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然六一合 之中,實亦有不能論者。人之死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

閱微草堂筆記

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

六一合 以外,聖人存而不論。

然六一合 之中,實亦有不能論者。

人之死也,如儒者之論,則魂升魄降已耳;即如佛氏之論,鬼亦收錄於冥司,不能再至人世也;而世有回煞之說。

庸俗術士,又有一書,能先知其日辰時刻,與所去之方向,此亦誕妄之至矣。

然余嘗於隔院樓窗中,遙見其去,如白煙一道,出於灶突之中,冉冉向西南而沒。

與所推時刻方向無一差也。

又嘗兩次手自啟鑰,諦視布灰之處,手跡足跡,宛然與生時無二,所親皆能辨識之。

是何說歟?禍福有命,死生有數,雖聖賢不能與造物爭,而世有蠱毒魘魅之術,明載於刑律,蠱毒余未見,魘魅則數見之。

為是術者,不過瞽者巫者與土木之工。

然實能禍福死生人,歷歷有驗。

是天地鬼神之權,任其播弄無忌也。

又何說歟?其中必有理焉,但人不能知耳。

宋儒於理不可解者皆臆斷,以為無是事,毋乃膠柱鼓瑟乎?李又聃先生曰:宋儒據理談天,自謂窮造化一陰一陽一之本,於日月五星,言之鑿鑿,如指諸掌,然宋歷屢變而愈差,自郭守敬以後,驗以實測,證以一交一 食,始知濂洛關閩,於此事全然未解。

即康節最通數學,亦僅以奇偶方圓,揣摩影響,實非從推步而知。

放持論彌高,彌不免郢書燕說。

夫七政運行,有形可據,尚不能臆斷以理,況乎太極先天求諸無形之中者哉?先聖有言,君子於不知蓋闕如也。

女巫郝媼,村婦之狡黠者也。

余幼時於滄州呂氏姑母家見之,自言狐神附其體,言人休咎,凡人家細務,一一周知,故信之者甚眾。

實則布散徒一黨一 ,結一交一 婢媼,代為刺探隱事,以售其欺。

嘗有孕婦,問所生男女,郝許以男,後乃生女,婦詰以神語無驗。

郝嗔目曰:汝本應生男,某月某日,汝母家饋餅二十,汝以其六供翁姑,匿其十四自食,冥司責汝不孝,轉男為女,汝尚不悟耶?婦不知此事先為所偵,遂惶駭伏罪。

其巧於緣飾皆類此。

一日方焚香召神,忽端坐朗言曰:吾乃真狐神也,吾輩雖於人雜處,實各自服氣煉形,豈肯與鄉里老嫗為緣,預人家瑣事?此嫗一陰一謀百出,以妖妄斂財,乃托其名於吾輩,故今日真附其體,使共知其奸。

因縷數其隱惡,且並舉其徒一黨一 姓名,語訖,郝霍然如夢醒,狼狽遁去。

後莫知所終。

侍姬之母沈媼,言高川有丐者,與母妻居一破廟中。

丐夏月拾麥斗余,囑妻磨面以供母,妻匿其好面,以粗面洩穢水,作餅與母食,是夕大雷雨,黑暗中妻忽嗷然一聲,丐起視之,則有巨蛇自口入,嚙其心死矣。

丐發而埋之,沈媼親見蛇尾垂其胸臆間,長二尺餘雲。

有兩塾師鄰村居,皆以道學自任。

一日相邀會講,生徒侍坐者十餘人,方辯論性天,剖析理欲,嚴詞正色,如對聖賢。

忽微風颯然,吹片紙落階下,旋舞不止,生徒拾視之,則二人謀奪一寡一婦 田,往來密商之札也。

此或神惡其偽,故巧發其奸歟?然操此術者眾矣,固未嘗一一敗也,聞此札既露,其計不行,寡一婦 之田竟得保。

當由煢嫠苦節,感動幽冥,故示是靈異,以一陰一為阿護云爾。

李孝廉存其言,蠡縣有凶宅,一耆儒與數客宿其中,夜間窗外撥剌聲,耆儒叱曰:邪不干正,妖不勝德,余講道學三十年,何畏於汝。

窗外似有女子語曰:君講道學,聞之久矣,余雖異類,亦頗涉儒書。

大學扼要在誠意,誠意扼要在慎獨,君一言一動,必循古禮,果為修己計乎?抑猶有幾微近名者在乎?君作語錄,纍纍於諸儒辯,果為明道計乎?抑猶有幾微好勝者在乎?夫修己明道,天理也,近名好勝,則人欲之私也。

