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史記》白話文版·孝武本紀第十二:【說明】這篇本紀是後人截取《史記·封禪書》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白話文》《史記》白話文版·孝武本紀第十二

史記白話文

《史記》白話文版·孝武本紀第十二

解惠全白曉紅譯注

【說明】

這篇本紀是後人截取《史記·封禪書》並在開頭補寫六十字而成,以補所缺的《史記·今上本紀》。

這段文字記載了漢武帝即位後四十餘年間的祭祀天地山川鬼神的活動。

這篇本紀中以漢武帝為中心,圍繞在他周圍的是李少君、齊人少翁、欒大和公孫卿等方士。

作者對這些方士以方術行騙的描述,極為生動曲折,從而深刻地諷刺了武帝希冀鬼神賜福、追求長生不老的荒誕和愚昧。

這些方士或以魔術手法眩人眼目,或以動聽言辭故弄玄虛;而武帝對方士卻是深信不疑,或尊之禮之,或封之賞之,並且言聽計從;而結局卻是方術無一靈驗。

武帝屢屢受騙,卻始終不能醒悟自拔,仍然執著地「羈一靡一弗絕,冀遇其真」。

這些描述不僅嘲諷了方士的偽詐和武帝的愚昧,也揭示了方士行騙能夠得逞於一時,正是武帝對鬼神方術的耽迷給他們創造了條件。

這篇本紀在諷刺手法的運用中,表現出一種冷雋的風格和犀利深刻的效果,體現了作者對漢武的濫祭一婬一祀的不滿和卓越的諷刺藝術才能。

作者有時是直書方士之偽。

如李少君「匿其年及所生長……」,齊人少翁「乃為帛書以飯牛,詳弗如也……」,欒大「敢為大言,處之不疑」等。

有時旁襯一筆,以傾慕暴貴、紛起傚尤者的醜態暗刺武帝之愚。

如「大見數月,佩六印,貴振天下,而海上燕、齊之間,莫不搤捥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

又如「齊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然無驗者。」

等。

這篇本紀在語言的運用上,也顯示了作者獨特的匠心。

在描繪記敘那些荒誕不經的事情時,常用「蓋」字、「雲」字。

如「少翁以方術蓋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雲」,公孫卿「見其跡甚大,類禽一獸雲」,欒大「其後治裝行,東入海,求其師雲」等等。

作為虛詞,「蓋」和「雲」都常常用來表示不能確定的語氣,「蓋」字還帶有委婉的意味,「雲」字帶有據說如此的口氣。

錢鍾書先生說得好:「『雲』之為言,信其事之有而疑其說之非爾。」

而且「語氣皆含姑妄言而姑妄聽之意,使通篇有惚恍迷茫之致。」

(《管錐編》第一冊第286頁)

【譯文】

孝武皇帝是孝景帝排行居中的兒子。

他的母親是王太后。

孝景四年(前153),他以皇子身份做了膠東王。

孝景七年(前150),栗太子劉榮被廢,改封為臨江王,而立膠東王為太子。

景帝在位十六年逝世,太子即位,這就是孝武皇帝。

孝武皇帝剛剛即位,就特別重視對鬼神的祭祀。

元年(前140),漢朝建立已經有六十多年了,天下安定,朝廷大臣們都希望天子舉行祭祀泰山和梁父山的封禪大典,改換確定各種制度。

而皇上也崇尚儒家的學說,就通過賢良方正的科目招納賢士。

趙綰(wǎn,晚)、王臧等人靠文章博學而做官,達到公卿的高位。

他們想要建議天子按古制在城南建立宣明政教的明堂,作為朝會諸侯的地方。

他們所草擬的天子出巡、封禪和改換曆法服色制度的計劃尚未完成,正趕上竇太后還在推崇信奉黃帝、老子的道家學說,不喜歡儒術,於是派人私下裡察訪趙綰等人所幹的非法謀利之類的事情,傳訊審查趙綰、王臧,趙綰、王臧自一殺,他們所建議興辦的那些事情也就廢止了。

