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七 如是我聞一(5):諸無賴偽相親暱,誘之冶遊,飲博歌舞,不數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七 如是我聞一(5)

閱微草堂筆記

卷七 如是我聞一(5)

一宦家子,資巨萬。

諸無賴偽相親暱,誘之冶遊,飲博歌舞,不數載,炊煙竟絕,盜頷以終。

病革時語其妻曰:吾為人蠱惑,以至此,必訟諸地下。

越半載見夢於妻曰:訟不勝也。

冥官謂妖童娼女,本捐棄廉恥,藉聲色以養生。

其媚人取財,如虎豹之食人,鯨鯢之吞舟也,然人不入山,虎豹焉能食;舟不航海,鯨鯢焉能吞。

汝自就彼,彼何尤焉?惟一婬一朋狎客,如設井以待獸,不入不止;懸餌釣魚,不得不休,是宜一陽一有明刑,一陰一有業報耳。

又聞有書生暱一狐女,病瘵死,家人清明上塚,見少一婦 奠酒焚楮錢,伏哭甚哀。

其妻識是狐女,遙罵曰:死魅害人,雷行且誅,汝尚假慈悲耶?狐女盝衽徐對曰:凡我輩女求男者,是為採補,殺人過多,天理不容也;男求女者,是為情感,耽玩過度,以致傷生。

正如夫婦相悅,成疾夭折,事由自取,鬼神不追理其衽席也,姊何責耶?此二事足相發明也。

干寶搜神記載馬勢妻蔣氏事,即今所謂走無常也。

武清王慶垞曹氏有傭媼,充此役。

先太夫人嘗問以冥司追攝,豈乏鬼卒,何故須汝輩。

曰:病榻必有人環守,一陽一光熾盛,鬼卒難近也。

又或有真貴人,其氣旺,有真君子,其氣剛,尤不敢近。

又或兵刑之官,有肅殺之氣,強悍之徒,有凶戾之氣,亦不能近。

惟生魂體一陰一,而一陽一氣盛,無慮此數事。

故必攜之以為備。

語頗近理,似非媼所能臆撰也。

河間一舊家,宅上忽有鳥十餘,哀鳴旋繞,其音甚悲。

若曰:可惜可惜。

知非佳兆,而莫測兆何事。

數日後乃知其子鬻宅償博負,鳥啼之時,即書券之時也。

豈其祖父之靈所憑歟?為人子孫者,聞此宜愴然思矣。

有游士借居萬柳堂,夏日湘簾榧幾,列古硯七八,古器銅器磁器十許,古書冊畫卷又十許,筆床 水注,灑盞茶甌,紙扇棕拂之類,皆極一精一致。

壁上所粘,亦皆名士筆跡,焚香宴坐,琴聲鏗然,人望之若神仙,非高軒駟馬不能登其堂也。

一日,有道士二人相攜遊覽,偶過所居,且行且言曰:前輩有及見杜工部者,形狀殆如村翁,吾曩在汴京,見山谷東坡亦都似措大風味,不及近日名流有許多家事,朱導一江一 時偶同行,聞之怪訝,竊隨其後,至馬車雜處,紅塵漲合,倏已不見,竟不知是鬼是仙。

烏魯木齊遣犯劉剛,驍健絕倫,不耐耕作,伺隙潛逃,至根克忒,將出境矣。

夜遇一叟曰:汝逋亡者耶?前有卡倫--卡倫者戌守望之地也,恐不得過,不如暫匿我室中,候黎明耕者畢出,可雜其中以脫也。

剛從之,比稍辨色,覺恍如夢醒,身坐老樹腹中,再視叟,亦非昨貌,諦審之,乃夙所手刃棄一屍一深澗者也。

錯愕欲起,邏騎已至,乃弭首就擒。

軍屯法遣犯私逃,二十日內自歸者,尚可貸死,剛就擒在二十日將曙,介在兩歧,屯官欲遷就活之,剛自述所見,知必不免,願早伏法。

乃送轅行刑。

殺人於七八年前,久無覺者,而遊魂為厲,終索命於二萬里外,其可畏也哉。

日南防守柵兵王十,姚安公舊僕夫也,言乾隆辛酉夏,夜坐高廟納涼,暗中見二人坐閣下,疑為盜,靜伺所往。

時紹興會館西商放債者,演劇賽神,金鼓聲未息,一人曰:此輩殊快樂,但巧算剝削,恐造業亦深。

一人曰:其間亦有差等,昔聞判司論此事,凡選人或需次多年,旅食匱乏;或赴官遠地,資斧艱難,此不得已而舉借。

其中苦況,不可殫陳,如或乘其急迫,抑勒多端,使進退觸藩,茹酸書券,此其罪與劫盜等,一陽一律不過笞杖,一陰一律則當墮泥犁;至於冶蕩性成,驕奢習慣,預期到官之日,可取諸百姓以償補,遂指以稱貸,肆意繁華,已經負債如山,尚復揮金如土,致漸形竭蹶,日見追呼,銓授有官,逋逃無路,不得不吞聲飲恨,為幾上之肉,任若輩之宰烹。