私慾之不能克,所講何學乎?此事不以口舌爭,君捫心清夜,先自問其何如,則邪之敢干與否,妖之能勝與否,已瞭然自知矣,何必以聲色相加乎?耆儒汗下如雨,瑟縮不能對,徐聞窗外微哂曰:君不敢答,猶能不欺其本心,姑讓君寢。

又撥剌一聲,掠屋簷而去。

某公之卒也,所積古器,寡一婦 孤兒不知其值,乞其友估之,友故高其價,使久不售,俟其窘極,乃以賤價取之。

越二載,此友亦卒,所積古器,寡一婦 孤兒亦不知其價,復有所契之友效其故智,取之去。

或曰:天道好還,無往不復,效其智者罪宜減,余謂此快心之談,不可以立訓也。

盜有罪矣,從而盜之,可曰罪減於盜乎?

屠者許方,即前所記夜逢醉鬼者也。

其屠驢,先鑿地為塹,置板其上,穴板四周為四孔,陷驢足其中,有買肉者,隨所買多少,以壺注沸湯,沃驢身使毛脫肉熟,乃刳而取之,雲必如是,始脆美。

越一兩日,肉盡乃死。

當未死時,箝其口不能作聲,目光怒突,炯炯如兩炬,慘不可視。

而許恬然不介意。

後患病,遍身潰爛,無完膚。

形狀一如所屠之驢,宛轉茵褥,求死不得,哀號四五十日乃絕。

病中痛自悔責,囑其子志學急改業。

方死之後,志學乃改而屠豕。

余幼時尚見之,今不聞其有子孫,意已殄絕久矣。

邊隨園征君言,有入冥者,見一老儒立廡下,意甚惶遽,一冥吏似是其故人,揖與寒一溫一 畢,拱手對之笑曰:先生平日持無鬼論,不知先生今日果是何物?諸鬼皆燦然,老儒癿縮而已。

東光馬大還,嘗夏夜裸臥資勝寺藏經閣,覺有人發其臂曰:起起,勿褻佛經。

醒見一老人在旁,問汝為誰,曰:我守藏神也。

大還天性疏曠,亦不恐怖,時月明如晝,因呼坐對談,曰:君何故守此藏,曰:天所命也。

問:儒書汗牛充棟,不聞有神為之守,天其偏重佛經耶?曰:佛以神道設教,眾生或信或不信,故守之以神;儒以人道設教,凡人皆當敬守之,亦凡人皆知敬守之,故不煩神力,非偏重佛經也。

