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一日夜歸,僮婢已睡,室內暗無燈火,入視闃然,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

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

魚門又言,游士某,在廣陵納一妾,頗嫻文墨,意甚相得,時於閨中倡和。

一日夜歸,僮婢已睡,室內暗無燈火,入視闃然,惟案上一札曰:妾本狐女,僻處山林,以夙負應償,從君半載,今業緣已盡,不敢淹留,本擬簠住待君,以展永別之意,恐兩相淒戀,彌難為懷,是以茹痛竟行,不敢再面,臨風回首,百結柔腸,或以此一念,三生石上,再種後緣,亦未可知耳。

諸惟自愛,勿以一女子之故,至損清神。

則妾雖去,而心稍慰矣。

某得書悲感,以示朋舊,鹹相瞦歎。

以典籍嘗有此事,勿致疑也。

後月餘,妾與所歡北上,舟行被盜,鳴官待捕,稽留淮上者數月,其事乃露。

蓋其母重鬻於人,偽以狐女自脫也。

周書昌曰:是真狐女,何偽之雲。

吾恐誌異諸書所載,始遇仙姬,久而捨去者,其中或不無此類也乎?

余在翰林日,侍讀索公爾遜,同齋戒於待詔廳--廳舊有何義門書衡山舊署一匾,又聯句一對,今聯句尚存,扁則久亡矣。

索公言前征霍集占時,奉參贊大臣檄調,中途逢大雪,車仗不能至,僅一行帳隨,姑支以憩,苦無枕,覓得三四死人首,主僕枕之,夜中並蠕蠕掀動,叱之乃止。

余謂此非有鬼,亦非因叱而止也。

當斷首時,生氣未盡,為嚴寒所束,郁伏於中,得人氣一溫一 蒸,凍解而氣得外發,故能自動。

已動則氣散,故不再動矣。

凡物生性未盡者,以火炙之皆動,是其理也。

索公曰:從古戰場,不聞逢鬼,吾心惡之,謂吾命衰也。

今日乃釋此疑。

崔莊多棗,動輒成林。

俗謂之棗行。

余小時聞有婦女數人,出挑菜過樹下,有小兒坐樹杪,摘紅熟者擲地下,眾競拾取,小兒急呼曰:吾自喜週二姐嬌媚,摘此與食,爾輩黑鬼,何得奪也。

眾怒詈。

二姐惡其輕薄,亦怒詈,拾塊擊之。

小兒躍過別枝,如飛鳥穿林去,忽悟村中無此小兒,必妖魔也。

姚安公曰:賴週二姐一詈一擊,否則必為所媚矣。

凡妖魅媚人,皆自招致,蘇東坡范增論曰: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

有選人在橫街夜飲,步月而歸,其寓在珠市口,因從香廠取捷徑,一小一奴一持燭籠行中路,踣而滅。

望一家燈未息,往乞火,有婦應門,邀入茗飲。

心知為青一樓 ,姑以遣興,然婦羞澀低眉,意色慘沮,欲出又牽袂固留,試調之,亦宛轉相就,適攜數金,即以贈之。

婦謝不受,但祈曰:如念今宵愛,有長隨某住某處,渠久閒居,妻亡子女幼,不免饑寒,君肯攜之赴任,則九泉感德矣。

選人戲問卿可相隨否,泫然曰:妾實非人,即某妻也,為某不能贍子女,故冒恥相求耳。

選人悚然而出,回視乃一新塚也。

後感其意,竟攜此人及子女去。

求一長隨,至鬼亦薦枕。

長隨之多財,不知財自何來,其蠹官而病民可知矣。

牛犢馬駒,或生麟角,蛟龍之所合,非真麟也。

婦女露寢為所合者亦有之。

惟外舅馬氏家一佃戶,年近六旬,獨行遇雨,雷電晦冥,有龍爪按其笠,以為當受天誅,悸而踣,覺龍碎裂其瞯,以為褫衣而後施刑也。

不意龍捩轉其背,據地一婬一之,稍轉側縮避,輒怒吼磨牙其頂,懼為吞噬,伏不敢動,移一二刻,始霹靂一聲去。

呻吟塍上,腥涎滿身,幸其子持蓑來迎,乃負以返。

初尚諱匿,既而創甚,求醫藥,始道其實。

耘苗之候,饁婦眾矣,乃狎一男子;牧豎亦眾矣,乃狎一衰翁,此亦不可以理解者。

王方湖言,蒙一陰一劉生,嘗宿其中表家,偶言家有怪物,出沒不恆,亦不知其潛何所,但暗中遇之,輒觸人倒,覺其身堅如鐵石。

劉故喜獵,恆以鳥銃隨,曰:若然,當攜此自防也。

書齋凡三楹,就其東室寢,方對燈獨坐,見西室一物向門立,五官四體一一似人,而目去眉約二寸,口去鼻僅分許,部位乃無一似人,劉生舉銃擬之,即卻避,俄手掩一扉,出半面外窺,作欲出不出狀。

