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至唐中葉,陸淳輩始持異論,宋孫復以後哄然佐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

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

相去數千里,以燕趙之人,談滇黔之俗,而謂居是土者,不如吾所知之確,然耶否耶?晚出數十年,以髫齔之子,論耆舊之事,而曰見其人者,不如吾所知之確,然耶否耶?左丘明身為魯史,親見聖人,其於春秋,確有源委。

至唐中葉,陸淳輩始持異論,宋孫復以後哄然佐鬥,諸說爭鳴,皆曰左氏不可信,吾說可信,何以異於是耶?蓋漢儒之學務實,宋儒則近名,不出新義,則不能聳聽;不排舊說,則不能出新義。

諸經訓詁,皆可以口辯相爭,惟春秋事跡厘然,難於變亂。

於是謂左氏為楚人,為七國初人,為秦人,而身為魯史,親見聖人之說搖,既非身為魯史,親見聖人,則傳中事跡,皆不足據,而後可惟所欲言矣。

沿及宋季,趙鵬飛作春秋經筌,至不知成風為僖公生母,尚可與論名分,定褒貶乎?元程端學推波助瀾,尤為悍戾。

偶在五雲多處--即原心亭,檢校端學春秋解,周編修書昌因言:有士人得此書,珍為鴻寶,一日與友人游泰山,偶談經義,極稱其論叔姬歸皕一事,推闡至一精一。

夜夢一古妝女子,儀衛曾嚴,厲色詰之曰:武王元女,實主東嶽,上帝以我艱難完節,接跡共姜,俾隸太姬為貴神,今二千餘年矣。

昨爾述豎儒之說,謂我歸皕為一婬一於紀季,虛辭誣詆,實所痛心,我隱公七年歸紀,莊公二十年歸慎,相距三十四年,已在五旬以外矣。

以斑白之嫠婦,何由知季必悅我?越國相從,春秋之法,非諸侯夫人不書,亦如非卿不書也。

我待年之媵,例不登諸簡策,徒以矢心不二,故仲尼有是特筆。

程端學何所依憑,而造此暖昧之謗耶?爾再妄傳,當臠爾舌,命從神以骨朵擊之。

狂叫而醒,遂毀其書。

余戲謂書昌曰:君耽宋學,乃作此言。

書昌曰:我取其所長,而不敢諱所短也。

是真持平之論矣。

楊令公祠在古北口內,祀宋將楊業。

顧亭林昌平山水記,據宋史,謂業戰死長城北口,當在雲中,非古北口也。

考王曾行程錄,已雲古北口內有業祠。

蓋遼人重業之忠勇,為之立廟,遼人親與業戰,曾奉使時,距業僅數十年,豈均不知業歿於何地。

宋史則元季托克托所修--托克托舊作脫脫,蓋譯音未審,今從三史國語解--距業遠矣,似未可據後駁前也。

余校勘秘籍,凡四至避暑山莊。

丁未以冬,戊申以秋,己酉以夏,壬子以春,四時之勝胥覽焉。

每泛舟至文津閣,山容水意,皆出天然,樹色泉聲,都非塵境。

一陰一晴朝暮,千態萬狀,雖一鳥一花,亦皆入畫,其尤異者,細草沿坡帶谷,皆茸茸如綠氍,高不數寸,齊如裁剪,無一莖參差長短者,苑丁謂之規矩草。

出宮牆才數步,即明盽滋蔓矣。

豈非天生嘉卉,以等宸遊哉。

李又聃先生言,有張子克者,授徒村落,岑寂寡睧。

偶散步場圃間,遇一士,甚一溫一 雅,各道姓名,頗相款洽,自雲家住近村,里巷無可共語者,得君如空谷之足音也,因共至塾,見童子方讀孝經,問張曰:此書有今文古文,以何為是。

