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嘗雲,惟賢聖所居不敢至,真靈所駐不敢至,余則披圖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

閱微草堂筆記

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

有與狐為友者,天狐也,有大神術,能攝此人於千萬里外,凡名山勝境,恣其游眺,彈指而去,彈指而還,如一室也。

嘗雲,惟賢聖所居不敢至,真靈所駐不敢至,余則披圖按籍,惟意所如耳。

一日,此人祈狐曰:君能攜我於九州之外,能置我於人閨閣中乎?狐問何意,曰:吾嘗出入某友家,預後庭絲竹之宴,其愛妾與吾目成,雖一語未通,而兩心互照,但門庭深邃,盈盈一水,徒悵望耳。

君能於夜深人靜,攝我至其繡闥,吾事必濟。

狐沈思良久,曰:是無不可,如主人在何曰?吾偵其宿他姬所,而往也。

後果偵得實,祈狐偕往,狐不俟其衣冠,遽攜之飛行,至一處,曰:是矣。

瞥然自去,此人暗中摸索,不聞人聲,惟覺觸手皆卷軸,乃主人之書樓也。

知為狐所弄,倉皇失措,誤觸一幾倒,器玩落板上,碎聲砰然,守者呼有盜,僮僕坌至,啟鎖明燭,執械入,見有人瑟縮屏風後,共前擊僕,以繩急縛,就燈下視之,識為此人,均大駭愕。

此人故狡黠,詭言偶與狐友忤,被提至此。

主人故稔知之,拊掌揶揄曰:此狐惡作劇,欲我痛抶君耳,姑免笞逐出。

因遣一奴一送歸。

他日與所親密言之,且詈曰:狐果非人,與我相一交一 十餘年,乃賣我至此。

所親怒曰:君與某一交一 ,已不止十餘年,乃借狐之力,欲亂其閨閫,此誰非人耶?狐雖憤君無義,以遊戲儆君,而仍留君自解之路,忠厚多矣。

使待君華服盛飾,潛挈置主人臥塌下,君將何詞以自文?由此觀之,彼狐而人,君人而狐者也,尚不自反耶?此人愧沮而去,狐自此不至,所親亦遂與絕。

郭彤綸與所親有瓜葛,故得其詳。

老儒劉泰宇,名定光,以舌耕為活。

有浙一江一 醫者某,攜一幼子流寓,二人甚相得,因卜鄰。

子亦韶秀,禮泰宇為師,醫者別無親屬,瀕死托孤於泰宇,泰宇視之如子。

適寒冬夜與共被,有楊甲為泰宇所不禮,因造謗曰:泰宇以故人之子為孌童,泰宇憤恚,問此子,知尚有一叔,為糧艘旗丁掌書算,因攜至滄州河干,借小屋以居,見浙一江一 糧艘,一一遙呼,問有某先生否。

