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滄州上河涯,有某甲女,許字某乙子,兩家皆小康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

閱微草堂筆記

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

天高地遠,鬼神茫昧,似與人無預,而有時其應如響,殫人之智力,不能與爭。

滄州上河涯,有某甲女,許字某乙子,兩家皆小康,婚期在一二年內矣。

有星士過某甲家,阻雨留宿,以女命使推,星士沉思良久,曰:未攜算書,此命不能推也。

覺有異,窮詰之,始曰:據此八字,側室命也。

君家似不應至此,且聞嫁已有期,而干支無刑克,斷不再醮,此所以愈疑也。

有黠者聞此事,欲藉以牟利,說某甲曰:君家貲幾何,如以嫁女必多費,益不支矣,命既如是,不知先詭言女病,次詭言女死,市空棺速葬,而夜攜女走京師,改名姓鬻為貴家妾,則多金可坐致矣。

某甲從之,會有達官嫁女,求美媵,以二百金買之。

越月餘,泛舟送女,南行至天妃閘,闔門俱葬魚腹,獨某甲女,遇救得生,以少女無敢收養,聞於所司。

所司問其由來,女在是家未久,僅知主人之姓,而不能舉其爵裡,惟父母姓名居址,言之鑿鑿。

乃移牒至滄州,其事遂敗。

時某乙子,已與表妹結婚,無改盟理,聞某甲之得多金也,憤恚欲訟,某甲窘迫,願仍以女嫁其子。

其表妹家聞之,又欲訟,紛紜眃眅,勢且成大獄,兩家故舊戚,眾為調和。

使某甲出貲往迎女,而為某乙子之側室,其難乃平。

女還家後,某乙子已親迎,某乙以牛車載女至家,見其姑苦辯非己意。

姑曰:既非爾意,鬻爾時何不言有夫?女無詞以應,引使拜嫡,女稍碢趄,姑曰:爾賣為媵時,亦不拜耶?又無詞以應,遂拜如禮。

姑終身以一奴一畜之。

此雍正末年事。

先祖母張太夫人時避暑水明樓,知之最悉,嘗語侍婢曰:其父不過欲多金,其女不過欲富貴,故生是謀耳。

烏知非徒無益,反失所本有哉。

汝輩視此,可消諸妄念矣。

先四叔母李安人,有婢曰文鸞,最憐愛之,會余寄書覓侍女,叔母於諸侄中最喜余,擬以文鸞贈,私問文鸞,亦殊不拒。

叔母為製衣裳簪珥,已戒日詣車,有妒之者,嗾其父多所要求,事遂沮格,文鸞竟鬱鬱發病死。

余不知也,數年後稍稍聞之,亦如雁過長空,影沉秋水矣。

今歲五月,將扈從啟行,摒擋小倦,坐而假寐,忽夢一女翩然來,初不相識,驚問為誰,凝立無語,余亦遽醒,莫喻其故也。

及家人會食,余偶道之,第三子婦,余甥女也,幼在外家與文鸞嬉戲,又稔知其繼恨事,瞿然曰:其文鸞也耶?因具道其容貌形體,與夢中所見合,是耶非耶?何二十年來,久置度外,忽無因而入夢也。

詢其葬處,擬將來為樹片石,皆曰丘隴已平,久埋沉於荒榛蔓草,不可識矣。

姑錄於此,以慰黃泉。

憶乾隆辛卯九月,余題秋海棠詩曰:憔悴幽花劇可憐,斜一陽一院落晚秋天,詞人老大風情減,猶對殘紅一悵然。

宛似為斯人照也。

宗室敬亭先生,英郡王五世孫也,著四松堂集五卷,中有拙鵲亭記曰:鵲巢鳩居,謂鵲巧而鳩拙也,小園之鵲,乃十百其侶,惟林是棲。

窺其意,非故厭乎巢居,亦非畏鳩奪之也。

蓋其性拙,視鳩為甚,殆不善於為巢者,故雨雪霜霰,毛羽碤碦,而朝一陽一一暄,乃復群噪於木梢,其音怡然,似不以露棲為苦,且飛不高翥,去不遠引,惟飲啄於園之左右,或時入主人之堂,值主人食棄其餘,便就而置其喙,主人之客來亦不驚起,若視客與主人,皆無機心者然。

