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又嘗於大槐樹下,見一獸跳擲,非犬非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

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

族叔楘庵言,嘗見旋風中有一女子,張袖而行,迅如飛鳥,轉瞬已在數里外。

又嘗於大槐樹下,見一獸跳擲,非犬非羊,毛作褐色,即之已隱,均不知何物。

余曰:叔平生專意研經,不甚留心於子史,此二物古書皆載之。

女子乃飛天夜叉,博異傳載,唐薛淙於衛州佛寺見老僧,言居延海上,見天神追捕者是也。

褐色獸乃樹一精一,史記秦本紀,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豐大特。

注曰:今武都故道有怒特祠,圖大牛上生樹本,有牛從水中出,復見於豐水之中。

列異傳:秦文公時,梓樹化為牛,以騎擊之,騎不勝,或墮地,髻解被發,牛畏之入水,故秦因是置旄頭騎。

庾信枯樹賦曰:白鹿貞松,青牛文梓。

柳宗元祭纛文曰:豐有大特,化為巨梓,秦人憑神,乃建旄頭。

即用此事也。

王德圃言,有縣吏夜息松林,聞有泣聲,吏故有膽,尋往視之,則男女二人,並坐石几上喁喁瞙語,似夫婦相別者。

疑為一婬一奔,詰問其由。

男子起應曰:爾勿近,我鬼也。

此女吾愛婢,不幸早逝,雖葬他所,而魂常依此,今被配入轉輪,從此一別,茫茫萬古,故相悲耳。

問生為夫婦,各有配偶,豈死後又顛倒移換耶?曰:惟節婦守貞者,其夫在泉下暫留,待死後同生人世,再續前緣,以補其一生之瞚苦。

余則前因後果,各以罪福受生,或及待,或不及待,不能齊矣。

爾宜自去,吾二人一刻千金,不能與爾談冥事也。

張口噓氣,木葉亂飛,吏悚然反走,後再過其地,知為某氏墓也。

德圃為凝齋先生作秋燈叢話,漏載此事,豈德圃偶未言及,抑先生偶失記耶。

先外祖母曹太恭人,嘗告先太夫人曰:滄州有宦家婦,不見答於夫,鬱鬱將成心疾,性情乖剌,琴瑟愈不調,會有高行尼至,詣問因果,尼曰:吾非冥吏,不能稽配偶之籍也,亦非佛菩薩,不能照見三生也。

然因緣之理,則吾知之矣。

夫因緣無無故而合者也。

大抵以恩合者必相歡,以怨結者必相忤,又有非恩非怨亦恩亦怨者,必負欠使相取相償也,如是而已。

爾之夫婦,其以怨結者乎?天所定也,非人也,雖然,天定勝人,人定亦勝天。

故釋迦立法,許人懺悔,但消爾勝心,戢爾傲氣,逆來順受,以情感而不以理爭,修爾內職,事翁姑以孝,處娣姒以和,待媵妾以恩,盡其在我,而不問其在人,庶幾可以挽回乎?徒問往因,無益也。

