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鄉村麥熟時,婦孺數十為群,隨刈者之後,收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

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

遺秉滯穗,寡一婦 之利,其事遠見於周雅。

鄉村麥熟時,婦孺數十為群,隨刈者之後,收所殘剩,謂之拾麥。

農家一習一 以為俗,亦不復回顧,猶古風也。

人情漸薄,趨利若騖,所殘剩者不足給,遂頗有盜竊攘奪,又浸一婬一而失其初意者矣。

故四五月間,婦女露宿者遍野,有數人在靜海之東,日暮後趁涼夜行,遙見一處有燈火,往就乞飲,至則門庭華煥,僮僕皆鮮衣,堂上張燈設樂,似乎燕賓。

遙望三貴人據榻坐,方進酒行炙,眾陳投止意,閽者為白,主人頷之,俄又呼回,似附耳有所囑。

閽者出,引一媼悄語曰:此去城市稍遠,倉卒不能致妓女,主人欲於同來女伴中,擇端正者三人,侑酒薦寢,每人贈百金,其餘亦各有犒賞。

媼為通詞,犒賞當加倍。

媼密告眾,眾利得貲,慫恿幼婦應其請,遂引三人入,沐浴妝飾,更衣裙侍客。

諸婦女皆置別室,亦大有酒食,至夜分,三貴人各擁一婦入別院,闔家皆滅燭就眠,諸婦女行路疲睏,亦酣臥不知曉,比日高睡醒,則第宅人物,一無所睹,惟野草矪矪,一望無際而已。

尋覓三婦,皆裸露在草間,所更衣裙已不見,惟舊衣拋十餘步外,幸尚存。

視所與金皆紙鋌,疑為鬼,而飲食皆真物,又疑為狐,或地近海濱,蛟螭水怪所為歟?貪利失一身 ,乃只博一飽,想其惘然相對,憶此一宵,亦大似邯鄲枕上矣。

先兄晴湖則曰:舞衫歌扇,儀態萬方,彈指繁華,總隨逝水,鴛鴦社散之日,茫茫回首,舊事皆空。

亦與三女子裸露草間,同一夢醒耳。

豈但海市蜃樓,為頃刻幻景哉。

烏魯木齊參將德君楞額,言向在甘州,見互控於張掖令者。

甲雲造言污蔑,乙雲有實證,訊其事,則二人本中表,甲攜妻出塞,乙亦同行,至甘州東數十里,夜失道,遇一人似貴家僕,言此僻徑少人,我主人去此不遠,不如投止一宿,明日指路上官道。

隨行三四里,果有小堡,其人入良久,出招手曰:官喚汝等入。

進門數重,見一人坐堂,問姓名籍貫。

指揮曰:夜深無宿飯,只可留宿,門側小屋,可容二人,女子令與媼婢睡可也。

二人就寢後,隱隱聞婦喚聲,暗中出視,摸索不得門,喚聲亦寂,誤以為耳偶鳴也。

比睡醒,則在曠野中,急覓婦,則在半里外樹下,裸一體反接,鬢亂釵橫,衣裳掛在高枝上。

言一婢持燈導至此,有華屋數楹,婢媼數人,俄主人隨至,逼同坐。

拒不肯,則婢媼合手抱持,解衣縛臂置榻上,大呼無應者,遂受其污。

天欲明,主人以二物置頸旁,屋宇頓失,身已臥沙石上矣。

視頸旁物,乃銀二鋌,各鐫重五十兩,其年號則崇禎,其縣名則榆次,土蝕黑黯,真百年以外鑄也。

甲戒乙勿言,約均分,後違約,乙怒詬爭,其事乃洩。

甲夫婦雖堅不承,然詰銀所自,則雲拾得,又詰婦縛傷,則雲搔破,其詞閃爍,疑乙語未必誑也。

令笑遣甲曰:於律得遺失物,當入官,姑念爾貧,可將去。

又瞋視乙曰:爾所告如虛,則同拾得,當同送官,於爾無分。

所告如實,則此為鬼以酬甲婦,於爾更無分,再多言,且笞爾。

並驅之出,以不理理之,可謂善矣。

此與拾麥婦女事相類,一以巧誘,而以利移其心。

一以強脅,而以利消其怒。

其揣度人情,投其所好,伎倆亦略相等。

金重牛魚,即沈一陽一鱘鰉魚,今尚重之。

又重天鵝,今則不重矣。

遼重毗離,亦曰毗令邦,即宣化黃鼠,明人尚重之,今亦不重矣。

明重消熊棧鹿,棧鹿當是以棧飼養,今尚重之,消熊則不知為何物,雖極富貴家,問此名亦云未睹。

蓋物之輕重,各以其時之好尚,無定准也。

記余幼時,人參珊瑚青金石,價皆不貴,今則日昂;綠松石碧鴉犀,價皆至貴,今則日減;雲南翡翠玉,當時不以玉視之,不過如藍田乾黃,強名以玉耳,今則以為珍玩,價遠出真玉上矣。

