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一日,飲靜園家,大醉睡花下,醒而靜園問之曰:吾聞貴族醉後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

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

郭石洲言,朱明經靜園,與一狐友。

一日,飲靜園家,大醉睡花下,醒而靜園問之曰:吾聞貴族醉後多變形,故以衾覆君而自守之,君竟不變,何也?曰:此視道力之淺深矣,道力淺者能化形幻形耳,故醉則變,睡則變,倉皇驚怖則變;道力深者能脫形,猶仙家之一屍一解,已歸人道,人其本形矣,何變之有。

靜園欲從之學道,曰:公不能也,凡修道人易而物難,人氣純,物氣駁也;成道物易而人難,物心一,人心雜也。

煉形者先煉氣,煉氣者先煉心,所謂志氣之帥也。

心定則氣聚而形固,心搖則氣渙而形萎。

廣成子之告黃帝,乃道家之秘要,非莊叟寓言也。

深巖幽谷,不見不聞,惟凝神導引,與天地一陰一陽一往來消息,閱百年如一日,人能之乎?朱乃止。

因憶丁卯同年某御史,嘗問所暱伶人曰:爾輩多矣,爾獨擅場,何也?曰:吾曹以其身為女,必並化其心為女,而後柔情媚態,見者意消。

如男心一線猶存,則必有一線不似女,烏能爭蛾眉曼睯之一寵一 哉。

若夫登場演劇為貞女,則正其心,雖笑謔亦不失其貞;為一婬一女,則蕩其心,雖莊坐亦不掩其一婬一;為貴女,則尊重其心,雖微服而貴氣存;為賤女,則斂抑其心,雖盛妝而賤態在;為賢女,則柔婉其心,雖怒甚無遽色;為悍女,則拗戾其心,雖理詘無巽詞。

其他喜怒哀樂,恩怨愛憎,一一設身處地,不以為戲,而以為真,人視之竟如真矣。

他人行女事而不能存女心,作種種女狀而不能有種種女心,此我所以獨擅場也。

李玉典曰:此語猥褻不足道,而其理至一精一。

此事雖小,而可以喻大。

天下未有心不在是事而是事能詣極者,亦未有心心在是事而是事不詣極者,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