此後六年,竇太后去世。

第二年(前134),皇上徵召賢良文學之士公孫弘等人。

又過了一年,皇帝初次來到雍縣,在祭祀五位天帝的五畤(zhī,至)舉行郊祀儀式。

以後經常是每隔三年郊祀一次。

這時候皇上求得一位神君,供奉在上林苑中的蹄氏觀。

神君本來是長陵的一個女子,因為兒子夭折,悲哀而死,顯靈於她的妯娌宛(yuān,冤)若身上。

宛若在家裡供奉她,百姓很多人都去祭祀。

戰國時的趙國公子平原君曾經前往祭祀,她的後代子孫因此而地位尊貴,聲名顯赫。

到武帝即位後,就用隆重的禮儀安置在宮裡供奉,能聽見神君的說話聲,但見不到她本人。

當時李少君也以祭灶致福、避谷不食、長生不老的方術進見皇上,受到皇上的敬重。

李少君是由已故的深澤侯引薦來主管方術之事的。

這時他隱瞞了自己的年齡和出身經歷等,經常自稱七十歲了,能驅使鬼物,使人長生不老。

他靠方術遍游了諸侯各國。

他沒有妻子兒女。

人們聽說他能驅使鬼物,還能使人長生不老,就不斷地贈送財物給他,因此他常常有多餘的金錢、絲織品、衣服和食物。

人們都因為他不經常產業卻很富有,又不知道他是什麼地方的人,所以對他越發相信,爭著去為他效力。

李少君天生喜好方術,善於用巧言說中事情。

他曾經到武安侯處宴飲,在座的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他就談起從前跟老人的祖父一起遊玩射獵的地方,這位老人小時候曾經跟著祖父,還能記得那些地方,這時滿座賓客都驚訝不已。

有一次,少君拜見皇上,皇上有一件古銅器,拿出來問少君。

少君說:「這件銅器,齊桓公十年時陳列在柏寢台。」

過後查驗銅器上的銘文,果真是齊桓公時的器物。

整個宮中都大為吃驚,以為少君就是神,已經有幾百歲了。

李少君對皇上說道:「祭祀灶神就能招來鬼神,招來鬼神後硃砂就可以煉成黃金,黃金煉成了用它打造飲食器一具,使用後就能延年益壽。

壽命長了就可以見到東海裡的蓬萊島仙人,見到仙人後再舉行封禪典禮就可以長生不死了,黃帝就是這樣的。

我曾經在海上遊歷,見到過安期生,他給我棗吃,那棗兒象瓜一樣大。

安期生是仙人,來往於蓬萊島的山中;跟他投合的,他就出來相見,不投合的就躲起來不見。」

於是天子開始親自祭祀灶神,並派遣方術之士到東海訪求安期生之類的仙人,同時幹起用丹砂等各種藥劑提煉黃金的事來了。

過了許久,李少君病死了。

天子以為他是成仙而去並不是死了,就命令黃錘縣的佐吏寬舒學習他的方術。

訪求蓬萊仙人安期生,沒有人能找到,而燕、齊沿海一帶許多荒唐迂腐的方士卻有許多人倣傚李少君,紛紛前來談論神仙之類的事情了。

亳(bo,勃)縣人薄謬忌把祭祀泰一神的方法上奏朝廷。

他說:「天神中最尊貴的是泰一神,泰一的輔佐神叫五帝,就是五天帝。

古時候天子於春秋兩季在東南郊祭泰一神,用牛、羊、豬三牲祭祀達七天之久,築祭壇,祭壇八面開有通道,供神鬼來往。」

於是天子命令太祝在長安東南郊立泰一神祠,經常按照薄謬忌說的方法供奉和祭祀。

那以後,有人上書說:「古時天子每三年一次,用牛、羊、豬三牲祭祀三一之神,即:天一神、地一神和泰一神。」

天子准其奏;命太祝負責在薄謬忌所奏請建立的泰一神壇上祭祀,依照上書人所說的方式進行。

後來又有人上書,說:「古時候天子經常在春秋兩季舉行除災求福的解祠,用食其母的惡鳥梟鳥、食其父的惡獸破鏡各一隻祭黃帝;用羊祭冥羊神;用一匹青色雄馬祭馬行神;用牛祭泰一神、皋山山君和地長神;用干魚祭武夷山神;用一頭牛祭陰陽使者神。」