又灰鼠舊貴白,今貴黑,貂舊貴長毳,故曰豐貂,今貴短毳;銀鼠舊比灰鼠價略貴,遠不及天馬,今則貴幾如貂;珊瑚舊貴鮮紅如榴花,今則貴淡紅如櫻桃。

且有以白類車渠為至貴者。

蓋相距五六十年,物價不同已如此,況隔越數百年乎?儒者讀周禮矯醬,竊竊疑之,由未達古今異尚耳。

八珍惟熊掌鹿尾為常見,駝峰出塞外,已罕矰矣。

此野駝之單峰,非常駝之雙峰也。

猩唇則僅聞其名。

乾隆乙未,閔撫軍少儀,矱余二枚,矲以錦函,似甚珍重,乃自額至頦,全剝而臘之,口鼻眉目,一一宛然,如戲場面具,不僅兩唇,庖人不能治,轉贈他友,其庖人亦未識。

又別贈人,不知轉落誰氏,迄未曉其烹飪法也。

李又聃先生言,東光畢公,偶忘其名,官貴州通判時,運餉遇寇,血戰陣亡者也,嘗奉檄勘苗峒地界,土官盛宴款接,賓主各一磁蓋杯置面前,土官手捧啟視,則貯一蠱如蜈蚣蠕蠕旋動。

譯者云:此蠱蘭,開則生,蘭謝則死,惟以蘭蕊為食,至不易得。

今喜值蘭時,搜巖剔穴,得其二,故必獻生,表至敬也。

旋以鹽末少許,灑杯中,覆之以蓋,須臾啟視,已化為水,湛然淨綠,瑩澈如琉璃,蘭氣撲鼻,用以代醯,香沁齒頰,半日後尚留餘味,惜未問其何名也。

西域之果,蒲桃莫盛於土魯番,瓜莫盛於哈密。

蒲桃京師貴綠者,取其色耳,實則綠色乃微熟,不能甚甘,漸熟則黃,再熟則紅,熟十分則紫,甘亦十分矣。

此福松巖額駙--名福增格,怡府婿也,鎮辟展時為余言。

瓜則充貢品者真出哈密,饋贈之瓜皆金塔寺產。

然貢品亦只熟至六分有奇,途間封閉包束,瓜氣自相郁蒸,至京可熟至八分,如以熟八九分者貯運,則蒸而霉爛矣。

余嘗問哈密國王蘇來滿--額敏和卓之子,京師園戶,以瓜子種植者,一年形味並存,二年味已改,惟形粗近,三年則形味俱變盡,豈地氣不同歟?蘇來滿曰:此地土暖泉甘而無雨,故瓜味濃厚。