積數既多,取償難必,故先求重息以冀得失之相當,在彼為勢所必然,在此為事由自取。

一陽一官科斷,雖有明條,鬼神固不甚責之也。

王聞是語,疑不類生人。

俄歌吹已停,二人並起,不待啟鑰,已過柵門,旋聞道路傳喧酒闌客散,有一人中暑暴卒。

乃知二人為追攝之鬼也。

莆田林生霈言,閩中一縣令,罷官居館舍,夜有盜破扉而入,一媼驚呼,刃中腦仆地,僮僕莫能出,有邏者素弗善所為,亦坐視,盜遂肆意搜掠。

其幼子年十四五,以錦衾蒙首臥,盜掣取衾,見姣麗如好女,嘻笑撫摩,似欲為無禮,中刃媼突然躍起,奪取盜刀,逕負是子奪門去,追者皆被傷,乃僅捆載所劫去。

縣令怪媼已六旬,素不聞其能技擊,何勇鷙乃爾。

急往尋視,則媼挺立大言曰:我某都某甲也,曾蒙公再生恩,歿後執役土神祠,聞公被劫,特來視。

宦貲是公刑求所得,冥官判飽盜橐,我不敢救。

至侵及公子,則盜罪當誅,故附此媼與之戰,公努力為善,我去矣。

遂昏昏如醉臥,救蘇問之,懵然不憶。

蓋此令遇貧人與貧人訟,剖斷亦甚公明,故卒食其報雲。

州縣官長隨,姓名籍貫皆無一定,蓋預防奸贓敗露,使無可蹤跡追捕也。

姚安公嘗見房師石窗陳公一長隨,自稱山東朱文,後再見於高淳令梁公潤堂家,則自稱河南李定。

梁公頗倚任之,臨啟程時,此人忽得異疾,乃托姚安公暫留於家,約痊時續往。

其疾自兩足趾,寸寸潰腐,以漸而上至胸膈,穿漏而死。

死後檢其囊,篋有小冊,作蠅頭字,記所閱凡十七官,每官皆疏其一陰一事。

詳載某時某地某人與聞某人旁睹,以及往來書札,讞斷案牘,無一不備錄。

其同類有知之者曰:是嘗挾制數官矣,其妻亦某官之侍婢,盜之竊逃,留一函於几上,官竟不敢追也。

今得是疾,豈非天道哉。

霍文易曰:此輩依人門戶,本為舞弊而來,譬彼養鷹,斷不能責以食谷,在主人善駕馭耳。

如善其便捷,任以耳目心腹,未有不倒持干戈,授人以柄者,此人不足責,吾責彼十七官也。

姚安公曰:此言猶未揣其本。

使十七官者,絕無一陰一事之可書,雖此人日日盞筆,亦何能為哉。

理所必無者,事或竟有。

然究亦理之所有也。

執理者自泥古耳。

獻縣近歲有二事:一為韓守立妻俞氏,事祖姑至孝,乾隆庚辰,祖姑失明,百計醫禱,皆無驗。

有黠者紿以癈肉燃燈,祈神祐,則可速愈,婦不知其紿也,竟癈肉燃之,越十餘日,祖姑目竟復明。

夫受紿亦愚矣,然惟愚故誠,惟誠故鬼神為之格,此無理而有至理也;一為丐者王希聖,足雙攣,以股代足,以肘撐之行。

一日於路得遺金二百,移盞匿草間,坐守以待覓者。

俄商家主人張際飛,倉皇尋至,叩之語相符,舉以還之,際飛請分取,不受。

延至家,議養贍終其身,希聖曰:吾形殘廢,天所罰也,違天坐食,將必有大咎。

毅然竟去。

後困臥斐聖公祠下--斐聖公不知何時人,志乘亦不能詳,士人云祈雨時有驗。

忽有醉人曳其足,痛不可忍,醉人去後,足已伸矣,由是遂能行,至乾隆己卯乃卒。

際飛故先祖門客,余猶及見,自述此事甚詳。

蓋希聖為善宜受報,而以命自安,不受人報,故神代報也。

非似無理而亦有至理乎?戈芥舟前輩嘗載此二事於縣志。

講學家頗病其語怪,余謂芥舟此志,惟乩仙聯句及王生殤子二條,偶不割愛耳。

全書皆體例謹嚴,具有史法,其載此二事,正以見匹夫匹婦,足感神明,用以激發善心,砥礪薄俗,非以小說家言濫登輿記也。

漢建安中,河間太守劉照妻,葳蕤鎖事,載錄異傳;晉武帝時,河間女子剖棺再活事,載搜神記。

皆獻邑故實,何嘗不刪彖其文哉。

外叔祖張公紫衡家有小圃,中築假山,有洞曰洩雲洞,前為盡菊地,山後養數鶴。

有王昊廬先生,集歐一陽一永叔唐彥謙句題聯曰:秋花不比春花落,塵夢乃知鶴夢長。

頗為工切。

一日洞中筆硯移動,滿壁皆摹仿此十四字,拗捩欹斜,不成點畫,用筆或自下而上,自右而左,或應連者斷,應斷者連,似不識字人所書,疑為童稚遊戲,重堊鐍而其戶。

越數日,啟視復然,乃知為魅。

一夕,聞格格磨墨聲,持刃突入掩之,一老猴躍起沖人去,自是不復見矣。

不知其學書何意也。

余嘗謂小說載異物能文翰者,惟鬼與狐差可信,鬼本人,狐近於人也,其他草木禽一獸 何自知聲病,至於渾家門客,並蒼蠅、草帚亦具能詩,即屬寓言,亦不應荒誕至此。

此猴歲久通靈,學人塗抹,正其頑劣之本色,固不必有所取義耳。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