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異其言,具以告,道士曰:固聞之,姑問君耳,君為制鬼卒衣裝十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

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

同年龔肖夫言,有人四十餘無子,婦悍妒,萬無納妾理,恆鬱鬱不適,偶至道觀,有道士招之曰:君氣色凝滯,似有重憂,道家以濟物為念,盍言其實,或一效鉛刀之用乎。

異其言,具以告,道士曰:固聞之,姑問君耳,君為制鬼卒衣裝十許具,當有以報命,如不能制,即假諸伶官亦可也。

心益怪之,然度其誑取無所用,當必有故,姑試其所為。

是夕,婦夢魘,呼不醒,且呻吟號叫聲甚慘,次日兩股皆青黯,問之秘不言,吁嗟而已。

三日後復然,自是每三日後皆復然,半月後,忽遣一奴一喚媒媼,雲將買妾,人皆弗信,其夫亦慮後患,殊持疑。

既而婦昏瞀累日,醒而促買妾愈急,布金於案,與僮僕約,三日不得必重抶,得而不佳亦重抶。

觀其狀似非詭語,覓二女以應,並留之。

是夕即整飾衾枕,促其夫入房。

舉家駭愕,莫喻其意,夫亦惘惘如夢境。

後復見道士,始知其有術能攝魂,夜使觀中道眾為鬼裝,而道士星冠羽衣,坐堂上焚符攝婦魂,言其祖宗翁姑以斬祀不孝,具牒訴冥府,用桃杖決一百,遣歸,剋期令納妾。

婦初以為噩夢,尚未肯,俄三日一攝,如征比然。

其昏瞀累日,則倒懸其魂,灌鼻以醋,約三日不得好女子,即付泥犁也。

攝魂小術,本非正法,然法無邪正,惟人所用,如同一戈矛,用以殺掠則劫盜,用以征討則王師耳。

術無大小,亦惟人所用,如不龜手藥,可以映眐絖,亦可以大敗越師耳。

道士所謂善用其術歟?至囂頑悍婦,情理不能喻,法令不能禁,而道士能以術制之。

堯牽一羊,舜從而鞭,羊不行,一牧豎驅之則群行。

物各有所制,藥各有所畏,神道設教,以馴天下之強梗,聖人之意深矣。

講學家烏乎識之。

褚鶴汀言,有太學生貲巨萬,妻生一子死,再娶,豐於色,太學惑之。

託言家政無佐理,迎其母至,母又攜二妹來,不一載,其一兄二弟,亦挈家來。

久而僮僕婢媼皆妻一黨一 ,太學父子,反煢煢若寄食,又久而筦鑰簿籍,錢粟出入,皆不與聞,殘杯冷炙,反遭厭薄矣。

稍不能堪,欲還奪所侵權,則妻兄弟哄於外,妻母妹等詬於內,嘗為眾所聚毆,至落須敗面,呼救無應者,其子狂奔至,一摑仆地,惟叩額乞緩死而已。

恚不自勝,詣後圃將自經,忽一老人止之曰:君勿爾,君家之事,神人共憤久矣。

我居君家久,不平尤甚,君但焚牒土神祠,雲乞遣後圃狐驅逐,神必許君,如其言。

是夕,果屋瓦亂鳴,窗扉震撼,妻一黨一 皆為磚石所擊,破額流血,俄而妻一黨一 婦女,並為狐媚,雖其母不免。

晝則發狂裸走,丑詞褻狀,無所不至,夜則每室坌集數十狐,更番嬲戲,不勝其創,哀乞聲相聞,廚中餚饌,俱攝置太學父子前,妻一黨一 所食皆雜以穢物,知不可住,皆竄歸。

太學乃稍稍召集舊僕,復理家政,始可以自存,妻一黨一 覬覦未息,恆來探視,入門輒被擊,或私有所攜,歸家則囊已空矣。

