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遙見一物,似人非人,其高幾一丈,追之甚急,彎弧中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

閱微草堂筆記

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

俞提督金鰲言,嘗夜行辟展戈壁中--戈壁者,碎沙亂石不生水草之地,即瀚海也。

遙見一物,似人非人,其高幾一丈,追之甚急,彎弧中其胸,踣而復起,再射之始僕。

就視,乃一大蠍虎,竟能人立而行。

異哉。

昌吉叛亂之時,捕獲逆一黨一 ,皆戮於迪化城西樹林中--迪化即烏魯木齊,今建為州。

樹林綿亙數十里,俗為之樹窩。

時戊子八月也。

後林中有黑氣數一團一 ,往來倏忽,夜行者遇之輒迷。

余謂此凶悖之魄,聚為妖厲,猶蛇虺雖死,餘毒尚染於草木,不足怪也。

凡一陰一邪之氣,遇一陽一剛之氣則消。

遣數軍於月夜伏銃擊之,應手散滅。

烏魯木齊關帝祠有馬,市賈所施以供神者也。

嘗自嚙草山林中,不歸皂櫪。

每至朔望祭神,必昧爽先立祠門外,屹如泥塑。

所立之地不失尺寸。

遇月小建,其來亦不失期。

祭畢,仍莫知所往。

余謂道士先引至祠外,神其說耳。

庚寅二月朔,余到祠稍早,實見其由雪磧緩步而來,弭耳竟立祠門外。

雪中絕無人跡,是亦奇矣。

淮鎮在獻縣東五十五里,即金史所謂槐家鎮也。

有馬氏者,家忽見變異。

夜中或拋擲瓦石,或鬼聲嗚嗚,或無人處突火出。

嬲歲余不止,禱禳亦無驗,乃買宅遷居。

有賃居者嬲如故,不久也他徙。

以是無人敢再問。

有老儒不信其事,以賤賈得之,卜日遷居,竟寂然無他,頗謂其德能勝妖。

既而有猾盜登門與詬爭,始知宅之變異,皆老儒賄盜夜為之,非真魅也。

先姚安公曰:魅亦不過變幻耳。

老儒之變幻如是,即謂之真魅可矣。

己卯七月,姚安公在苑家口遇一僧,合掌作禮曰:相別七十三年矣,想見不一齋乎?適旅舍所賣皆素食,因與共飯,問其年,解囊出一度牒,乃前明成化二年所給。

問師傳此幾代矣,遽收之囊中,曰:公疑我,不必再言。

食未畢而去,竟莫測其真偽。

嘗舉以戒昀曰:士大夫好奇,往往為此輩所累。

即真仙真佛,吾寧一交一 臂失之。

余家假山上有小樓,狐居之五十餘年矣。

人不上,狐亦不下。

但時見窗扉無風自啟閉耳。

樓之北曰綠意軒,老樹一陰一森,適夏日納涼處。

戊辰七月,忽夜中聞琴聲、棋聲,一奴一子奔告姚安公。

公知狐所為,了不介意,但顧一奴一子曰:固勝於汝輩飲博。

次日,告昀曰:海客無心,則白鷗可狎。

相安已久,惟宜以不聞不見處之。

至今亦絕無他異。

丁亥春,余攜家至京師,因虎坊橋舊宅未贖,權往錢香樹先生空宅中。

雲樓上亦有狐居,但扃鎖雜物,人不輕上。

余戲粘一詩與壁曰:草草移家偶遇君,一樓上下且平分,耽詩自是書生癖,徹夜吟哦厭莫聞。

一日,姬人啟鎖取物,急呼怪事,余走視之,則地板塵上,滿畫荷花,莖葉苕亭,具有筆致。

因以紙筆置几上,又粘一詩與壁曰:仙人果是好樓居,文采風一流 我不如,新得吳箋三十幅,可能一一畫芙蕖?越數日啟視,竟不舉筆。

以告裘文達公,公笑曰:錢香樹家狐,固應稍雅。

河間馮樹柟,粗通筆札,落拓京師十餘年,每遇機緣,輒無成就。

干祈於人,率口惠而實不至。

窮愁抑鬱,因祈夢於呂仙祠,夜夢一人語之曰:爾無恨人情薄,此因緣爾所自造也。

爾過去生中,喜以虛詞博長者名,遇有善事,心知必不能舉也,必再三慫恿,使人感爾之贊成;遇有惡人,心知必不可貸也,必再三申雪,使人感爾之拯救。

雖於人無所損益,然恩皆歸爾,怨必歸人,機巧已為太甚。

且爾所贊成、拯救,皆爾身在局外,他人任其利害者也。

其事稍稍涉於爾,則退避惟恐不速,坐視人之焚溺,雖一舉手之力,亦憚煩不為。

此心尚可問乎?由是思維,人於爾貌合而情疏,外關切而心漠視,宜乎不宜?鬼神之責人,一二行事之失,猶可以善抵,至罪在心術,則為一陰一律所不容。

今生已矣,勉修未來可也,後果寒餓以終。

史松濤先生諱茂,華州人,官至太常寺卿,與先姚安公為契友。

餘年十四五時,憶其與先姚安公談一事,曰:某公嘗棰殺一干僕。

後附一癡婢,與某公辯曰:一奴一舞弊當死,然主人殺一奴一,一奴一實不甘。

主人高爵厚祿,不過於一奴一之受恩乎?賣官鬻爵,積金至鉅萬,不過於一奴一之受賂乎?某事某事,顛倒是非,出入生死,不過於一奴一之竊弄權柄乎?主人可負國,奈何責一奴一負主人?主人殺一奴一,一奴一實不甘。

某公怒而擊之僕,猶嗚嗚不已。

後某公亦不會終,因歎曰:吾曹斷斷不至是,然旅進旅退,坐食俸錢,而每責僮婢不事事,毋乃亦腹誹矣乎?

