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偶薄游襄漢,與一士人同舟,論頗款洽,久而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

閱微草堂筆記

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

星士虞春潭,為人推算,多奇中。

偶薄游襄漢,與一士人同舟,論頗款洽,久而怪其不眠不食,疑為仙鬼。

夜中密詰之,士人曰:我非仙非鬼,文昌司祿之神也。

有事詣南嶽,與君有緣,故得數日周旋耳。

虞因問之曰:吾於命理,自謂頗深,嘗推某當大貴而竟無驗,君司祿籍,當知其由。

士人曰:是命本貴,以熱中削減十之七矣。

虞曰:仕宦熱中,是亦常情,何冥謫若是之重?士人曰:仕宦熱中,其強悍者,必怙權;怙權者必狠而愎。

其孱弱者必固位,固位者必險而深。

且怙權固位,是必躁競,躁競相軋,是必排擠。

至於排擠,則不問人之賢否,而問一黨一 之異同。

不計事之可否,而計己之勝負。

流弊不可勝言矣。

是其惡在貪酷上。

壽且削減,何止於祿乎?虞一陰一記其語,越兩歲余某果卒。

張鉉耳先生之族,有以狐女為妾者。

別營靜室居之,床 帷器具與人無異。

但自有婢媼,不用張之一奴一隸耳。

室無纖塵,惟坐久覺一陰一氣森然,亦時聞笑語,而不睹其形。

張故巨族,每姻戚宴集,多請一見,皆不許。

一日張固強之,則曰:某家某娘子猶可,他人斷不可也。

入室相晤,舉止嫻雅,貌似三十許人。

詰以室中寒凜之故,曰:娘子自心悸耳,室故無他也。

後張詰以獨見是人之故,曰:人一陽一類,鬼一陰一類,狐介於人鬼之間,然亦一陰一類也。

故出恆以夜。

白晝盛一陽一之時,不敢輕與人接也。

某娘子一陽一氣已衰,故吾得見。

張惕然曰:汝日與吾寢處,吾其衰乎?曰:此別有故,凡狐之媚人有兩途,一曰蠱惑,一曰夙因,蠱惑者,一陽一為一陰一蝕則病,蝕盡則死。

夙因則人本有緣,氣自相感,一陰一陽一翕合,故可久而相安。

然蠱惑者十之九,夙因者十之一。

其蠱惑者,亦必自稱夙因。

但以傷人不傷人,知其真偽耳。

後見之人,果不久下世。

羅與賈比屋而居,羅富賈貧。

羅欲並賈宅,而勒其值。

以售他人,羅又阻撓之。

久而益窘,不得已減值售羅。

羅經營改造,土木一新,落成之日,盛筵祭神,紙錢甫燃,忽狂風捲起著樑上,烈焰驟發,煙煤迸散如雨落,彈指間寸椽不遺,並其舊廬癇焉。

方火起時,眾手一交一 救,羅拊膺止之,曰:頃火光中,吾恍惚見賈之亡父,是其怨毒之所為,救無益也。

吾悔無及矣。

急呼賈子至,以腴田二十畝書券贈之。

自是改行從善,竟以壽考終。

滄州樊氏扶乩,河工某官在焉。

降乩者關帝也。

忽大書曰:某來前,汝具文懺悔,語多回護,對神尚爾,對人可知。

夫誤傷人者過也,回護則惡矣。