種於內地,固應少減,然亦養子不得法,如以今年瓜子明年種之,雖此地味亦不美,得氣薄也,其法當以灰培瓜子,貯於不濕不燥之空倉,三五年後乃可用。

年愈久則愈佳,得氣足也。

若培至十四五年者,國王之圃乃有之,民間不能待,亦不能久而不壞也。

其語似為近理,然其灰培之法,必有節度,亦必有宜忌,恐中國以意為之,亦未必能如所說。

裘超然編修言,楊勤愨公年幼時,往來鄉塾,有綠衫女子,時乘牆缺窺之,或偶避入,亦必回眸一笑,若與目成,公始終不側視。

一日拾塊擲公曰:如此妍皮,乃裹癡骨。

公拱手對曰:鑽穴碇牆,實所不解,別覓不癡者何如。

女子忽瞠目直視曰:汝狡黠如是,安能從爾索命乎?且待來生耳。

散發吐舌而去,自此不復見矣。

此足見立心端正,雖冤鬼亦無如何。

又足見一代名臣,在童稚之年,已自樹立如此也。

河間王仲穎先生,安溪李文貞公為先生改字曰仲退,然原字行已久,無人稱其改字也,名之銳,李文貞公之高弟。

經術湛深,而行誼方正,粹然古君子也。

乙卯丙辰間,余隨姚安公在京師,先生猶官國子監助教,未能一見,至今悵然。

相傳先生夜偶至邸後空院,拔所種菜菔下酒,似恍惚見人影,疑為盜,倏已不見,知為鬼魅,因以幽明異路之理,厲聲責之。

聞叢竹中人語曰:先生邃於易,一一陰一一一陽一,天之道也,人出以晝,鬼出以夜,是即幽明之分,人居無鬼之地,鬼居無人之地,是即異路焉耳。

故天地間無處無人,亦無處無鬼,但不相干,即不妨並育。

使鬼晝入先生室,先生責之是也。

今時已深更,地為空隙,以鬼出之時,入鬼居之地,既不炳燭,又不揚聲,猝不及防,突然相遇,是先生犯鬼,非鬼犯先生,敬避似已足矣,先生何責之深乎?先生笑曰:汝詞直,姑置勿論。

自拔菜菔而返,後以語門人,門人謂鬼既能言,先生又不畏怖,何不叩其姓字,暫假詞色,問冥司之說,為妄為真,或亦格物之一道。

先生曰:是又人與鬼狎矣,何幽明異路之雲乎?

鄭慎人言,曩與數友往九鯉湖,宿仙遊山家,夜涼未寢,出門步月,忽輕風泠然穿林而過,木葉簌簌,棲鳥驚飛。

覺有種種花香,沁人心骨,出林後沿溪而去。

水禽亦磔格亂鳴,似有所見,然凝睇無睹也。

心知為仙靈來往。

次日,尋視林內,微雨新晴,綠苔如砌,步步皆印弓彎,又有跣足之跡,然總無及三寸者。

溪邊泥跡亦然。

數之約二十餘人,指點徘徊,相與歎異,不知是何神女也。

慎人有四詩紀之,忘留其稿,不能追憶矣。

慎人又言,一日庭花盛開,聞婢嫗驚相呼喚,推窗視之,競以手指桂樹杪,乃一蛺蝶大如掌,背上坐一紅衫女子,大如拇指,翩翩翔舞,斯須過牆去。

鄰家兒女,又驚相呼喚矣。

此不知為何怪,殆所謂花月之妖歟?說此事時,在劉景南家,景南曰:安知非閨閣遊戲,以通草花朵中人物縛於蝶背而縱之耶?是亦一說。

慎人曰:實見小人在蝶背,有磬控駕馭之狀,俯仰顧盼,意態生動,殊不類偶人也。

是又不可知矣。

舅氏安公介然言,曩隨高一陽一劉伯絲先生官瑞州,聞城西土神祠,有一泥鬼忽仆地,又一青面黑髮鬼,衣裝面貌與泥鬼相同,壓於其下。

視之則裡中少年某,偽為鬼狀也,已斷脊死矣。

眾相駭怪,莫明其故,久而有知其事者曰:某鄰婦少艾,挑之為所詈,婦是日往母家,度必夜歸過祠前,祠去人稍遠,乃偽為鬼狀伏像後,待其至而突掩之,將乘其驚怖昏僕,以圖一逞。

不虞神之見譴也。

蓋其婦弟預是謀,初不敢告人,事定後,乃稍稍洩之雲。

介然公又言,有狂童蕩婦相遇於河間文廟前,調謔無所避忌,忽飛瓦破其腦,莫知所自來也。

夫聖人道德,侔乎天地,豈如二氏之教,必假靈異而始信,必待護法而始尊哉。

然神鬼癹呵,則理所應有,必謂朱錦作會元,由於前世修文廟,視聖人太小矣。

必謂數仞宮牆,竟無靈衛,是又儒者之迂也。

三座塔--蒙古名古爾板蘇巴爾。

漢唐之營州柳城縣,遼之興中府也,今為喀刺沁右翼地。

金巡檢言--裘文達公之侄婿,偶忘其名。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隨入,穴故嵌空而繚曲,輾轉內避,漸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強入。

樵者窘迫,見旁一小竇,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數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運數石,窒虎退路,兩穴並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巖谷,不食頃死矣。

此事亦足為當止不止之戒也。

金巡檢又言,巡檢署中一太湖石,高出簷際,皴皺斑駁,孔竅玲瓏,望之勢如飛動,雲遼金舊物也。

考金嘗拆艮岳奇石,運之北行,此殆所謂卿雲萬態奇峰耶?然金以大定府為北京,今大寧城是也。

遼興中府,金降為州,不應置石於州治。

是又疑不能明矣。

又相傳京師兔兒山石,皆艮岳故物,余幼時尚見之。

余虎坊橋宅,為威信公故第,廳事東偏一石高七八尺,雲是雍正中初造宅時所賜,亦移自兔兒山者。

南城所有太湖石,此為第一,余又號孤石老人,蓋以此雲。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