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蓋其術詭秘,他醫不能解也。一日,其子雷震死,今其人尚在,亦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

閱微草堂筆記

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

南皮瘍醫某,藝頗一精一,然好一陰一用毒一藥,勒索重貲,不饜所欲,則必死。

蓋其術詭秘,他醫不能解也。

一日,其子雷震死,今其人尚在,亦無敢延之者矣。

或謂某殺人至多,天何不殛某身而殛其子,有佚罰焉。

夫罪不至極刑不及孥,惡不至極殃不及世。

殛其子,所以明禍延後嗣也。

安中寬言,昔吳三桂之叛,有術士一精一六壬,將往投之,遇一人,言亦欲投三桂。

因共宿,其人眠西牆下,術士曰:君勿眠此,此牆亥刻當圮。

其人曰:君術未深,牆向外圮,非向內圮也。

至夜果然。

余謂此附會之談也。

是人能知牆之內外圮,不知三桂之必敗乎?

有僧游一交一 河蘇吏部次公家,善幻術,出奇不窮,雲與呂道士同師,嘗摶泥為豕,咒之漸蠕動,再咒之忽作聲,再咒之躍而起矣。

因付庖屠以供客,味不甚美。

食訖,客皆作嘔逆,所吐皆泥也。

有一士因雨留同宿,密叩僧曰:太平廣記載術士咒片瓦授人,劃壁立開,可潛至人閨閣中,師術能及此否?曰:此不難。

拾片瓦咒良久,曰:持此可往,但勿語,語則術散矣。

士試之,壁果開,至一處,見所慕方卸妝就寢,守僧戒不敢語,逕掩扉登榻狎暱,婦亦歡洽倦而酣睡。

忽開目,則眠妻榻上也。

方互相疑詰,僧登門數之曰:呂道士一念之差,已受雷誅,君更累我耶?小術戲君,幸不傷盛德,後更無萌此念。

既而太息曰:此一念,司命已錄之,雖無大譴,恐於祿籍有妨耳。

士果蹭蹬,晚得一訓導,竟終於寒氈。

康熙中,獻縣一胡一 維華,以燒香聚眾謀不軌,所居由大城、文安一路行,去京師三百餘里;由青縣、靜海一路行,去天津二百餘里。

維華謀分兵為二,其一出不意,並程抵京師;其一據天津,掠海舟,利則天津之兵亦壯趨,不利則遁往天津,登舟泛海去。

方部署偽官,事已洩。

官軍擒捕,圍而火攻之,髻齜不遺。

初維華之父雄於貲,喜周窮乏,亦未為大惡。

鄰村老儒張月坪有女艷麗,殆稱國色,見而心醉。

然月坪端方迂執,無與人為妾理,乃延之教讀。

月坪父母柩在遼東,不得返,恆慼慼。

偶言及,即捐金使扶歸,且贈以葬地;月坪田內有橫一屍一,其仇也,官以謀殺勘,又為百計申辯得釋。

一日月坪妻攜女歸寧,三子並幼,月坪歸家守門戶,約數日返。

乃一陰一使其一黨一 ,夜鍵戶而焚其廬,父子四人並燼。

一陽一為驚悼,代營喪葬,且時周其妻女,竟依以為命。

或有欲聘女者,妻必與謀,輒一陰一沮使不就,久之漸露求女為妾意。

妻感其惠,欲許之,女初不願,夜夢其父曰:汝不往,吾終不暢吾志也。

女乃受命。

歲餘生維華,女旋病卒。

維華竟覆其宗。

又去余家三四十里,有凌虐其僕夫婦死而納其女者。

女故慧黠,經營其飲食服用,事事當意。

又凡可博其歡者,冶蕩狎暱,無所不至。

皆竊議其忘仇。

蠱惑既深,惟其言是聽。

女始則導之奢華,破其產十之七八,又讒間其骨肉,使門以內如寇仇,繼乃時說水滸傳宋一江一 柴進等事,稱為英雄,慫恿之一交一 通盜賊,卒以殺人抵法。

抵法之日,女不哭其夫,而一陰一攜卮酒,酬其父母墓曰:父母恆夢中魘我,意恨恨似欲擊我,今知之否耶?人始知其蓄志報復。

曰:此女所為,非惟人不測,鬼亦不測也,機深哉。

然而不以一陰一險論。

春秋原心,本不共戴天者也。

余在烏魯木齊,軍吏具文牒數十紙,捧墨筆請判曰:凡客死於此者,其棺歸籍,例給牒。

否則魂不得入關。

以行於冥司,故不用朱判,其印亦以墨。

視其文鄙誕殊甚。

余曰:此胥役托詞取錢耳,啟將軍除其例。

旬日後,或告城西墟墓中鬼哭,無牒不能歸故也。

余斥其妄;又旬日,或告鬼哭又近城,斥之如故;越旬日,余所居牆外,颥颥有聲,余尚以為胥役所偽;越數日聲至窗外,時月明如畫,自起尋視,實無一人。

同事觀御史成曰:公所持理正,雖將軍不能奪也。