辛丑初冬,作一亭於堂之北,凍林四合,鵲環而棲之,因名曰拙鵲亭。

夫鳩拙宜也,鵲何拙,然不拙不足為吾園之鵲也。

案此記借鵲寓意其事,近在目前,定非虛構,是亦異聞也。

先生之弟倉場侍郎宜公,刻先生集竟,余為校仇,因掇而錄之,以資談柄。

瘍醫殷贊庵,自深州病家歸,主人遣楊姓僕送之,楊素暴戾,眾名之曰橫虎,沿途尋釁,無一日不與人競也,一日,昏夜至一村,旅舍皆滿,乃投一寺,僧曰:惟佛殿後空屋三楹,然有物為祟,不敢欺也。

楊怒曰:何物敢祟楊橫虎,正欲尋之耳。

促僧掃榻,共贊庵寢。

贊庵心怯,近壁眠,橫虎臥於外,明燭以待。

人定後果有聲嗚嗚自外入,乃一麗婦也,漸逼近榻,楊突起擁抱之,即與接唇狎戲,婦忽現縊鬼形,惡狀可畏,贊庵戰慄,齒相擊,楊徐笑曰:汝貌雖可憎,下體當不異人,且一行樂耳。

左手攬其背,右手遽褪其瞯,將按置榻上,鬼大號逃去。

楊追呼之,竟不返矣。

遂安寢至曉,臨行語寺僧曰:此屋大有佳處,吾某日還,當再宿,勿留他客也。

贊庵嘗以語滄州王友三曰:世乃有逼姦縊鬼者,橫虎之名,定非虛得。

科場為國家取人材,非為試官取門生也,後以諸房額數有定,而分卷之。

美惡則無定,於是有撥房之例。

雍正癸丑會試,楊丈農先房--楊丈諱椿,先姚安公之同年,撥入者十之七,楊丈不以介意,曰:諸卷實勝我房卷,不敢心存畛域,使黑白倒置也。

此聞之座師介野園先生,先生即撥入楊丈房者也。

乾隆壬戌會試,諸襄七前輩不受撥,一房僅中七卷,總裁亦聽之。

聞靜儒前輩本房第一,為第二十名,王銘錫竟無魁選,任釣台前輩乃一房兩魁。

戊辰會試,朱石君前輩,為湯藥罔前輩之房首,實從金雨叔前輩房撥入,是雨叔亦一房兩魁矣。

當時均為有異詞,所刻同門卷,余皆嘗親見也。

庚辰會試,錢籜石前輩以藍筆畫牡丹,遍贈同事,遂遞相題詠,時顧晴沙員外撥出卷最多,朱石君撥入卷最多,余題晴沙畫曰:深澆春水細培沙,養出人間富貴花,好似艷一陽一三四月,餘香風送到鄰家。