束城李某,以販棗往來於鄰縣,私誘居停主人少一婦 歸。

比至家,其妻先已偕人逃,自詫曰:幸攜此婦來,不然鰥矣。

人計其妻遷賄之期,正當此婦乘垣後日。

適相報,尚不悟耶?既而此婦不樂居田家,復隨一少年遁,始茫然自失。

後其夫蹤跡至束城,欲訟李,李以婦已他去,無佐證,堅不承。

糾紛間,聞裡有扶乩者,眾曰:盍質於仙。

仙判一詩曰:鴛鴦夢好兩歡娛,記否羅敷自有夫,今日相逢需一笑,分明依樣畫葫蘆。

其夫默然徑返。

兩邑接壤有知其事者,曰此婦初亦其夫誘來者也。

滿媼,余弟乳母也,有女曰荔姐,嫁為近村民家妻。

一日,聞母病,不及待婿同行,遽狼狽而來。

時已入夜,缺月微明,顧見一人追之急,度是強暴,而曠野無可呼救,乃映身古塚白楊下,納簪珥懷中,解絛繫頸,披髮吐舌,瞪目直視以待。

其人將近,反招之坐。

及逼視,知為縊鬼,驚僕不起,荔姐竟狂奔得免。

比入門,舉家大駭,徐問得實,且怒且笑,方議向鄰里追問。

次日喧傳某家少年,遇鬼中惡,其鬼今尚隨之,已發狂譫語。

後醫藥符菉皆無驗,竟顛癇終身。

此或由恐怖之餘,邪魅趁機而中之,未可知也;或一切幻象,由心而造,未可知也;或明神殛惡,一陰一奪其魄,亦未可知也。

然均可為狂且戒。

制府唐公執玉,嘗勘鞫一殺人案,獄具矣。

一夜 秉燭獨坐,忽微聞泣聲,似漸近窗戶。

命小婢出視,嗷然而僕。

公自啟簾,則一鬼浴血跪階下,厲聲叱之,稽顙曰:殺我者某,縣官乃誤坐某。

仇不雪,目不瞑也。

公曰:知之矣。

鬼乃去。

翌日,自提訊,眾供死者衣履,與所見合。

信益堅,竟如鬼言改坐某。

問官申辯百端,終以為南山可移,此案不動。

其幕友疑有他故,微叩公,始具言始末,亦無如之何。

一夕幕友請見,曰:鬼從何來?曰:自至階下。

曰:鬼從何去?曰:欻然越牆去。

幕友曰:凡鬼有形而無質,去當奄然而隱,不當越牆,因即越牆處尋視。

雖癓瓦不裂,而新雨之後,數重屋上,皆隱隱有泥跡,直至外垣而下。

指以示公曰:此必囚賄捷盜所為也。

公沉思恍然,仍從原讞。

諱其事,亦不復深求。

景城南有破寺,四無居人,唯一僧攜二弟子司香火,皆蠢蠢如村庸,見人不能為禮。

然譎詐殊甚,一陰一市松脂煉為末,夜以紙卷燃火撒空中,焰光四射,望見趨問,則師弟鍵戶酣寢,皆曰不知。

又一陰一市戲場佛衣,作菩薩羅漢形,月夜或立屋脊,或隱映寺門樹下,望見趨問,亦云無睹。