天子也命祠官負責此事,按照上書人說的方式,在薄謬忌所奏請建立的泰一神壇旁邊舉行祭祀。

後來,天子的苑囿裡有白鹿,就用白鹿皮製成貨幣,為了促使上天發出吉祥的徵兆,又鑄造了銀錫合金的白金幣。

第二年,天子到雍縣舉行郊祀,獵獲了一頭獨角獸,樣子象麅子。

主管官員說:「陛下恭恭敬敬地舉行郊祀,上帝為了報答對他的供奉,賜給這頭獨角獸,這大概就是麒麟。」

於是把它進獻給五帝之畤,每畤的祭品外加一頭牛,舉行焚柴祭天的燎(liao,料)祭。

賜給諸侯白金幣,向他們暗示這種吉祥的徵兆是與天地之意相合的。

這時濟北王以為天子將要舉行封禪大典,就上書向天子獻出泰山及其周圍的城邑。

天子接受了,另用其他縣邑給他作為抵償。

常山王有罪,被放逐,天子把他的弟弟封在真定,以延續對祖先的祭祀,而把常山國改為郡。

這樣一來,五嶽就都在天子直接管轄的郡縣之內了。

第二年,齊人少翁以招引鬼神的方術來進見皇上。

皇上有一個一寵一愛一的王夫人死,據說少翁用方術在夜裡使王夫人和灶神的形貌出現,天子隔著帷幕望見了。

於是就封少翁為文成將軍,給他的賞賜很多,以賓客之禮對待他。

文成將軍說道:「皇帝如果想要跟神交往,而宮室、被服等用具卻不像神用的,神就不會降臨。」

於是就製造了畫有各種雲氣的車子,按照五行相剋的原則,在不同的日子裡分別駕著不同顏色的車子以驅趕惡鬼。

又營建甘泉宮,在宮中建起高台宮室,室內畫著天、地和泰一等神,而且擺上祭祀用具,想借此招來天神。

過了一年多,他的方術越發不靈驗了,神仙總也不來。

文成將軍就在一塊帛上寫了一些字,讓牛吞到肚裡,自己裝作不知道,說這頭牛的肚子裡有怪異。

把牛殺了觀看,發現有一塊帛上寫著字,上面的話很奇怪,天子懷疑這件事。

有人認得文成的筆跡,拿出一問,果然是少翁假造的。

於是殺了文成將軍,並把這事隱瞞起來。

此後,又建造了柏梁台、銅柱和承露仙人掌之類。

據說承露仙人掌中和著玉石粉末的露水,經常飲用可以長生不老。

文成死後的第二年,天子在鼎湖宮病得很重,巫醫們什麼法子都用了,卻不見好轉。

於是游水髮根說道:「上郡有個巫師,他生病時鬼神能附在他的身上。」

皇上把巫師召來,供奉在甘泉宮。

等到巫師有病的時候,派人去問附在巫師身上的神君。

神君說道:「天子不必為病擔憂,病一會兒就會好,您可以強撐著來跟我在甘泉宮相會。」

於是天子的病見輕了,就親自前往甘泉宮,果然完全好了。

大赦天下,把神君安置在壽宮。

神君中最尊貴的是太一神,他的輔佐神是大禁、司命之類的神仙,都跟隨著他。

人們看不到眾神仙的模樣,只能聽到他們的說話聲,跟人的聲音一樣。

神仙們時去時來,來的時候能聽見沙沙的風聲。

他們住在室內的帷帳中,有時白天說話,但經常是在晚上。

天子先舉行除災求福的祓(fu,服)祭,然後才進入宮內。

以巫師為主人,讓他關照神君的飲食。

眾神所說的話,由巫師傳送下來。

又把他們安置在壽宮、北宮,張掛羽旗,設置祭器,來禮敬神君。

神君所說的話,皇上命人記錄下來,管它叫做「畫法」,意思是劃一之法。

其實,神君所說的話一般世俗人都知道,沒有什麼特別的,可是天子暗暗高興。

這些事情都秘密的,世上無人知曉。

那以後的第三年,主管官員建議,紀元應該根據上天所降的吉祥徵兆來命名,不應按一年、二年的順序計算。

開國的第一個紀元可以稱為「建元」;第二個紀元因為有一種叫長星的彗星出現,可稱為「元光」;第三個紀元,因為郊祀時得到了獨角獸,可以稱為「元狩」。

次年冬天,天子到雍城舉行郊祀,提出:「如今上帝由我親自祭祀了,可是地神后土我卻沒有祭拜,這樣於禮不合。」

