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霍丈易書,在葵蘇圖軍台時,有老婦解此術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

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

蒙古以羊骨卜,燒而觀其坼兆,猶蠻峒雞卜也。

霍丈易書,在葵蘇圖軍台時,有老婦解此術,使卜歸期,婦側睨良久曰:馬未鞍,人未冠,是不行也,然鞍與冠皆已具,行有兆矣。

越數月,又使卜,婦一視即拜,曰:馬已鞍,人已冠矣,公不久其歸乎?既而果賜環。

又大學士一溫一 公言,曩征烏什,俘回部十餘人,禁地窖中,一日指口訴饑,投以杏,眾分食訖,一年老者握其核,喃喃密祝擲於地上,觀其縱橫奇偶,忽失聲哭,其一黨一 環視,亦皆哭。

既而駢誅之牒至。

疑其法如火珠林錢卜也,是與蓍龜雖不同,然以骨取象者龜之變,以物取數者蓍之變,其藉人精神,以有靈理則一耳。

康熙癸已秋,宋村廠佃戶周甲,不勝其婦之捶楚,夜伺婦寢,逃匿破廟,將待曉,介鄰里乞憐。

婦覺之,追跡至廟,對神像數其罪,叱使伏受鞭,廟故有狐,鞭甫十餘,方哀呼,群狐合噪而出曰:世乃有此不平事!齊奪甲置牆隅,執其婦,褫無寸縷,即以其鞭鞭之,至流血未釋,突狐婦又合噪而出,曰:男子但解護男子,渠背妻私匿某家女,不應死耶?亦奪其婦置牆隅,而相率執甲。

群狐格鬥爭救,喧哄良久,守田者疑為劫盜,大呼嗚銃為聲援,狐乃各散。

婦已委頓,甲竭蹶負以歸。

王得庵先生時設帳於是,見婦在途中猶喃喃罵也。

先生嘗曰:快哉諸狐,可謂禮失而求野,狐婦乃惡傷其類,又別執一理,操同室之戈,蓋門戶分而朋一黨一 起,朋一黨一 盛而公論淆,眃眅紛紜,是非蜂起,其相軋也久矣。

張鉉耳先生家,一夕覓一婢不見,意其逋逃,次日乃醉臥宅後積薪下,空房鎖閉,不知其何從入也。

沃發漬面,至午乃蘇。

言昨晚聞後院嬉笑聲,稔知狐魅,習慣不懼,竊從門隙窺之,見酒炙羅列,數少年方聚飲,俄為所覺,遽躍起擁我逾牆入,恍惚間如睡如夢,噤不能言,遂被逼入坐,陳釀醇濃,加以苛罰,遂至沉酣,不記幾時眠,亦不知其幾時去也。

鉉耳先生素剛正,自往數之曰:相處多年,除日日取柴外兩無干犯,何突然越禮,以良家婢子,作娼女侑觴?子弟猖狂,父兄安在,為家長者,寧不愧乎!至夜半窗外語曰:兒輩冶蕩,業已笞之,然其間有一線乞原者,此婢先探手入門,作謔詞乞肉,非出強牽。

