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至一公署,亦姑隨入,見殿閣宏敞,左右皆長廊,吏役奔走如大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

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

朱介如言,嘗因中暑眩瞀,覺忽至曠野中,涼風颯然,意甚爽適,然四顧無行,跡莫知所向,遙見數十人前行,姑往隨之。

至一公署,亦姑隨入,見殿閣宏敞,左右皆長廊,吏役奔走如大官將坐衙狀。

中一吏突握其手曰:君何到此?視之,乃亡友張恆照。

悟為冥司,因告以失路狀,張曰:生魂誤至,往往有此,王見之亦不罪,然未免多一詰問,不如且坐我廊屋,俟放衙,送君返,我亦欲略問家事也。

入坐未幾,王已升座,自窗隙竊窺,見同來數十人,以次庭訊,語不甚了了,惟一人昂首爭辯,似不服罪,王舉袂一揮,殿左忽現大圓鏡,圍約丈餘,鏡中現一女子反縛受鞭像,俄似電光一瞥,又現一女子忍淚橫陳像,其人叩顙曰:伏矣。

即曳去。

良久放衙,張就問子孫近狀,朱略道一二,張揮手曰:勿再言,徒亂人意。

因問頃所見者業鏡耶?曰:是也。

問影必肖形,今無形而現影,何也?曰:人鏡照形,神鏡照心,人作一事,心皆自知,既已自知,即心有此事,心有此事,即心有此事之象,故一照而畢現也。

若無心作過,本不自知,則照亦不見,心無是事,即無是象耳。

冥司斷獄,惟以有心無心別善惡,君其識之。

又問神鏡何以能照心,曰:心不可見,緣物以形,體魂已離,存者性靈,神識不滅,如燈熒熒,外光無翳,內光虛明,內外瑩澈,故纖芥必呈也。

語訖,遽曳之行,覺此身忽高忽下,如隨風敗籜,倏然驚醒,則已臥榻上矣。

此事在甲子七月,怪其鄉試後期至,乃具道之。

東光馬節婦,余妻一黨一 也,年未二十而寡,無翁姑兄弟,亦無子女,艱難困苦,坐臥一破屋中,以浣濯縫紉自給。

至鬻釜以易粟,而拾破瓦盆以代釜,年八十餘乃終。

余嘗序馬氏家乘,然其夫之名字,與母一之 族氏,則忘之久矣。

相傳其十一二,時隨母至外家,故有狐,夜擲瓦石擊其窗,聞屋上厲聲曰:此有貴人,汝輩勿取死。

然竟以民婦終。

殆孟子所謂天爵歟?先師李又聃先生與同裡,嘗為作詩曰:早歲吟黃鵠,顛連四十春,懷貞心比鐵,完節鬢如銀,慷慨期千古,凋零剩一身,幾番經坎坷,此念未緇磷。

(即婦初寡時,尚存田數畝,有欲迫之嫁者,侵凌至盡)震撼驚風雨,為呵賴鬼神,(一歲霖雨經旬,鄰屋新造者皆圮,節婦一破屋,支柱欹斜得無恙)天原常佑善,人竟不憐貧,稍覺親朋少,羞為乞索頻,一家徒四壁,九食度三旬,絕粒腸空轉,傭針手盡皴,有薪皆掃葉,無甑可生塵,黧面真如鵠,懸衣半似鶉,遮門才破薦(屋扉破碎不能葺,以破薦代扉者十餘年),藉草是華茵,祗自甘饑凍,翻嫌話苦辛,偷兒嗤餓鬼(夜有盜過節婦屋上,節婦呼問,盜大笑曰:吾何至進妝餓鬼家),女伴笑癡人(有同巷貧婦再醮富室,歸寧時華服,過節婦曰:看我享用,汝豈非大癡也),生死心無改,存亡理亦均,喧闐憑燕雀,堅勁自松筠,伊我欽賢淑,多年共裡砢,不辭歌詠拙,取表性情真,公議存鄉校,廷評待史臣,他時邀紫誥,光映九河濱。

蓋先生壬申公車,主余家時所作。

故僅雲顛連四十春。

詩格絕類香山,敬錄於此,一以昭節婦之賢,一以存先師之遺墨也。

後外舅周菉馬公見此詩,遂割腴田三百畝,為節婦立嗣,且為請旌,或亦諷諭之力歟。

余從軍西域時,草奏草檄,日不暇給,遂不復吟詠,或得一聯一句,亦境過輒忘。

烏魯木齊雜詩百六十首,皆歸途追憶而成,非當日作也。

一日功加毛副戎,自述生平,悵懷今昔,偶為賦一絕句,曰:雄心老去漸頹唐,醉臥將軍古戰場,半夜醒來吹鐵笛,滿天明月滿林霜。

毛不解詩,余亦不復存稿。

後同年楊君逢元過訪,偶話及之。

不知何日楊君登城北關帝祠樓,戲書於壁,不署姓名。

適有道士經過,遂傳為仙筆,余畏人乞詩,楊君畏人乞書,皆不肯自言,人又微知余能詩不能書,楊君能書不能詩,亦遂不疑及,竟幾於流為丹青,迨余辛卯還京祖餞,於是始對眾言之,乃爽然若失。

昔南宋閩人林外題詞於西湖,誤傳仙筆,元王黃華詩刻於山西者,後摹刻於滇南,亦誤傳仙筆,然則諸書所謂仙詩者,此類多矣。

圖裕齋前輩言,有選人游釣魚台,時西頂社會,游女如織,薄暮車馬漸稀,一女子左抱小兒,右持鼗鼓,裊裊來。

見選人,舉鼗一搖,選人一笑,女子亦一笑。

選人故狡黠,揣女子裝束類貴家,而抱子獨行,又似村婦,蹤跡詭異,疑為狐魅,因逐之絮談,女子微露夫亡之幼意,選人笑語之曰:毋多言,我知爾,亦不懼爾,然我貧,聞爾輩能致財,若能贍我,我即從爾去。

