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一紙條飛落草間,俟其去遠,覓得之,上有字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

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

安中寬言,有人獨行林莽間,遇二人,似是文士吟哦而行,一人懷中落一書冊,此人拾得,字甚拙澀,波磔皆不甚具,僅可辨識其中或符錄,或藥方,或人家春聯,紛糅無緒,亦間有經書古文詩句,展閱未竟,二人遽追來奪去,倏忽不見,疑其狐魅也。

一紙條飛落草間,俟其去遠,覓得之,上有字曰:詩經於字皆音烏,易經睟字左邊無點。

余謂此借言粗材之好講文藝者也。

然能刻意於是,不愈於飲博遊冶乎?使讀書人能獎勵之,其中必有所成就,乃薄而揮之,斥而笑之,是未思聖人之待互鄉、闕一黨一 二童子也。

講學家崖岸過峻,使人甘於自暴棄,皆自沽己名,視世道人心如膜外耳。

景州寧遜公,能以琉璃舂碎調漆,堆為擘窠書,凹凸皴皺,儼若石紋,恆挾技游富貴家。

喜索人酒食,或聞燕集,必往攙末席,一日,值吳橋社會,以所作對聯匾額往售,至晚得數金,忽遇十數人邀之,曰:我輩欲君殫一月工,堆字若干分,贈親友,冀得小津潤,今先屈先生一餐,明日奉迎至某所。

寧大喜,隨入酒肆,共恣飲啖,至漏下初鼓,主人促閉戶,十數人一時不見,座上惟寧一人,無可置辯,乃傾囊償值。

懊惱而歸,不知為幻術,為狐魅也。

李露園曰:此君自宜食此報。

某公眷一孌童,性柔婉,無市井態,亦無恃一寵一 縱意,忽泣涕數日,目盡腫。

怪詰其故,慨然曰:吾日日薦枕席,殊不自覺,昨寓中某與某童狎,吾穴隙竊窺,丑難言狀,與橫陳之女迥殊,因自思吾一男子,而受污如是,悔不可追,故愧憤欲死耳。

某公譬解百方,終怏怏不釋,後竟逃去。

或曰:已改易姓名,讀書游泮矣。

梅禹金有青泥蓮花記,若此童者,亦近於青泥蓮花歟?又一奴一子張凱,初為滄州隸,後夜聞罪人暗泣聲,心動辭去,鬻身於先姚安公,年四十餘無子。

一日,其婦臨蓐,凱愀然曰:其女乎?已而果然,問何以知之,曰:我為隸時,有某控其婦與鄰人張九私,眾知其枉,而事涉曖一昧 ,無以代白也。

會官遣我拘張九,我稟曰:張九初五日以逋賦拘,初八日笞十五去矣,今不知所往,乞寬其限。

官檢征比冊,良是,怒某曰:初七日張九方押禁,何由至汝婦室乎?杖而遣之,其實別一張九,吾藉以支吾得免也。

去歲聞此婦死,昨夜夢其向我拜,知其轉生為我女也。

後此女嫁為賈人婦,凱夫婦老且病,竟賴其孝養以終。

楊椒山有羅剎成佛記。

若此一奴一者,亦近於羅剎成佛歟?

