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於故好奇,聞之躍然起曰:此宋處宗長鳴雞也。日日乘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

閱微草堂筆記

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

聶松巖言,即墨於生,騎一驢赴京師,中路憩息高崗上,系驢於樹,而倚石假寐,忽見驢昂首四顧,浩然歎曰:不至此地數十年,青山如故,村落已非舊徑矣。

於故好奇,聞之躍然起曰:此宋處宗長鳴雞也。

日日乘之共談,不患長途寂寞矣。

揖而與言,驢嚙草不應,反覆開導,約與為忘形一交一 ,驢亦若勿聞。

怒而痛鞭之,驢跳擲狂吼,終不能言,竟折一足,鬻於屠肆。

徒步以歸,此事絕可笑。

殆睡夢中誤聽耶?抑此驢夙生冤譴,有物憑之,以激於之怒殺耶?

三叔儀南公,有健僕畢四,善弋獵,能挽十力弓,恆捕鶉於野。

凡捕鶉者必以夜。

先以稿秸插地如禾隴之狀,而布網於上,以牛角作曲管,肖鶉聲吹之,鶉既集,先微驚之,使漸次避入稿秸中,然後大聲驚之,使群飛突起,則悉觸網矣。

吹管時其聲淒咽,往往誤引鬼物至。

故必築一團一 焦自衛,而攜兵仗以備之。

一夜 月明之下,見老叟來作禮曰:我狐也,兒孫與北村狐葩釁,舉族械戰。

彼陣擒我一女,每戰必反接驅出以辱我,我亦陣擒彼一妾,如所施報焉。

由此仇益結,約今夜決戰於此,聞君義俠,乞助一臂力,則沒齒感恩。

持鐵尺者彼,持刀者我也。

畢放故事,忻然隨之往,翳叢薄間。

兩陣既一交一 ,兩狐血戰不解,至相抱手搏。

畢審視既的,控弦一發,射北村狐踣,不虞弓勁矢癉,貫腹而過。

並老叟洞腋殪焉。

兩陣各惶遽奪一屍一,棄俘囚而遁,畢解二狐之縛,且告之曰:傳與爾族,兩家勝敗相當,可以解冤矣。

先是北村每夜聞戰聲,自此遂寂。

此與李冰事相類。

然冰戰一江一 神為捍災御患,此狐呈其私憤,兩斗不已,卒至兩傷。

是亦不可以已乎?

姚安公在滇時,幕友言署中香櫞樹下,月夜有紅裳女子靚妝立。

見人則冉冉沒土中。

眾議發視之,姚安公攜卮酒澆樹下,自祝之曰:汝見人則隱,是無意於為祟也,又何必屢現汝形,自取暴骨之禍。

自是不復出。

又有書齋甚軒敞,久無人居,舅氏安公五章,時相從在滇。

偶夏日裸寢其內,夢一人揖而言曰:與君雖幽明異路。

然眷屬居此,亦有男女之別。

君奈何不以禮自處。

矍然醒,遂不敢再往。

姚安公嘗曰:樹下之鬼可諭之以理,書齋之魅能以理喻人。

此郡僻處萬山中,風俗質樸,渾沌未鑿,故異類亦淳良如是也。

余兩三歲時,嘗見四五小兒綵衣金釧,隨余嬉戲,皆呼余為弟,意似甚相愛,稍長時乃皆不見。

後以告先姚安公,公沉思久之,爽然曰:汝前母恨無子,每令尼媼以彩絲系神廟泥孩,歸置於臥內,各命以乳名,日飼果餌,與哺子無異。

歿後,吾命人瘞樓後空院中,必是物也。

恐後來為妖,擬掘出之,然歲久已迷其處矣。

前母即張太夫人姊。

一歲忌辰家祭後,張太夫人晝寢,夢前母以手推之,曰:三妹太不經事,利刃豈可付兒戲。

愕然驚醒,則余方坐身旁,掣姚安公革帶佩刀出鞘矣。

始知魂歸受祭,確有其事。

古人所以事死如生也。

表叔王碧伯妻喪,術者言某日子刻回煞,全家皆避出,有盜偽為煞神,逾垣入,方開篋攫簪珥,適一盜又偽為煞神來,鬼聲嗚嗚漸近,前盜皇遽避出。

相遇於庭,彼此以為真煞神,皆悸而失魂,對僕於地。

黎明家人哭入,突見之,大駭,諦視乃知為盜,以薑湯灌蘇,即以鬼裝縛送官。

沿路聚觀,莫不絕倒,據此一事,回煞之說當妄矣。

然回煞形跡,余實屢目睹之。

鬼神茫昧,究不知其如何也。

益都朱天門言,甲子夏,與數友夜集明湖側召妓侑觴,飲方酣。

妓素不識字,忽援筆書一絕句曰:一夜 瀟瀟雨,高樓怯曉寒,桃花零落否,呼婢捲簾看。

擲於一友之前,是人觀訖,遽變色仆地,妓亦仆地。

頃之妓蘇,而是人不蘇矣。

後遍問所親,迄不知其故。

癸已甲午間,有扶乩者自正定來,不談休咎,惟作書畫,頗疑其偽托。

然見其為曹慕堂作著色山水長卷,及醉鍾馗像,筆墨皆不俗。

又見贈董曲一江一 一聯曰:黃金結客心猶熱,白首還鄉夢更游。

亦酷肖曲一江一 之為人。

佃戶二曹婦悍甚,動輒訶詈風雨,詬誶鬼神。

鄰鄉里閭,一語不合,即揎袖露臂,攜二搗衣杵,奮呼跳擲如雌虎。

一日乘一陰一雨出竊麥,忽風雷大作,巨雹如鵝卵,已中傷仆地,忽風捲一五斗栲栳,墮其前頂之,得不死。

豈天亦畏其橫歟?或曰:是雖暴戾,而善事其姑,每與人計,姑叱之輒弭伏,姑批前頰,亦跪而受。

然則遇難不死有由矣。

孔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豈不然乎?