張曰:司馬貞言之詳矣。

近讀呂氏春秋,見審微篇中引諸侯一章,乃是今文。

七國時人所見如是,何處更有古文乎?其人喜曰:君真讀書人也。

自是屢至塾,張欲報謁,輒謝以貧無棲止,夫婦賃住一破屋,無地延客。

張亦遂止。

一夕,忽問君畏鬼乎?張曰:人未離形之鬼,鬼已離形之人耳,雖未見之,然覺無可畏。

其人恧然曰:君既不畏,我不欺君,身即是鬼,以生為士族,不能逐焰口,爭錢米,叨為氣類,求君一飯可乎?張契分既深,亦無疑懼,即為具食,且邀使數來,考論圖籍,殊有端委,偶論太極無極之旨,其人怫然曰:於傳有之,天道遠,人事邇,六經所論,皆人事,即易闡一陰一陽一,亦以天道明人事也,舍人事而言天道,已為虛杳:又推及先天之先,空言聚訟,安用此為?謂君留心古義,故就君求食,君所見乃如此乎?拂衣竟起,倏已影滅,再於相遇處候之,不復睹矣。

余督學閩中時,院吏言,雍正中,學使有一姬墮樓死,不聞有他故,以為偶失足也。

久而有洩其事者,曰:姬本山東人,年十四五,嫁一窶人子,數月矣。

夫婦甚相得,形影不離,會歲饑不能自活,其姑賣諸販鬻婦女者,與其夫相抱,泣徹夜,嚙臂為志而別。

夫念之不置,沿途乞食,兼程追及販鬻者,潛隨至京師,時於車中一覿面。

幼年怯懦,懼遭訶詈,不敢近相視,揮涕而已。

既入官媒家,時時候於門側,偶得一睹,彼此約勿死。

冀天上人間,終一相見也。

後聞為學使所納,因投身為其幕友僕,共至閩中,然內外隔絕,無由通問,其婦不知也。

一日病死。

婦聞婢媼道其姓名籍貫,形狀年齒,始知之。

時方坐筆捧樓上,凝立良久,忽對眾備言始末,長號數聲,奮身投下死。

學使諱言之,故其事不傳,然實無可諱也。

大抵女子殉夫,其故有二,一則睩柱綱常,寧死不辱,此本乎禮教者也;一則忍恥偷生,苟延一息,冀樂昌破鏡,再得重圓。

至望絕勢窮,然後一死以明志,此生於情感者也。

此女不死於販鬻之手,不死於媒氏之家,至玉玷花殘,得故夫凶問而後死,誠為太晚。

然其死志則久定矣,特私愛纏一綿 ,不能自割,彼其意中,固不以當死不死為負夫之恩,直以可待不待為辜夫之望,哀其遇,悲其志,惜其用情之誤則可矣。

必執春秋大義,責不讀書之兒女,豈與人為善之道哉。

壬申七月,小集宋蒙泉家,偶談狐事,聶松巖曰:貴族有一事,君知之乎?曩以鄉試在濟南,聞有紀生者,忘其為壽光為膠州也,嘗暮遇女子獨行,泥濘顛躓,倩之扶掖,念此必狐女,姑試與暱,亦足以知妖魅之情狀,因語之曰:我識爾,爾勿誑我,然得婦如爾亦自佳,人靜後可詣書齋,勿在此相調,徒多迂折。