其妻或私饋亦然。

由是遂絕跡,然核計貲產損耗已甚,微狐力,則太學父子餓殍矣。

此至親密友所不能代謀,此狐百計代謀之,豈狐之果勝人哉。

人於世故深故遠嫌畏怨,趨易避難,坐視而不救,狐則未諳世故,故不巧博忠厚長者名。

義所當為,奮然而起也。

雖狐也,為之執鞭,所欣慕焉。

瞽者劉君瑞言,一瞽者年三十餘,恆往來衛河旁,遇泊舟者必問,此有殷桐乎?又必申之曰:夏殷之殷,梧桐之桐也。

有與之同宿者,其夢中囈語亦惟此二字,問其姓名,則旬日必一變,亦無深詰之者。

如是十餘年,人多識之,或逢其欲問,輒呼曰:此無殷桐,別覓可也。

一日,糧艘泊河干,瞽者問如初,一人挺身上岸,曰:是爾耶?殷桐在此,爾何能為。

瞽者狂吼如皉虎,撲抱其頸,口嚙其鼻,血淋漓滿地,眾拆解,牢不可開,竟共墮河中,隨流而沒。

後得一屍一於天妃宮前--海口不受一屍一,凡河中求一屍一不得,至天妃宮前必浮出。

桐捶其左脅骨盡斷,終不釋手,十指摳桐肩背,深入寸餘。

兩顴兩頰,嚙肉幾盡,迄不知其何仇,疑必父母一之 冤也。

夫以無目之人,偵有目之人,其不得決也。

以孱弱之人,搏強橫之人,其不敵亦決也。

如較伍胥之楚仇,其報更難矣。

乃十餘年堅意不回,竟卒得而食其肉,豈非一精一誠之至,天地亦不能違乎?宋高宗之歌舞湖山,究未可以勢弱解也。

王昆霞作雁宕遊記一卷,朱導一江一 為余書掛幅,摘其中一條云:四月十七日晚,出小石門至北筦,耽玩忘返,坐樹下待月上,倦欲微眠,山風吹衣,慄然忽醒。

微聞人語曰:夜氣澄清,尤為幽絕,勝罨畫圖中看金碧山水。

以為同游者夜至也,俄又曰:古琴銘雲,山虛水深,萬籟蕭蕭,古無人蹤,惟石嶕嶢,真妙寫難狀之景,嘗乞洪谷子畫此意,竟不能下筆。

竊訝斯是何人,乃見荊浩。

起坐聽之,又曰:頃東坡為畫竹半壁,分柯布葉如春雲出岫,疏疏密密意態自然,無杈椏怒張之狀。

又一人曰:近見其西天目詩,如空一江一 秋淨,煙水渺然,老鶴長唳,清飆遠引,亦消盡縱橫之氣。

緣才子之筆,務殫心巧,飛仙之筆,妙出天然,境界故不同耳。

知為仙人,立起仰視,忽撲簌一聲,山花亂落,有二鳥沖雲去。

其詩有躡屐頗笑謝康樂,化鶴親見徐佐卿句,即記此事也。

劉擬山家失金釧,掠問小女一奴一,具承賣與打鼓者--京師無賴遊民多,婦女在家倚門,其夫白晝避出,擔二荊筐,操短柄小鼓擊之,收買雜物,謂之打鼓。

凡童婢,幼孩竊出之物,多以賤價取之,蓋雖不為盜,實盜之羽翼,然贓物細碎,所值不多,又蹤跡詭秘,無可究詰。

故王法亦不能禁也--又掠問打鼓者衣服形狀,求之不獲,仍復掠問,忽承塵上微嗽曰:我居君家四十年,不肯一露形聲,故不知有我,今則實不能忍矣。

此釧非夫人檢點雜物,誤置漆奩中耶?如言求之,果不謬。

然小女一奴一已無完膚矣,擬山終身愧悔,恆自道之曰:時時不免有此事,安能處處有此狐,故仕宦二十餘載,鞫獄未嘗以刑求。

多小山言,嘗於景州見扶乩者,召仙不至,再焚符,乩搖撼良久,書一詩曰:薄命輕如葉,殘魂轉似蓬,練拖三尺白,花謝一枝紅,雲雨期雖久,煙波路不通,秋墳空鬼唱,遺恨宋家東。

