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其子曰柱兒,言昔往海上放青時,海濱空曠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

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

滄州李媼,余乳母也。

其子曰柱兒,言昔往海上放青時,海濱空曠之地,茂草叢生,土人驅牛馬往牧,謂之放青。

有灶丁夜方寢--海上煮鹽之戶,謂之灶丁,聞室內淅淅有聲,時月明穿牖,諦視無人,以為蟲鼠類也。

俄聞人語嘈雜,自遠而至,有人連呼曰:竄入此屋矣。

疑訝間已到窗外,扣窗問曰:某在此乎?室內泣應曰在,又問留汝乎?泣應曰留,又問汝同床 乎,別宿乎?泣良久,乃應曰不同床 ,誰肯留也。

窗外頓足曰敗矣,忽一婦大笑曰:我度其出投他所,人必不相饒汝,以為未必,今竟何如,尚有面目攜歸乎?此語之後,惟聞索索人行聲,不聞再語。

既而婦又大笑曰:此尚不決汝為何物乎?扣窗呼灶丁曰:我家逃婢投汝家,既已留宿,義無歸理,此非爾協誘,老一奴一無詞以仇汝,即或仇汝,有我在,老一奴一無能為也。

爾等且寢,我去矣。

穴紙私窺,闃然無影,回顧枕畔,則一艷女橫陳。

且喜且駭,問所自來。

言身本狐女,為此塚狐買作妾,大婦砐甚,日日加捶楚,度不可住,逃出求生。

所以不先告君者,慮恐怖不留,必為所執,故砓伏床 角,俟其追至,始冒死言已失一身 ,冀或相捨,今幸得脫,願生死隨君。

灶丁慮無故得妻,或為人物色,致有他虞。

女言能自隱形,不為人見,頃縮身為數寸,君頓忘耶。

遂留為夫婦,親操井臼,不異貧家,灶丁竟以小康。

柱兒於灶丁為外兄,故知其審。

李媼說此事時,雲女尚在,今四十餘年,不知如何矣。

此婢遭逢患難,不辭語詭以自污,可謂鋌而走險,然既已自污,則其夫留之為無理,其嫡去之為有詞,此冒險之計,實亦決勝之計也,婢亦黠矣哉。

惟其夫初既不顧其後,後又不為之所,使此婢援絕路窮,至一決而橫潰,又何如度德量力,早省此一舉歟。

哈密屯軍,多牧馬西北深山中,屯弁或往考牧,中途恆憩一民家,主翁或具瓜果,意甚恭謹。

久漸款洽,然竊怪其無鄰無裡,不圃不農,寂歷空山,作何生計。

一日,偶詰其故,翁無詞自解,雲實蛻形之狐。

問狐喜近人,何以僻處,狐多聚族,何以獨居?曰:修道必世外幽棲,始精神堅定。

如往來城市,則嗜欲日生,難以煉形服氣,不免於媚人採補,攝取外丹。

儻所害過多,終干天律。

至往來墟墓,種類太繁,則蹤跡彰明,易招弋獵,尤非遠害之方,故均不為也。

屯弁喜其樸誠,亦不猜懼,約為兄弟,翁亦欣然。

因出便旋,循牆環視,翁笑曰:凡變形之狐,其室皆幻,蛻形之狐,其室皆真。

老夫一屍一解以來,久歸人道,此並葺茅伐木,手自經營,公毋疑如海市也。

他日再往,屯軍告月明之夕,不睹人形,而石壁時現二人影,高並丈餘,疑為鬼物,欲改牧廠。

屯弁以問,此翁曰:此所謂木石之怪夔罔兩也。

山川一精一氣,翕合而生,其始如泡露,久而漸如煙霧,久而凝聚成形,尚空虛無質,故月下惟見其影。

再百餘年,則氣足而有質矣。

二物吾亦嘗見之,不為人害,無庸避也。

後屯弁洩其事,狐遂徙去。

惟二影今尚存焉。

此哈密徐守備所說。

徐雲久擬同屯弁往觀,以往返須數日,尚未暇也。

烏魯木齊牧廠,一夕大風雨,馬驚逸者數十匹,追尋無跡,七八日後,乃自哈密山中出。

知為烏魯木齊馬者,馬有火印故也。

是地距哈密二十餘程,何以不十日即至。

知窮谷幽巖,人跡未到之處,別有捷徑矣。

大學士一溫一 公遣台軍數輩,裹糧往探,皆糧盡空返,終不得路。

或曰台軍憚路遠,在近山逗遛旬日,詭雲已往;或曰台軍憚伐山開路勞,又憚移台般運費,故諱不言;或曰自哈密辟展至迪化--即烏魯木齊城名,今因為州名,人煙相接,村落市監,郵傳館舍如內地,又沙平如掌,改而山行,則路既險阻,地亦荒涼,事事皆不適,故不願;或曰道途既減大半,則台軍之額,驛馬之數,以及一切轉運之費,皆應減大半,於官吏頗有損,故一陰一掣肘。

是皆不可知,然七八日得馬之事,終不可解。

或又為之說曰:失馬譴重,司牧者以牢醴禱山神,神驅之,故馬速出,非別有路也。

然神能驅之行,何不驅之返乎?

