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十 如是我聞四(4):心知為狐鬼,屏息伺之,其一舉手北指曰:此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 如是我聞四(4)

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 如是我聞四(4)

裘文達公言,嘗聞諸石東村曰:有驍騎校,頗讀書,喜談文義,一夜 寓直宣武門城上乘涼,散步至麗樵之東,見二人倚堞相對語。

心知為狐鬼,屏息伺之,其一舉手北指曰:此故明首善書院,今為西洋天主堂矣,其推步星象,製作器物,實巧不可階,其教則變換佛經,而附會以儒理,吾曩往竊一聽 ,每談至無歸宿處,輒以天主解結,故迄不能行,然觀其作事,心計亦殊黠。

其一曰:君謂其黠,我則怪其太癡,彼奉其國王之命,航海而來,不過欲化中國為彼教,揆度事勢,寧有是理,而自利瑪竇以後,源源續至,不償其所願,終不止。

不亦傎乎?其一又曰:豈但此輩癡,即彼建首善書院者,亦復大癡。

奸璫柄國,方一陰一伺君子之隙,肆其詆排,而群聚清談,反予以鉤一黨一 之題目,一網打盡,亦復何尤。

且三千弟子,惟孔子則可,孟子揣不及孔子,所與講肄者,公孫丑萬章等數人而已。

洛閩諸儒,無孔子之道德,而亦招聚生徒,盈千累萬,梟鸞並集,門戶一交一 爭,遂釀為朋一黨一 ,而國隨以亡;東林諸儒不鑒覆轍,又鶩虛名而受實禍。

今憑弔遺蹤,能無責備於賢者哉!方相對歎息,忽回顧見人,翳然而滅。

東村曰:天下趨之如鶩,而世外之狐鬼,乃竊竊不滿也。

人誤耶?狐鬼誤耶?

王西園先生,守河間時,人言獻縣八里莊河,夜行者多遇鬼,惟縣役馮大邦,過則鬼不敢出。

有遇鬼者,或詐稱馮姓名,鬼亦卻避。

先生聞之曰:一縣役能使鬼畏,此必有故矣,密訪將懲之。

或為解曰:本無是事,百姓造言耳。

先生曰:縣役非一,而獨為馮大邦造言,此亦必有故矣。

仍檄拘之,大邦懼而亡去。

此庚午辛未間事。

去郡後數載,大邦尚未歸,今不知如何也。

裡有崔某者,與豪強訟,理直而弗能伸也,不勝其憤,殆欲自戕。

夜夢其父語曰:人可欺,神則難欺,人有一黨一 ,神則無一黨一 。

人間之屈彌甚,則地下之伸彌暢。

今日之縱橫如志者,皆十年外業鏡台前觳觫對簿者也。

吾為冥府司茶,更見判司注籍矣。

汝何恚焉。

崔自是怨尤都泯,更不復一言。

有善訟者,一日,為人書訟牒,將羅織多人,端緒繳繞,猝不得分明。

欲靜坐構思,乃戒毋通客,並妻亦避居別室。

妻先與鄰子目成,家無隙所窺,伺歲余無由一近也,至是乃得間焉。

後每構思,妻則嘈雜以亂之,必叱其避出,襲為例。

鄰子乘間而來,亦襲為例,終其身不敗。

歿後歲余,妻以私孕,為怨家所訐,官鞫外遇之由,乃具吐實。

官拊幾喟然曰:此生刀筆巧矣,烏知造物更巧乎?

