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雲初彼買時,引至一人家,旋有一道士至,攜之入山,意甚疑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

閱微草堂筆記

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

門人王廷紹言,忻州有以貧鬻婦者,去幾二載,忽自歸。

雲初彼買時,引至一人家,旋有一道士至,攜之入山,意甚疑懼,然業已賣與,無如何。

道士令閉目,即聞兩耳風颼颼,俄令開目,已在一高峰上,室廬華潔,有婦女二十餘人,共來問訊。

雲此是仙府,無苦也。

因問到此何事,曰:更番侍祖師寢耳。

此間金銀如山積,珠翠錦繡,嘉餚珍果,皆役使鬼神,隨呼立至,服食日用,皆比擬王侯。

惟每月一回小痛楚,亦不害耳。

因指曰:此處倉庫,此處庖廚,此我輩居處,此祖師居處。

指最高處兩室曰:此祖師拜月拜斗處,此祖師煉銀處。

亦有給使之人,然無一男子也。

自是每白晝則呼入薦枕席,至夜則祖師升壇禮拜,始各歸寢。

惟月信落紅後,則淨褫內外衣,以紅絨為巨綆,縛大木上,手足不能絲毫動,並以綿丸窒口,喑不能聲,祖師持金管如箸,尋視脈穴,刺入兩臂兩股肉內,吮吸其血,頗為酷毒。

吮吸後,以藥末糝創孔,即不覺痛,頃刻結痂。

次日痂落如初矣。

其地極高,俯視雲雨皆在下,忽一日狂飆陡起,黑雲如墨壓山頂,雷電激射,勢極可怖,祖師惶遽, 呼二十餘女,並裸露環抱其身如肉屏風,火光入室者數次,皆一掣即返,俄一龍爪大如箕,於人叢中攫祖師去,霹靂一聲,山谷震動,天地晦冥,覺昏瞀如睡,夢稍醒則已臥道旁。