或舉所見語之,則合掌曰:佛在西天,到此破落寺院何為?官司方禁白蓮教,與公無仇,何必造此語禍我?人益信為佛示現,檀施日多。

然寺日頹敝,不肯葺一瓦一椽。

曰:此方人喜作蜚語,每言此事多妖異。

再一莊嚴,惑眾者益藉口矣。

積十餘年漸致富。

忽盜瞰其室,師弟並拷死,罄其資去。

官檢所遺囊篋,得松脂戲衣之類,始悟其奸。

此前明崇禎末事。

先高祖厚齋公曰:此僧以不蠱惑為蠱惑,亦至巧矣。

然蠱惑所得,適以自戕,雖謂之至拙可也。

有書生嬖一孌童,相愛如夫婦,童病將歿,淒戀萬狀,氣已絕,猶手把書生腕,擘之乃開。

後夢寐見之,燈月下見之,漸至白晝亦見之。

相去恆七八尺,問之不語,呼之不前,即之則卻退。

緣是惘惘成心疾,符菉劾治無驗。

其父姑令借榻叢林,冀鬼不敢入佛地。

至則見如故,一老僧曰:種種魔障,皆起於心。

果此童耶?是心所招非此童耶?是心所幻,但空爾心,一切俱滅矣。

又一老僧曰:師對下等人說上等法,渠無定力,心安得空?正如但說病證,不疏藥物耳。

因語生曰:邪念糾結,如草生根,當如物在孔中,出之以楔,楔滿孔則物自出。

爾當思惟此童歿後,其身漸至僵冷,漸至洪脹,漸至臭穢,漸至腐潰,漸至一屍一蟲蠕動,漸至臟腑碎裂。

血肉狼藉,作種種色,其面目漸至變貌,漸至變色,漸至變相如羅剎,則恐怖之念生矣;再思惟此童如在,日長一日,漸至壯偉,無復媚態,漸至癰癰有須,漸至修髯如戟,漸至面蒼黧,漸至發斑白,漸至兩鬢如雪,漸至頭童齒豁,漸至傴僂勞嗽,涕淚涎沫,穢不可近,則厭棄之念生矣;再思惟此童先死,故我念彼,倘我先死,彼貌姣好,定有人誘,利餌勢脅,彼未必守貞如寡女,一旦引去薦彼枕席,我在生時,對我種種一婬一語,種種一婬一態,俱回向是人,恣其娛樂。

從前種種暱愛,如浮雲散滅,都無餘滓,則憤恚之念生矣;再思惟此童如在,或恃一寵一 跋扈,使我不堪,偶相觸忤,反面詬誶,或我財不贍,不饜所求,頓生異心,形色索漠,或彼見富貴,棄我他往,與我相遇,如陌路人,則怨恨之念生矣。

以是諸念起伏,生滅於心中,則心無餘閒。

心無餘閒,則一切愛根欲根無處容著,一切魔障不祛自退矣。

生於所教,數日或見或不見,又數日竟滅。

至病起往訪,則寺中無是二僧。

或曰古佛現化,或曰十方常住,來往如雲,萍水偶逢,已飛錫他往雲。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