馮平宇言,有張四喜者,家貧傭作,流轉至萬全山中,遇翁嫗留治圃,愛其勤苦,以女贅之。

越數歲,翁嫗言往塞外省長女,四喜亦挈婦他適,久而漸覺其為狐,恥與異類偶,伺其獨立,潛彎弧射之,中左股。

狐女以手拔矢,一躍直至四喜前,持矢數之曰:君太負心,殊使人恨,雖然,他狐媚人,苟且野合耳,我則父母所命,以禮結婚,有夫婦之義焉。

三綱所繫,不敢仇君,君既見棄,亦不敢強住聒君。

握四喜之手,痛哭,逾數刻,乃蹶然逝。

四喜歸,越數載病死,無棺以斂,狐女忽自外哭入,拜謁姑舅,具述始末。

且曰:兒未嫁,故敢來也。

其母感之,詈四喜無良,狐女俯不語,鄰婦不平,亦助之詈。

狐女瞋視曰:父母詈兒,無不可者。

汝奈何對人之婦,詈人之夫。

振衣竟出,莫知所往。

去後,於四喜一屍一旁得白金五兩,因得成葬。

後四喜父母貧困,往往於盎中篋內,無意得錢米,蓋亦狐女所致也。

皆謂此狐非惟形化,人心亦化人矣。

或又謂狐雖知禮,不至此。

殆平宇故撰此事以愧人之不如者。

姚安公曰:平宇雖村叟,而立心篤實,平生無一字虛妄,與之談,訥訥不出口,非能造作語言者也。

盧觀察癹吉言,茌平縣有夫婦相繼死,遺一子,甫週歲,兄嫂鹹不顧恤,餓將死。

忽一少一婦 排門入,抱兒於懷,詈其兄嫂:爾弟夫婦一屍一骨未寒,汝等何忍心至此,不如以兒付我,猶可覓一生活處也。

挈兒竟出,莫知所終。

鄰里鹹目睹之,有知其事者曰:其弟在日,常暱一狐女,意或不忘舊情,來視遺孤乎?是亦張四喜婦之亞也。

烏魯木齊多狹斜,小樓深巷,方響時聞,自譙鼓初鳴,至寺鍾欲動,燈火恆熒熒也。

冶蕩者惟所欲為,官弗禁,亦弗能禁。

有寧夏布商何某,年少美風姿,資累千金,亦不甚吝,而不喜為北裡游,惟畜牝豕十餘,飼極肥,濯極潔,日閉門而沓一婬一之,豕亦相摩相倚,如暱其雄。

僕隸恆竊窺之,何弗覺也。

忽其友乘醉戲詰,乃愧而投井死,迪化廳同知木金泰曰:非我親鞫是獄,雖司馬一溫一 公以告我,我弗信也。

余作是地雜詩有曰:石破天驚事有無,後來好色勝登徒,何郎甘為風情死,才信劉郎愛媚豬。

即詠是事。

人之性癖,有至於如此者,乃知以理斷天下事,不盡其變。

即以情斷天下事,亦不盡其變也。

張一科,忘其何地人,攜妻就食塞外,傭於西商,西商暱其妻,揮金如土,不數載,資盡歸。

一科反寄食其家,妻厭薄之,詬誶使去。

一科曰:微是人無此日,負之不祥。

堅不可。

妻一日持梃逐西商,一科怒詈,妻亦反詈曰:彼非愛我,暱我色也;我亦非愛彼,利彼財也。

以財博色,色已得矣,我原無所負於彼,以色博財,財不繼矣,彼亦不能責於我。

此而不遣,留之何為。

一科益憤,竟抽刃殺之,先以百金贈西商,而後自首就獄。

又一人忘其姓名,亦攜妻出塞,妻病卒,因不能歸,且行乞,忽有西商招至肆,贈五十金。

怪其太厚,固詰其由,西商密語曰:我與爾婦最相暱,爾不知也。

爾婦垂歿,私以爾托我,我不忍負於死者,故資爾歸里。

此人怒擲於地,竟格鬥至訟庭。

二事相去不一月。

相國一溫一 公時鎮烏魯木齊,一日宴僚佐於秀野亭,座間論及,前竹山令陳題橋曰:一不以貧富易一交一 ,一不以死生負約,是雖小人,皆古道可風也。

公顰蹙曰:古道誠然,然張一科曷可風耶?後殺妻者擬抵,而讞語甚輕;贈金者擬杖,而不雲枷示。

公沉思良久,慨然曰:皆非法也,然人情之薄久矣,有司如是上,即如是可也。

嘉祥曾映華言,一夕秋月澄明,與數友散步場圃外,忽旋風滾滾,自東南來,中有十餘鬼,互相牽曳,且毆且詈,尚能辨其一二語,似爭朱陸異同也。

門戶之禍,乃下徹黃泉乎?