詢問居人,知去家僅數百里,乃以臂釧易敝衣遮體,乞食得歸也。

忻州人尚有及見此婦者,面色枯槁,不久患瘵而卒。

蓋一精一血為道士采盡矣。

據其所言,蓋即燒金御女之士,其術靈幻如是,尚不免於天誅。

況不得其傳,徒受妄人之蠱惑,而冀得神仙,不亦傎哉。

一江一 南吳孝廉,朱石君之門生也,美才夭逝,其婦誓以身殉,而屢縊不能死,忽燈下孝廉形見曰:易彩服則死矣。

從其言果絕。

孝廉鄉人錄其事,徵詩,作者甚眾,余亦為題二律,而石君為作墓誌,於孝廉之坎坷,烈婦之慷慨,皆深致悼惜,而此事一字不及。

或疑其鄉人之粉飾,余曰:非也,文章流別,各有體裁。

郭璞注山海經穆天子傳,於西王母事,鋪敘綦詳;其注爾雅釋地,於西至西王母句,不過曰西方昏荒之國而已,不更益一語也。

蓋注經之體裁當如是耳。

金石之文,與史傳相表裡,不可與稗官雜記比,亦不可與詞賦比。

石君博極群書,深知著作之流別,其不著此事於墓誌,古文法也,豈以其偽而削之哉。

余老多遺忘,記孝廉名承紱,烈婦之姓氏,竟不能憶,姑存其略於此。

俟扈蹕迴鑾,當更求其事狀詳著之焉。

老僕施祥,嘗乘馬夜行至張白,四野空曠,黑暗中有數人擲沙泥,馬驚嘶不進,祥知是鬼,叱之曰:我不至爾墟墓間,何為犯我?群鬼揶揄曰:自作劇耳,誰與爾論理。

祥怒曰:既不論理,是尋斗也。

即下馬,以鞭橫擊之,喧哄良久,力且不敵,馬又跳踉掣其肘,意方窘急,忽遙見一鬼狂奔來,厲聲呼曰:此吾好友,爾等毋造次。

群鬼遂散,祥上馬馳歸,亦不及問其為誰。

次日,攜酒於昨處奠之,祈示靈響,寂然不應矣。

祥之所友,不過廝養屠沽耳,而九泉之下,故人之情乃如是。

門人吳鍾僑嘗作如願小傳,寓言滑稽,以文為戲也。

後作蜀中一令,值金川之役,以監運火藥歿於路,詩文皆散佚,惟此篇偶得於故紙中,附錄於此。

其詞曰:如願者,水府之女神,昔彭澤清洪君以贈廬陵歐明者是也,以事事能給人之求,故有是名。

水府在在皆有之,其遇與不遇,則系人之祿命耳。

有四人同訪道,涉歷一江一 海,遇龍神召之曰:鑒汝等一精一進,今各賜如願一。

即有四女子隨行,其一人求無不獲,意極適,不數月病且死,女子曰:今世之所享,皆前生之所積,君夙生所積,今數月銷盡矣。

請歸報命,是人果不起;又一人求無不獲,意猶未已,至冬月求鮮荔巨如瓜者,女子曰:溪壑可盈,是不可饜,非神道所能給,亦辭去;又一人所求,有獲有不獲,以咎女子,女子曰:神道之力亦有差等,吾有能致不能致也,然日中必昃,月盈必虧,有所不足,正君之福,不見彼先逝者乎?是人惕然,女子遂隨之不去;又一人雖得如願,未嘗有求,如願時為自致之,亦蹙然不自安,女子曰:君道高矣,君福厚矣,天地鑒之,鬼神祐之,無求之獲,十倍有求,可無待乎我,我惟一陰一左右之而已矣。