主管官員跟太史令司馬談、祠官寬舒等人商議道:「祭天地要有犄角象蠶繭、板栗那樣大小的幼牲。

如今陛下要親自祭祀后土,祭后土應該在大澤中的圓丘上築五個祭壇,每個祭壇用黃牛犢一頭作太牢祭品,祭過以後全部埋掉,陪從祭祀的人員都要穿黃色衣服。」

於是天子就向東行,首次在汾陰丘上立了后土祠,是按寬舒等人的建議做的。

皇上親自望拜地神,跟祭祀上帝用的禮儀相同。

祭禮結束後,天子就經由滎陽回長安。

途經洛陽時,下詔說:「夏、商、週三代已經很久遠了,難以保存下多少後代。

可以劃出三十里的地方賜封周王的後代為周子南君,讓他在那兒供奉祖先的祭祀。」

這年,天子開始巡視各郡縣,逐漸地靠近泰山了。

這年春天,樂成侯上書推薦欒大。

欒大是膠東王劉寄宮中管日常生活事務的宮人。

從前曾經跟文成將軍同師學習,後來做了膠東王掌管配製藥品的尚方令。

樂成侯的姐姐是膠東康王的王后,沒有兒子。

康王死了,其他姬妾的兒子被立為王。

而康後有一婬一亂行為,同新王合不來,彼此用各種辦法去加害對方。

康後聽說文成將軍已死,想要自己去討好皇上,就派欒大通過樂成侯求見皇上談方術。

天子殺死文成將軍後,也後悔他死得早,惋惜沒有讓他把方術全部拿出來,等到見了欒大,天子非常高興。

欒大這個人長得高大英俊,說話很有策略,而且敢說大話,說什麼大話也不猶豫。

他吹噓說:「我曾經在海中往來,見到過安期生、羨門高那些仙人。

不過他們認為我地位低下,不信任我。

又認為康王只是個諸侯罷了,不配把神仙方術傳給他。

我屢次向康王進言,康王又不任用我。

我的老師說:『黃金可以煉成,黃河決口可以堵塞,不死之藥可以求得,神仙也可以招來』。

我只怕象文成一樣也遭殺身之禍,那麼方士們就都要把嘴封上了,哪裡還敢再談方術呢!」皇上說:「文成只是誤食馬肝而死的。

如果您對老師的方術真的有研究,我有什麼捨不得的呢!」欒大說:「我的老師不是有求於人,而是人們有求於他。

陛下如果一定要想要招來神仙,那就要讓神仙的使者地位更尊貴,讓他有自己的家眷,用客禮來對待他,不要瞧不起他,並讓他佩帶各種印信,才可以使他傳話給神仙。

神仙究竟肯來不肯來,尚在兩可。

總之,只有讓神仙的使者極為尊貴,然後才有可能招來神仙。」

這時皇上要他先使個小方術,檢驗一下效果,他就表演鬥棋,那些棋子在棋盤上互相撞擊。

皇上不知道其實那只是用磁石棋子和帶磁鋼棒搞的騙人把戲。

當時皇上正在為黃河決口的事憂慮,而且煉黃金又沒有成功,就封欒大為五利將軍。

過了一個多月,欒大又得到四枚金印,身佩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和天道將軍等印信。

皇上下詔出書給御史:「從前大禹能夠疏通九江,開引四瀆(du,讀)。

近來,氾濫的河水溢出淹沒陸地,築堤的勞役連續不斷。

我治理天下二十八年了,上天如果要送方士給我,那就是大通將軍了。

《周易·乾卦》上說到「飛龍」,《漸卦》提到「鴻雁」,我想這或許是對我們君臣相得的讚許吧。

應該以二千戶的地方封地士將軍欒大為樂通侯。」

賜給他第一等的宅第和奴僕千人。

把皇帝所用多餘的車馬和帷帳等器物分給欒大,擺滿了他的新居。

又把衛長公主嫁給他,送給他黃金萬斤,把他所住的城邑改名為當利公主邑。

天子親臨五利將軍的府第。

使者們前去慰問,所賜贈的物品在道路上絡繹不絕。

從皇帝的姑姑大長公主到將相以下的人,都在家裡置備酒宴招待他,獻贈禮物給他。

接著天子又刻了一枚「天道將軍」的玉印,派使者手持玉印,身著鳥羽製成的衣服,夜間站在白茅草上,五利將軍也穿著鳥羽製成的衣服,站在白茅草上接受玉印,以此表示天子並不把一愛一印者當臣下看待。

