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俄一大艦來同泊,門燈檣幟,亦官舫也,日欲沒時,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

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

周景垣前輩言,有巨室眷屬,連艫之任,晚泊大一江一 中。

俄一大艦來同泊,門燈檣幟,亦官舫也,日欲沒時,艙中二十餘人,露刃躍過,盡驅婦女出艙外,有靚妝女子隔窗指一小婦曰:此即是矣。

群盜應聲曳之去。

一盜大呼曰:我即爾家某婢父,爾女酷虐我女,鞭箠炮烙無人理,幸逃出遇我,爾追捕未獲,銜冤次骨,今來復仇也。

言訖,揚帆順流去,斯須滅影,緝尋無跡,女竟不知其所終,然情狀可想矣。

夫貧至鬻女,豈復有所能為,而不慮其能為盜也;婢受慘毒,豈復能報,而不慮其父能為盜也。

此所謂蜂蠆有毒歟!又李受公言,有御婢殘忍者,偶以小過閉空房,凍餓死。

然無傷痕,其父訟不得直,反受笞,冤憤莫釋,夜逾垣入,並其母女手刃之,緝捕多年,竟終漏網,是不為盜亦能報矣。

又言京師某家火,夫婦子女並焚,亦群婢怨毒之所為,事無顯證,遂無可追求,是不必有父,亦自能報矣。

余有親串,鞭笞婢妾,嬉笑如兒戲,間有死者,一夕有黑氣如車輪,自簷墮下,旋轉如風,啾啾然有聲,直入內室而隱。

次日,疽發於項如粟顆,漸以四潰,首斷如斬,是人所不能報,鬼亦報之矣。

人之愛子誰不如我,其強者銜冤茹痛,鬱結莫申,一決橫流,勢所必至;其弱者橫遭荼毒,繼恨黃泉,哀感三靈,豈無神理?不有人禍,必有天刑,固亦理之自然耳。

世謂古玉皆昆吾刀刻,不盡然也。

魏文帝典論,已不信世有昆吾刀,是漢時已無此器。

李義山詩,玉集一胡一 沙割,是唐已沙碾矣。

今琢玉之巧,以痕都斯坦為第一,其地即佛經之印度,漢書之身毒,一精一是技者,相傳猶漢武時玉工之裔,故所雕物象,頗有中國花草,非西域所有者。

沿舊譜也。

又雲別有奇藥能軟玉,故細入毫芒,曲折如意。

余嘗見瑪少宰興阿,自西域買來梅花一枝,虯干夭矯,殆可以插瓶,而開之則上蓋下底成一盒,雖細條碎瓣,亦皆空中。

又嘗見一缽,內外兩重,可以轉而不可出,中間隙縫,僅如一發,搖之無聲,斷無容刀之理,刀亦斷無屈曲三折,透至缽底之理,疑其又有粘合無跡之藥,不但能軟也。

此在前代,偶然一見,謂之鬼工。

今則納磡輸琛,有如域內,亦尋常視之矣。

閩人有女,未嫁卒,已葬矣。

閱歲余,有親串見之別縣,初疑貌相似,然聲音體,態無相似至此者,出其不意,從後試呼其小名,女忽回顧,知不謬。

又疑為鬼,歸告其父母,開塚驗視果空棺,共往蹤跡,初一陽一不相識,父母舉其胸肋瘢痣,呼鄰婦密視,乃具伏。

覓其夫則已遁矣。

蓋閩中茉莉花根,以酒磨汁,飲之一寸,可一屍一噘一日,服至六寸尚可蘇,至七寸乃真死。

女已有婿,而私與鄰子狎,故磨此根使詐死,待其葬而發墓共逃也。

婿家鳴官捕得鄰子,供詞與女同。

時吳林塘官閩縣,親鞠是獄,欲引開棺見一屍一律,則人實未死,事異圖財;欲引藥迷子女例,則女本同謀,情殊掠賣。

無正條可以擬罪,乃仍以姦拐本律斷。

人情變幻,亦何所不有乎?

唐宋人最重通犀,所云種種人物,形至奇巧者,唐武後之簡,作雙龍對立狀;宋孝宗之帶,作南極老人扶杖像,見於諸書者不一,當非妄語。

今惟有黑白二色,未聞有肖人物形者,此何以故歟?惟大理石往往似畫,至今尚然。

嘗見梁少司馬鐵幢家,一插屏作一鷹立老樹斜柯上,觜距翼尾,一一酷似,側身旁睨,似欲下搏,神氣亦極生動。

朱運使子穎嘗以大理石鎮紙贈亡兒汝佶,長約二寸廣約一寸,厚約五六分,一面懸崖對峙,中有二人,乘一舟順流下。

一面作雙松欹立,針鬣分明,下有水紋,一月在松梢,一月在水,宛然兩水墨小幅。

上有刻字,一題曰輕舟出峽,一題曰松溪印月,左側題十岳山人,字皆八分書,蓋明王寅故物也。

汝佶以獻余,余於器玩不甚留意,後為人取去,煙雲過眼矣。

偶然憶及,因並記之。

舊蓄北宋苑畫八幅,不題名氏,絹絲如布,筆墨沉著工密。

中有渾渾穆穆之氣,疑為真跡,所畫皆故事,而中有三幅不可考。

一幅下作甲仗隱現狀,上作一月銜樹杪,一女子衣帶飄舞,翩如飛鳥似御風而行;一幅作曠野之中,一中使背詔立,一人衣巾襤褸自右來,二小兒迎拜於左,其人作引手援之狀。

中使若不見三人,三人亦若不見中使;一幅作一堂甚華敞,階下列酒罌五,左側作艷女數人,靚裝彩服若貴家姬,右側作媼婢攜抱小兒女,皆侍立甚肅,中一人常服據榻坐,自抱一酒罌,持鑽鑽之。

