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十 如是我聞四(1):一家畏若神明,惕惕然不敢作過。斯亦能語之繩規,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 如是我聞四(1)

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 如是我聞四(1)

長山聶松巖言,安邱張卯君先生家有書樓,為狐所據,每與人對語,媼婢僮僕,凡有隱匿,必對眾暴之。

一家畏若神明,惕惕然不敢作過。

斯亦能語之繩規,無形之監史矣。

然奸黠者,或敬事之,則諱其所短,不肯質言,蓋聰明有餘,正直則不足也。

斯狐之所以為狐歟。

滄州插花廟老尼董氏言,嘗夜半睡醒,聞佛殿磬聲鏗然,如有人禮拜者。

次日告其徒,曰:師耳鳴。

至夜復然,乃潛起躡足窺之,佛光青熒,依稀辨物,見擊磬者,乃其亡師,一少一婦 對佛長跪,喁喁絮祝,回面向內,不識為誰,細聽所祝,則為夫病求福也。

恐怖失措,觸朱眾有聲,一陰一氣冥碗,燈光驟暗,再明則已無睹矣。

先外祖雪峰張公曰:此少一婦 已入黃壤,猶憂夫病,聞之使人增伉儷之情。

董尼有言,近一賣花老媼,夜經某氏墓,突見某夫人魂立樹下,以手招之。

無路可避,因戰慄拜謁。

某夫人曰:吾夜夜在此,待一相識人寄信,望眼幾穿,今乃見爾,歸告我女我婿,一切一陰一謀,鬼神皆已全知,無更枉拋心力。

吾在冥府,大受鞭笞,地下先亡,更人人唾詈,無地自容,惟日避此樹邊,苦雨淒風,酸辛萬狀,尚不知沉一淪 幾輩,得付轉輪。

似聞須所奪小郎貲財,耗散都盡,始冀有生路也。

又婿有密札數紙,病中置螺甸小篋中,囑其檢出毀滅,免得他日口實。

丁寧再三,嗚咽而滅,媼潛告其女。

女怒曰:為小郎遊說耶?迨於篋中見前札,乃始悚然。

後女家日漸消敗,親串中知其事者,皆合掌曰:某夫人生路近矣。

烏魯木齊提督巴公彥弼言,昔從征烏什時,夢至一處山麓,有六七行幄,而不見兵衛,有數十人出入往來,亦多似文吏,試往窺視,遇故護軍統領某公,某名--凡五字,公以滾舌音急呼之,今不能記。

