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乩即書下壇詩曰:鶗鴃驚秋不住啼,章台回首柳萋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

閱微草堂筆記

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

臥虎山人降乩於田白巖家,眾焚香拜禱,一狂生獨倚幾斜坐,曰:江湖游士,練熟手法為戲耳,豈有真仙日日聽人呼喚。

乩即書下壇詩曰:鶗鴃驚秋不住啼,章台回首柳萋萋,花開有約腸空斷,雲散無蹤夢亦迷,小立偷彈金屈戍,半酣笑勸玉東西,琵琶還似當年否,為問潯一陽一估客妻。

狂生大駭,不覺屈膝。

蓋其數日前密寄舊妓之作,未經存稿者也。

仙又判曰:此幸未達,達則又作步非煙矣,此婦既已從良,即是窺人閨閣,香山居士偶作寓言,君乃見諸實事耶?大凡風一流 佳話,多是地獄根苗。

昨見冥官錄籍,故吾得記之。

業海洪波,回頭是岸,山人饒舌,實具苦心,先生勿訝多言也。

狂生鵠立案旁,殆無人色,後歲余即下世。

余所見扶乩者,惟此仙不談休咎,而好規人過。

殆靈鬼之耿介者耶?先姚安公素惡一婬一祀,惟遇此仙,必長揖曰:如此方嚴,即鬼亦當敬。

姚安公未第時,遇扶乩者,問有無功名。

判曰:前程萬里。

又問登第當在何年,判曰:登第卻須候一萬年。

意謂或當由別途進身。

及癸已萬壽科登第,方悟萬年之說。

後官雲南姚安府知府,乞養歸,遂未再出。

並前程萬里之說亦驗。

大抵幻術多手法捷巧,惟扶乩一事,則確有所憑附。

然皆靈鬼之能文者耳。

所稱某神某仙,固屬假托,即自稱某代某人者,叩以本集中詩文,亦多雲年遠忘記,不能答也。

其扶乩之人,遇能書者則書工,遇能詩者則詩工,遇全不能詩能書者,則雖成篇而遲鈍。

余稍能詩而不能書,從兄坦居,能書而不能詩。

余扶乩則詩敏捷而書潦草,坦居扶乩則書清整而詩淺率。

余與坦居,實皆未容心。

蓋亦借人之精神,始能運動。

所謂鬼不自靈,待人而靈也。

蓍龜本枯草朽甲,而能知吉凶,亦待人而靈耳。

先外祖居衛河東岸有樓,臨水傍,曰度帆。

其樓向西,而樓之下層,門乃向東,別為院落,與樓不相通。

先有僕人史錦捷之婦,縊於是院。

故久無人居,亦無扃鑰。

有僮婢不知是事,夜半幽會於斯,聞門外癩積似人行,懼為所見,伏不敢動,竊於門隙窺之,乃一縊鬼步階上,對月微歎。

二人股慄,皆僵於門內,不敢出。

門為二人所據,鬼亦不敢入,相持良久,有犬見鬼而吠,群犬聞聲亦聚吠。

以為有盜,竟明燭持械以往,鬼隱而僮婢之奸敗,婢愧不自容,迨夕亦往是院縊,覺而救蘇,又潛往者再,還其父母乃已。

因悟鬼非不敢入室也,將以敗二人之奸,使愧縊以求代也。

外祖母曰:此婦生而一陰一狡,死尚爾哉,其沉一淪 也固宜。

先太夫人曰:此婢不作此事,鬼亦何自而乘?其罪未可委之鬼。

辛彤甫先生官宜一陽一知縣時,有老叟投牒曰:昨宿東城門外,見縊鬼五六,自門隙而入,恐是求代。

乞示諭百姓,僕妾勿凌虐,債負勿通索,諸事互讓勿爭鬥,庶鬼無所施其技。

先生震怒,笞而逐之。

老叟亦不怨悔,至階下拊膝曰:惜哉此五六命,不可救矣。

越數日,城內報縊死者四。

先生大駭,急呼老叟問之,老叟曰:連日昏昏都不記憶,今乃知曾投此牒,豈得罪鬼神使我受笞耶?是時此事喧傳,家家為備,縊而獲解者果二:一婦為姑所虐,姑痛自悔艾;一迫於逋欠,債主立為焚券,皆得不死。

