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徑移女像於馬神祠,俄眩僕不知人。默庵先生聞其事,親禱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

閱微草堂筆記

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

董曲一江一 言,默庵先生為總漕時,署有土神馬神二祠,惟土神有配,其少子恃才兀傲,謂土神于思老翁,不應擁艷婦;馬神年少,正為嘉耦。

徑移女像於馬神祠,俄眩僕不知人。

默庵先生聞其事,親禱移還,乃蘇。

又聞河間學署有土神亦配以女像,有訓導謂黌宮不可塑婦人,乃別建一小祠遷焉,土神憑其幼孫語曰:汝理雖正,而心則私,正欲廣汝宅耳,吾不服也。

訓導方侃侃談古禮,猝中其隱,大駭,乃終任不敢居。

是實二事相近,或曰:訓導遷廟猶以禮,董瀆神甚矣,譴當重。

余謂董少年放誕耳,訓導內挾私心,使己有利,外假公義,使人無詞,微神發其一陰一謀,人尚以為能正祀典也。

春秋誅心,訓導譴當重於董。

戲術皆手法捷耳。

然亦實有搬運術。

憶小時在外祖雪峰先生家,一術士置杯酒於案,舉掌捫之,杯陷入案中,口與案平,然捫案不見杯底。

少選取出,案如故。

此或障目法也。

又舉魚膾一巨碗,拋擲空中不見,令其取回,則曰:不能矣。

在書室畫廚夾屜中,公等自取耳。

時以賓從雜沓,書室多古器,已嚴扃。

且夾屜高僅二寸,碗高三四寸許,斷不可入。

疑其妄,姑呼鑰啟視,則碗置案上,換貯佛手五。

原貯佛手之盤,乃換貯魚膾,藏夾屜中,是非搬運術乎?理所必無,事所或有,類如此。

然實亦理之所有。

狐怪山魈,盜取人物,不為異;能劾禁狐怪山魈者,亦不為異;既能劾禁,即可以役使,既能盜取人物,即可以代人取物,夫又何異焉。

舊僕莊壽言,昔事某官,見一官侵晨至,又一官續至,皆契一交一 也。

其狀若密遞消息者,俄皆去,主人亦命駕遞出,至黃昏乃歸。

車殆馬煩,不勝困憊。

俄前二官又至,燈下或附耳或點頭,或搖手或蹙眉或拊掌,不知所議何事。

漏下二鼓,我遙聞北窗外吃吃有笑聲,室中弗聞也。

方疑惑間,忽又聞長歎一聲,曰:何必如此。

始賓主皆驚,開窗急視,新雨後泥平如掌,絕無人跡,共疑為我囈語,我時因戒勿竊一聽 ,避立南榮外花架下,實未嘗睡,亦未嘗言,究不知其何故也。

永春丘孝廉二田,偶憩息九鯉湖道中,有童子騎牛來,行甚速。

至丘前小立,朗吟曰:來沖風雨來,去踏煙霞去,斜照萬峰青,是我還山路,怪村豎哪得作此語,凝思欲問,則笠影出沒杉檜間,已距半里許矣。

不知神仙遊戲,抑鄉塾小兒聞人誦,而偶記也。

莆田林教諭霈,以台灣俸滿北上。

至涿州南,下車便旋,見破屋牆外,有磁鋒劃一詩曰:騾綱隊隊響銅鈴,清曉沖寒過驛亭,我自垂鞭玩殘雪,驢蹄緩踏亂山青。

款曰羅洋山人。

讀訖自語曰:詩小有致,羅洋是何地耶?屋內應曰:其語似是湖廣人,入視之,惟凝塵敗葉而已。

自知遇鬼,惕然登車,恆鬱鬱不適,不久竟卒。

景州李露園基塙,康熙甲午孝廉,余僚婿也。

博雅工詩,需次日,夢中作一聯曰:鸞翮嵇中散,蛾眉屈左徒。

醒而不能自解。

後得湖南一令,卒於官,正屈原行吟地也。

先祖母張太夫人,畜一小花犬,群婢患其盜肉,一陰一扼殺之。

中一婢曰柳意,夢中恆見此犬來嚙,睡輒囈語。

太夫人知之,曰:群婢共殺犬,何獨銜冤於柳意?此必柳意亦盜肉,不足服其心也。

考問果然。

福建汀州試院,堂前二古柏,唐物也。