婦用其言,果相睦如初。

先太夫人嘗以告諸婦曰:此尼所說,真閨閣中解冤神咒也。

信心行持,無不有驗,如或不驗,尚是行持未至耳。

蔡太守必昌雲判冥,論者疑之,然朱竹君之先德--唐一人稱人故父曰先德,見北夢瑣言。

蔡君先告以亡期,蔡君之母,亦自預知其亡期,皆日辰不爽,是又何說歟?朱石君撫軍,言其他事甚悉,石君非妄語人也。

顧郎中德懋,亦云判冥,後自言以洩漏一陰一府事,謫為社公,無可驗也。

余嘗聞其論冥律,已載灤一陽一消夏錄中。

其論鬼之存亡,亦頗有理。

大意謂人之餘氣為鬼,氣久則漸消,其不消者有三:忠孝節義,正氣不消;猛將勁卒,剛氣不消;鴻材碩學,靈氣不消。

不遽消者亦三:冤魂恨魄,茹痛黃泉,其怨結則氣亦聚也;大富大貴,取多用宏,其一精一壯則氣亦盛也;兒女纏一綿 ,埋憂繼恨,其情專則氣亦凝也。

至於凶殘狠戾,氣亦不遽消,然墮泥犁者十之九,又不在此數中矣。

言之鑿鑿,或亦有所徵耶。

雍正戊申夏,崔莊有大旋風自北而南,勢如潮湧,余家樓堞半揭去--北方鄉居者率有明樓以防盜,上為城堞。

從伯燦宸公家有花二盎,水一甕,並卷置屋上,位置如故,毫不瞜側。

而階前一風爐銅銚,炭火方熾,乃安然不動,莫明其故。

次日詢迤北諸村,皆雲未見,過村數里,即漸高入雲,其風黃色,嗅之有腥氣,或地近東瀛,不過百里,海神來往,水怪飛騰,偶然狡獪歟。

從侄虞惇,甲辰閏三月,官滿城教諭時,其同官戴君邀游抱一陽一山,戴攜彭劉二生,從山前往,虞惇偕弟汝僑、子樹璟及金劉二生,由山後觀牛角洞、仙人室諸勝。

方升山麓,遙見一人巖上立,意戴君遣來迎也。

相距尚里許,急往赴之,愈近其人漸小,至則白石一片,倚巖植立,高尺五六寸,廣四五寸耳,絕不類人形,而望之如人。

奇矣!凡物遠視必小,歐羅巴人所謂視差也。

此石遠視大,而近視小,抑又奇矣。

迨下山里許,再回視之,仍如初見狀,眾謂此石有靈,擬上山攜取歸。

彭生及樹璟先往覓不得,汝僑又與二劉生同往,道路依然,物物如舊,石竟不可復睹矣。

蓋瞞谷深崖,神靈所宅,偶然示現,往往有之。

是山所謂仙人室者,在峭壁之上,人不能登,土人每遙見洞口人來往,其必煉一精一羽化之徒矣。

申丈蒼巔言,劉智廟有兩生應科試,夜行失道,見破屋,權投宿息,院落半圯,亦無門窗,擬就其西廂坐,聞樹後語曰:同是士類,不敢相拒,西廂是幼一女居,乞勿入,東廂是老夫訓徒地,可就坐也。

心知非鬼即狐,然疲極不能再進,姑向樹拱揖,相對且坐,忽憶當向之問路,再起致詞,則不應矣。

暗中摸索,覺有物觸手,捫之,乃身畔各有半瓜,謝之亦不應。

質明將行,又聞樹後語曰:東去二里,即大路矣。

一語奉贈,周易互體,究不可廢也。

不解所云,叩之又不應,比就試策,果問互體,場中皆用程朱說,惟二生依其語對,並列前茅焉。

乾隆甲子,余在河間應科試,有同學以帕瞡首,雲墮驢傷額也。

既而有同行者知之,曰:是於中途遇少一婦 ,靚妝獨立官柳下,忽按轡問途,少一婦 曰:南北驛路,而車馬往來,豈有迷途之患爾。

直欺我孤立耳。

忽有飛瓦擊之,流血破面,少一婦 徑入秫田去,不知是人是狐是鬼也。

但未見舉手而瓦忽橫擊,疑其非人,鬼又不應白日出,疑其狐矣。

高梅村曰:此不必深問,無論是人是狐是鬼,總之當擊耳。

又丁卯秋,聞有京官子暮過橫街東,為娼女誘入室,突其夫半夜歸,脅使盡解衣履,裸無寸縷,負置門外叢塚間,京官子無計,乃號呼稱遇鬼,有人告其家,迎歸。

姚安公時官戶部,聞之笑曰:今乃知鬼能作賊。

此均足為佻薄者戒也。

烏魯木齊千總柴有倫言,昔征霍集占時,率卒搜山,出於珠土斯深谷中,遇瑪哈沁,射中其一,負矢奔去。

余七八人亦四竄,奪得其馬及行帳,樹上縛一回婦,左臂左股已臠食見骨,噭噭作蟲鳥鳴,見有倫,屢引其頸,又作叩劘狀,有倫知其求速死,拔刀貫其心,瞠目長號而絕。

後有倫復經其地,水暴漲不敢涉,姑憩息以待減退,有旋風來往馬前,忽行忽止,若相引者,有倫悟為回婦之鬼,乘騎從之,竟得淺處以渡。

季廉夫言,泰興有賈生者,食餼於庠,而僻好符錄禁咒事,尋師訪友,煉五雷法竟成,後病篤,恍惚見鬼來攝,舉手作訣,鬼不能近。

既而家人聞屋上金鐵聲,奇鬼猙獰洶湧而入,鹹悚惶避出,遙聞若相格鬥者,徹夜乃止。

比曉視之,已伏於床 下死,手掊地成一深坎,莫知何故也。

夫死生數也,數已盡矣,猶以小術與人爭,何其不知命乎?

