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伏叢莽中密偵之,見一人戎裝坐磐石上,數卒侍立,貌皆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

閱微草堂筆記

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

烏魯木齊把總蔡良棟言,此地初定時,嘗巡皔至南山深處--烏魯木齊在天山北,故呼曰南山,日色薄暮,似見隔澗有人影,疑為瑪哈沁--額魯特語謂劫盜曰瑪哈沁,營伍中襲其故名。

伏叢莽中密偵之,見一人戎裝坐磐石上,數卒侍立,貌皆猙獰,其語稍遠不可辨,惟見指揮一卒自石洞中呼六女子出,並姣麗白皙,所衣皆繒皕,各反縛其手,皕觫挽首跪,以次引至坐者前,褫下裳伏地鞭之流血,號呼淒慘,聲徹林谷,鞭訖徑去。

六女戰慄跪送,望不見影,乃嗚咽歸洞。

其地一射可及,而澗深崖陡,無路可通,乃使弓力強者,攢射對崖一樹。

有兩矢著樹上,用以為識。

明日迂迴數十里,尋至其處,則洞口塵封,秉炬而入,曲折約深四丈許,絕無行跡。

不知昨所遇者何神,其所鞭者又何物,生平所見奇事,此為第一,考太平廣記載,老僧見天人追捕飛天野叉事,夜叉正是一好女。

蔡所見似亦其類歟。

六畜充庖,常理也,然殺之過當,則為惡業。

非所應殺之人而殺之,亦能報冤。

烏魯木齊把總茹大業言,吉木薩游擊,遣一奴一入山尋雪蓮,迷不得歸,一夜 夢一奴一浴血來,曰:在某山遇瑪哈沁,為臠食,殘骸猶在橋南第幾松樹下,乞往跡之。

游擊遣軍校尋至樹下,果血污狼藉,然視之皆羊骨,蓋圉卒共盜一官羊,殺於是也。

猶疑一奴一或死他所。

越兩日,一奴一得遇獵者引歸,始知羊假一奴一之魂,以發圉卒之罪耳。

李媼,青縣人,乾隆丁已戊午間在余家司灶,言其鄉有農家,居鄰古墓。

所畜二牛,時登墓蹂踐,夜夢有人訶責之,鄉愚粗戇,置弗省。

俄而家中怪大作,夜見二物,其巨如牛,蹴踏跳擲,院中盎甕皆破碎,如是數夕。

至移碌碡於房上,砰然滾落,火焰飛騰,擊搗衣砧為數段。

農家恨甚,乃多借鳥銃,待其至,合手擊之,兩怪並應聲踣。

農家大喜,急秉火出現,乃所畜二牛也。

自是怪不復作,家亦漸落。

憑其牛以為妖,俾自一殺之,可謂巧於播弄矣。

要亦乘其獷悍之氣,故得以假手也。

獻縣城東雙塔村,有兩老僧共一庵,一夕,有兩老道士叩門借宿,僧初不允,道士曰:釋道雖兩教,出家則一,師何所見之不廣。

僧乃留之。

次日至晚,門不啟,呼亦不應。

鄰人越牆入視,則四人皆不見,而僧房一物不失。

道士行囊中藏數十金,亦具在。

皆大駭,以聞於官。

邑令粟公千鍾來驗,一牧童言村南十餘里外,枯井中似有死人,馳往視之,則四一屍一重疊在焉。

然皆無傷,粟公曰:一物不失,則非盜,年皆衰老,則非奸,邂逅留宿,則非仇,身無寸傷,則非殺,四人何以同死,四一屍一何以並移,門扃不啟,何以能出距井皚遠,何以能至事出情理之外。