去去復去去,淒惻門前路,行行重行行,輾轉猶含情,含情一回首,見我窗前柳,柳北是高樓,珠簾半上鉤,昨為樓上女,簾下調鸚鵡,今為牆外人,紅淚沾羅巾,牆外與樓上,相去無十丈,雲何咫尺間,如隔千重山,悲哉兩決絕,從此終天別,別鶴空徘徊,誰念鳴聲哀,徘徊日欲晚,決意投身返,手裂湘裙裾,泣寄稿砧書,可憐帛一尺,字字血痕赤,一字一酸吟,舊愛牽人心,君如收覆水,妾罪甘鞭捶,不然死君前,終勝生棄捐,死亦無別語,願葬君家土,儻化斷腸花,猶得生君家。

右見永樂大典,題曰李芳樹刺血詩。

不著朝代,亦不詳芳樹始末,不知為所自作如竇玄妻詩,為時人代作如焦仲卿妻詩也。

世無傳本,余校勘四庫,偶見之,愛其纏一綿 悱惻,無一毫怨怒之意,殆可泣鬼神,令館吏錄出一紙,久而失去。

今於役灤一陽一,檢點舊帙,忽於小篋內得之,沈湮數百年,終見於世,豈非貞魂怨魄,一精一貫三光,有不可磨滅者乎?陸耳山副憲曰:此詩次韓蘄王孫女詩。

前彼在宋末,則芳樹必宋人,以例推之,想當然也。

舅氏安公實齋,一夕就寢,聞室外扣門聲。

問之不答,視之無所見。

越數夕,復然,又數夕,他室亦復然,如是者十餘度,亦無他故。

後村中獲一盜,自雲我曾入某家十餘次,皆以人不睡而返。

問其日皆合。

始知鬼報盜警也。

故瑞不必為祥,妖不必為災,各視乎其人。

明永樂二年,遷一江一 南大姓實畿輔,始祖椒坡公,自上元徙獻縣之景城,後子孫繁衍,析居崔莊,在景城東三里。

今土人以仕宦科第多在崔莊,故皆稱崔莊紀,舉其盛也。

而余族則自稱景城紀,不忘本也。

椒坡公故宅在景城,崔莊間,兵燹久圮,其址屬族叔楘庵家,楘庵從余受經,以乾隆丙子舉鄉試,擬築室移居於是。

先姚安公為預題一聯曰:當年始祖初遷地,此日雲孫再造家。

後室不果築,而姚安公以甲申八月棄諸孤,卜地惟是處吉。

因割他田易諸婺庵而葬焉,前聯如公自讖也。

事皆前定,豈不信哉。

侍姬沈氏,餘字之曰明睠。

其祖長洲人,流寓河間,其父因家焉。

生二女,姬其次也,神思朗徹,殊不類小家女。

常私語其姊曰:我不能為田家婦,高門華族,又必不以我為婦,庶幾其貴家媵乎?其母微聞之,竟如其志。

性慧黠,平生未嘗忤一人,初歸余時,拜見馬夫人,馬夫人曰:聞汝自願為人媵,媵亦殊不易為。

斂衽對曰:惟不願為媵,故媵難為耳,既願為媵,則媵亦何難。

故馬夫人始終愛之如嬌女,嘗語余曰:女子當以四十以前死,人猶悼惜,青裙白髮作孤雛腐鼠,吾不願也。

亦竟如其志,以辛亥四月二十五日卒,年僅三十。

初僅識字,隨余檢點圖籍,久遂粗知文義,亦能以淺語成詩。

臨終,以小照付其女,口誦一詩,請余書之曰:三十年來夢一場,遺容手付女收藏,他時話我生平事,認取姑蘇沈五娘。

泊然而逝。

方病劇時,余以侍值圓明園,宿海澱槐西老屋,一夕,恍惚兩夢之,以為結念所致耳。

既而知其是夕暈絕,移二時乃蘇,語其母曰:適夢至海澱寓所,有大聲如雷霆,因而驚醒。

余憶是夕,果壁上掛瓶繩斷墮地,始悟其生魂果至矣。

故題其遺照有曰:幾分相似幾分非,可是香魂月下歸,春一夢 無痕時一瞥,最關情處在依稀。

又曰:到死春蠶尚有絲,離魂倩女不須疑,一聲驚破梨花夢,恰記銅瓶墜地時。

即記此事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