廉夫又言,鍾太守光豫,官一江一 寧時,有幕友二人,表兄弟也,一司號籍,一司批一發,恆在一室同榻寢。

一夕,一人先睡,一人猶秉燭,忽見案旁一紅衣女子坐,駭極呼其一醒,拭目驚視,則非女子,乃奇形鬼也。

直前相搏,二人並昏僕,次日,眾怪門不啟,破扉入,視其先見者已死,後見者氣息僅屬,灌治得活,乃具述夜來狀。

鬼無故擾人,事或有之,至現形索命,則未有無故而來者。

幕府賓佐非官,而操官之權,筆墨之間,動關生死,為善易,為惡亦易,是必冤譴相尋,乃有斯變。

第不知所緣何事耳。

烏魯木齊軍吏茹大業言,古浪回民有踞佛殿飲博者,寺僧孤弱,勿能拒也,一夜 飲方酣,一人舒拇指呼曰一,突有大拳,如五斗栲栳,自門探入,五指齊張,厲聲呼曰:六。

舉掌一拍,燭滅幾碎,十餘人並驚僕。

至曉,乃各漸蘇,自是不敢復至矣。

佛於眾生無計較心,其護法善神之示現乎?

蘇州朱生煥,舉壬午順天鄉試第二人,余分校所取也。

一日,余集閱微草堂,酒間各說異聞,生言曩乘舟,見一舵工額上恆粘一膏藥,縱約寸許,橫倍之,雲有瘡,須避風數日。

一篙工私語客曰:是大奇事,雲有瘡者偽也。

彼嘗為會首,賽水神,例應捧香,而前一夕犯不潔,方跪致祝,有風颭爐灰撲其面,骨栗神悚,幾不成禮,退而拂拭,則額上現一墨畫秘戲圖,神態生動,宛肖其夫婦,洗濯不去,轉更分明,故以膏藥掩之也。

眾不深信,然既有此言,出入往來,不能不注視其額。

舵工覺之,曰:小兒又饒舌耶。

長喟而已。

然則其事殆不虛。

惜未便揭視之耳。

又余乳母李媼言,曩登泰山,見娼女與所歡,皆往進香,遇於逆旅,伺隙偶一接唇,竟膠粘不解,擘之則痛徹心髓,眾為懺悔乃開。

或曰廟祝賄娼女作此狀,以聳人信心也。

是亦未可知矣。

獻縣刑房吏王瑾,初作吏時,受賄,欲出一殺人罪,方濡筆起草,紙忽飛著承塵上,旋舞不下,自是不敢枉法取錢,恆舉以戒其曹,偶不自諱也。

後一生一溫一 飽,以老壽終。

又一吏恆得賄舞文,亦一生無禍,然三女皆為娼,其次女事發當杖,伍伯夙戒其徒曰:此某師傅女--土俗呼吏曰師傅,宜從輕,女受杖訖,語鴇母曰:微我父曾為吏,我今日其殆矣。

嗟乎!烏知其父不為吏,今日原不受杖哉。

一交一 河有姊妹二妓,皆為狐所媚,羸病欲死,其家延道士劾治,狐不受捕,道士怒,趣設壇牒雷部,狐化形為書生,見道士曰:煉師勿苦相仇也。

夫採補殺人,誠干天律,然亦思此二女者何人哉,飾其冶容,蠱惑年少,無論其破人之家,不知凡幾,廢人之業,不知凡幾,間人之夫婦,不知凡幾,罪皆當死,即彼攝人之一精一,吾攝其一精一,彼致人之疾,吾致其疾,彼戕人之命,吾戕其命,皆所請君入甕,天道宜然,煉師何必曲庇之。

且煉師之劾治,謂人命至重耳,夫人之為人,以有人心也,此輩機械萬端,寒曖百變,所謂人面獸心者也。

既已獸心,即以獸論,以獸殺獸,事理之常,深山曠野,相食者不啻恆河,可一一上瀆雷部耶?道士乃捨去。

論者謂道士不能制狐,造此言也。

然其言則深切著明矣。

程魚門言,朱某暱淮上一妓,金盡被斥出,一日有西商過訪妓,僕輿奢麗,揮金如土,妓兢兢恐其去,盡謝他客,曲意效媚,日贈金帛珠翠,不可縷數。

居兩月餘,雲暫出赴揚州,遂不返,訪問亦無知者。

貲貨既饒,擬去北裡為良家,檢點篋笥所贈,已一物不存,朱某所贈,亦不存。

惟留二百餘金,恰足兩月餘酒食費。

一家迷一離 惝恍,如夢乍回。

或曰:聞朱某有狐友,其殆代為報復雲。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