吾能鞫人,不能鞫鬼,人無可鞫,惟當以疑案結耳。

徑申上官,上官亦無可駁詰,竟從所議。

應山明公晟,健令也,嘗曰:吾至獻即聞是案,思之數年,不能解。

遇此等事,當以不解解之,一作聰明,則決裂百出矣。

人言粟公憒憒,吾正服其憒憒也。

左傳言,深山大澤,實生龍蛇。

小一奴一玉保,烏魯木齊流人子也。

初隸特納格爾軍屯。

嘗入谷追亡羊,見大蛇巨如柱,盤於高崗之頂,向日曬鱗,週身五色爛然,如堆錦繡。

頂一角長尺許,有群雉飛過,張口吸之,相距四五丈,皆翩然而落,如矢投壺。

心知羊為所吞矣,乘其未見,循澗逃歸。

恐怖幾失魂魄。

軍吏鄔圖麟因言,此蛇至毒,而其角能解毒,即所謂吸毒石也。

見此蛇者,攜雄黃數斤,於上風燒之,即委頓不能動。

取其角,鋸為塊。

癰疽初起時,以一塊著瘡頂,即如磁吸鐵,相粘不可脫,待毒氣吸出乃自落。

置人乳中浸出其毒,仍可再用。

毒輕者乳變綠,稍重者亦青黯,極重者變黑紫。

乳變黑紫者吸四五次,乃可盡。

余一二次愈矣。

余記從兄懋園家有吸毒石,治癰疽頗驗,其質非木非石,至是乃知為蛇角矣。

正乙真一人能作催生符,人家多有之,此非禱雨驅妖,何與真一人事,殊不可解。

或曰:道書載有二鬼,一曰語忘,一曰敬遺,能使人難產。

知其名而書之紙,則去。

符或制此二鬼歟?夫四海內外,登產蓐者,殆恆河沙數,其天下只此語忘敬遺二鬼耶?抑一處各有二鬼,一家各有二鬼,其名皆曰語忘敬遺也?如天下止此二鬼,將周遊奔走而為厲,鬼何其勞?如一處各有二鬼,一家各有二鬼,則生育之時少,不生育之時多,擾擾千百億萬,鬼無所事事,靜待人生育而為厲,鬼又何其冗閒無用乎?或曰難產之故多端,語忘敬遺其一也,不能必其為語忘敬遺,亦不能必其非語忘敬遺,故召將試勘焉。

是亦一解矣。

第以萬一或然之事,而日日召將試勘,將至而有鬼,將驅之矣,將至而非鬼,將且空返,不瀆神矣乎?即神不嫌瀆,而一符一將,是煉無數之將,使待幽王之烽火,上帝且以真一人一符,增置一神,如諸符共一將,則此將雖千手千目,亦疲於奔命,上帝且以真一人諸符,特設以無量化身之神供捕風捉影之役矣,能乎不能?然趙鹿泉前輩有一符,傳自明代,曰高行真一人一精一煉剛氣之所畫也。