握手相勞苦,問公久逝,今何事到此?曰:吾以平生拙直,得受冥官,今隨軍籍記戰沒者也。

見其幾上諸冊,有黃色紅色,紫色黑色數種。

問此以旗分耶?微笑曰:安有紫旗黑旗。

雖舊有黑旗,以黑色夜中難辨,乃改為藍旗,此公蓋偶未知也。

此別甲乙之次第耳。

問次第安在,曰:赤心為國,奮不顧身者,登黃冊;恪遵軍令,寧死不撓者,登紅冊;隨眾驅馳,轉輾而殞者,登紫冊;倉皇奔潰,無路求生,蹂踐裂一屍一,追殲斷眕者,登黑冊。

問同時受命,血濺一屍一橫,豈能一一區分,毫無舛誤。

曰:此惟冥官能辨矣。

大抵人亡魂在,一精一氣如生。

應登黃冊者,其一精一氣如烈火熾騰,蓬蓬勃勃;應登紅冊者,其一精一氣如烽煙直上,風不能搖;應登紫冊者,其一精一氣如雲漏電光,往來閃爍。

此三等中,最上者為神明,最下者亦歸善道。

至應登黑冊者,其一精一氣瑟縮摧頹,如死灰無焰,在朝廷褒崇忠義,自一例哀榮,一陰一曹則以常鬼視之,不復齒數矣。

巴公側耳敬聽,悚然心折,方欲自問將來,忽炮聲驚覺。

後常以告麾下,曰:吾臨陣每憶斯語,便覺捐身鋒鏑,輕若鴻毛。

夜燈叢錄載謝梅莊戇子事,而不知戇子姓盧名志仁,蓋未見梅莊自作戇子傳,僅據傳聞也。

霍京兆易書,戌癸蘇圖時,轎夫王二與戇子事相類,後歿於塞外,京兆哭之慟。

一夕,忽聞帳外語曰:羊被盜矣,可急向西北追。

出視果然,聽其語音,灼然王二之魂也。

京兆有一僕方辭歸,是日睹此異,遂解裝不行,謂其曹曰:恐冥冥王二笑人。

滄州瞽者蔡某,每過南山樓下,即有一叟邀之彈唱,且對飲,漸相狎,亦時至蔡家共酌。

自雲姓蒲,一江一 西人,因販磁到此,久而覺其為狐。

然契合甚深,狐不諱,蔡亦不畏也。

會有以閨閫蜚語涉訟者,眾議不一,偶與言及曰:君既通靈,必知其審。

狐艴然曰:我輩修道人,豈干預人家瑣事。

夫房幃秘地,男女幽期,曖一昧 難明,嫌疑易起,一犬吠影,每至於百犬吠聲,即使果真,何關外人之事,乃快一日之口,為人子孫數世之羞?斯已傷天地之和,召鬼神之忌矣。

況蛇杯弓影,恍惚無憑,而點綴鋪張,宛如目睹,使人忍之不可,辨之不能,往往致抑鬱難言,含冤畢命,其怨毒之氣,尤歷劫難消,苟有幽靈,豈無業報,恐刀山劍樹之上,不能不為是人設一座也。