一奴一子王廷佑之母言,幼時家在衛河側,一日晨起,聞兩岸呼噪聲,時水暴漲,疑河決,踉蹌出視,則河中一羊,頭昂出水上,巨如五斗栲栳,急如激箭,順流向北去。

皆曰羊神過。

余謂此蛟螭之類,首似羊也。

埤雅載龍九似,亦稱首似牛雲。

先曾祖母王太夫人八旬時,賓客滿堂,一奴一子李榮司茶酒,竊滄酒半罌,匿房內,夜歸將寢,聞罌中有鼾聲,怪而撼之。

罌中忽語曰:我醉欲眠,爾勿擾。

知為狐魅,怒而極撼之。

鼾益甚。

探手引之,則一人首出罌口,漸巨如斗,漸巨如栲栳。

榮批其頰,則掉首一搖,連罌旋轉,砰然有聲,觸甕而碎,已涓滴不遺矣。

榮頓足極罵,聞樑上語曰:長孫無禮--長孫榮之小名也,許爾盜不許我盜耶?爾既惜酒,我亦不勝酒,今還爾。

據其項而嘔,自頂至踵,淋漓殆遍。

此與余所記西城狐事相似,而更惡作劇。

然小人貪冒,無一事不作奸,稍料理之未為過也。

外祖安公,前母安太夫人父也,歿時家尚盛,諸舅多以金寶殉,或陳璠璵之戒,不省。

又築室墓垣外,以數壯夫邏守,柝聲鈴聲,徹夜相答。

或曰是樹幟招盜也,亦不省。

既而果被發。

蓋盜乘守者晝寢,衣青蓑,碇垣伏草間,故未覺其入。

至夜,以椎鑿破棺,柝二擊則亦二椎,柝三擊則亦三椎,故轉以鈴柝不聞聲。

伏至天欲曉,鈴柝皆息,乃碇垣遁。

故未覺其出。

一含珠巨如龍眼核,亦裂頦取去。

先聞之也,告官大索,未得間,諸舅同夢外祖曰:吾夙生負此三人財,今取償捕亦不獲,惟我未嘗屠割彼,而橫見酷虐,刃慎斷我頤,是當受報,吾得直於冥司矣。

後月餘獲一盜,果取珠者。

珠為一屍一氣所蝕,已青黯不值一錢。

其二盜灼知姓名,而千金購捕不能得,則夢語不誣矣。

門人葛觀察正華,吉州人,言其鄉有數商,驅騾綱行山間,見樵徑上立一道士,青袍棕笠,以碎尾招其中一人曰:爾何姓名?具以對。

又問籍何縣,曰:是爾矣,爾本謫仙,今限滿當歸紫府。

吾是爾本師,故來導爾,爾宜隨我行。

此人私念平生不能識一字,魯鈍如是,不應為仙人轉生,且父母年已高,亦無棄之求仙理,堅謝不往。

道士太息,又招眾人曰:彼既墮落,當有一人補其位,諸君相遇,即是有緣,有能隨我行者乎?千載一遇,不可失也。

眾亦疑駭無應者,道士磚然去。

眾至逆旅,以此事告人。

或雲仙人接引不去可惜,或雲恐或妖物,不去是。

有好事者,次日循樵徑探之,甫登一嶺,見草間殘骸狼藉,乃新被虎食者也。

惶遽而返。

此道士殆虎倀歟?故無故而致非常之福,貪冒者所喜,明哲者所懼也。

無故而作非分之想,僥倖者其偶,顛越者其常也。

謂此人之魯鈍,正此人之聰明可矣。

魂與魄一交一 而成夢,究不能明其所以然。

先兄晴湖嘗詠高唐神女事曰:他人夢見我,我固不得知,我夢見他人,人又烏知之,孱王自幻想,神女寧幽期,如何巫山上,雲雨今猶疑。

足為瑤姬雪謗。

然實有見人之夢者。

一奴一子李星,嘗月夜村外納涼,遙見鄰家少一婦 ,掩映棗林間,以為守圃防盜,恐其翁姑及夫或同在,不敢呼與語。

俄見其循塍西行半里許,入秫叢中,疑其有所期會,益不敢近,僅遠望之。

俄見穿秫叢出,行數步,阻水而返,癡立良久,又循水北行百餘步,阻泥濘又返,折而東北入豆田,詰屈行,顛躓者再。

知其迷路,乃遙呼曰:幾嫂深夜往何處,迤北更無路,且陷淖中矣。

婦回頭應曰:我不能出,幾郎可領我還。

急赴之,已無睹矣。

知為遇鬼,心驚骨栗,狂奔歸家,乃見婦與其母坐門外牆下,言適紡倦睡去,夢至林野中,迷不能出,聞幾郎在後喚我,乃霍然醒,與星所見一一相符。

蓋疲之神不守舍,真一陽一飛越,遂至離魂。

魄與形離,是即鬼類,與神識起滅,自生幻象者不同。

故人或得而見之,獨孤生之夢遊,正此類耳。

裡媼遇飯食凝滯者,即以其物燒灰存性,調水服之。

余初斥其妄,然亦往往驗。

審思其故,此皆油膩凝滯者也。

蓋油膩先凝,物稍過多,則遇之必滯,凡藥物入胃,必湊其同氣。

故某物之灰,能自到某物凝滯處,凡油膩得灰即解散,故灰到其處,滯者自行,猶之以灰浣垢而已。

若脾弱之凝滯,胃滿之凝滯,氣鬱之凝滯,血瘀痰結之凝滯,則非灰所能除矣。

安州陳大宗伯,宅在孫公園--其後廢墟,即孫退谷之別業,後有樓貯雜物,雲有狐居,然不甚露形聲也。

一日,聞似相詬誶,忽亂擲牙牌於樓下,即即如電,數之得三十一扇,惟闕二四一扇耳--二四麼二,牌家謂之至尊,以合為九數故也,得者為大捷。

疑其爭此二扇,怒而拋棄歟?余兒時曾親見之。

杜工部大呼五白,韓昌黎博塞爭財,李一習一 之作五木經,楊大年喜葉子戲,偶然寄興,借此消閒,名士風一流 ,往往不免。

乃至元邱校尉,亦復沿波。

余性迂疏,終以為非雅戲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