試之,其驗如響。

鹿泉非妄語者,是則吾無以測之矣。

俗傳張真一人廝役皆鬼神,嘗與客對談,司茶者雷神也,客不敬,歸而震霆隨之,幾不免,此齊東語也。

憶一日與余同陪祀,將入而遺其朝珠,向余借,余戲曰:雷部鬼律令行最疾,何不遣取?真一人為囅然。

然余在福州使院時,老僕魏成,夜夜為祟擾,一夜 乘醉怒叱曰:吾主素與天師善,明日寄一札往,雷部立至矣,應聲而寂。

然則狐鬼亦一習一 聞是語也。

一奴一子王廷佐,夜自滄州乘馬歸,至常家磚河,馬忽辟易,黑暗中見大樹阻去路,素所未有也。

勒馬旁過,此樹四面旋轉,當其前盤繞。

數刻馬漸疲,人亦漸迷。

俄所識木工國姓韓姓從東來,見廷佐癡立,怪之,廷佐指以告。

時二人已醉,齊呼曰:佛殿少一梁,正覓大樹。

今幸而得此,不可失也。

各持斧鋸奔赴之。

樹倏化旋風去。

一陰一符經曰:禽之制在氣。

木妖畏匠人,正如狐怪畏獵戶,積威所劫,其氣焰足以懾伏之。

不必其力之相勝也。

寧津蘇子庾言,丁卯夏,張氏姑婦同刈麥,甫收拾成聚,有大旋風從西來,吹之四散。

婦怒,以鐮擲之,灑血數滴漬地上,方共檢尋所失,婦倚樹忽似昏醉,魂為人縛至一神祠,神怒叱曰:悍婦乃敢傷我吏,速受杖。

婦性素剛,抗聲曰:貧家種麥數畝,資以活命,烈日中婦姑辛苦,刈甫畢,乃為怪風吹散,謂是邪祟,故以鐮擲之,不虞傷大王使者。

且使者來往,自有官路,何以橫經民田敗人麥,以此受杖,實所不甘。

神癱首曰:其詞直,可遣去。

婦蘇而旋風復至,仍卷其麥為一處。

說是事時,吳橋王仁趾曰:此不知為何神,不曲庇其私暱,謂之正直可矣。

先聽膚受之訴,使婦幾受刑,謂之聰明,則未也。

景州戈荔田曰:婦訴其冤,神即能鑒,是亦聰明矣。

倘訴者哀哀,聽者憒憒,君更謂之何。

子庾曰:仁趾責人無已時,荔田言是。

四川藩司張公寶南,先祖母從弟也。

其太夫人喜鱉皛,一日庖人得巨鱉,甫斷其首,有小人長四五寸自頸突出,繞鱉而走。

庖人一大駭仆地,眾救之蘇,小人已不知所往,及剖鱉,乃仍在鱉腹中,已死矣。

先祖母曾取視之。

先母時尚幼,亦在旁目睹。

裝飾如職貢圖中回回狀,帽黃色,褶藍色,帶紅色,靴黑色,皆紋理分明如繪,面目手足,亦皆如刻畫,館師岑生識之,曰:此名鱉寶,生得之,剖臂納肉中,則啖人血以生。

人臂有此寶,則地中金銀珠玉之類,隔土皆可見,血盡而死。

子孫又剖臂納之,可以世世富,庖人聞之,大懊悔,每一念及,輒自批其頰。

外祖母曹太夫人曰:據岑師所云,是以命博財也,人肯以命博,則其計多矣,何必剖臂養鱉。

庖人終不悟,竟自恨而卒。

孤樹上人,不知何許人,亦不知其名。

明崇禎末,居景城破寺中。

先高祖厚齋公嘗贈以詩。

一夜 燈下誦經,窗外窸窣有聲,似人來往,呵問為誰,朗應曰:身是野狐,為聽經來此。

問某剎法筵最盛,何不往聽,曰:渠是有人處誦經,師是無人處誦經也。

後為厚齋公述之,厚齋公曰:師以此語告我,亦是有人處誦經矣。

孤樹憮然者久之。

李太白夢筆生花,特睡鄉幻景耳。

福建陸路提督馬負公書,性耽翰墨,稍暇即臨池,一日所用巨筆懸架上,忽吐焰光長數尺,自毫端倒注於地,復逆卷而上,蓬蓬然,逾刻乃斂,署中弁卒皆見之,馬公畫為小照,余嘗為題詩,然馬公竟卒於官,則亦妖而非瑞矣。

史少司馬抑堂,相國文靖公次子也,家居時忽無故眩瞀,覺魂出門外,有人掖之登肩輿,行數里矣,復有肩輿,自後追至,疾呼,且往視之,則文靖公也。

抑堂下輿叩謁,文靖公語之曰:爾尚有子孫未出世,此時詎可前往,揮舁者送歸。

霍然而醒,時年七十四,次年舉一子,越兩年又舉一子,果如文靖公之言。

此抑堂七十八歲時,至京師親為余言。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