汝素樸誠,聞此事亦當掩耳,乃考求真偽,意欲何為?豈以失明不足,尚欲犁舌乎?投杯徑去,從此遂絕。

蔡愧悔,自批其頰,恆述以戒人,不自隱匿也。

舅氏張公夢征言,所居吳家莊西,一丐者死於路,所畜犬守之不去,夜有狼來啖其一屍一,犬奮嚙不使前,俄諸狼大集,犬力盡踣,遂並為所啖。

惟存其首,尚雙目怒張,皆如欲裂。

有佃戶守瓜田者親見之。

又程易門在烏魯木齊,一夕有盜入室,已逾牆將出,所畜犬追嚙其足,盜抽刃斫之。

至死嚙終不釋,因就擒。

時易門有僕曰龔起龍,方負心反噬。

皆曰:程太守家有二異,一人面獸心,一獸面人心。

余在烏魯木齊日,驍騎校薩音綽克圖言,曩守一江一 山口卡倫,一日將曙,有烏啞啞對戶啼,惡其不吉,引敫矢射之,噭然有聲,掠乳牛背上過,牛駭而奔,呼數卒急追。

入一山坳,遇耕者二人,觸一人僕,扶視無大傷,惟足跛難行,問其家不遠,共舁送歸。

入室坐未定,聞小兒連呼有賊,同出助捕,則逃遣犯韓雲,方逾垣盜食其瓜,因共執焉。

使烏不對戶啼,則薩音綽克圖不射,薩音綽克圖不射,則牛不驚逸,牛不驚逸,則不觸人僕,不觸人僕,則數卒不至其家,徒一小兒見人盜瓜,其勢必不能縶縛。

乃轉輾相引,終使受縶伏誅,此烏之來,豈非有物憑之哉。

蓋雲本劇寇,所劫殺者多矣,爾時雖無所睹,實與劉剛遇鬼因果相同也。

又佐領額爾赫圖言,曩守吉木薩卡倫,夜聞一團一 焦外嗚嗚有聲,人出逐,則漸退,人止則止,人返則復來,如是數夕。

一戍卒有膽,竟操刃隨之,尋聲迤邐入山中,至一僵一屍一前而寂。

視之,有野獸嚙食痕,已久枯矣。

卒還以告,心知其求瘞也。

具棺葬之,遂不復至。

夫神識已離,形骸何有,此鬼沾沾於遺蛻,殊未免作繭自纏。

然螻蟻魚鱉之談,自莊生之曠見。

豈能使含生之屬,均如太上忘情。

觀於茲事,知棺衾必慎,孝子之心;胔骼必藏,仁人之政。

聖人通鬼神之情狀,何嘗謂魂升魄降,遂冥冥無知哉。

獻縣令某,臨歿前,有門役夜聞書齋人語曰:渠數年享用奢華,祿已耗盡。

其父訴於冥司,探支來生祿一年治未了事,未知許否也。

俄而令暴卒。

董文恪公嘗曰:天道凡事忌太甚,故過奢過儉,皆足致不祥。

然歷歷驗之,過奢之罰,富者輕,而貴者重;過儉之罰,貴者輕,而富者重。

蓋富而過奢,耗己財而已。

貴而過奢,其勢必至於貪婪權力,重則取求易也。

貴而過儉守己財而已。

富而過儉,其勢必至於刻薄計較,明則機械多也。

士大夫時時深念,知益己者必損人,凡事留其有餘,則召福之道也。

小一奴一玉保言,特納格爾農家,忽一牛入其牧群,甚肥健,久而無追尋者,詢訪亦無失牛者,乃留畜之,其女年十三四,偶跨此牛往親串家,牛至半途,不循蹊徑,負女渡嶺驀澗,直入亂山,崖陡谷深,墮必糜碎,惟抱牛頸呼號,樵牧者聞聲追視,已在萬峰之頂,漸滅沒於煙靄間。

其或飼虎狼,或委溪壑,均不可知矣。

皆咎其父貪攘此牛,致罹大害。

余謂此牛與此女,合是夙冤,即驅逐不留,亦必別有以相報也。

故城刁飛萬言,一村有二塾師,雨後同步至土神祠,踞砌對談,移時未去。

祠前地淨如掌,忽見坌起似字跡,共起視之,則泥土杖畫十六字曰:不趁涼爽,自課生徒,溷入書館,不亦愧乎。

蓋祠無居人,狐據其中,怪二人久聒也。

時程試方增律詩,飛萬戲曰:隨手成文,即四言葉韻,我愧此狐。

飛萬又言,一書生最有膽。

每求見鬼,不可得。

一夕,雨霽月明,命小一奴一攜罌酒詣叢塚間,四顧呼曰:良夜獨遊,殊為寂寞,泉下諸友,有肯來共酌者乎?俄見磷光熒熒,出沒草際,再呼之,嗚嗚相距丈許,皆止不進。

數其影約十餘,以巨杯挹酒,灑之,皆俯嗅其氣,有一鬼稱酒絕佳,請再賜。

因且灑且問曰:公等何故不輪迴,曰:善根在者轉生矣,惡貫盈者墮獄矣,我輩十三人,罪根未滿,待輪迴者四;業報沉一淪 ,不得輪迴者九也。

問,何不懺悔求解脫,曰:懺悔須及未死時,死後無著力處矣。

灑酒既盡,舉罌視之,各踉蹌去。

中一鬼回首丁寧曰:餓鬼得飫壺觴,無以報德,謹以一語奉贈,懺悔須及未死時也。

翰林院筆貼式伊實,從征伊犁時,血戰突圍,身中七矛,越兩晝夜復甦,疾馳一晝夜,猶追及大兵。

余與博晰齋同在翰林時,見有傷痕,細詢顛末,自言被創時,絕無痛楚,但忽如沉睡,既而漸有知覺,則魂已離體,四顧皆風沙眒洞,不辨東西。

了然自知為巳死,倏念及子幼家貧,酸徹心骨,便覺身如一葉,隨風漾漾欲飛,倏念及虛死不甘,誓為厲鬼殺賊,即覺身如鐵柱,風不能搖。

徘徊眖立間,方欲直上山頂,望敵兵所在,俄如夢醒,已僵臥戰血中矣。

晰齋太息曰:聞斯情狀,使人覺戰死無可畏,然則忠臣烈士,正復易為,人何憚而不為也。

裡有古氏,業屠牛,所殺不可縷數,後古叟目雙瞽,古媼臨歿時,肌膚潰裂,痛苦萬狀。

自言冥司仿屠牛之法宰割我,呼號月餘,乃終。

侍姬之母沈媼親見其事。

殺業至重,牛有功於稼穡,殺之業尤重。

冥祥記載晉庾紹之事,已有宜勤一精一進,不可殺生,若不能都斷,可勿宰牛之語。

此牛戒之最古者。

宣室志載夜叉與人雜居則疫生,惟避不食牛人。

酉一陽一雜俎亦載之。

今不食牛人遇疫,實不傳染,小說固非盡無據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