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語訖,為眾鬼牽曳去。廖愛戀既深,不違所請,乃延僧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

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

梁豁堂言,有廖太學悼其一寵一 姬,幽鬱不適,姑消夏於別墅,窗俯清溪,時開對月,一夕,聞隔溪旁掠冤楚聲,望似縛一女子伏地受杖,正懷疑凝眺,女子呼曰:君乃在此,忍不相救耶?諦視正其一寵一 姬,駭痛欲絕,而崖陡水深,無路可過,問爾葬某山,何緣在此?姬泣曰:生前恃一寵一 ,造孽頗深,歿被謫配於此,猶人世之軍流也,社公酷毒,動輒鞭箠,非大放焰口,不能解脫也。

語訖,為眾鬼牽曳去。

廖愛戀既深,不違所請,乃延僧施食,冀拔沉一淪 ,月餘後聲又如前,趨視則諸鬼益眾,姬裸身反接,更摧辱可憐,見廖哀號曰:前者法事未備,而牒神求釋,被駁不行,社公以祈靈無驗,毒虐更增,必七晝夜水陸道場,始能解此厄也。

廖猛省若社公不在,誰此監刑,社公如在,鬼豈敢斥言其惡。

且社公有廟,何為來此,毋乃黠鬼幻形,紿求經懺耶?姬見廖凝思,又呼曰:我實是某,君毋過疑。

廖曰此灼然偽矣,因詰曰:汝身有紅痣,能舉其生於何處,則信汝矣。

鬼不敢答,斯須間稍稍散去。

自是遂絕。

此可悟世情狡獪,雖鬼亦然。

又可悟情有所牽,物必抵隙,廖自雲有灶婢歿葬此山下,必其知我眷念,教眾鬼為之。

又可悟外患突來,必有內間矣。

豁堂又言,一粵東舉子赴京,過白溝河,在逆旅午餐,見有騾車載婦女,住對屋中,飯畢先行,偶步入,見壁上新題一詞曰:垂楊裊裊映回汀,作態為誰青,可憐弱絮隨風來去,似我飄零,濛濛亂點羅衣袂,相送過長亭。

丁寧,囑汝沾泥也好,莫化浮萍。

按此調名秋波媚,即眼兒媚也。

舉子曰:此妓語也,有厭倦風塵之意矣。

日日逐之同行,至京猶遣小一奴一記其下車處,後宛轉物色,竟納為小星,兩不相期,偶然湊合,以一小詞為紅葉,此真所謂前緣矣。

舅祖陳公德音家,有婢惡貓竊食,見則撻之,貓聞其盤笑即逃避,一日,舅祖母郭太安人使守屋,閉戶暫寢,醒則盤中失數梨,旁無他人,貓犬又無食梨理,無以自明,竟大受捶楚。

至晚,忽得於灶中,大以為怪。

驗之一一有貓爪齒痕,乃悟貓故銜去,使亦以竊食受撻也。

蜂蠆有毒,信哉。

婢憤恚,欲再撻貓,郭太安人曰:斷無縱汝殺貓理。

貓既被殺,恐冤冤相報,不知出何變怪矣。

此婢自此不撻貓,貓見此婢亦不復竄避。

桐城耿守愚言,一士子游嵩山,搜剔古碑,不覺日晚,時方盛夏,因藉草眼松下。

半夜露零,寒侵衣襟,噤而醒,偃臥看月,遙見數人從小徑來,敷席山崗,酌酒環坐,知其非人,懼不敢起,姑側聽所言。

一人曰:二公謫限將滿,當入轉輪,不久重睹白日矣,受生何所,已得消息否?上坐二人曰:尚不知也。

既而皆起,曰:社公來矣。

俄一老人扶杖至,對二人拱手曰:頃得冥牒,來告喜音,二公前世良朋,來生嘉耦。

指右一人曰:公官人。

指左人一曰:公夫人也。

右者顧笑,左者默不語。

社公曰:公何悒悒,閻羅王寧誤注哉。

此公性剛直,剛則凌物,直則不委曲體人情,平生多所樹立,亦多所損傷,故沉一淪 幾二百年,乃得解脫。

然究君子之過,故仍得為達官。

公本長者,不肯與人為禍福,然事事養癰不治,亦貽患無窮,故墮鬼趣二百年,謫墮女身,以平生深而不險,柔而不佞,故不失富貴。

又以此公多忤,而公始終與相得,故生是因緣,神理分明,公何悒悒哉。

眾嘩笑曰:渠非悒悒,直初作新婦,未免嬌羞耳。

有酒有餚,請社公相禮,先為合巹可乎?酬酢喧雜,不復可辨,晨雞俄唱,各匆匆散去。

不知為前代何許人也。

李應弦言,甲與乙鄰居世好,幼同嬉戲,長同硯席,相契如兄弟,兩家男女時往來,雖隔牆猶一宅也。

或為甲婦造謗,謂私其表弟,甲偵無跡,然疑不釋,密以情告乙,祈代偵之,乙故謹密畏事,謝不能。

甲私念不偵而謝不能,是知其事而不肯偵也,遂不再問,亦不明言。

然由是不答其婦,婦無以自明,竟鬱鬱死,死而附魂於乙,曰:莫親於夫婦,夫婦之事,乃密祈汝偵,此其信汝何如也。

使汝力白我冤,甲疑必釋,或一陽一許偵而徐告以無據,甲疑亦必釋,汝乃慮脫偵得實,不告則負甲,告則汝將任怨也,遂置身事外,恝然自全,致我繼恨於泉壤,是殺人而不操兵也。