數日,竟得之,乃付以侄。

其叔泣曰:夜夢兄雲,侄當歸,故日日獨坐舵樓望。

兄又雲楊某之事,吾得直於神矣,則不知所云也。

泰宇亦不明言,悒悒自歸。

迂儒拘謹,恆念此事無以自明,因鬱結發病死。

燈前月下,楊恆見其怒目視。

楊故獷悍,不以為意,數載亦死。

妻別嫁,遺一子,亦韶秀,有宦輕薄子,誘為孌童,招搖過市,見者皆太息。

泰宇或雲肅寧人,或雲任邱人,或雲高一陽一人,不知其審,大抵住河間之西也。

跡其平生,所謂歿而可祀於社者歟?此事在康熙中年,三從伯燦宸公喜談因果,嘗舉以為戒,久而忘之。

戊午五月十二日住密雲行帳,夜半睡醒,忽然憶及,悲其名氏翳如,至灤一陽一後,為錄大略如右。

常寺福,鎮番人。

康熙初,隨眾剽掠,捕得當斬,曾伯祖光吉公,時官鎮番守備,奇其狀貌,請於副將韓公免之,且補以名糧,收為親隨。

光吉公罷官歸,送公至家,因留不返。

從伯祖鍾秀公嘗曰:常寺福矯捷絕倫,少時嘗見其以兩足掛明樓雉堞上,倒懸而掃磚線之雪,四圍皆淨。

劇盜多能以足向上,手向下,倒抱樓角而登。

近雉堞處以磚凸出三寸,四圍鑲之,則不能登,以足不能懸空也。

俗謂之磚線。

持帚翩然而下,如飛鳥落地,真健兒也。

後光吉公為娶妻生子,聞今尚有後人,為四房佃種雲。

門聯唐末已有之,蜀辛寅遜為孟昶題桃符: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二語是也,但今以朱箋書之為異耳。

