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狐善畫則不概見。海一陽一李文硯亭言,順治康熙間,周處士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

閱微草堂筆記

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

狐能詩者,見於傳記頗多。

狐善畫則不概見。

海一陽一李文硯亭言,順治康熙間,周處士盰薄游楚豫,周以畫松名,有士人倩畫書室一壁,松根起於西壁之隅,盤孥夭矯橫逕北壁,而纖末猶掃及東壁一二尺,覺濃一陰一入座,長風欲來,置酒邀社友共賞,方攢立壁下指點讚歎,忽一友拊掌絕倒,眾友俄亦哄堂。

蓋松下畫一秘戲圖,有大木榻布長簟,一男一婦,裸而好合,流目送盼,媚態宛然,旁二侍婢亦裸立,一揮扇驅蠅,一以兩手承婦枕,防蹂一躪 墜地,乃士人及婦與媵婢小像也。

嘩然趨視,眉目逼真,雖僮僕亦辨識其面貌,莫不掩口。

士人恚甚,望空指畫詈妖狐。

忽簷際大笑曰:君太傷雅,曩聞周處士畫松,未嘗目睹,昨夕得觀妙跡,坐臥其下不能去,致失避君,未嘗拋磚擲瓦相忤也。

君遽毒詈,心實不平,是以與君小作劇,君尚不自反,乖戾如初,行且繪此像於君家白板扉,博途人一粲矣。

君其圖之。

蓋士人先一夕設供客具,與一奴一子秉燭至書室,突一黑物衝門去,士人知為狐魅,曾詬歷也。

眾為慰解,請入座設一虛席於上,不見其形,而語音琅然,行酒至前輒盡,惟不食餚饌,曰:不茹葷四百餘年矣。

瀕散,語士人曰:君太聰明,故往往以氣凌物,此非養德之道,亦非全身之道也,今日之事,幸而遇我,儻遇負氣如君者,則難從此作矣。

惟學問變化氣質,願留意焉。

丁寧鄭重而別,回視所畫,淨如洗矣。

次日,書室東壁,忽見設色桃花數枝,襯以青苔碧草,花不甚密,有已開者,有半開者,有已落者,有未落者,有落未至地隨風飛舞者,八九片反側橫斜,勢如飄動,尤非筆墨所能到。