佩戴上「天道」之印,是要為天子引導天神降臨的意思。

於是五利時常夜間在家中祭祀,想求神仙降臨下界。

結果神仙沒來,種種鬼卻聚集來了,不過五利將軍還是很能驅使諸鬼的。

此後他就整理行裝,東行去海上,據說是要去尋找他的老師。

欒大被引見幾個月的時間,就佩上了六枚大印,尊貴之名震驚天下,使得燕、齊沿海地區的方士們無不握住手腕,激動振奮,都說自己也有秘方,能通神仙。

這個夏季六月中旬,一個叫錦的汾陰巫師在魏脽(shui,誰)后土祠旁為民眾祭祀,看見地面隆一起,呈現出彎鉤的形狀,扒一開土來看,得到一隻鼎。

這只鼎跟其他所有的鼎大不相同,上面只有花紋,而沒有鑄刻文字。

巫師覺得奇怪,就告訴了當地官吏。

當地官吏報告給河東太守勝,勝又報告了朝廷。

天子派使者來檢驗並查問巫師錦得鼎的詳情,確認其中沒有詐偽之後,就按禮儀舉行祭祀,把鼎請到甘泉宮,天子隨鼎而行,準備把它獻給天帝。

走到中山時,天氣晴暖,有一片黃雲覆蓋。

正好有一頭麅子跑過,皇上親自射死了它,就用來做了祭品。

到長安以後,公卿大夫們都議論請求尊奉寶鼎。

天子說:「近來黃河氾濫,一連幾年收成不好,所以我才出巡郡縣祭祀后土,祈求她為百姓滋育莊稼。

今年五穀豐茂,還沒有舉行祭禮酬謝地神,這鼎為什麼會出現呢?「主管官員都說:「聽說從前太帝太昊(hao,浩)伏羲氏造了一隻神鼎,表示一統,就是說天地萬物都歸統於神鼎。

黃帝造了三隻寶鼎,象徵著天、地、人。

夏禹收集了九州的銅,鑄成九隻寶鼎,都曾經用來烹煮牲畜祭祀上帝和鬼神。

遇到聖主鼎就會出現,寶鼎就這樣傳下來一經歷了夏朝、商朝。

到週末世德衰敗,宋國祭祀土神的社壇也被毀滅,鼎就淪沒隱伏而不再出現了。

《詩經·周頌》說:『從堂到階來回走,從羊到牛已齊備,大鼎小鼎全查過;不嘩不傲極恭敬,健康長壽又多福。

』如今鼎已迎到甘泉宮,它外表光彩奪目,變化神奇莫測,這意味著我們國家必將獲得無究無盡的吉祥。

這跟行至中山時,上有黃白祥雲覆蓋,下逢麅子吉獸跑過,這些祥瑞徵兆正好相合,還有在神壇下獲得大弓和四箭,這全是您在太廟合祭遠近祖先神主得到的回報。

只有受天命做皇帝的人才能知道天意而與天德相合。

這寶鼎應該進獻祖先,珍藏在天帝宮廷,這樣才符合種種吉祥之兆。」

皇上下詔書說:「可以。」

去海上尋找蓬萊仙山的人說,蓬萊並不算遠,可是總也不能到達,大概是因為看不到仙山的雲氣。

皇上就派出善於望氣的官員幫助觀測雲氣。

這年秋天,皇上到了雍縣,將要舉行郊祀祭五帝。

有人說:「五帝是泰一神的輔佐,應該立泰一神壇,並由皇上親自舉行郊祀。」

皇上猶豫未決。

齊人公孫卿說:「今年得到寶鼎,今冬辛巳日正是朔日初一,這天早晨又交冬至,這和黃帝得寶鼎的時間相同。」

公孫卿有一部木簡書,上面說:「黃帝得到寶鼎在宛朐(qu,渠)縣,向鬼臾區詢問此事。

鬼臾區回答說:『帝得寶鼎和占卜用的神策,這年己酉日是朔日,早晨又交冬至,符合天道歷數,天道歷數是週而復始、循環往復的。

』於是黃帝觀測太陽的運行來推算曆法,以後大致每二十年就遇到朔日早晨交冬至,一共推算了二十次,共三百八十年,黃帝成仙,升天而去。」

公孫卿想通過所忠把這件事奏給皇上,所忠見到他的書不正經,懷疑那是荒誕的偽書,因此推辭說:「寶鼎的事已經定下來了,還上奏幹什麼!」公孫卿又通過皇帝所一寵一信的人上奏了。