邊秋崖前輩和餘韻曰:一番好雨淨塵沙,春一色 全歸上苑花,此是沉香亭畔種,莫教移到野人家。

又題石君畫曰:乞得仙園花幾莖,嫣紅奼紫不知名,何須問是誰家種,到手相看便有情。

石君自和之曰:春風春雨剩枯莖,傾國何曾一問名,心似維摩老居士,天花來去不關情。

張鏡壑前輩繼和曰:墨搗青泥硯碩沙,濃藍寫出洛一陽一花,雲何不著胭脂染,擬把因緣問畫家,黛為花片翠為莖,歐譜知居第幾名,卻怪玉盤承露冷,香山居士太關情。

蓋皆多年密友,脫略形骸,互以虐謔為笑樂,初無成見於其聞也。

蔣文恪公時為總裁,見之曰:諸君子跌宕風一流 ,自是佳話,然古人嫌隙,多起於俳諧,不如並此無之,更全一交一 之道耳。

皆深佩其言,蓋老成之所見遠矣。

錄之以志少年綺語之過,後來英俊慎勿效焉。

科場填榜完時,必卷而橫置於案,總裁主考,具朝服九拜,然後捧出,堂吏謂之拜榜。

此誤也,以公事論,一榜皆舉子,試官何以拜舉子;以私誼論,一榜皆門生,座主何以拜門生哉。

或證以周禮拜受民數之文殊為附會,蓋放榜之日,當即以題名錄進呈,錄不能先寫,必拆卷唱一名,榜填一名,然後付以填榜之紙條,寫錄一名。

今紙條猶謂之錄條,以此故也。

必拜而送之,猶拜摺之禮也。

榜不放,錄不出,錄不成,榜不放,故錄與榜必並陳於案,始拜。

榜大錄小,燈光晃耀之下,人見榜而不見錄,故誤認為拜榜也。

厥後或繕錄未完,天已將曉,或試官急於復,命先拜而行,遂有拜時不陳錄於案者,久而視為固然。

堂吏或因可無錄而拜,遂竟不陳錄,又因錄既不陳,可暫緩而追送,遂至寫榜竣後,無錄可陳,而拜遂潛移於榜矣。

嘗以問先師阿文勤公,公述李文貞公之言如此,文貞即公己丑座主也。

翰林院堂不啟中門,雲啟則掌院不利。

癸已開四庫全書館,質郡王臨視,司事者啟之,俄而掌院劉文正公,覺羅奉公相繼逝。

又門前沙堤中,有土凝結成丸,儻或誤碎必損翰林。

癸未雨水沖激露其一,為兒童擲裂,吳雲巖前輩旋歿。

又原心亭之西南隅,翰林有父母者,不可設坐,坐則有刑碠。

陸耳山時為學士,毅然不信,竟丁外艱。

至左角門久閉不啟,啟則司事者有譴謫,無人敢試,不知果驗否也。

其餘部院,亦各有禁忌。

如禮部甬道屏門,舊不加搭渡,搭渡以夾木二方,夾於門限,坡陀如橋狀,使堂官乘車者,可從中入,以免於旁繞。

錢籜石前輩不聽,旋有天壇燈桿之事者。

亦往往有應。

此必有理存焉,但莫詳其理安在耳。

相傳翰林院寶善亭,有狐女曰二姑娘,然未睹其形跡,惟諸筠心學士齋宿時,夢一麗人攜之行,逾越牆壁如踏雲霧,至城根高麗館,遇一老叟,驚曰:此褚學士,二姑娘何造次乃耳,速送之歸。

遂霍然醒。

筠心在清碪堂,曾自言之。

神奸機巧,有時敗也。

多財恣橫,亦有時敗也。

以神奸用其財,以多財濟其奸,斯莫可究詰矣。

景州李露園言,燕齊間有富室失偶,見裡人新婦而艷之,一陰一遣一媼稅屋與鄰,百計遊說,厚賂其舅姑,使以不孝出其婦,約勿使其子知,又別遣一媼與婦家素往來者,以厚賂遊說其父母,偽送婦還,舅姑亦偽作悔意,留之飯,已呼婦入室矣。

俄彼此語相侵,仍互詬,逐婦歸,亦不使婦知,於是買休賣休,與母家同謀之事,俱無跡可尋矣。

既而二媼詐為媒,與兩家議婚,富室以憚其不孝辭,婦家又以貧富非偶辭,於是謀取之計亦無跡可尋矣。

遲之又久,復有親友為作合,仍委禽焉。

其夫雖貧,然故士族,以迫於父母,無罪棄婦,已怏怏成疾,猶冀破鏡再合,聞嫁有期,遂憤郁死死,而其魂為厲於富室。

合巹之夕,燈下見形撓亂,不使同衾枕,如是者數夜。

改卜其晝,婦又恚曰:豈有故夫在旁,而與新夫如是者。

又豈有三日新婦,而白日閉門如是者。

大泣不從,無如之何。

乃延術士劾治,術士登壇焚符,指揮叱吒似有所睹,遽起謝去,曰:吾能驅邪魅,不能驅冤魂也。

延僧禮懺亦無驗。

忽憶其人素頗孝,故出婦不敢阻,乃再賂婦之舅姑,使諭遣其子。

舅姑雖痛子,然利其金,姑共來怒詈,鬼泣曰:父母見逐,無復住理。

且訟諸地下耳。

從此遂絕。

不半載富室竟死,殆訟得直歟?富室是舉,使一鄧一 思賢不能訟,使包龍圖不能察,且恃其錢神,至能驅鬼,心計可謂巧矣,而卒不能逃幽冥之業鏡。

聞所費不下數千金,為歡無幾,反以殞生,雖謂之至拙可也。

巧安在哉。

京師有張相公廟,其緣起無考,亦不知張相公為誰,土人或以為河神。

然河神宜在沽水癮縣間,京師非所治也。

又密雲亦有張相公廟,是實山區,並非水國,不去河更遠乎?委巷之談,殊未足徵信。

余謂唐張守盧,張仲武,皆曾鎮平盧,考高適燕歌行序,是詩實為守盧作。

一則曰: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再則曰:君不見邊庭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於守盧大有微詞。

仲武則摧破奚寇,有捍御保障之功,其露布今尚載文苑英華。

以理推之,或士人立廟祀仲武,未可知也。

行篋無書可檢,俟扈從迴鑾後,當更考之。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