他日相遇,各道其事,或喜或悵,曰:惜哉,逝者之不聞也。

此鍾僑弄筆。

狡獪之文,偶一為之,以資懲勸,亦無所不可。

如累牘連篇,動成卷帙,則非著書之體矣。

郭石洲言,河南一巨室,宦成歸里,年六十餘矣,強健如少壯,恆蓄幼妾三四人。

至二十歲,則治奩具而嫁之。

皆宛然完璧,娶者多一陰一頌其德,人亦多樂以女鬻之。

然在其家時,枕衾狎暱與常人同,或以為但取紅鉛供藥餌,或以為徒悅耳目,實老不能男,莫知其審也。

後其家婢媼私洩之,實使女而男一婬一耳。

有老友密叩虛實,殊不自諱,曰:吾血氣尚盛,不能絕嗜欲,御女猶可以生子,實懼為身後累;欲漁男色,又懼艾槓之事,為子孫羞。

是以出此間道也。

此事奇創,古所未聞。

夫閨房之內,何所不有,床 第事可勿深論,惟歲歲轉易,使良家女得再嫁名,似於人有損,而不稽其婚期,不損其貞體,又似於人有恩。

此種公案,竟無以斷其是非。

戈芥舟前輩曰:是不難斷。

直恃其多財,法外縱一婬一耳。

昔竇二東之行劫,必留其御寒之衣衾,還鄉之資斧,自以為德,此老之有恩亦若是而已矣。

裡有一士者,矯捷多力,兼一習一 技擊超距之術,兩三丈之高,可翩然上,兩三丈之闊,可翩然越也。

余幼時猶及見之,嘗求睹其技,使余立一過廳中,余面向前門,則立前門外,面相對,余轉面後門,則立後門外面相對,如是者七八度。

蓋一躍即飛,過屋脊耳。

後過杜林鎮,遇一友,邀飲橋畔酒肆中,酒酣,共立河岸,友曰:能越此乎?一士應聲聳身過,友招使還,應聲又至。

足甫及岸,不虞岸已將圮,近水陡立處開裂有紋,一士未見誤踏其上,岸崩二尺許,遂隨之墜河,順流而去。

素不一習一 水,但從波心踴起數尺,能直上而不能旁近岸,仍墜水中,如是數四,力盡竟溺焉。

蓋天下之患,莫大於有所恃。

恃財者終以財敗,恃勢者終以勢敗,恃智者終以智敗,恃力者終以力敗。

有所恃,則敢於蹈險故也。

田侯松巖於灤一陽一買一勞山杖,自題詩曰:月夕花晨伴我行,路當坦處亦防傾,敢因恃爾心無慮,便向崎嶇步不平。

斯真閱歷之言,可貴而佩者矣。

滄洲憩水井,有老尼曰慧師父,不知其為號,亦不知是此慧字否,但相沿呼之云爾。

余幼時,嘗見其出入外祖張公家,戒律謹嚴,並糖不食。

曰:糖亦豬脂所點成也。

不衣裘,曰:寢皮與食肉同也。

不衣綢絹,曰:一尺之帛,千蠶之命也。

供佛麵筋,必自制,曰:市中皆以足踏也。

焚香必敲石取火,曰:灶火不潔也。

清齋一食,取足自給,不營營募化。

外祖家一僕婦,以一布為施,尼熟視識之,曰:佈施須用己財,方為功德。

宅中為失此布,笞小婢數人,佛豈受如此物耶?婦以情告,曰:初謂布有數十疋,未必一一細檢,故偶取其一,不料累人受捶楚,日相詛咒,心實不安,故佈施求懺罪耳。

尼擲還之曰:然則何不密送原處,人亦得白,汝亦自安耶?後婦死數年,其弟子乃洩其事,故人得知之。

乾隆甲戌乙亥間,年已七八十矣,忽過余家,雲將詣潭柘寺禮佛,為小尼受戒。

余偶話前事,搖首曰:實無此事,小妖尼饒舌耳。

相與歎其忠厚。

臨行,索余題佛殿一額,余屬趙春澗代書。

合掌曰:誰書即乞題誰名,佛前勿作誑語,為易趙名,乃持去,後不再來。

近問滄洲人,無識之者矣。

又景城天齊廟一僧,住持果成之第三弟子,士人敬之,無不稱曰三師父,遂佚其名,果成弟子頗不肖,多散而托缽四方,惟此僧不墜宗風,無大剎知客市井氣,亦無法座禪師驕貴氣,戒律一精一苦,雖千里亦打包徒步,從不乘車馬。

先兄晴湖,嘗遇之中途,苦邀同車,終不肯也。

官吏至廟,待之禮無加。

田夫野老至廟,待之禮不減。

多佈施,少佈施,無佈施,待之禮如一。

禪誦之餘,惟端坐一室,入其廟如無人者,其行事如是焉而已。

然裡之男婦,無不曰:三師父道行清高。

及問其道行安在,清高安在,則茫然不能應。

其所以感動人心,正不知何故矣。

嘗以問姚安公,公曰:據爾所見,有不清不高處耶?無不清不高,即清高矣。

爾必欲錫飛杯渡為善知識耶?此一尼一僧,亦彼法中之獨行者矣。

三師父涅盤不久,其名當有人知。

俟見鄉試諸孫輩,使歸而詢之廟中。

九州之大,奸盜事無地無之,亦無日無之,均不為異也。

至盜而稍別於盜,究不能不謂之盜,奸而稍別於奸,究不能不謂之奸,斯為異矣。

盜而人許遂其盜,奸而人許遂其奸,斯更異矣。

乃又相觸立發,相牽立息,發如鼎沸,息如電掣,不尤異之異乎?舅氏安公五章言,有中年失偶者,已有子矣,復買一有夫之婦,幸控制有術,猶可相安。

既而是人死,平日私蓄,悉在此婦手,其子微聞而索之,事無佐證,婦弗承也。

後偵知其藏貯處,乃夜中穴壁入室,方開篋攜出,婦覺,大號有賊,家眾驚起,各持械入,其子倉皇從穴出,迎擊之立踣,即從穴入搜余盜,聞床 下喘息有聲,群呼尚有一賊,共曳出縶縛,比燈至審視,則破額昏僕者其子,床 下乃其故夫也。

其子醒後,與婦各執一詞,子雲子取父財不為盜,婦雲妻歸前夫不為奸,子雲前夫可再合而不可私會,婦雲父財可索取而不可穿窬。

互相詬誶,勢不相下。

次日,族一黨一 密議,謂涉訟兩敗,徒玷門風,乃一陰一為調停,使盡留金與其子,而聽婦自歸故夫,其難乃平。

然已鼓鍾於宮,聲聞於外矣。

先叔儀南公曰:此事巧於相值,天也;所以致有此事,則人也。

不納此有夫之婦,子何由而盜,婦何由而奸哉。

彼所恃者,力能駕馭耳。

不知能駕馭於生前,不能駕馭於身後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