然鬼哭實共聞,不得照者,實亦怨公,盍試一給之,姑間執讒慝之口。

倘鬼哭如故,則公亦有詞矣。

勉從其議。

是夜寂然。

又軍吏宋吉祿在印房,忽眩僕,久而蘇雲見其母至。

俄台軍以官牒呈,啟視則哈密報吉祿之母來視子,卒於途也。

天下事何所不有?儒生論其常耳。

余嘗作烏魯木齊雜詩一百六十首,中一首云:白草颼颼接冷雲,關山疆界是誰分,幽魂來往隨官牒,原鬼昌黎竟未聞。

即此二事也。

范蘅洲言,昔渡錢塘一江一 ,有一僧附舟,逕置坐具,倚檣竿,不相問訊。

與之語,口漫應,目視他處,神意殊不屬。

蘅洲怪其傲,亦不再言。

時西風過急,蘅洲偶得二句,曰:白浪簸船頭,行人怯石尤。

下聯未屬,吟哦數四,僧忽閉目微吟曰:如何紅袖女,尚倚最高樓。

蘅洲不省所云,再與語,乃不答。

比繫纜恰一少女立樓上,正著紅袖,乃大驚,再三致詰。

曰:偶望見耳。

然煙水淼茫,廬舍遮映,實無望見理。

疑其前知,欲作禮,則已振錫去。

蘅洲惘然莫測,曰:此又一駱賓王矣。

清苑張公鉞,官河南鄭州時,署有老桑樹,合抱不一交一 ,雲棲神物,惡而伐之。

是夕其女燈下睹一人,面目手足及衣冠,色皆濃綠,厲聲曰:爾父太橫,姑示警於爾。

驚呼媼婢至,神已癡矣。

後歸戈太僕仙舟,不久下世。

驅厲鬼,毀一婬一祠,正狄梁公、範文正公輩事,德苟不足以勝之,鮮不致敗。

錢文敏公曰:天之禍福,不猶君之賞罰乎?鬼神之鑒察,不猶官吏之詳議乎?今使有一彈章曰:某立身無玷,居官有績,然門徑向凶方,營建犯凶日,罪當謫罰,所司允乎駁乎?又使有一薦牘曰:某立身多瑕,居官無狀,然門徑得吉方,營建值吉日,功當遷擢,所司又允乎駁乎?官吏所必駁,而謂鬼神允之乎?故一陽一宅之說,余終不謂然。

此譬至明,以詰形象,亦無可置辯。

然所見實有凶宅。

京師斜對給孤寺道南一宅,余行吊者五;粉坊琉璃街極北道一宅,余行吊者七。

給孤寺宅,曹宗丞學閩嘗居之,甫移入,二僕一夕並暴亡,懼而遷去;粉坊琉璃街宅,邵教授大生嘗居之,白晝往往見變異,毅然不畏,竟歿其中。

此又何理歟?劉文正公曰:卜地見書,卜日見禮,苟無吉凶,聖人何卜?但恐非今術士所知耳。

斯持平之論矣。

滄州潘班,善書畫,自稱黃葉道人。

嘗宿友人齋中,聞壁間小語曰:君今夕無留人共寢,當出就君。

班大駭移出。

友人曰:室舊有此怪,一婉孌女子,不為害也。

後友人私語所親曰:潘君其終困青衿乎?此怪非鬼非狐,不審何物,遇粗俗人不出,遇富貴人亦不出,惟遇才士之淪落者,始一出薦枕耳。

後潘果坎壈以終。

越十餘年,忽夜聞齋中啜泣聲。

次日,大風折一老杏樹,其怪乃絕。

外祖張雪峰先生嘗戲曰:此怪大佳,其意識在綺羅人上。

陳楓崖光祿言,康熙中楓涇一太學生,嘗讀書別業,見草間有片石,已斷裂剝蝕,僅存數十字,偶有一二成句,似是夭逝女子之碣也。

生故好事,竟其墓必在左右,每陳茗果於石上,而祝以狎詞。

越一載余,見麗女獨步菜畦間,手執野花,顧生一笑。

生趨近其側,目挑眉語,方相引入籬後灌莽間,女凝立直視,若有所思,忽自批其頰曰:一百餘年心如古井,一旦乃為蕩子所動乎?頓足數四,奄然而滅。

方知即墓中鬼也。

蔡修撰季實曰:古稱蓋棺論定,於此事,知蓋棺猶難論定矣。

是本貞魂,猶以一念之差,幾失故步。

晦庵先生詩曰:世上無如人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諒哉。

王孝廉金英言,一江一 寧一書生,宿故家廢園中,月夜有艷女窺窗,心知非鬼即狐,愛其姣麗,亦不畏怖,招使入室,即宛轉相就。

然始終無一語,問亦不答。

惟含笑流盼而已。

如是月餘,莫喻其故。

一日執而固問之,乃取筆作字曰:妾前明某翰林侍姬,不幸夭逝,因平生巧於讒構,使一門骨肉如水火,冥司見譴,罰為瘖鬼。

已沉一淪 二百餘年,君能為書金剛經十部,得仗佛力,超拔苦海,則世世銜感矣。

書生如其所乞,寫竣之日,詣書生再拜,仍取筆作字曰:藉金經懺悔,已脫鬼趣。

然前生罪重,僅能帶業往生,尚須三世作啞婦,方能語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