天道宥過而殛惡,其聽汝巧辯乎!其人伏地惕息,揮汗如雨,自是怏怏如有失,數月病卒,竟不知所懺悔者何事也。

褚寺農家有婦姑同寢者,夜雨牆圮,泥土簌簌下,婦聞聲急起,以背負牆而疾呼姑醒,姑匍匐墮炕下,婦竟壓焉。

其一屍一正當姑臥處,是真孝婦,以微賤無人聞於官,久而並佚其姓氏矣。

相傳婦死之後,姑哭之慟,一日,鄰人告其姑曰:夜夢汝婦,冠帔來曰,傳語我姑,無哭我。

我以代死之故,今已為神矣。

鄉之父老皆曰:吾夜所夢亦如是。

或曰婦果為神,何不示夢於其姑,此鄉鄰欲緩其慟,造是言也。

余謂忠孝節義,歿必為神。

天道昭昭,歷有證驗,此事可以信其有。

即曰一人造言,眾人附和,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人心以為神,天亦必以為神矣。

何必又疑其妄焉。

長山聶松巖,以篆刻游京師。

嘗館余家,言其鄉有與狐友者,每賓朋宴集,招之同坐,飲食笑語,無異於人。

惟聞聲而不睹其形耳。

或強使相見,曰:對面不睹,何以為相一交一 。

狐曰:相一交一 者一交一 以心,非一交一 以貌也。

夫人心叵測,險於山川,機阱萬端,由斯隱伏。

諸君不見其心,以貌相一交一 ,反以為密;於不見貌端,反以為疏,不亦悖乎?田白巖曰:此狐之閱世深矣。

肅寧老儒王德安,康熙丙戌進士也。

先姚安公從受業焉。

嘗夏日過友人家,愛其園亭軒爽,欲下榻於是。

友人以夜有鬼物辭,王因舉所見一事曰:一江一 南岑生,嘗借宿滄州張蝶莊家,壁張鍾馗像,其高如人,前復陳一自鳴鐘,岑沉醉就寢,皆未及見。

夜半酒醒,月明如晝,聞機輪格格,已詫甚,忽見畫像,以為奇鬼,取案上端硯仰擊之,大聲砰然,震動戶牖。

僮僕排闥入視,則墨瀋淋漓,頭面俱黑,畫前鍾及玉瓶磁鼎,已碎裂矣。

聞者無不絕倒。

然則動雲見鬼,皆人自膽怯耳。

鬼究在何處耶?語甫脫口,牆隅忽應聲曰:鬼即在此,夜當拜謁,幸勿以硯見擊。

王默然竟出,後嘗舉以告門人曰:鬼無白晝對語理,此必狐也。

吾德恐不足勝妖,是以避之。

蓋終持無鬼之論也。

明器,古之葬禮也,後世復造紙車紙馬,孟雲卿古輓歌曰:冥冥何所須,盡我生人意。

蓋姑以緩慟云爾。

然長兒汝佶病革時,其女為焚一紙馬,汝佶絕而復甦曰:吾魂出門,茫茫然不知所向,遇老僕王連升牽一馬來,送我歸。

恨其足跛,頗顛簸不適,焚馬之一奴一泣然曰:是一奴一罪也。

舉火時實誤折其足。

又六從舅母常氏,彌留時喃喃自語曰:適往看新宅頗佳,但東壁損壞,可奈何?侍疾者往視其棺,果左側朽,穿一小孔,匠與督工者尚均未覺也。

李又聃先生言,昔有寒士下第者,焚其遺卷,牒訴於文昌祠。

夜夢神語曰:爾讀書半生,尚不知窮達有命耶?嘗侍先姚安公,偶述是事。

先姚安公怫然曰:又聃應舉之士,傳此語則可,汝輩手掌文衡者,傳此語則不可。

聚奎堂柱,有熊孝感相國題聯曰:赫赫科條,袖裡常存惟白簡。

明明案牘,簾前何處有朱衣。

汝未之見乎?