必不能斷之獄,不必在情理外也。

愈在情理中,乃愈不能明。

門人吳生冠賢,為安定令時,余自西域從軍還,宿其署中,聞有幼男幼一女,皆十六七歲,並呼冤於輿前。

幼男曰:此我童養之婦,父母亡,欲棄我別嫁。

幼一女曰:我故其胞妹,父母亡,欲佔我為妻。

問其姓猶能記,問其鄉里,則父母皆流丐,朝朝轉徙,已不記為何處人也。

問同丐者,則曰:是到此甫數日,即父母並亡,未知其始末,但聞其以兄妹稱,然小家童養媳與夫亦例稱兄妹,無以別也。

有老吏請曰:是事如捉風捕影,杳無實證,又不可刑求,斷離斷合,皆難保不誤,然斷離而誤,不過誤破婚姻,其失小;斷合而誤,則誤亂人倫,其失大矣。

盍斷離乎?推研再四,無可處分,竟從老吏之言。

因憶姚安公官刑部時,織造海保,方籍沒官,以三步軍守其宅。

宅凡數百間,夜深風雪,三人堅扃外戶,同就暖於邃密寢室中。

篝燈共飲,沉醉以後,偶剔燈滅,三人暗中相觸擊,因而互毆,毆至半夜,各困掊臥,至曙則一人死焉。

其二人,一曰戴符,一曰七十五,傷亦深重,幸不死耳。

鞫訊時並雲共毆致死,論抵無怨,至是夜昏黑之中,覺其扭者即相扭,覺有毆者即還毆,不知誰扭我,誰毆我,亦不知我所扭為誰,所毆為誰,其傷之重輕,與某傷為某毆,非惟二人不能知,即起死者問之,亦斷不能知也。

既一命不必二抵,任官隨意指一人,無不可者。

如必研訊為某人,即三木嚴求,亦不過妄供耳。

竟無如之何,相持月餘,會戴符病死,藉以結案。

姚安公嘗曰:此事坐罪起釁者,亦可以成獄,然考其情詞,起釁者實不知,雖鍛煉而求,更不如隨意指也。

迄今反覆追思,究不得一推鞫法,刑官豈易為哉。

文安王岳芳言,其鄉有女巫能視鬼,嘗至一宦家,私語其僕婦曰:某娘子床 前一女鬼,著慘綠衫,血漬胸臆,頸垂斷而不殊,反折其首,倒懸於背後,狀甚可怖,殆將病乎。

俄而寒熱大作,僕婦以女巫言告,具楮錢酒食送之,頃刻而痊。

余嘗謂風寒暑暍,皆可作疾,何必定有鬼為祟。

一女巫曰:風寒暑暍之疾,其起也以漸而覺,其愈也以漸而滅,鬼病則陡然而劇,陡然而止,以此為別。

歷歷不失也。

此言似亦有理。

陳石閭言,有舊家子偕數客觀劇九如樓,飲方酣,見一客中惡仆地,方扶掖灌救,突起坐,張目直視,先拊膺痛哭,責其子之冶遊,次囓齒握拳,數諸客之誘引,詞色俱厲,勢若欲相搏噬。