上題二句曰:芳草無行徑,空山正落花。

按此二句,初唐楊師道之詩,不署姓名,知狐以答昨夕之酒也。

後周處士見之歎曰:都無筆墨之痕,覺吾畫猶努力出稜,有心作態。

景城北岡有元帝廟,明末所建也,歲久壁上徵跡隱隱,成峰巒起伏之形,望似遠山籠霧,余幼時尚及見之。

廟祝棋道士病其晦昧,使畫工以墨鉤勒,遂似削圓方竹,今廟已圯盡矣。

棋道士不知其姓,以癖於象戲,故得此名。

或以為此姓,誤也,棋至劣而至好勝,終日丁丁然不休,對局者或倦求去,至長跪留之。

嘗有人指對局者一著,銜之次骨,遂拜綠章,詛其速死。

又一少年偶誤一著,道士幸勝,少年欲改著,喧爭不許,少年粗暴,起欲相毆,惟笑而卻避,曰:任君擊折我肱,終不能謂我今日不勝也。

亦可雲癡物矣。

酒有別腸,信然。

八九十年來,余所聞者,顧俠君前輩稱第一,繆文子前輩次之,余所見者,先師孫端人先生亦入當時酒社。

先生自雲,我去二公中間,猶可著十餘人。

次則陳句山前輩與相敵,然不以酒名。

近時路晉清前輩稱第一,吳雲巖前輩,亦盓盓爭勝。

晉清曰:雲巖酒後彌一溫一 克,是即不勝酒力,作意矜持也,驗之不謬。

同年朱竹君學士、周稚圭觀察,皆以酒自雄。

雲巖曰:二公徒豪舉耳。

拇陣喧呶,潑酒幾半,使坐而靜酌,則敗矣,念之亦不謬。

後輩則以葛臨溪為第一,不與之酒,從不自呼一杯,與之酒,雖盆盎無難色,長鯨一吸,涓滴不遺。

嘗飲余家,輿諸桐嶼吳惠叔等五六人角,至夜漏將闌,眾皆酩酊,或失足顛仆,臨溪一一指揮僮僕扶掖登榻,然後從容登輿去,神志湛然,如未飲者。

其僕曰:吾相隨七八年,從未見其獨酌,亦未見其偶醉也。

惟飲不擇酒,使嘗酒亦不甚知美惡,故其同年以登徒好色戲之,然亦罕有矣。

惜不及見顧繆二前輩,一決勝負也。

端人先生恆病余不能飲,曰:東坡長處,學之可也,何並其短處,亦刻畫求似?及余典試得臨溪,以書報先生,先生覆札曰:吾再傳有此君,聞之起舞,但終恨君是蜂腰耳。

前輩風一流 ,可雲佳話。

今老矣,久不預少年文酒之會,後來居上,又不知為誰。

高官農家畜一牛,其子幼時,日與牛嬉戲,攀角捋尾皆不動,牛或嗅兒頂,舐兒掌,兒亦不懼。

稍長使之牧,兒出即出,兒歸即歸,兒行即行,兒止即止,兒睡則臥於側,有年矣。

一日往牧牛,忽狂奔至家,頭頸皆浴血,哮吼以角觸門,兒父出視,即掉頭回舊路,知必有變,盡力追之,至野外則兒已破顱死,又一人橫臥道左,腹裂腸出,一棗棍棄於地。

審視乃三果莊盜牛者--三果莊,回民所聚,滄州盜藪也。

始知兒為盜殺,牛又觸盜死也,是牛也有人心焉。

又西商李盛庭買一馬,極馴良,惟路逢白馬,必立而注視,鞭策不肯前,或望見白馬,必馳而追及,銜勒不能止。

後與原主談及,原主曰:是本白馬所生,時時覓其母也。

是馬也亦有人心焉。

余八歲時,聞保母丁媼言,某家有砨牛,跛不任耕,乃鬻諸比鄰屠肆,其犢甫離乳,視宰割其母,牟牟鳴數日。

後見屠者即奔避,奔避不及則伏地戰慄,若乞命狀。

屠者或故逐之,以資笑噱,不以為意也,犢漸長,甚壯健,畏屠者如初。

及角既堅利,乃伺屠者側臥凳上,一觸而貫其心,遞馳去。

屠者婦大號捕牛,眾憫其為母復仇,故緩追,逸之竟莫知所往。

時丁媼之親串殺人,遇赦獲免,仍與其子同裡磑,丁媼故竊舉是事,為之憂危,明仇不可狎也。

余則取犢有復仇之心,知力弗勝,故匿其鋒,隱忍以求一當,非徒孝也,抑亦智焉。

黃帝巾機銘曰--機是本字,校者或以為破體俗書,改為機字,反誤--日中必慧--案漢書賈宜傳,引此句作慧,六韜,引此句作彗,音義並同--操刀必割,言機之不可失也。

越絕書子貢謂越王曰:夫有謀人之心,使人知之者,危也,言機之不可洩也。

孫子曰:善用兵者,閉門如處一女 ,出門如脫兔,斯言當矣。

汝慎思言,乾隆己卯夏,有一江一 南舉子,以京師逆旅多湫隘,乃稅西直門外一大家墳院讀書,偶晚涼樹下散步,遇一女子年十五六,頗白皙,挑與語,不嗔不答,轉牆角自去。

夜半睡醒,似門上了鳥微有聲,疑為盜,呼僮不應,自起隔門罅窺之,乃日間所見女子也。

知其相就,急啟戶,擁以入,女子自言為守墳人女,家酷貧,父母並拙鈍,恆恐嫁為農家婦,頃蒙顧盼,意不自持,故從牆缺至君處,君富貴人,自必有婦,儻能措百金與父母,則為妾媵無悔。

父母嗜利,亦必從也。

舉子諾之,遂相繾綣。

至雞鳴乃去。

自是夜半恆至,妖媚冶蕩,百態橫生舉子以為巫山洛水不是過也,一夜 來稍遲,舉子自步月候之,乃忽從樹杪飛下,舉子頓悟,曰:汝毋乃狐耶?女子殊不自諱,笑而應曰:初恐君駭怖,故托虛詞,今情意已深,不妨明告,將來宦游四方,有一隱形隨侍之妾,不煩車馬,不擇居停,不需衣食,晝可攜於懷袖,夜即出而薦枕席,不愈於千金買笑耶?舉子思之,計良得,自是潛住書室,不待夜度矣。