問:然則天視三教如一乎?曰:儒以修己為體,以治人為用;道以靜為體,以柔為用;佛以定為體,以慈為用。

其宗旨各別,不能一也。

至教人為善,則無異;於物有濟,亦無異。

其歸宿則略同。

天固不能不並存也。

然儒為生民立命,而操其本於身;釋道皆自為之學,而以餘力及於物。

故以明人道者為主,明神道者則輔之,亦不能專以釋道治天下,此其不一而一,一而不一者也。

蓋儒如五穀,一日不良 則饑,數日則必死;釋道如藥餌,死生得失之關,喜怒哀樂之感,用以解釋冤愆,消除拂郁,較儒家為最捷。

其禍福因果之說,用以悚動下愚,亦較儒家為易入。

特中病則止,不可專服常服,致偏勝為患耳。

儒者或空談心性,與瞿曇老聃混而為一,或排擊二氏,如禦寇仇,皆一隅之見也。

問黃冠緇徒,恣為妖妄,不力攻之,不貽患於世道乎?曰:此論其本原耳。

若其末流,豈特釋道貽患,儒之貽患豈少哉?即公醉而裸眠,恐亦未必周公孔子之禮法也。

大還愧謝,因縱談至曉,乃別去,竟不知為何神,或曰:狐也。

百工技藝,各祠一神為祖:倡族祀管仲,以女閭三百也;伶人祀唐玄宗,以梨園子弟也。

此皆最典。

胥吏祀蕭何曹參,木工祀魯班,此猶有義。

至靴工祀孫臏,鐵工祀老君之類,則荒誕不可詰矣。

長隨所祀曰鍾三郎。

閉門夜奠,諱之甚深,竟不知為何神。

曲阜顏介子曰:必中山狼之轉音也。

先姚安公曰:是不必然,亦不必不然。

郢書燕說,固未為無益。

先叔儀庵公,有質庫在西城中。

一小樓為狐所據,夜恆聞其語聲,然不為人害,久亦相安。

一夜 ,樓上詬誶鞭笞聲甚厲,群往聽之,忽聞負痛疾呼曰:樓下諸公,皆當明理,世有婦撻夫者耶?適中一人方為婦撻,面上爪痕猶未癒,眾哄然一笑曰:是固有之,不足為怪。

樓上群狐,亦哄然一笑,其斗遂解。

聞者無不絕倒,儀庵公曰:此狐以一笑霽威,猶可以為善。

田村徐四,農夫也,父歿,繼母生一弟,極凶悖,家有田百餘畝,析產時,弟以贍母為詞,取其十之八,曲從之。

弟又擇其膏腴者,亦曲從之。

後弟所分蕩盡,復從兄需素,乃舉所分全付之,而自佃田以耕,意恬如也。

一夜 自鄰村醉歸,道經棗林,遇群鬼拋擲泥土,栗不敢行。

群鬼啾啾漸逼近,比及覿面,皆悚然辟易曰:乃是讓產徐四兄,倏化黑煙四散。

白衣庵僧明玉言,昔五台一僧,夜恆夢至地獄,見種種變相,有老宿教以一精一意誦經,其夢彌甚,遂漸至委頓。

又一老宿曰:是必汝未出家前,曾造惡業,出家後漸明因果,自知必墮地獄,生恐怖心,以恐怖心,造成諸相,故誦經彌篤,幻象彌增。

夫佛法廣大,容人懺悔,一切惡業,應念皆消。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汝不聞之乎?是僧聞言,即對佛發願,勇猛一精一進,自是宴然無夢矣。

沈觀察夫婦並故,幼子寄食親戚家。

貧窶無人狀。

其妾嫁於史太常家,聞而心惻。

時一陰一使婢媼與以衣物,後太常知之,曰:此尚在人情天理中,亦勿禁也。

錢塘季滄洲因言,有孀婦病臥,不能自炊,哀呼鄰媼代炊,亦不能時至。

忽一少女排闥入曰:吾新來鄰家女也。

聞姊困苦乏食,意恆不忍,今告於父母,願為姊具食,且侍疾。

自是日來其家,凡三四月。

孀婦病癒,將詣門謝其父母。

女泫然曰:不敢欺,我實狐也。

與郎君在日最相暱,今感念舊情,又憫姊之苦節,是以托名而來耳。

置白金數鋌於床 ,嗚咽而去。

二事頗相類。

然則琵琶別抱,掉首無情,非惟不及此妾,乃並不及此狐。

吳侍讀頡雲言,癸丑一前輩偶忘其姓,似是王言敷先生,憶不甚真也。

嘗僦居海豐寺街,宅後破屋三楹,雲有鬼,不可居,然不出為祟,但偶聞音響而已。

一夕,屋中有詬誶聲,伏牆隅聽之,乃兩妻爭坐位,一稱先來,一稱年長,嘵嘵然不止。

前輩不覺太息曰:死尚不休耶?再聽之遂寂。

夫妻妾同一居 ,隱忍相安者,十或一焉;歡然相得者,千百或一焉。

以尚有名分相攝也,至於兩妻並立,則從來無一相得者,亦從來無一相安者,無名分以攝之,則兩不相下,固其所矣。

又何怪於囂爭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