其子識是父聲語,蒲伏戰慄,殆無人色。

諸客皆瑟縮潛遁,有踉蹌失足破額者,四坐莫不太息。

此雍正甲寅事,石閭曾目擊之,但不肯道其姓名耳。

先師阿文勤公曰:人家不通賓客,則子弟不親士大夫,所見惟嫗婢僮一奴一,有何好樣。

人家賓客太廣,必有一婬一朋匪友,參雜其間,狎暱濡染,貽子弟無窮之害。

數十年來,歷歷驗所見聞,知公言真藥石也。

五軍塞王生言,有田父夜守棗林,見林外似有人影,疑為盜,密伺之,俄一人自東來問,汝立此有何事。

其人曰:吾就木時,某在旁竊有幸詞,銜之二十餘年矣。

今渠亦被攝,吾在此待其縲絏過也。

怨毒之於人,甚矣哉。

甲與乙有隙,甲婦弗知也。

甲死,婦議嫁,乙厚幣娶焉。

三朝後,共往謁兄嫂,歸而迂道至甲墓,對諸耕者饁者拍婦肩呼曰:某甲識汝婦否耶?婦恚,欲觸樹,眾方牽挽,忽旋飆颯然,塵沙瞇目,則夫婦已並似失魂矣。

扶回後,倏迷倏醒,竟終身不瘥。

外祖家老僕張才,其至戚也,親目睹之。

夫以直報怨,聖人弗禁。

然已甚,則聖人所不為。

素問曰:亢則害家。

語曰:滿則覆。

乙亢極滿極矣,其及也固宜。

僧所誦焰口經,詞頗俚,然聞其召魂施食諸梵咒,則實佛所傳。

余在烏魯木齊,偶與同人論是事,或然或否,印房官一奴一白六,故劇盜遣戍者也,卒然曰:是不誣也,曩遇一大家放焰口,欲伺其匆擾取事,乃無隙可乘,伏臥高樓簷角上,俯見搖鈴誦咒時,有黑影無數,高可二三尺,或逾垣入,或由竇入,往來搖漾,凡無人處皆滿。

迨撒米時,倏聚倏散,倏前倏後,如環繞攘奪,並仰接俯拾之態,並彷彿依稀,其色如輕煙,其狀略似人形,但不辨五官四體耳。

然則鬼猶求食,不信有之乎?

後漢敦煌太守裴岑破呼衍王碑,在巴裡坤海子上關帝祠中。

屯軍耕墾,得之土中也。

其事不見後漢書,然文句古奧,字畫渾樸,斷非後人所依托,以僻在西域,無人摹石刻,鋒稜猶完整。

乾隆庚寅游擊劉存仁--此是其字,其名偶忘之矣。

武進人也,摹刻一木本,灑火藥於上,燒為斑駁,絕似古碑。

二本並傳於世,賞鑒家率以舊石本為新,新木本為舊,與之辯,傲然弗信也。

以同時之物,有目睹之人,而真偽顛倒尚如此,況以千百年外哉!易之象數,詩之小序,春秋之三傳,或親見聖人,或去古未遠,經師授受,端緒分明。

宋儒曰:漢前人皆不知,吾以理知之也,其類此也。

康熙十四年,西洋貢獅,館閣前輩多有賦詠。

相傳不久即逸去,其行如風,巳刻絕鎖,午刻即出嘉峪關,此齊東語也。

聖祖南巡,由衛河迴鑾,尚以船載此獅。

先外祖母曹太夫人,曾於度帆樓窗隙窺之,其身如黃犬,尾如虎而稍長,面圓如人,不似他獸之狹削,系船頭將軍柱上,縛一豕飼之,在岸猶號叫,近船即噤不出聲。

及置獅前,獅俯首一嗅,已怖而死。

臨解纜時,忽一震吼,聲如無數銅鉦陡然合擊,外祖家廄馬十餘,隔垣聞之,皆戰慄伏櫪下,船去移時,尚不敢動,信其為百獸王矣。

獅初至時,吏部侍郎阿公禮稗畫,為當代顧陸,曾盞筆對寫一圖,筆意一精一妙,舊藏博晰齋前輩家,阿公手贈其祖者也。

後售於余,嘗乞一賞鑒家題籤,阿公原未署名,以元代曾有獻獅事,遂題曰元人獅子真形圖。

晰齋曰:少宰丹青,原不在元人下,此賞鑒未為謬也。

乾隆庚辰,戈芥舟前輩扶乩,其仙自稱唐一人張紫鸞,將訪劉長卿於瀛洲島,偕游天姥。

或叩以事,書一詩曰:身從異域來,時見瀛洲島,日落晚風涼,一雁入雲杳。

隱示鴻冥物外,不預人世之是非也。

芥舟與論詩,即欣然酬答,以所游名勝破石崖,天姥峰,廬山聯句三篇而去。

芥舟時修獻縣志,因附錄志末。

其破石崖一篇,前為五言律詩,八韻對偶,聲韻俱諧。

第九韻以下,忽作鮑參軍行路難,李太白蜀道難體,唐三百年詩人無此體裁,殊不入格。

其以東冬庚青四韻通押,仿昌黎此日足可惜詩,以穿鼻聲七韻為一部例,又似稍讀古書者。

蓋略涉文翰之鬼,偽托唐一人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