然每至秉燭則外出,夜半乃返,或微露鬢亂釵橫狀,舉子疑之而未決,既而與其孌童亂,旋為二僕所窺,亦並與亂,庖人知之,亦續狎焉。

一日,晝與孌童寢,舉子潛扼殺之,遂現狐形,因埋於牆外。

關月後有老翁詣舉子曰:吾女托身為君妾,何忽見殺?舉子憤然曰:汝知汝女為吾妾,則易言矣。

夫兩雄共雌,爭而相戕,是為妒奸,於律當議抵,汝女既為我妾,明知非人,而我不改盟,則夫婦之名分定矣,而既一婬一於他人,又一婬一於我僕,我為本夫,例得捕奸,殺之又何罪耶?翁曰:然則何不殺君僕?舉子曰:汝女死則形見,此則皆人也,手刃四人,而執一死狐為罪案,使汝為刑官,能據以定讞乎?翁癱首良久,以手拊膝曰:汝自取也夫,吾誠不料汝至此。

振衣自去,舉子旋移居准提庵,與慎思鄰房,其孌童與狐尤暱,銜主人之太忍,具洩其事於慎思,故得其詳。

吉木薩,烏魯木齊所屬也,屯兵張鳴鳳調守卡倫--軍營皔望之名,與一菜園近,灌園叟年六十餘,每遇風雨,輒借宿於卡倫。

一夕,鳴鳳醉以酒而一婬一之,叟醒大恚,控於營弁,隕所創尚未平,申上官,除鳴鳳糧。

時鳴鳳年甫二十,眾以為必無此理,或疑叟或曾竊污鳴鳳,故此相報,然覆鞫兩造皆不承,鹹雲怪事。

有官一奴一玉保曰:是固有之,不為怪也。

曩牧馬南山,為射雉者驚,馬逸,懼遭責罰,入深山追覓,倉皇失道,愈轉愈迷,經一晝夜不得出。

遙見林內屋角,急往投之,又慮是盜巢,或見戕害,且伏草間覘情狀,良久,有二老翁攜手笑語,出坐盤石上,擁抱偎倚,意殊褻狎。

俄左一翁牽右一翁伏石畔,恣為一婬一媟,我方以窺見一陰一私,懼殺我滅口,惴惴蜷縮不敢動,乃彼望見我,了無愧怍,共呼使出,詢問何來。

取二餅與食,指歸路曰:從某處見某樹轉至某處,見深澗沿之行,一日可至家。

又指最高一峰,曰:此是正南,迷即望此知方向。

又曰:空山無草,汝馬已饑而自歸,此間熊與狼至多,勿再來也。

比歸家,馬果先返。

今張鳴鳳愛六十之叟,非此老翁類乎?據其所言,天下真有理外事矣。

惟二翁不知何許人,遁跡深山,似亦修道之士,何以所為乃如此。

因樹屋書影記仙人馬繡頭事,稱其比及頑童,雲中有真一陰一可采。

是容成術,非但御女,兼亦御男。

然采及老翁,有何裨益,即修煉果有此法,亦邪師外道而已。

上真定無此也。

張助教潛亭言,昔與一友同北上,夜宿逆旅,聞骨砒有聲,或在窗外,或在室之外間,初以為蟲鼠,不甚訝,後微聞歎息,乃始悚然,偵之無睹也。

至紅花埠,偶忘收筆硯,夜分聞有閣筆聲,次早,几上有字跡,一陰一黯慘淡,似有似無,諦審乃一詩,其詞曰:上已好鶯花,寒食多風雨,十年汝憶吾,千里吾隨汝,相見不得親, 悄立自淒楚,野水青茫茫,此別終萬古。

似香魂怨抑之語,然潛亭自憶無此人,友自憶亦無此人,不知其何以來也。

程魚門曰:君肯誦是詩,定無是事,恐貴友諱言之耳。

眾以為然。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