後前一幅辨為紅線,後二幅則終不知為誰。

姑記於此俟博雅者考之。

張石鄰先生,姚安公同年老友也,性伉直,每面折人過,然慷慨尚義,視朋友之事如己事,勞與怨皆不避也。

嘗夢其亡友某公,盛氣相詰曰:君兩為縣令,凡故人子孫零替者無不收恤,獨我子數千里相投,視如陌路,何也?先生夢中怒且笑曰:君忘之歟?夫所謂朋友,豈勢利相攀援,酒食相征逐哉!為緩急可恃,而休戚相關也。

我視君如弟兄,吾家一奴一結一黨一 以蠹我,其勢蟠固,我無可如何,我嘗密托君察某某,君目睹其奸狀而恐招嫌怨,諱不肯言,及某某貫盈自敗,君又博忠厚之名,百端為之解脫。

我事之僨不僨,我財之給不給,君皆弗問,第求若輩感激稱長者而已。

是非厚其所薄,薄其所厚乎?君先陌路視我,而怪我視君如陌路,君忘之歟?其人瑟縮而去。

此五十年前事也。

大抵士大夫之一習一 氣,類以不談人過為君子,而不計其人之親疏,事之利害。

余常見一胡一 牧亭為群僕剝削,至衣食不給,同年朱學士竹君,奮然代為驅逐,牧亭生計乃稍蘇。

又嘗見陳裕齋歿後,孀妾孤兒,為其婿所凌逼,同年曹宗丞慕堂亦奮然鳩率舊好,代為驅逐,其子乃得以自存。

一時清議,稱古道者百不一二,稱多事者十恆八九也。

又嘗見崔總憲應階娶孫婦,賃彩轎親迎,其家一奴一互相鉤貫,非三百金不能得,眾喙一音,至前期一兩日,價更倍昂,崔公恚憤,自求朋友代賃,朋友皆避怨不肯應,甚有謂彩轎無定價,貧富貴賤各隨其人為消長,非他人所可代賃,以巧為調停者。

不得已以己所乘轎,結皕繒用之。

一時清議,謂坐視非理者,亦百不一二,謂善體下情者,亦十恆八九也。

彼一是非,此一是非,將烏乎質之哉。

朱青雷言,嘗謁椒山祠,見數人結伴入,眾皆叩拜,中一人獨長揖。

或詰其故,曰:楊公員外郎,我亦員外郎,品秩相等,無庭參禮也。

或又曰楊公忠臣,怫然曰:我奸臣乎?於大羽因言,聶松巖嘗騎驢,遇一治磨者嗔不讓路,治磨者曰:石工遇石工--松巖,安邱張卯君之弟子,以篆刻名一時--何讓之有?余亦言一交一 河一塾師,與張晴嵐論文相詆,塾師怒曰:我與汝同歲入泮,同至今日,皆不第,汝何處勝我耶?三事相類。

雖善辯者無如何也。

田白巖曰:天地之大,何所不有。

遇此種人,惟當以不治治之,亦於事無害,必欲其解悟,彌葛籐。

嘗見兩生同寓佛寺,一詈紫一陽一,一詈象山,喧詬至夜半,僧從旁解紛,又謂異端害正,共與僧鬥,次日三人破額詣訟庭。

非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乎?

昌平有老嫗,蓄雞至多,惟賣其卵,有買雞充饌者,雖十倍其價不肯售。

所居依山麓,日久滋衍,殆以谷量,將曙時唱聲競作,如傳呼之相應也。

會刈麥暴於門外,群雞忽千百齊至,圍繞啄食,媼持杖驅之不開,遍呼男女一交一 手撲擊,東散西聚,莫可如何。

方喧呶間,住屋五楹,訇然摧圮,雞乃俱驚飛入山去。

此與宣室志所載李甲家鼠報恩事相類。

夫鶴知夜半,雞知將旦,氣之相感而精神動焉,非其能自知時也。

故邵子曰:禽鳥得氣之先。

至萬物成毀之數,斷非禽鳥所先知。

何以聚族而來,脫主人於厄乎?此必有憑之者矣。

從侄汝夔言,甲乙並以捕狐為業,所居相距十餘里,一日伺得一塚有狐跡,擬共往,約日落後會於某所。

乙至甲已先在,同至塚側,相其穴可容人,甲令乙伏穴內,而自匿塚畔叢薄中,待狐歸穴,甲御其出路,而乙在內禽縶之。

乙暗坐至夜分,寂無音響,欲出與甲商進止,呼良久不應,試出尋之,則二墓碑橫壓穴口,僅隙光一線,闊寸許,重不可舉,乃知為甲所賣。

次日,聞外有叱牛聲,極力號叫,牧者始聞,報其家往視,鳩人移石,已幽閉一晝夜矣。

疑甲謀殺,率子弟詣甲,將報訟官。

至半途乃見甲裸一體反縛柳樹上,眾圍而唾詈,或鞭樸之。

蓋甲赴約時,路遇婦相調謔,因私狎於秫叢,時盛暑,各解衣置地,甫脫手,婦躍起,掣其衣走,莫知所向,幸無人見,狼狽潛歸。

未至家遇明火持械者,見之呼曰:一奴一在此。

則鄰家少一婦 三四睡於院中,忽見甲解衣就同臥,驚喚眾起,已棄衣碇牆遁,方其裡一黨一 追捕也。

甲無以自白,惟呼天而已。

乙述昨事,乃知皆為狐所賣。

然伺其穴而掩襲,此戕殺之仇也。

戕殺之仇,以遊戲報之,一閉使不出而留隙使不死,一褫其衣使受縛無辯,而人覺即遁。

使其罪亦不至死,猶可謂善留餘地矣。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