癸亥夏,高川之北墮一龍,裡人多目睹之。

姚安公命駕往視,則已乘風雨去。

其蜿蜒攫皊之跡,蹂一躪 禾稼二畝許,尚分明可見。

龍神物也,何以致墮,或曰是行雨有誤,天所謫也。

按世稱龍能致雨,而宋儒謂雨為天地之氣,不由於龍。

余謂禮稱天降時雨,山川出雲,故公羊傳謂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者,惟泰山之雲。

是宋儒之說所本也。

易文言傳稱,雲從龍。

故董仲舒祈雨法,召以土龍。

此世俗之說所本也。

大抵有天雨,有龍雨,油油而雲,瀟瀟而雨者,天雨也;疾風震雷,不久而過者,龍雨也。

觀觸犯龍潭者,立致風雨天地之氣,能如是之速合乎?洗皌答誦梵咒者,亦立致風雨。

天地之氣,能如是之刻期乎?故必兩義兼陳,其理始備。

必規規然膠執一說,毋乃不通其變歟。

裡人王驢耕於野,倦而枕塊以臥,忽見肩輿從西來,僕馬甚眾,輿中坐者先叔父儀南公也。

怪公方臥疾,何以出行,急近前起居,公與語良久,乃向東北去,歸而聞公已逝矣。

計所見僕馬,正符所焚紙器之數。

僕人沈崇貴之妻,親聞驢言之,後月餘驢亦病卒,知白晝遇鬼,終為衰氣矣。

余第三女,許婚戈仙舟太僕子,年十歲,以庚戌夏至卒。

先一日,病已革,時余以執事在方澤,女忽自語曰:今日初八,吾當明日辰刻去,猶及見吾父也,問何以知之,瞑目不言。

余初九日禮成歸邸,果及見其卒,卒時壁掛洋鐘,恰即然鳴八聲,是亦異矣。

膳夫楊皏,粗知文字,隨姚安公在滇時,忽夢二鬼持皋票來拘。

標名曰楊皏,義爭曰:我名楊義,不名楊皏,爾定誤拘,二鬼皆曰:字上尚有一點是省筆義字,義又爭曰:從未見義字如此寫,當仍是皏字,誤滴一墨點。

二鬼不能強而去,同寢者聞其囈語,殊甚了了,俄姚安公終養歸,義隨至平彝,又夢二鬼持票來,乃明明楷書楊義字,義仍不服曰:我已北歸,當屬直隸城隍,爾雲南城隍,何得拘我?喧詬良久,同寢者呼之乃醒,自雲,二鬼甚憤,似必不相捨。

次日行至滇南勝境坊下,果馬蹶墮地卒。

余在烏魯木齊,畜數犬,辛卯賜環東歸,一黑犬曰四兒,戀戀隨行,揮之不去,竟同至京師。

途中守行篋甚嚴,非余至前,雖僮僕不能取一物。

稍近,輒人立怒嚙,一日過辟展七達阪達--阪譯言山嶺,凡七重,曲折陡峻,稱為天險。

車四輛,半在嶺北,半在嶺南,日已曛黑,不能全度。

犬乃獨臥嶺巔,左右望而護視之,見人影輒馳視,余為賦詩二首曰:歸路無煩汝寄書,風餐露宿且隨予。

夜深一奴一子酣眠後,為守東行數輛車。

空山日日忍饑行,冰雪崎嶇百廿程,我已無官何所戀,可憐汝亦太癡生。

紀其實也。

至京歲余,一夕中毒死。

或曰:一奴一輩病其司夜嚴,故以計殺之,而托詞於盜,想當然矣。

余收葬其骨,欲為起塚題曰義犬四兒墓。

而琢石,像出塞四一奴一之形,跪其墓前,各鐫姓名於胸臆,曰趙長明,曰於祿,曰劉成功,曰齊來旺。

或曰:以此四一奴一置犬旁,恐犬不屑。

余乃止。

僅題額諸一奴一所居室,曰師犬堂而已。

初翟孝廉贈余此犬時,先一夕,夢故僕宋遇叩首曰:念主人從軍萬里,今來服役,次日得是犬,了然知為遇轉生也。

然遇在時,一陰一險狡黠,為諸僕魁。

何以作犬,反忠藎?豈自知以惡業墮落,悔而從善歟?亦可謂善補過矣。

神能化形,故狐之通靈者,可往來於一隙之中,然特自化其形耳。

宋蒙泉言,其家一僕婦,為狐所媚,夜輒褫衣,無寸縷,自窗欞舁出,置於廊下,共相戲狎。

其夫露刃迫之,則門鍵不可啟,或掩扉以待,亦自能堅閉,僅於窗內怒詈而已。

一日,一陰一藏鳥銃,將隔窗擊之,臨期皒銃不可得。

次日,乃見在錢櫃中。

銃長近五尺,而櫃口僅尺餘,不知何以得入,是並能化他形矣。

宋儒動言格物,如此之類,又豈可以理推乎?姚安公嘗言:狐居墟墓,而幻化室廬,人視之如真,但不知狐自視如何耳。

狐具毛革,而幻化粉黛,人視之如真,不知狐自視又如何?不知此狐所幻化,彼狐視之更當如何?此真無從而推究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