海一陽一李玉典前輩言,有兩生讀書佛寺。

夜方暱狎,忽壁上現大圓鏡,逕丈餘,光明如晝,毫髮畢睹,聞簷際語曰:佛法廣大,固不汝嗔,但汝自視鏡中,是何形狀。

余謂幽期密約,必無人在旁,是誰見之。

兩生斷無自言理,又何以聞之,然其事為理所宜有,固不必以子虛烏有視之。

玉典又言,有老儒設帳廢圃中,一夜 聞垣外吟哦聲,俄又聞辯論聲,又聞囂爭聲,又聞詬詈聲,久之遂聞毆擊聲,圃後曠無居人,心知為鬼,方戰慄間,已斗至窗外,其一盛氣大呼曰:渠評駁吾文,實為冤憤,今同就正于先生。

因朗吟數百言,句句手自擊節,其一且呻吟呼痛,且微哂之。

老儒惕息不敢言,其一厲聲曰:先生究以為如何。

老儒囁嚅久之,以額叩枕曰:雞肋不足以當尊拳。

其一大笑去,其一往來窗外,氣咻咻然。

至雞鳴乃寂雲。

聞之膠州法黃裳,余謂此亦黃裳寓言也。

天津孟生文貌有雋才,張石鄰先生最愛之,一日掃墓歸,遇孟於路旁酒肆,見其壁上新寫一詩曰:東風翦翦漾春衣,信步尋芳信步歸,紅映桃花人一笑,緣遮楊柳燕雙飛,徘徊曲徑憐香草,惆悵喬林掛落暉,記取今朝延佇處,酒樓西畔是柴扉。

詰其所以,諱不言。

固詰之始雲,適於道側見麗女,其容絕代,故坐此冀其再出,張問其處,孟手指之。

張大駭曰:是某家墳院,荒廢久矣,安得有是。

同往尋之,果馬鬣蓬科,杳無人跡。

余在烏魯木齊時,一日,報軍校王某,差運伊犁軍械,其妻獨處,今日過午,門不啟,呼之不應,當有他故。

因檄迪化同知木金泰往勘,破扉而入,則男女二人,共枕臥裸一體相抱,皆剖裂其腹死。

男子不知何自來,亦無識者。

研問鄰里,茫無端緒,擬以疑獄結矣。

是夕,女一屍一忽呻吟,守者驚視,已復生,越日能言。

自供與是人幼相愛,既嫁猶私會,後隨夫駐防西域,是人念之不釋,復尋訪而來,甫至門,即引入室。

故鄰里皆未覺,慮暫會終離,遂相約同死,受刃時痛極昏迷,倏如夢覺,則魂已離體。

急覓是人,不知何往。

惟獨立沙磧中,白草黃雲,四無邊際。

正彷徨間,為一鬼縛去。

至一官府,甚見詰辱。

雲是雖無一恥,命尚未終。

叱杖一百,驅之返。

杖乃鐵鑄,不勝楚毒,復暈絕。

及漸蘇,則回生矣。

視其股,果杖痕重疊。

駐防大臣巴公曰:是已受冥罰,奸罪可勿重科矣。

余烏魯木齊雜詩有曰:鴛鴦畢竟不雙飛,天上人間舊願違,白草蕭蕭埋旅櫬,一生腸斷華山畿。

即詠此事也。

朱青雲言,嘗與高西園散步水次。

時春冰初泮,淨綠瀛溶,高曰:憶晚唐有魚鱗可憐紫,鴨毛自然碧句,無一字言春水,而晴波滑笏之狀,如在目前。

惜不記其姓名矣。

朱沉思未對,聞老柳後有人語曰:此初唐劉希夷詩,非晚唐也。

趨視無一人,朱悚然曰:白日見鬼矣。

高微笑曰:如此鬼,見亦大佳,但恐不肯相見耳。

對樹三揖而行。

歸檢劉詩,果有此二語。

余偶以告戴東原,東原因言有兩生燭下對談,爭春秋周正夏正,往復甚苦,窗外忽太息言曰:左氏周人,不容不知周正朔,二先生何必詞費也。

出視窗外,惟一小僮方酣睡。

觀此二事儒者日談考證,講曰若稽古,動至十四萬言。

安知冥冥之中,無在旁揶揄者乎?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