乃知數雖前定,苟能盡人力,亦必有一二之挽回。

又知人命至重,鬼神雖前知其當死,苟一線可救,亦必轉借人力以救之。

蓋氣運所至,如嚴冬風雪,天地亦不得不然。

至披裘御雪,蘚戶避風,則聽諸人事,不禁其自為。

獻縣史某,佚其名。

為人不拘小節,而落落有直氣,視齷齪者蔑如也。

偶從博場歸,見村民夫婦子母相抱泣。

其鄰人曰:為欠豪家債,鬻婦以償,夫婦故相得,子又未離乳,當棄之去,故悲耳。

史問所欠幾何,曰:三十金;所鬻幾何,曰:五十金與人為妾;問可贖乎?曰:券甫成金尚未付,何不可贖。

即出博場所得七十金授之,曰:三十金償債,四十金持以謀生,勿再鬻也。

夫婦德史甚,烹雞留飲,酒酣,夫抱兒出,以目示婦,意令薦枕以報。

婦頷之。

語稍狎,史正色曰:史某半世為盜,半世為捕役,殺人曾不眨眼。

若危急中污人婦女,則實不能為。

飲啖訖,掉臂徑去,不更一言。

半月後所居村夜火,時秋獲方畢,家家屋上屋下柴草皆滿,茅簷秫籬,斯須四面皆烈焰,度不能出,與妻子瞑坐待死。

恍惚聞屋上遙呼曰:東嶽有急牒,史某一家併除名。

攖`然有聲,後壁半圯。

乃左挈妻右抱子,一躍而出,若有翼之者。

火熄後計一村之中,癇死者九。

鄰里皆合掌曰:昨尚竊笑汝癡,不意七十金乃贖三命。

余謂此事佑於司命,捐金之功十之四,拒色之功十之六。

姚安公官刑部日,德勝門外有七人同行劫,就捕者五矣。

惟王五金大牙二人未獲。

王五逃至癮縣,路阻深溝,惟小橋可通一人,有健牛怒目當道臥,近輒奮觸,退覓別途,乃猝與邏者遇;金大牙逃至清河,橋北有牧童驅二牛擠僕泥中,怒而角鬥。

清河去京近,有識之者,告里胥縛送官。

二人皆回民,皆業屠牛,而皆以牛敗,豈非宰割慘酷,雖畜獸亦含怨毒,厲氣所憑,借其同類以報哉?不然,遇牛觸僕,猶事理之常。

無故而當橋,誰使之也?