今日訴汝於冥王,汝其往質,竟顛癇數日死。

甲亦曰:所以需朋友,為其緩急相資也,此事可欺我,豈能欺人。

人疏者或可欺,豈能欺汝,我以心腹托汝,無則當言無,直詞責我勿以浮言間夫婦,有則宜密告我,使善為計,勿以穢聲累子孫。

乃視若路人,以推諉啟疑竇,何貴有此朋友哉。

遂亦與絕。

死竟不吊焉,乙豈真欲殺人哉,世故太深,則趨避太巧耳。

然畏小怨,致大怨。

畏一人之怨,致兩人之怨,卒殺人而以身償,其巧安在乎?故曰:非極聰明人,不能作極懵懂事。

竇東皋前輩言,前任浙一江一 學政時,署中一小兒,恆往來供給使,以為役夫之子弟,不為怪也。

後遣移一物,對曰不能,異而詢之,始自言為前學使之僮,歿而魂留於是也。

蓋有形無質,故能傳語,而不能舉物。

於事理為近。

然則古書所載,鬼所能為與生人無異者,又何說歟。

特納格爾為唐金滿縣地,尚有殘碑。

吉木薩有唐北庭都護府故城,則李衛公所築也。

週四十里,皆以土墼壘成。

每墼厚一尺,闊一尺五六寸,長二尺七八寸,舊瓦變廣尺餘,長一尺五六寸,城中一寺已圯盡,石佛自腰以下陷入土,猶高七八尺,鐵鍾一,高出人頭四圍,皆有銘,繡澀模糊,一字不可辨識,惟刮視字稜,相其波磔,似是八分書耳。

城中皆黑煤,掘一二尺乃見土。

額魯特雲,此城昔以火攻陷,四面炮台即攻城時所築,其為何代何人,則不能言之。

蓋在準噶爾前矣。

城東南山崗上一小城,與大城若相犄角,額魯特雲以此一城阻礙,攻之不克,乃以炮攻也。

庚寅冬,烏魯木齊提督標增設後營,余與永余齋--名慶,時為迪化城督糧道,後官至湖北布政使--奉檄籌畫駐兵地,萬山叢雜,議數日未定,余謂余齋曰:李衛公相度地形,定勝我輩,其所建城,必要隘,盍因之乎?余齋以為然,議乃定。

即今古城營也。

本名破城,大學士一溫一 公為改此。

其城望之似懸孤,然山中千蹊萬徑,其出也必過此城,乃知古人真不可及矣。

褚筠心學士修西域圖志時,就訪古跡,偶忘語此,今附識之。

喀什噶爾山洞中,石壁瞴平處,有人馬像,回人相傳,雲是漢時畫也,頗知護惜,故歲久尚可辨,漢畫如武梁祠堂之類,僅見刻本,真跡則莫古於斯矣。

後戍卒燃火御寒,為煙氣所薰,遂模糊都盡。

惜初出師時,無畫手盞筆,摹留一紙者也。

次子汝傳婦趙氏,性至柔婉,事翁姑尤盡孝,馬夫人稱其工容言德皆全備,非偏愛之詞也。

不幸早卒,年僅三十有三,余至今悼之。

後汝傳官湖北時,買一妾,體態容貌,與婦竟無毫髮差,一見駭絕,署中及見其婦者,亦莫不駭絕。

計其生時,婦尚未歿,何其相肖至此歟?又同婦一夫,尤可異也。

然此妾入門數月,又復夭逝,造物又何必作此幻影,使一見再見乎?

桐城姚別峰,工吟詠,書仿趙吳興,神骨逼肖,嘗摹吳興體作偽跡,薰黧其紙,賞鑒家勿能辨也。

與先外祖雪峰張公一交一 相善,往來恆主其家,動淹旬月,後聞其觀潮沒於水,外祖甚悼惜之。

余小時多見其筆跡,惜年幼不知留意,竟忘其名矣。

舅祖紫衡張公,先祖母與先母為姑侄,凡祖母兄弟,惟雪峰公稱外祖,有服之親,從其近也。

余則皆稱舅祖,統於尊也。

嘗延之作書,居宅西小園中,一夕月明,見窗上有女子影,出視則無,四望園內,似有翠裙紅袖,隱隱樹石花竹間,東就之,則在西,南就之,則在北。

環走半夜,迄不能一睹,倦而憩息,聞窗外語曰:君為書金剛經一部,則妾當相見拜謝。

不過七千餘字,君肯見許耶?別峰故好事,急問卿為誰,寂不應矣。

適有宣紙素冊,次日盡謝他筆墨,一意寫經,寫成,炷香供几上,覬其來取。

夜中巳失之,至夕,徘徊悵望,果見女子冉冉花外來,叩顙至地,別峰方舉手引之,挺然起立,雙目上視,血淋漓胸臆間,乃自剄鬼也,噭然驚僕,館僮聞聲持燭至,已無睹矣。

頓足恨為鬼所賣。

雪峰公曰:鬼雲拜謝,已拜謝矣。

鬼不賣君,君自生妄念,於鬼何尤?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