小而僚之丸,扁之輪,大而皋夔稷契之營四海,其理一而已矣。

此與煉氣煉心之說,可互相發明也。

石洲又言,一書生家有園亭,夜雨獨坐,忽一女子搴簾入,自雲家在牆外,窺宋已久,今冒雨相就,書生曰:雨猛如是,爾衣履不濡,何也?女詞窮,自承為狐。

問此間少年多矣,何獨就我?曰前緣。

問此緣誰所記載,誰所管領,又誰以告爾,爾前生何人,我前生何人,其結緣以何事,在何代何年,請道其詳。

狐倉卒不能對,囁嚅久之曰:子千百日不坐此,今適坐此,我見千百人不相悅,獨見君相悅,其為前緣審矣,請勿拒。

書生曰:有前緣者必相悅,吾方坐此,爾適自來,而吾漠然心不動,則無緣審矣,請勿留。

女趑趄間,聞窗外呼曰:婢子不解事,何必定覓此木強人。

女子舉袖一揮,滅燈而去。

或雲是湯文正公少年事。

余謂狐魅豈敢近湯公,當是曾有此事,附會於公耳。

烏魯木齊多野牛,似常牛而高大,千百為群,角利如矛。

睰其行,以強壯者居前,弱小者居後,自前擊之,則馳突奮觸,銃炮不能御,雖百煉健卒,不能成列合圍也;自後掠之,則絕不反顧,中推一最巨者,如蜂之有王,隨之行止。

嘗有一為首者,失足落深澗,群牛俱隨之投入,重疊殪焉。

又有野騾野馬,亦作隊行,而不似野牛之悍暴,見人輒奔,其狀真騾真馬也。

惟被以鞍勒,則伏不能起。

然時有背帶鞍花者--鞍所磨傷之處,創愈則毛作白色,謂之鞍花。

又有蹄嵌踣鐵者,或曰山神之所乘,莫測其故,久而知為家畜騾馬,逸入山中,久而化為野物,與之同群耳。

騾肉肥脆可食,馬則未見食之者。

又有野羊,漢書西域傳,所謂暇羊也。

食之與常羊無異。

又有野豬,猛鷙亞於野牛,毛革至堅,槍矢弗能入,其牙癉於利刃,馬足觸之皆中斷。

吉木薩山中有老豬,其巨如牛,人近之輒被傷,常率其族數百,夜出暴禾稼,參領額爾赫圖牽七犬入山獵,猝與遇,七犬立為所啖,復厲齒向人,鞭馬狂奔乃免。

余擬植木為柵,伏巨炮其中,伺其出擊之,或曰儻擊不中,則其牙拔柵,如拉朽,柵中人危矣。

余乃止。

又有野駝,止一峰,臠之極肥美,杜甫麗人行所謂紫駝之峰出翠釜,當即指此。

今人以雙峰之駝為八珍之一,失其實矣。

楊槐亭言,即墨有人往勞山,寄宿山家,所住屋有後門,門外繚以短牆,為菜圃。

時日已薄暮,開一戶納涼,見牆頭一靚妝女子,眉目姣好,僅露其面,向之若微笑。

方凝視間,聞牆外眾童子呼曰:一大蛇身蟠於樹,而首閣於牆上,乃知蛇妖幻形,將誘而吸其血也。

倉皇閉戶,亦不知其幾時去,設近之則危矣。

琴工錢生--錢生嘗客裘文達公家,日相狎一習一 ,而忘問名字鄉里。

言其鄉有人家酷貧,傭作所得,悉以與其寡嫂,嫂竟以節終。

一日在燭下拈睲線,見窗隙一人面,其小如錢,目炯炯內視,急探手攫得之,乃一玉孩,長四寸許,製作工巧,土蝕斑然,鄉僻無售者,僅於質庫得錢四千。

質庫置櫝中,越日失去,深懼其來贖。

此人聞之曰:此本怪物,吾偶攫得,豈可復脅取人財。

具述本末,還其質券。

質庫感之,常呼令傭作,倍酬其直,且歲時周恤之,竟以小康。

裘文達公曰:此天以報其友愛也。

不然,何在其家不化去,到質庫始失哉。

至慨還質券,尤人情所難,然此人之緒餘耳。

世未有鍥薄奸黠而友於兄弟者,亦未有友於兄弟而鍥薄奸黠者也。

王慶垞一媼,恆為走無常--即灤一陽一消夏錄所記見送婦再醮之鬼者,有貴家姬問之曰:我輩這妾媵,是何因果?曰:冥律小善惡相抵,大善惡則不相掩,姨等皆積有小善業,故今生得入富貴家,又兼有惡業,故使有一線之不足也。

今生如增修善業,則惡業已償,善業相續,來生益全美矣。

今生如增造惡業,則善業已銷,惡業又續,來生恐不可問矣。

然增修善業,非燒香拜佛之謂也。

孝親敬嫡,和睦家庭乃真善業耳。

一姬又問,有子無子,是必前定,祈一檢問,如冥籍不注,吾不更作癡夢矣。

曰:此不必檢,但常作有子事,雖注無子,亦改注有子。

若常作無子事,雖注有子,亦改注無子也。

先外祖雪峰張公,為王慶曹氏婿,平生嚴正,最惡六婆,獨時時引與語,曰:此嫗所言雖未必皆實,然從不勸婦女佈施佞佛,是可取也。

翰林院供事茹某--忘其名,似是茹鋌。

言,曩訪友至邯鄲,值主人未歸,暫寓城隍祠,適有賣瓜者息擔橫臥神座前,一賣線叟寓祠內,語之曰:爾勿若是,神有靈也。

賣瓜者曰:神豈在此破屋內。

叟曰:在也,吾常夜起納涼,聞殿中有人聲,躡足潛聽,則有狐陳訴於神前,大意謂鄰家狐媚一少年,將死未絕之頃,尚欲取其一精一,其家憤甚,伏獵者以銃矢攻之,狐駭現形奔,眾噪隨其後,狐不投己穴,而投里許外一鄰穴,眾布網穴外,熏以火,闔穴皆殪,而此狐反乘隙遁,故訟其嫁禍。

城隍曰:彼殺人而汝受禍,訟之宜也。

然汝子孫亦有媚人者乎?良久,應曰:亦有。

亦曾殺人乎?又良久,應曰:或亦有。

殺幾人乎?狐不應,城隍怒,命批其頰,乃應曰:實數十人。

城隍曰:殺數十命,償以數十命,適相當矣,此怨魄所憑,假手此狐也,爾何訟焉。

命檢籍示之,狐乃泣去。

爾安得謂神不在乎?乃知禍不虛生,雖無妄之災,亦必有所以致之。

但就事論事者,不能一一知其故耳。

汪主事康谷言,有在西湖扶乩者,降壇詩曰:我游天目還,跨鶴看龍井,夕一陽一沒半輪,斜照孤飛影,飄然一片雲,掠過千峰頂。

未及題名。

一客竊議曰:夕一陽一半沒,乃是反照,司馬相如所謂凌倒景也,何得雲斜照?乩忽震撼,久之若有怒者,大書曰:小兒無禮。

遂不再動。

余謂客論殊有理,此仙何太護前。

獨不聞古有一字師乎。

俞君祺言,向在姚撫軍署,居一小室,每燈前月下,睡欲醒時,恍惚見人影在几旁,開目則無睹,自疑目眩。

然不應夜夜目眩也。

後偽睡以伺之,乃一粗婢,冉冉出壁角,側聽良久,乃敢稍移步。

人略轉,則已縮入矣。

乃悟幽魂滯此不能去,又畏人不敢近,意亦良苦。

因私計彼非為祟,何必逼近使不安,不如移出。

才一舉念,已彷彿見其遙拜。

可見人心一動,鬼神皆知。

十目十手,豈不然乎?次日遂托故移出,後在余幕中,乃言其實,曰:不欲驚怖主人也。

余曰:君一生縝密,然殊未了此鬼事。

後來必有居者,負其一拜矣。

族侄肇先言,曩中涵叔官旌德時,有掘地遇古墓者,棺骸俱為灰土,惟一心存,血色猶赤,懼而投諸水,有石方尺餘,尚辨字跡,中涵叔聞而取觀,鄉民懼為累,碎而沈之,諱言無是事,乃里巷訛傳。

中涵叔罷官後,始購得錄本。

其文曰:白璧有瑕,黃泉蒙恥,魂斷水睳,骨埋山趾,我作誓詞,祝霾壙底,千百年後,有人發此,爾不貞耶,消為泥滓,爾儻銜冤,心終不死。

末題壬申三月,耕石翁為第五女作。

蓋其女冤死,以此代志。

觀心仍不朽,知受枉為真,然翁無姓名,女無夫族,歲月無年號,不知為誰,無從考其始末。

遂令奇跡不彰,其可惜也夫。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