才一舉銃,則又藏。

似懼出而人襲其後者。

劉生亦懼怪襲其後,不敢先出也,如是數回,忽露全面,向劉生搖手吐舌,忽發銃一擊,則鉛丸中扉上,怪已沖煙去矣。

蓋誘人發銃,使一發不中,不及再發,即乘機遁也。

兩敵相持,先動者敗,此之謂乎?使忍而不發,遲至天曉,此怪既不能透壁穿窗,勢必由戶出,則必中銃,不出則不能不現形矣。

然自此知其畏銃,後伏銃窗欞,伺出擊之,即然仆地,如簷瓦墮裂聲,視之乃破甕一片,兒童就近沿無瞱處,戲筆畫作人面,筆墨拙澀,隨意塗抹其狀,一如劉生所見雲。

有富室子病危,絕而復甦,謂家人曰:吾魂至冥司矣,吾嘗捐金活二命,又嘗強奪某女也,今活命者在冥司具狀保,而女之父亦訴牒喧辯,尚未決,吾且歸也。

越二日,又絕而復甦曰:吾不濟矣,冥吏謂奪女大惡,活命大善,可相抵,冥王謂活人之命,而復奪其女,許抵可也,今所奪者此人之女,而所活者彼人之命,彼人活命之德,報此人奪女之仇,以何解之乎?既善業本重,未可全銷,莫若冥司不刑賞,注來生恩自報恩,怨自報怨可也。

語訖而絕,歐羅巴書不取釋氏輪迴之說,而取其天堂地獄,亦謂善惡不相抵,是絕惡人為善之路也。

大抵善惡可抵,而恩怨不可抵,所謂冤家債主,須得本人是也。

尋常善惡可抵,大善大惡不可抵,曹操贖蔡文姬,不得不謂之義舉,豈足抵篡弒之罪乎?曹操雖未篡,然以周文王自比,其志則篡也。

特畏公議耳。

至未來生中,人未必相遇,事未必相值,故因緣湊合者,或在於數世之後耳。

宋村廠--從弟東白莊名,土人省語,呼廠裡。

倉中舊有狐,余家未析箸時,姚安公從王德庵先生讀書是莊,僕隸夜入倉院,多被瓦擊,而不見其形,惟先生得納涼其中,不遭擾戲。

然時見男女往來,且木榻籐枕,俱無纖塵,若時拂拭者。

一日暗中見一人循牆走,似是一翁,呼問之曰:吾聞狐不近正人,吾其不正乎?翁拱手對曰:凡興妖作祟之狐,則不敢近正人,若讀書知禮之狐,則樂近正人,先生君子也,故雖少一婦 稚女,亦不相避,信先生無邪心也。

先生何反自疑耶?先生曰:雖然,幽明異路,終不相宜,相接請勿見形,可乎?翁磬折曰:諾。

自是不復睹矣。

沈瑞彰寓高廟讀書,夏夜就文昌閣廊下睡,人靜後,聞閣上語曰:吾曹亦無用錢處,爾積多金,何也。

一人答曰:欲以此金鑄銅佛,送西山潭柘寺供養,冀仰托福佑,早得解形。

一人作啐聲曰:咄咄大錯,佈施須己財,佛豈不問汝來處,受汝盜來金耶?再聽之寂矣,善哉,野狐檀越雲集之時,倘聞此語,應如霹靂聲也。

瑞彰又言,嘗偕數友游西山,至林巒深處,風日暄妍,泉石清曠,雜樹新綠,野花半開,眺賞間,聞木杪誦書聲。

仰視無人,因揖而遙呼曰:在此朗吟,定為仙侶,叨同儒業,可請下一談乎?誦聲忽止,俄琅琅又在隔溪。

有欲覓路追尋者,瑞彰曰:世外之人,趁此良辰,尚耽研典籍,我輩身列黌宮,乃在此攜酒瞨看游女,其鄙而不顧,宜矣。

何必多此跋涉乎?眾乃止。

滄州有一遊方尼,即前為某夫人解說因緣者也。

不許婦女至其寺,而肯至人家,雖小家以粗糲為供,亦欣然往,不勸婦女佈施,惟勸之存善心,作善事。

外祖雪峰張公家一范姓僕婦,施布一匹,尼合掌謝訖,置几上,片刻仍舉付此婦曰:檀越功德,佛已鑒照矣,既蒙見施,布即我布,今已九月,頃見尊姑猶單衫,謹以奉贈,為尊姑制一瞙衣,可乎?僕婦踧踖無一詞,惟面瞫汗下。