雲有神。

余按臨日,吏曰當詣樹拜。

余謂木魅不為害,聽之可也,非祀典所有,使者不當拜。

樹枝葉森聳,隔屋數重可見。

是夕月明,余步階上,仰見樹梢兩紅衣人,向余磬折拱揖,冉冉漸沒。

呼幕友出視,尚見之。

餘次日詣樹各答以揖,為鐫一聯於祠門曰:參天黛色常如此,點首朱衣或是君。

此事亦頗異。

袁子才嘗載此事於新齊諧,所記稍異,蓋傳聞之誤也。

德州宋清遠先生言,呂道士不知何許人,善幻術,嘗客田山虇司農家,值朱籐盛開,賓客會賞,一俗士言詞猥鄙,喋喋不休,殊敗人意。

一少年性輕脫,厭薄尤甚,斥勿多言。

二人幾攘臂,一老儒和解之,俱不聽,亦慍形於色。

滿座為之不樂,道士耳語小童取紙筆,畫三符焚之,三人忽皆起,在院中旋折數四,俗客趨東南隅坐,喃喃自語,聽之乃與妻妾談家事,俄左右回顧若和解,俄怡色自辯,俄作引罪狀,俄屈一膝,俄兩膝並屈,俄叩首不已;視少年則坐西南隅花欄上,流目送盼,妮妮軟語,俄嬉笑,俄謙謝,俄低唱浣紗記,呦呦不已,手自按拍,備諸冶蕩之態;老儒則端坐石凳上講孟子齊桓晉文之事一章,字剖句析,指掠顧盼,如與四五人對語,忽搖手曰不是,忽嗔目曰尚不解耶,咯咯癆嗽仍不止。

眾駭笑。

道士搖手止之。

比酒闌,道士又焚三符,三人乃惘惘凝坐,少選始醒,自稱不覺醉眠,謝無禮。

眾匿笑散。

道士曰:此小術,不足道。

葉法善引唐明皇入月宮即用此符,當時誤以為真仙,迂儒又以為妄語,皆井底蛙耳。

後在旅館,符攝一過往貴人妾魂,妾蘇後登車,識其路徑門戶,語貴人急捕之,已遁去。

此周禮所以禁怪民歟。

一交一 河老儒及潤礎,雍正乙卯鄉試。

晚至石門橋,客舍皆滿。

唯一小屋,窗臨馬櫪,無肯居者,姑解裝焉。

群馬跳踉,夜不得寐。

人靜後忽聞馬語,及愛觀雜書,先記宋人說部中有堰下牛語事,知非鬼魅,屏息聽之。

一馬曰:今日方知忍饑之苦,生前所欺隱草豆錢,意在何處。

一馬曰:我輩多由圉人轉生,死者方知,生者不悟,可為太息。

眾馬皆嗚咽。

一馬曰:冥判亦不甚公,王五何以得為犬?一馬曰:冥卒曾言之,渠一妻二女並一婬一濫,盡盜其錢與所歡,當罪之半矣。

一馬曰:信然,罪有輕重。

姜七墮豕,身受屠割,更我輩不若也。

及忽輕嗽,語遂寂。

及恆舉以戒圉人。

余一侍姬,平生不嘗出詈語。

自雲親見其祖母善詈,後了無疾疾,忽舌爛至喉,飲食言語皆不能,宛轉數日而死。

有某生在家,偶晏起,呼妻妾不至。

問小婢,雲並隨一少年南去矣。

露刃追及,將駢斬之,少年忽不見。

有老僧衣紅袈裟,一手托缽一手振錫杖,格其刀,曰:汝尚不寢耶?汝利心太重,忮忌心太重,機巧心太重,而能使人終不覺。

鬼神忌隱惡,故判是二婦,使作此以報汝。

彼何罪焉?言訖亦隱。

生默然引歸。

二婦云:少年初不相識,亦未相悅,忽惘然如夢,隨之去。

鄰里亦曰:二婦非一婬一奔者,又素不相得,豈肯隨一人?且一婬一奔必避人,豈有白晝公行,緩步待追者耶?其為神譴信矣。

然終不能名其惡,真隱惡哉。

事皆前定,豈不信然。

戊子春,余為人題蕃騎射獵圖,曰:白草粘天野獸肥,彎弧愛爾馬如飛,何當快飲黃羊血,一上天山雪打圍。

是年八月,竟從軍於西域。

又董文恪公嘗為余作秋林覓句圖。

余至烏魯木齊,城西有深林,老木參雲,彌亙數十里。

前將軍伍公彌泰建一亭於中,題曰秀野。

散步其間,宛然前畫之景。

辛卯還京,因自題一絕句曰:霜葉微黃石骨青,孤吟自怪太零丁,誰知早作西行讖,老木寒雲秀野亭。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