知為縊鬼,姑問姓名,又書曰:妾系本吳門,家僑楚澤。

偶業緣之相湊,宛轉通詞;詎好夢之未成,倉皇就死。

律以聖賢之禮,君子應譏;諒其兒女之情,才人或憫。

聊抒哀怨,莫問姓名。

此才不減李清照,聖賢兒女一聯自評亦確也。

新齊諧載冥司榜呂留良之罪曰:闢佛太過。

此必非事實也,留良之罪,在明亡以後,即不能首一陽一一餓,追跡夷齊,又不能戢影逃名,鴻冥世外,如真山民之比。

乃青衿應試,身列膠庠,其子葆中亦高掇科名,以第二人入翰苑。

則久食周粟,斷不能自比殷頑,何得肆作謗書,熒惑黔首,詭托於桀犬之吠堯,是首鼠兩端,進退無據,實狡黠反覆之尤。

核其生平,實與錢謙益相等,歿罹一陰一譴,自必由斯。

至其講學闢佛,則以尊朱之故,不得不辟陸王為禪,既已辟禪,自不得不牽連闢佛,非其本志,亦非其本罪也。

金人入夢以來,闢佛者多闢佛太過者,亦多以是為罪,恐留良轉有詞矣。

抑嘗聞五台僧明玉之言曰:闢佛之說,宋儒深而昌黎淺,宋儒一精一而昌黎粗,然而披緇之徒,畏昌黎不畏宋儒,銜昌黎不銜宋儒也。

蓋昌黎所辟,檀施供養之佛也,為愚夫婦言之也;宋儒所辟,明心見性之佛也,為士大夫言之也。

天下士大夫少而愚夫婦多,僧徒之所取給,亦資於士大夫者少,資於愚夫婦者多。

使昌黎之說勝,則香積無煙,祗園無地,雖有大善知識,能率恆河沙眾,枵腹露宿而說法哉。

此如用兵者,先斷糧道,不攻而自潰也。

故畏昌黎甚,銜昌黎亦甚;使宋儒之說勝,不過爾儒理如是,儒法如是,爾不必從我,我佛理如是,佛法如是,我亦不必從爾,各尊所聞,各行所知,兩相枝拄,未有害也。

故不畏宋儒,亦不甚銜宋儒。

然則唐以前之儒,語語有實用,宋以後之儒,事事皆空談。

講學家之闢佛,於釋氏毫無所加損,徒喧哄耳。

錄以為功,固為一黨一 論,錄以為罪,亦未免重視留良耳。

一奴一子王發,夜獵歸,月明之下,見一人為二人各捉一臂,東西牽曳,而寂不聞聲,疑為昏夜之中,剝奪衣物,乃向空虛鳴一銃,二人奔迸散去。

一人返奔歸,倏皆不見。

方知為鬼。

比及村口,則一家燈火出入,入語嘈囋雲,新婦縊死復甦矣。

婦雲,姑命晚餐作餅,為犬銜去兩三枚,姑疑竊食,痛批其頰,冤抑莫白,癡立樹下,俄一婦來勸,如此負屈,不如死,猶豫未決,又一婦來慫恿之,恍惚迷瞀,若不自知,遂解帶就縊,二婦助之。

悶塞痛苦,殆難言狀,漸似睡去,不覺身已出門外。

一婦曰:我先勸當代我。

一婦曰:非我後至不能決,當代我。

方爭奪間,忽霹靂一聲,火光四照,二婦驚走,我乃得歸也。

後發夜歸,輒遙聞哭詈,言破壞我事,誓必相殺,發亦不畏。

一夕,又聞哭詈,發訶曰:爾殺人我救人,即告於神,我亦理直。

敢殺即殺,何必虛相恐怖。

自是遂絕。

然則救人於死,亦招欲殺者之怨,宜袖手者多歟?此一奴一亦可雲小異矣。

宋清遠先生言,昔在王坦齋先生學幕時,一友言夢遊至冥司,見衣冠數十人纍纍入,冥王詰責良久,又纍纍出,各有愧恨之色。

偶見一吏,似相識而不記姓名,試揖之,亦相答。

因問,此並何人,作此形狀?吏笑曰:君亦居幕府,其中豈無一故一交一 耶?曰:僕但兩次佐學幕,未入有司署也。

吏曰:然則真不知矣,此所謂四救先生者也。

問四救何義,曰:佐幕者有相傳口訣,曰:救生不救死,救官不救民,救大不救小,救舊不救新。

救生不救死者,死者已死,斷無可救,生者尚生,又殺以抵命,是多死一人也,故寧委曲以出之,而死者銜冤與否,則非所計也;救官不救民者,上控之案,使冤得申,則官之禍福不可測,使不得申,即反坐,不過軍流耳,而官之枉斷與否,則非所計也;救大不救小者,罪歸上官,則權位重者譴愈重,且牽累必多,罪歸微官,則責任輕者罰可輕,且歸結較易,而小官之當罪與否,則非所計也;救舊不救新者,舊官已去,有所未了,羈留之恐不能償,新官方來,有所委卸,強抑之尚可以辦,其新官之能堪與否,則非所計也。

是皆以君子之心,行忠厚長者之事,非有所求取巧為舞文,亦非有所恩仇私相報復。

然人情百態事變萬端,原不能執一而論。

苟堅持此例,則矯枉過直,顧此失彼,本造福而反造孽,本弭事而反釀事,亦往往有之。

天日所鞫即以此貽禍者。

問其果報何如乎?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夙業牽纏,因緣終湊,未來生中不過亦遇四救先生,列諸四不救而已矣。

俯仰之間霍然忽醒,莫明其入夢之故。

豈神明或假告人歟。

乾隆癸丑,春夏間京中多疫,以張景岳法治之,十死八九,以吳又可法治之,亦不甚驗。

有桐城一醫,以重劑石膏治馮鴻臚星實之姬人,見者駭異,然呼吸將絕,應手輒痊。

踵其法者活人無算,有一劑用至八兩,一人服至四斤者,雖劉守真之原病式,張子和之儒門事親,專用寒涼,亦未敢至是。

實自古所未聞矣。

考喜用石膏,莫過於明繆仲淳--名希雍,天崇間人,與張景岳同時,而所傳各別。

本非中道,故王懋竑白田集有石膏論一篇,力辯其非,不知何以取效如此。

此亦五運六氣,適值是年,未可執為定例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