姚安公曰:此尼乃深得佛心,惜閨閣多傳其軼事,竟無人能舉其名。

先太夫人乳母廖媼言,四月二十八日,滄州社會也,婦女進香者如雲,有少年於日暮時,見城外一牛車向東去,載二女皆妙麗,不類村妝,疑為大家內眷,又不應無一婢媼,且不應坐露車,正疑思間,一女遺紅帕於地,其中似裹數百錢,女及御者皆不顧,少年素樸願,恐或追覓為累,亦未敢拾,歸以告母,譙訶其癡,越半載,鄰村少年為二狐所媚,病瘵死。

有知其始末者,曰:正以拾帕索帕,兩相調謔媾合也。

母聞之,憬然悟曰:吾乃知癡是不癡,不癡是癡。

有納其一奴一女為媵者,一奴一勿願,然無如何也。

其人故隸旗籍,亦自有主,媵後生一女,年十四五,主聞其姝麗,亦納為媵。

心勿願,亦無可如何也。

喟然曰:不生此女,無此事也。

其妻曰:不納某女,自不生此女矣。

乃爽然自失。

又親串中有一女,日構其嫂,使受譙責不聊生。

及出嫁,亦為小姑所構,日受譙責如其嫂,歸而對嫂揮涕曰:今乃知婦難為也。

天道好還,豈不信哉。

又一少年喜窺婦女,窗罅簾隙,百計潛伺。

一日醉而寢,或戲以膏藥糊其目,醒覺腫痛不可忍,急揭去,眉及睫毛並拔盡,且所糊即所蓄媚藥,性至酷烈,目受其薰灼,竟以漸盲。

又一友好傾軋,往來播弄,能使膠漆成冰炭,一夜 酒渴,飲冷茶,中先墮一蠍,陡螫其舌,潰為瘡,雖不致命,然舌短而拗戾,語言不復便捷矣。

此亦若或使之,非偶然也。

先師陳文勤公言,有一同鄉,不欲著其名平生,亦無大過惡,惟事事欲利歸於己,害歸於人,是其本志耳。

一歲北上公車,與數友投逆旅,雨暴作,屋盡漏,初覺漏時,惟北壁數尺無漬痕,此人忽稱感寒,就是榻蒙被取汗,眾知其詐病,而無詞以移之也。

雨彌甚,眾坐屋內如露宿,而此人獨酣臥,俄北壁頹圮,眾未睡皆急奔出,此人正壓其下,額破血流,一足一臂並折傷,竟舁而歸。

此足為有機心者戒矣。

因憶一奴一子於祿,性至狡,從余往烏魯木齊,一日早發,一陰一雨四合,度天欲雨,乃盡置其衣裝於車箱,以余衣裝覆其上,行十餘里,天竟放晴,而車陷於淖,水從下入,反盡濡焉,其事亦與此類。

信巧者造物之所忌也。

沈淑孫,吳縣人,御史芝光先生孫女也。

父兄早死,鞠於祖母,祖母楊文叔先生妹也,諱芬,字瑤季,工詩文,畫花卉尤一精一,故淑孫亦一習一 詞翰,善渲染。

幼許余侄汝備,未嫁而卒。

病革時,先太夫人往視之,沈夫人泣呼曰:招孫--其小字也,爾祖姑來矣,可以相認也。

時已沉迷,獨張目視,淚承睫,舉手攀太夫人釧,解而與之,親為貫於臂,微笑而冥。

始悟其意,欲以紀氏物斂也。

初病時,自知不起,畫一卷,緘封甚固,恆置枕函邊,問之不答,至是亦悟其留與太夫人。

發之,乃雨蘭一幅,上題曰:獨坐寫幽蘭,圖成只自看,憐渠空谷裡,風雨不勝寒。

蓋其家庭之間有難言者,阻滯嫁期,亦是故也。

太夫人悲之,欲買地以葬。

姚安公謂於禮不可,乃止。

後其柩附漕船歸,太夫人尚恍惚夢其泣拜雲。

王西候言,曾與客作都四夜行淮鎮西,倦而少憩,聞一鬼遙呼曰:村中賽神,大有酒食,可共往飲啖。

眾鬼曰:神筵哪可近,爾勿造次。

呼者曰:是家兄弟相爭,叔侄互軋,乖戾之氣,充塞門庭,敗征已具,神不享矣,爾輩速往,毋使他人先也。

西候素有膽,且立觀其所往,鬼漸近,樹上繫馬皆驚嘶,惟見黑氣碗碗轉繞,從他道去,不知其詣誰氏也。

夫福以德基,非可祈也,禍以惡積,非可禳也,苟能為善,雖不祭神亦助之,敗理亂常,而瞲祀以冀神祐,神其受賕乎?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