且其月下花前,采蘭贈芍,閱人非一,碎璧多年,故兒輩敢通款曲。

不然則某婢某婢,色豈不佳,何終不敢犯乎?防範之疏,僕與先生似當兩分其過,惟俯察之。

先生曰:君既笞兒,此婢吾亦當痛笞。

狐哂曰:過砮梅之年,而不為之擇配偶,郁而橫決,罪豈獨在此婢乎?先生默然。

次日呼媒媼至,凡年長數婢盡嫁之。

邱縣丞天錦言,西商有杜奎者,不知其鄉貫,其語似澤潞人也,剛勁有膽,不畏鬼神。

空宅荒祠,所至恆眠被獨宿,亦無所見聞。

偶行經六盤山麓,日已曛黑,遂投止廢堡破屋,荒煙蔓草,四無人蹤,度萬萬無寇盜,解裝絆馬,拾枯枝磠火御寒,竟展衾安臥。

方欲睡間,聞有哭聲,諦聽之,似在屋後,似出地下。

時硍研方然,室明如晝,因側眠,握刀以待之。

俄聲漸近,已在窗外黑處嗚嗚不已,然終不露形。

杜叱問曰:平生未曾見爾輩是何鬼物,可出面言。

暗中有應者曰:身是女子,裸無寸縷,愧難相見,如不見棄,許入被中,則有物蔽形,可以對語。

杜知其欲相媚惑,亦不懼之,微曬曰:欲入即入。

一陰一風颯然,已一好女共枕矣。

羞容靦碘,掩面泣曰:一語才通,遽相偎倚,人雖冶蕩,何至於斯,緣有苦情,迫於陳訴,雖嫌造次,勿訝一婬一奔。

此堡故群盜所居,妾偶獨行,為其所劫,盡褫衣裳簪珥,縛棄澗中,夏浸寒泉,冬埋積雪,沉一陰一冱凍,萬苦難名,後惡一黨一 伏誅,廢為墟莽,無人可告,茹痛至今。

幸空谷足音,得見君子,機緣難再,千載一時,故忍恥相投,不辭自獻,擬以一宵之愛,乞市薄玟,移骨平原。

庶地氣少一溫一 ,得安營魄,倘更作佛事,超拔轉輪,則再造之恩,誓世世長執巾櫛。

語訖拭淚,縱體入懷。

杜慨然曰:本謂爾為妖,乃沉冤如是,吾雖耽花柳,然乘人窘急,挾制求歡,則落落丈夫義不出此。

汝既畏冷,無妨就我取一溫一 ,如講幽期,則不如徑去。

女伏枕叩額,亦不再言。

杜擁之酣眠,帖然就抱,天曉已失所在。

乃留數日,為營葬營齋。

越數載歸里,有鄰家小女,見杜輒戀戀相隨,後老而無子,求為側室。

父母不肯,女自請相從,竟得一男。

知其事者,皆疑為此鬼後身也。

宋書符瑞志曰:珊瑚鉤,王者恭信則見,然不言其形狀。

蓋自然之寶也。

杜工部詩曰:飄飄青瑣郎,文采珊瑚鉤,似即指此。

蕭銓詩曰:珠簾半上珊瑚鉤,則以珊瑚為鉤耳。

余見故大學士楊公一帶鉤,長約四寸餘,圍約一寸六七分,其鉤就倒垂椏杈,截去附枝,作一螭頭。

其系緞環柱,亦就一橫出之癭瘤,作一芝草,其干天然彎曲,脈理分明,無一毫斧鑿跡。

色跡純作櫻桃紅,殆為奇絕。

其掛鉤之環,則以一交一 柯連理之枝,去其外歧,而存其周圍相屬者,亦似天成。

然珊瑚連理者多,佩環似此者亦多,不為異也。

雲以千四百金,得諸洋舶。

此在壬午癸未間,其時珊瑚易致價,尚未昂雲。

又余在烏魯木齊時,見故大學士一溫一 公有玉一片,如掌大,可作臂閣,質理瑩白,面有紅斑四點,皆大如指頂,鮮活如花片,非血浸,非油煉,非琥珀燙,深入腠理,而暈腳四散,漸遠漸淡,以至於無,蓋天成也。