女子笑而去,夜半果至,狎媟者數夕,覺漸為所惑,因拒使勿來。

狐女怨詈不肯去,生正色曰:勿如是也,男女之事,權在於男,男求女女不願,尚可以強暴得,女求男男不願,則心如寒鐵,雖強暴亦無所用之。

況爾為盜我一精一氣來,非以情合,我不為負爾情,爾閱人多矣,難以節言,我亦不為墮爾節,始亂終棄。

君子所惡,為人言之,不為爾曹言之也。

爾何必戀戀於此,徒為無益。

狐女竟詞窮而去。

乃知一受蠱惑,纏一綿 至死,符錄不能驅遣者,終由情慾牽連,不能自割耳。

使泊然不動,彼何所取而不去哉。

法南野又說一事曰:裡有惡少數人,聞某氏荒塚有狐,能化形媚人,夜攜置罟布穴口,果掩得二牝狐。

防其變幻,急以錐刺其髀,貫之以索,操刃脅之曰:爾果能化形為人,為我輩行酒,則貸爾命,否則立磔爾。

二狐嗥叫跳擲,如不解者,惡少怒,刺殺其一,其一乃人語曰:我無衣履,及化形為人,成何狀耶。

又以刃擬頸,乃宛轉成一好女子,裸無寸縷。

眾大喜,迭肆無禮,復擁使侑觴,而始終掣索不釋手。

狐妮妮軟語,祈求解索,甫一脫手,已瞥然逝。

歸未到門,遙見火光,則數家皆焦土,殺狐者一女焚焉。

知狐之相報也,狐不擾人,人乃擾狐,多行不義,其及也宜哉。

田白巖說一事曰:某繼室少艾,為狐所媚,劾治無驗,後有高行道士,檄神將,縛至壇,責令供狀。

僉聞狐語曰:我豫產也,偶撻婦,婦潛竄至此,與某暱,我銜之次骨,是以報。

某憶幼時果有此,然十餘年矣。

道士曰:結恨既深,自宜即報,何遲遲至今,得無刺知此事,假借藉口耶?曰:彼前婦貞女也,懼干天罰,不敢近。

此婦輕佻,乃得誘狎,因果相償,鬼神弗罪,師又何責焉。

道士沉思良久,曰:某暱爾婦幾日,曰一年餘。

爾暱此婦幾日,曰三年餘,道士怒曰:報之過當,曲又在爾。

不去且檄爾付雷部,狐乃服罪去。

清遠先生,蒙泉之父,曰:此可見邪正之念,妖魅皆得知;報施之理,鬼神弗能奪也。

清遠先生亦說一事曰:朱某一婢,粗材也,稍長,漸慧黠,眉目亦漸秀媚,因納為妾,頗有心計,摒擋井井,米鹽瑣屑,家人纖毫不敢欺,欺則必敗。

又善居積,凡所販鬻,來歲價必貴,朱以漸裕,一寵一 之專房。

一日忽謂朱曰:君知我為誰,朱笑曰:爾顛耶?因戲舉其小名曰,爾非某耶?曰:非也,某逃去久矣,今為某地某人婦,生子已七八歲。

我本狐女,君九世前為巨商,我為司會計,君遇我厚,而我乾沒君三千餘金,冥謫墮狐身,煉形數百年,幸得成道,然坐此負累,終不得升仙,故因此婢之逃,幻其貌以事君。

計十餘年來,所入足以敵所逋,今一屍一解去矣。

我去之後,必現狐形,君可付某僕埋之。

彼必裂一屍一而取革,君勿罪彼。

彼四世前為餓殍時,我未成道,曾啖其一屍一,聽彼碎磔我,庶冤可散也。

俄化狐仆地,有好女長數寸,出頂上,冉冉去,其貌則別一人矣。

朱不忍而自埋之,卒為此僕竊發,剝賣其皮,朱知為夙業,浩歎而已。

從孫樹欞言,高川賀某家貧甚,逼除夕,無以卒歲,詣親串借貸無所得,僅沽酒款之。

賀抑鬱無聊,姑澆塊壘,遂大醉而歸。

時已昏夜,遇老翁負一囊,蹩躄不進,約賀為肩至高川,酬以雇值,賀諾之。

其囊甚重,賀私念方無度歲資,若攘奪而逸,龍鍾疲叟,必不能追及,遂盡力疾趨,翁自後追呼不應,狂奔七八里,甫得至家,掩門急入,呼燈視之,乃新斫楊木一段,重三十餘斤,方知為鬼所弄。

殆其貪狡之性,久為鬼惡,故乘其窘而侮之。

不然則來往者多,何獨戲賀。

是時未見可欲,尚未生盜心,何已中途相待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