女子亦笑曰:然則同歸耳。

至其家屋,不甚宏壯,而頗華潔,亦有父母姑姐妹,彼此意會,不復話氏族,惟獻酬款洽而已。

酒闌就宿,備極燕婉,次日入城,攜小一奴一及視被往,頗相安。

惟女子冶蕩無度,奔命殆疲,又漸使拂枕簟,侍梳沐,理衣裳,司灑掃,至於煙筒茗碗之役,亦遣執之。

久而其姑若姐妹,皆調謔指揮視如僮婢,選人耽其色,利其財,不能拒也。

一旦,使滌廁硄,選人不肯,女子慍曰:事事隨汝意,此乃不隨我意耶?諸女亦助之誚責,由此漸相忤。

既而每夜出不歸,雲親戚留宿,又時有客至,皆曰中表,日嬉笑燕飲,或琵琶度曲,而禁選人勿至前。

選人恚憤,女子亦怒,且笑曰:不如是,金帛從何來?使我謝客易,然一家三十口,須汝供給,汝能之耶?選人知不可留,攜小一奴一入京,僦住屋。

次日再至,則荒煙蔓草,無復人居,並衣裝不知所往矣。

選人本攜數百金,善治生,衣頗襤褸,忽被服華楚,皆怪之,具言贅婿狀,人亦不疑。

俄又襤褸,諱不自言,後小一奴一私洩其事,人乃知之。

曹慕堂宗丞曰:此魅竊逃,猶有人理,吾所見有甚於此者矣。

武強張公令譽,康熙丁酉舉人,劉景南之婦翁也。

言有選人納一姬,聘幣頗輕,惟言其母愛女甚,每月當十五日在寓,十五日歸寧,悅其色美而值廉,竟曲從之。

後一選人納姬,約亦如是,選人初不肯,則舉此選人為例,詢訪信然,亦曲從之。

二人本同年,一日話及,前選人忽省曰:君家阿一嬌 ,歸寧上半月耶?下半月耶?曰:下半月,前選人一大悟,忽引入內室視之,果一人也。

蓋其初鬻之時,已預留再鬻地矣。

張公淳實君子,度必無妄言,惟是京師鬻女之家,雖變幻萬狀,亦必欺以其方,故其術一時不遽敗,若月月剋日歸寧,已不近事理,又不時往來於兩家,豈人不能聞,是必敗之道。

狡黠者斷不出此,或傳聞失實,張公誤聽之歟?然紫陌看花,動多迷路,其造作是語,固亦不為無因耳。

朱青雷言,李華麓在京,以五百金納一姬,會以他事詣天津,還京之日,途遇一友,下車為禮,遙見姬與二媒媼同車馳過,大駭愕,而姬若弗見華麓者,恐誤認思所衣繡衫,又己所新制,益懷疑,草草話別,至家則姬故在。

一見即問爾先至耶?媒媼又將爾嫁何處?姬倉皇不知所對,乃怒,遣家僮呼父母來領女,父母狼狽至,其妹聞姐有變,亦同來,入門則宛然車中女,其繡衫乃借於姐者,尚未脫。

蓋少其姐一歲,容貌略相似也。

華麓方跳踉如皉虎,見之省悟,嗒然無一語。

父母固詰相召意,乃述誤認之故,深自引愆。

父母亦具述方鬻次女,借衣隨媒媼同往事。

問價幾何,曰:三百金未允也。

華麓囅然,急開篋取五百金,置幾上曰:與其姐同價,可乎?頃刻議定,留不遣歸,即是夕同衾焉。

風水相遭,無心湊合,此亦可謂佳話矣。

劉東堂言,狂生某者,性悖妄,詆訾今古,高自位置。

有指摘其詩文一字者,銜之次骨,或至相毆。

值河間歲試,同寓十數人,或相識,或不相識,夏夜散坐庭院納涼,狂生縱意高談,眾畏其唇吻,皆緘口不答。

惟樹後坐一人,抗詞與辯,連抵其隙,理屈詞窮,怒問子為誰,暗中應曰:僕焦王相也,河間之宿儒。

駭問子不久死耶?笑應曰:僕如不死,敢捋虎鬚耶?狂生跳擲叫號,繞牆尋覓,惟聞笑聲吃吃,或在木桫,或在簷端而已。

王洪緒言,鄚州築堤時,有少一婦 抱衣袱行堤上,力若不勝,就柳下暫息。

時傭作數十人亦散憩樹下,少一婦 言歸自母家,惟幼弟控一驢相送,驢驚墜地,弟入秫田,驢自辰至午尚未返,不得已沿堤自行。

家去此西北四五里,誰能抱袱送我,當謝百錢。

一少年私念此可挑,不然亦得謝,乃隨往。

一路與調謔,不甚答,亦不甚拒,行三四里,突七八人要於路曰:何物狂且,敢覬覦我家婦女,共執縛捶楚。

皆曰送官徒涉訟,不如埋之。

少一婦 又述其謔語,益無可辯,惟再三哀祈。

一人曰:姑貰爾,然須罰掘開此塍,盡洩其積水。

授以一鍤,坐守促之,掘至夜半,水道乃通。

諸人亦不見。

環視四面,蘆葦叢生,杳無村落,疑狐穴被水,誘此人浚治雲。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