公恆以自隨。

木果木之戰,公理輪縶馬,慷慨捐身,此物想流落蠻煙瘴雨間矣。

又嘗見賈人持一玉簪,長五寸餘,圓如畫筆之管,上半純白,下半瑩澈如琥珀,為目所未睹。

有酬以九百金者,堅不肯售,余終疑為藥煉也。

五十年前,見董文恪公一玉蟹,質不甚巨,而純白無點瑕,獨視之亦常玉,以他白玉相比,則非隱青,即隱黃隱赭,無一正白者,乃知其可貴。

頃與柘林司農話及,司農曰:公在日偶值匱乏,以六百金轉售之矣。

益都有書生,才氣飆發,頗為雋上。

一日,晚涼散步,與村女目成,密遣僕婦通詞,約某夕虛掩後門待。

生潛蹤匿影,方暗中捫壁竊行,突火光一掣,朗若月明,見一厲鬼當戶立,狼狽奔回,幾失魂魄。

次日至塾,塾師忽端坐大言曰:吾辛苦積得小一陰一騭,當有一孫登第,何逾牆鑽穴,自敗成功?幸我變形阻之,未至削籍,然亦殿兩舉矣。

爾受人瓶脯,教人子弟,何無約束至此耶?自批其頰十餘,昏然仆地。

方灌治間,宅內僕婦亦自批其頰曰:爾我家三世一奴一,豈朝秦暮楚者耶?幼主妄行,當勸戒,不從則當告主人,乃獻媚希賞,幾誤其終身,豈非負心耶?後再不悛,且褫爾魄。

語訖亦昏僕。

並久之乃蘇。

門人李南澗曾親見之。

蓋祖父之積累如是其難,子孫之敗壞如是其易也。

祖父之於子孫如是,其死尚不忘也,人可不深長思乎?然南澗言,此生終身不第,硓頷以終。

殆流蕩不返,其祖亦無如何歟?抑或附形於塾師,附形於僕婦,而不附形於其孫,亦不附形於其子,猶有溺愛者存,故終不知懲歟?

狐魅人之所畏也。

裡有羅生者,讀小說雜記,稔聞狐女之姣麗,恨不一遇。

近郊古塚,人云有狐,又雲時或有人與狎暱,乃指其窟穴,具贄幣牲醴,投書求婚姻。

且雲或香閨嬌女,並已乘龍;或鄙棄樗材,不堪倚玉,則乞賜一艷婢,用充貴媵。

銜感亦均,再拜置之而返。

數日寂然。

一夕獨坐凝思,忽有好女出燈下,嫣然笑曰:主人感君盛意,卜今吉日,遣小婢三秀來充下陳,幸見收錄。

因叩謁如禮。

凝眸側立,妖媚橫生,生大欣慰,即於是夜定情,自以為綵鸞甲帳,不是過也。

婢善隱形,人不能見,雖遠行別宿,亦復相隨。

益愜生所願,惟性饕餮,家中食物多被竊食,物不足則盜衣裳器具,鬻錢以買,亦不知誰為料理。

意有徒一黨一 同來也。

以是稍譙責之,然媚態柔情,搖魂動魄,低眉一盼,亦復回嗔。

又冶蕩殊常,蠱惑萬狀,卜夜卜晝,靡有已時。

尚皁皁不足,以是家為之凋,體亦為之敝,久而疲於奔命,怨詈時聞,漸起釁端,遂成仇隙,呼朋引類,妖祟大興,日不聊生。

延正一真一人劾治,婢現形抗辯曰:始緣祈請,本異私奔,繼奉主命,不為苟合,手扎具存,非無故為魅也;至於盜竊一婬一佚,狐之本性,振古如是,彼豈不知,既以耽色之故,舍人而求狐,乃又責狐以人理,毋乃谼歟?即以人理而論,圖聲色之娛者,不能惜畜養之費,既充妾媵,即當仰食於主人,所給不敷,即不免私有所取。

家庭之內,似此者多,較攘竊他人,終為有間;若夫閨房燕暱,何所不有,聖人制禮,亦不能立以程限,帝王定律,亦不能設以科條,在嫡配尚屬常情,在姬侍又其本分。

錄以為罪,竊有未甘。

真一人曰:鳩眾肆擾,又何理乎?曰:嫁女與人,意圖求取,不滿所欲,聚一黨一 喧哄者,不知凡幾,未聞有人科其罪,乃科罪於狐歟?真一人癱思良久,顧羅生笑曰:君所謂求仁得仁,亦復何怨?老夫耄矣,不能驅役鬼神,預人家兒女事。

後羅生家貧如洗,竟以瘵終。

從侄秀山言,一奴一子吳士俊嘗與人鬥,不勝,恚而求自盡,欲於村外覓僻地。

甫出柵,即有二鬼邀之,一鬼言投井佳,一鬼言自縊更佳,左右牽制,莫知所適。

俄有舊識丁文奎者從北來,揮拳擊二鬼遁去,而自送士俊歸。

士俊惘惘如夢醒,自盡之心頓息,文奎亦先以縊死者,蓋二人同役於叔父栗甫公家,文奎歿後,其母嬰疾困臥,士俊嘗助以錢五百,故以是報之。

此余家近歲事,與新齊諧所記針工遇鬼略相似,信鑿然有之。

而文奎之求代而來,報恩而去,尤足以激薄俗矣。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