慮了一一夜,實在睡不著。

皇帝送紅包,就是叫自己不要反對,也只好不說話。

後來王旦就宣佈,我老了,天命該退休了。

名臣寇准

宋真宗那個時候,跟金國處在戰爭狀態。

這段歷史是非常有趣的,我們讀歷史要看清楚。

當時最有名的宰相寇准提出來,主張宋真宗到前方御駕親征,這是非常危險、非常冒險的事情。

老實說,宋真宗並不願意去,好在他還是接受了寇准所堅持的決策。

結果宋真宗到了最前線,看見金國一精一銳的部隊,與自己只隔一條黃河,心裡很害怕,就派太監去看看宰相寇准在幹什麼?派去的太監回來稟告皇帝說,寇准在軍營裡和部下一起打麻將,而且一邊打麻將一邊喝酒,還在叫「哎呀,紅中哦!」他玩得高興得不得了。

宋真宗一聽比較安心了,寇准還在玩呢,大概不危險。

如果寇準是在那裡辦公,或者拿著前方的電話正在聽,那宋真宗心臟一病就要發了。

寇准也曉得皇帝有這麼一個心理,所以故意裝出很輕鬆的樣子。

寇准的這一著,我們讀歷史知道,是很冒險的,那真是宋朝的大忠臣,是真為國家,真為天下。

可以說寇准的這個做法,非常嚴重,如果搞錯了,不止一個人殺頭,全家都要殺光,而且還要滅九族,因此,「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

事情達到了成功,「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

我們看宋朝的歷史,寇准在檀淵之役中,軍事,外交,政治,一手包辦了。

檀淵之役是很光榮的一場外交勝利,拿現在的話說,是政治上的大勝利。

可是勝利歸勝利,兩國訂的還是和平條約。

結果事後,寇准還是始終遭遇宋朝政一府一般人的妒嫉。

歷史上還有一件有名的故事。

宋朝有一位了不起的文人,叫張詠,也是宋朝的名臣,是四川這一帶的地方首長。

寇准當時在國際上聲望之高,不得了,但是事情一成功了就下台了。

下台以後,有一次在陝西碰到張詠到中央來做述職報告。

寇准就向張詠請教。

張詠說:「相公啊,你太謙虛了,何必問我。

不過,《漢書》的《霍光傳》不可不讀。」

寇准奇怪了,《漢書》我又不是沒有讀過,怎麼講這個話?於是馬上回來把《霍光傳》一讀。

霍光在漢朝功勞很大,劉家的天下等於是他一手救過來的,結果《漢書》把他一生功勞說完了以後,《漢書》的作者班固,最後對霍光下了一句評語:不學無術。

寇准讀到最後結論,哈哈大笑,張詠在罵我不學無術。

那麼這是個什麼學呢?講這些歷史的道理,是我們看了「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這四句。

再加上「若成若不成而後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就知道了。

所以不管做人做事,成功或者失敗,而沒有後患的,只有大德的人能做到。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南華
序言01.逍遙游01.逍遙游:鯤魚化為大鵬鳥01.逍遙游:生命之息01.逍遙游:境界大小的差別01.逍遙游:南北兩極相通01.逍遙游:四等人材01.逍遙游:出格的高人01.逍遙游:真俗不二01.逍遙游:堯讓天下01.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01.逍遙游:不龜手之藥01.逍遙游:無何有之鄉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人籟地籟天籟02.齊物論:鹹其自取02.齊物論:世上無如人欲險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真宰是誰02.齊物論:活著在等死02.齊物論:師心自用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02.齊物論:方生之說02.齊物論:引喻失義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02.齊物論:朝三暮四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02.齊物論:成虧之間02.齊物論: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02.齊物論:道可道非常道02.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02.齊物論:窮到源頭窮亦空02.齊物論:春秋經世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02.齊物論:辯來辯去辯不完02.齊物論:孟浪之言02.齊物論:姑妄言之姑聽之02.齊物論:生者寄也死者歸也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02.齊物論:天地蜩雙翼03.養生主:袁才子和鄭板橋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03.養生主:殺生的藝術03.養生主:技進乎道03.養生主: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03.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04.人間世:顏回想作王者師04.人間世:道不欲雜04.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04.人間世:皇帝也為難04.人間世:活不長的忠臣04.人間世:內直外曲成而上比04.人間世:江水東流去不回04.人間世:心齋04.人間世:波飛太液心無住04.人間世:自欺欺人 被人欺04.人間世:中國文化內聖的道統04.人間世:大使難當04.人間世:千古名將郭子儀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04.人間世:太子傅難當04.人間世:曲則全枉則直04.人間世:養虎的學問04.人間世:無用之材04.人間世:神木托夢04.人間世:異材04.人間世:支離疏的故事04.人間世:無用之用05.德充符:無腿的王駘05.德充符:止的人生05.德充符:申徒嘉給子產難堪05.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05.德充符:兀者叔山無趾05.德充符:惡人哀駘它05.德充符:仙才李泌05.德充符:顛倒眾生05.德充符:無情之人06.大宗師:知天之所為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06.大宗師:人為什麼短命06.大宗師:古之真人06.大宗師:道家好談兵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06.大宗師:拈提漢史06.大宗師:丙吉問牛06.大宗師:相忘於江湖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06.大宗師: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06.大宗師:安時而處順06.大宗師:善吾生 善吾死06.大宗師:心心相印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06.大宗師:忘乎道術06.大宗師:生死問題06.大宗師:是非仁義是刑罰06.大宗師:坐忘06.大宗師:命也夫07.應帝王:四問而四不知07.應帝王:為政治國的哲學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07.應帝王:立於不測之地07.應帝王:神巫季鹹07.應帝王:地文之定屍居07.應帝王:太沖莫勝07.應帝王:守本份07.應帝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