余鄉張明經晴風,除夕前自題門聯曰:三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千錘百煉人。

適有鍛煉者求彭信甫書門聯,信甫戲書此二句與之。

兩家望衡對宇,見者無不失笑。

二人本辛酉拔貢同年,頗契厚,坐此竟成嫌隙。

凡戲無益,此亦一端。

又董曲一江一 前輩喜諧謔,其鄉有演劇送葬者,乞曲一江一 於台上題一額,曲一江一 為書吊者大悅四字,一邑傳為口實,致此人終身切齒,幾為其所構陷。

後曲一江一 自悔,嘗舉以戒友朋雲。

董秋原言,有張某者,少游州縣幕,中年度足自贍,即閒居以蒔花種竹自娛。

偶外出數日,其婦暴卒,不及臨訣,心恆悵悵如有失。

一夕燈下形見,悲喜相持,婦曰:自被攝後,有小罪過,待發遣,遂羈絆至今。

今幸勘結,得入輪迴,以距期尚數載,感君憶念,祈於冥官,來視君,亦夙緣之未盡也。

遂相繾綣如平生。

自此人定恆來,雞鳴輒去,燕婉之意有加,然不一語及家事,亦不甚問兒女。

曰:人世囂雜,泉下人得離苦海,不欲聞之矣。

一夕先數刻至,與語不甚答,曰:少遲,君自悟耳。

俄又一婦搴簾入,形容無二,惟衣飾差別,見前婦驚碸。

前婦叱曰:一婬一鬼假形媚人,神明不汝容也。

後婦狼狽出門去。

此婦乃握張泣,張惝恍莫知所為。

婦曰:凡餓鬼多托名以求食,一婬一鬼多假形以行媚,世間靈語,往往非真。

此鬼本西市娼女,乘君思憶,投隙而來,以盜君之一陽一氣,適有他鬼告我,故投訴社公,來為君軀除。

彼此時諒已受笞矣。

問今在何所,曰:與君本有再世緣,因奉事翁姑,外執禮而心怨望,遇有疾病,雖不冀幸其死,亦不迫切求其生,為神道所錄,降為君妾。

又因懷挾私憤,以語激君,致君兄弟不甚睦,再降為媵婢。

須後公二十餘年生,今尚浮游墟墓間也。

張牽引入幃,曰:幽明路隔,恐於一陰一譴,來生會了此願耳。

嗚咽數聲而滅。

時張父母已故,惟兄別居,乃詣兄具述其事,友愛如初焉。

有嫠婦年未二十,惟一子,甫三四歲,家徒四壁,又鮮族屬,乃議嫁。

婦色頗艷,其表戚某甲密遣一嫗說之曰:我於禮無娶汝理,然思汝至廢眠食,汝能託言守志,而私暱於我,每月給貲若干,足以贍母子。

兩家雖各巷,後屋則僅隔一牆,梯而來往,人莫能窺也。

婦惑其言,遂出入如外婦。

人疑婦何以自活,然無跡可見,姑以為尚有蓄積而已。

久而某甲一奴一婢洩其事,其子幼,即遣就外塾宿,至十七八,亦稍聞繁言,每泣諫婦不從,狎暱雜坐,反故使見聞,冀杜其口。

子恚甚,遂白晝入某甲家,剚刃於心,出於背,而以借貸不遂,遭其輕薄,怒激致殺首於官。

官廉,得其情,百計開導,卒不吐實,竟以故殺論抵。

鄉鄰哀之。

好事者欲以片石表其墓,乞文於朱梅崖前輩。

梅崖先一夕夢是子,容色慘沮,對而拱立,至是憬然曰:是可毋作也。

不書其實,則一兇徒耳,烏乎表?書其實則彰孝子之名,適以傷孝子之心,非所以妥其靈也。

遂力阻罷其事。

是夕又夢其拜而去。

是子也甘殞其身以報父仇,復不彰母過以為父辱,可謂善處人倫之變矣。

或曰:斬其宗祀,祖宗恫焉,盍待生子而為之乎?是則講學之家責人無已,非余之所敢聞也。

小人之謀,無往不福君子也。

此言似迂而實信。

李雲舉言,其兄憲威官廣東時, 聞一遊士性迂僻,過嶺干謁親舊,頗有所獲,歸裝袱被衣履之外,獨有二巨篋,其重四人乃能舁,不知其何所攜也。

一日,至一換舟處,兩舷相接,束以巨繩,扛而過。

忽四繩皆斷如刃截,訇然墮板上,兩篋皆破裂,頓足悼惜,急開檢視,則一貯新端硯,一貯英德石也。

石篋中白金一封,約六七十兩,紙裹亦綻,方拈起審視,失手落水中,倩漁戶沒水求之,僅得小半。

方懊喪間,同來舟子遽賀曰:盜為此二篋,相隨已數日,以岸上有人家不敢發,吾惴惴不敢言,今見非財物,已唾而散矣。

君真福人哉,抑一陰一功得神祐也。

同舟一客私語曰:渠有何一陰一功,但新有一癡事耳。

渠在粵日,嘗以百二十金,托逆旅主人買一妾,雲是一年餘新婦,貧不舉火,故鬻以自活。

到門之日,其翁姑及磃俱來送,皆羸病如乞丐,臨入房,互相抱持痛哭訣別。

已分手,猶追數步,更絮語,媒嫗強曳婦入,其翁抱數月小兒,向渠叩首曰:此兒失乳,生死未可知,乞容其母暫一乳,且延今日,明日再作計。

渠忽躍然起,曰:吾謂婦見出耳,今見情狀淒動心脾,即引汝婦去,金亦不必償也。

古今人相去不遠,馮京之父吾豈不能為哉,竟對眾焚其券。

不知乃主人窺其忠厚,偽飾己女以紿之,儻其竟納,又別有狡謀也。

同寓皆知,渠至今未悟,豈鬼神即錄為一陰一功耶?又一客曰:是一陰一功也,其事雖癡,其心則實出於惻隱,鬼神鑒察,亦鑒察其心而已矣,今日免禍,即謂緣此事可也。

彼逆旅主人,尚不知究竟如何耳。

先師又聃先生,雲舉兄也。

謂雲舉曰:吾以此客之論為然。

余又憶姚安公言:田丈耕野西征時,遣平魯路守備李虎,偕二千總,將三百兵,出遊徼,猝遇額魯特自間道來,二千總啟虎曰:賊馬健,退走必為所及,請公率前隊扼山口,我二人率後隊助之。

賊不知我多寡,猶可以守。

虎以為然,率眾力鬥,二千總已先遁。

蓋紿虎與戰,以稽時刻,虎敗,則去已遠也。

虎遂戰歿,後蔭其子先捷如父官。

此雖受紿而敗,然受紿適以成其忠。

故曰:小人之謀,無往不福君子也。

此言似迂而實確。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