宋蒙泉言,孫峨山先生嘗臥病高郵舟中,忽似散步到岸上,意殊爽適,俄有人導之行。

恍惚忘所以,亦不問,隨去至一家,門徑甚華潔,漸入內室,見少一婦 方坐蓐,欲退避,其人背後拊一掌,已昏然無知,久而漸醒。

則形已縮小,繃置錦襁中,知為轉生,已無可奈何。

欲有言,則覺寒氣自囟門入,輒噤不能出,環視室中几榻器玩,及對聯書畫,皆了了。

至三日,婢抱之浴,失手墜地,復昏然無知,醒則仍臥舟中。

家人云氣絕已三日,以四肢柔軟,心膈尚一溫一 ,不敢斂耳。

先生急取片紙,疏所見聞,遣使由某路送至某門中,告以勿過撻婢。

乃徐為家人備言。

是日疾即愈,逕往是家,見婢媼皆如舊識。

主人老無子,相對惋歎稱異而已。

近夢通政鑒溪亦有是事,亦記其道路門戶,訪之,果是日生兒即死。

頃在直廬,圖閣學時泉言其狀甚悉。

大抵與峨山先生所言相類,惟峨山先生記往不記返,鑒溪則往返俱分明。

且途中遇其先亡夫人到家,入室時見夫人與女共坐,為小異耳。

案輪迴之說,儒者所辟,而實則往往有之。

前因後果,理自不誣。

惟二公暫入輪迴,旋歸本體,無故現此泡影,則不可以理推。

六一合 之外,聖人存而不論,闕所疑可矣。

再從伯燦臣公言:曩有縣令,遇殺人獄不能決,蔓延日眾。

乃祈夢城隍祠。

夢神引一鬼,首戴磁盎,盎中種竹十餘竿,青翠可愛。

覺而檢案中有姓祝者,祝竹音同,意必是也。

窮治亦無跡;又檢案中有名節者,私念曰竹有節必是也,窮治亦無跡。

然二人者九死一生矣。

計無復之,乃以疑獄上請別緝殺人者,卒亦不得。

夫疑獄,虛心研鞫,或可得真情。

禱神祈夢之說,不過懾伏愚民,紿之吐實耳。

若以夢寐之恍惚,加以射覆之揣測,據為信讞,鮮不謬矣。

古來祈夢斷獄之事,余謂皆事後之附會也。

雍正壬子六月,夜大雷雨,獻縣城西有村民為雷擊。

縣令明公晟往驗,飭棺斂矣。

越半月餘,忽拘一人訊之曰:爾買火藥何為?曰:以取鳥。

詰曰:以銃擊雀,少不過數錢,多至兩許,足一日用矣。

爾買二三十斤何也?曰:備多日之用。

又詰曰:爾買藥未滿一月,計所用不過一二斤,其餘今貯何處?其人詞窮,刑鞫之,果得因奸謀殺狀,與婦並伏法。

或問何以知為此人?曰:火藥非數十斤不能偽為雷,合藥必以硫磺。

今方盛夏,非年節放爆竹時,買硫磺者可數,吾一陰一使人至市察買硫磺者誰多,皆曰某匠。

又一陰一察某匠賣藥於何人,皆曰某人,是以知之。

又問何以知雷為偽作。

曰:雷擊人,自上而下,不裂地。

其或毀屋,亦自上而下。

今苫草、屋樑皆飛起,土炕之面亦揭去,知火從下起矣。

又此地去城五六里,雷電相同,是夜雷電雖迅烈,然皆盤繞雲中,無下擊之狀,是以知之。

爾時其婦先歸寧,難以研問,故必先得是人,而後婦可鞫。

此令可謂明察矣。

戈太僕仙舟言,乾隆戊辰,河間西門外橋上,雷震一人死。

端跪不僕,手擎一紙裹,雷火弗間,驗之皆砒霜。

莫明其故,俄其妻聞信至,見之不哭,曰:早知有此,恨其晚矣。

是嘗詬誶老母,昨忽萌惡念,欲市砒霜毒母死,吾泣諫一夜 ,不從也。

再從兄旭升言,村南舊有狐女,多媚少年。

所謂二姑娘者是也。

族人某意擬生致之,未言也。

一日,於廢圃見美一女 ,疑其即是。

戲歌艷曲,欣然流盼。

折草花擲其前。

方俯拾,忽卻立數步外,曰:君有惡念,逾破垣竟去。

後有二生讀書東嶽廟僧房,一居南室,與之暱;一居北室,無睹也。

南室生嘗怪其晏至,戲之曰: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耶?狐女曰:君不以異類見薄,故為悅己者容,北室生心如木石,吾安敢近?南室生曰:何不登牆一窺,未必即三年不許。

如使改節,亦免作程伊川面向人。

狐女曰:磁石惟可引針。

如氣類不同,即引之不動。

無多事,徒取辱也。

時同侍姚安公側,姚安公曰:向亦聞此,其事在順治末年。

居北室者,似是族祖雷一陽一公,雷一陽一一老副榜,八比以外無寸長,只心地樸誠,即狐不敢近。

知為妖魅所惑者,皆邪念先萌耳。

先太夫人外家曹氏,有媼能視鬼。

外祖母歸寧時,與論冥事,媼曰:昨於某家見一鬼,可謂癡絕。

然情狀可憐,亦使人心脾淒動。

鬼名某,住某村,家亦小康,死時年二十七八,初死百日後,婦邀我相伴,見其恆坐院中丁香樹下,或聞婦哭聲,或聞兒啼聲,或聞兄嫂與婦詬誶聲,雖一陽一氣逼爍不能近,然必側耳窗外竊一聽 ,淒慘之色可掬。

後見媒妁至婦房,愕然驚起,張手左右顧。

後聞議不成,稍有喜色。

既而媒妁再至,來往兄嫂與婦處,則奔走隨之,皇皇如有失。

送聘之日,坐樹下,目直視婦房,淚涔涔如雨。

自是婦每出入,輒隨其後,眷戀之意更篤。

嫁前一夕,婦整束奩具,復徘徊簷外,或倚柱泣,或癱首如有思,稍聞房內嗽聲,輒從隙私窺。

營營者徹夜。

吾太息曰:癡鬼何必如是。

若弗聞也。

娶者入,秉火前行,避立牆隅,仍翹首望婦,吾偕婦出回顧,見其遠遠隨至娶者家,為門尉所阻,稽顙哀乞,乃得入。

入則匿牆隅,望婦行禮,凝立如醉狀。

婦入房,稍稍近窗。

其狀一如整束奩具時。

至滅燭就寢,尚不去。

為中癲神所驅,乃狼狽出。

時吾以婦囑歸視兒,亦隨之返,見其直入婦室,凡婦所坐處、眠處,一一視到。

俄聞兒索母啼,趨出環繞兒四周,以兩手相握,作無可奈何狀。

俄嫂出,撻兒一掌,便頓足拊心,遙作切齒狀,吾視之

不忍,乃逕歸,不知其後如何也。

後吾私為婦述,婦囓齒自悔。

裡有少寡議嫁者,聞是事,以死自誓曰:吾不忍使亡者作是狀。

嗟乎!君子義不負人,不以生死有異也。

小人無往不負人,亦不以生死有異也。

常人之情,則人在而情在,人亡而情亡耳。

苟一念死者之情狀,未嘗不慼然感也。

儒者見諂瀆之求福,妖妄之滋惑,遂纍纍持無鬼之論,失先王神道設教之深心。

徒使愚夫愚婦,悍然一無所顧忌,尚不如此裡嫗之言,為動人生死之感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