皇上非常高興,就把公孫卿召來細問。

公孫卿回答說:「傳這本書的是申功,他已經死了。」

皇上問:「申功是什麼人?」

公孫卿說:「申功是齊人。

他與安期生有交往,接受過黃帝的教誨,沒留下其他書,只有這部關於鼎的書。

書中說『漢代的興盛期,應該跟黃帝時的歷日相同;漢代的聖君,將出在高祖皇帝的孫子或曾孫之中。

寶鼎出現了,就能與神仙相通,應該舉行封禪。

自古以來,舉行過封禪大典的有七十二個王,只有黃帝能登上泰山祭天。

』申功說:『漢代的皇帝也應該登上泰山祭天,上了泰山行祭天禮,然後就可以成仙升天了。

黃帝時有上萬個諸侯國,為祭祀神靈而建立的封國就佔了七千。

天下的名山有八座,其中三座在蠻夷境內,五座在中原地區。

中原有華山、首山、太室山、泰山和東萊山,這五座山是黃帝常去遊覽的地方,在那裡與神仙相會。

黃帝一邊作戰一邊學習仙道。

他唯恐百姓反對他所學的仙道,就斷然把誹謗鬼神的人殺掉。

這樣經過了一百多年,才能夠與神仙相通了。

黃帝當年在雍縣郊祀上帝,住了三個月。

鬼臾區別號叫大鴻,死後葬在雍縣,鴻塚就是這麼來的。

那以後黃帝在明廷迎接過上萬的神靈。

明廷,就是現在的甘泉山。

所謂寒門,就是現在的谷口。

黃帝開採首山的銅礦,在荊山腳下鑄鼎。

鼎鑄成後,有一條脖頸下懸著垂肉兩腮長著鬍鬚的龍從天上下來迎接黃帝。

黃帝騎上龍背,群臣和後宮嬪妃跟著上去的有七十多人,龍才飛昇離去。

其餘的小臣們上不去,全都抓住龍鬚不放,龍鬚被拉斷,黃帝的弓也落了下來。

百姓們抬頭望著黃帝升上天去,就抱著他的弓和龍鬚大聲哭喊,所以後世把那個地方稱作鼎湖,把那張弓稱作烏號。

』「天子說:「啊!如果我真能像黃帝那樣,那麼我看離開妻子兒女只不過就像脫掉鞋子一樣罷了。」

就封公孫卿為郎官,讓他往東到太室山去等候神仙。

接著皇上去雍縣郊祀,又到了隴西,西行登上了崆峒(kōngtong,空同)山,然後回到甘泉宮。

命祠官寬舒等人設置泰一神的祭壇。

祭壇仿照薄謬忌所說的泰一壇建造,分作三層,五帝的祭壇環繞在泰一壇下,各自依照他們所屬的方位,黃帝壇在西南方,修八條供鬼神往來的通道。

泰一壇所有的祭品,與雍縣五畤中的一畤相同,而外加甜酒、棗果和乾肉之類,還殺一頭犛(mao,一毛一)牛作為祭器中的牲牢。

而五帝壇只進獻牛羊等牲牢和甜酒,沒有犛牛。

祭壇下的四周,作為一一祭祀隨從的眾神和北斗星的地方。

祭祀完畢,把用過的祭品全部燒掉。

祭祀所用的牛是白色的,把鹿塞一進牛的腹腔中,再把豬塞一進鹿的腹腔中,然後放在水裡浸泡。

祭日神用牛,祭月神用羊或豬,都只用一頭。

祭泰一神的祝官穿紫色繡衣,祭五帝的祝官,其禮服顏色各按照五帝所屬的顏色,祭日穿紅衣,祭月穿白衣。

十一月辛巳朔日早晨交冬至,這天剛剛拂曉,天子就開始在郊外祭祀泰一神。

早晨朝拜日神,傍晚祭祀月神,都是拱手肅拜;而祭拜泰一神則按照在雍縣的郊祀禮儀進行。

勸神進食的祝辭說:「上天開始把寶鼎神策賜給皇帝,讓他的天下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終而復始,永無止息。

皇帝在此恭敬拜見天神。」

祭祀禮服用黃色。

祭祀時壇上佈滿火炬,壇旁擺著烹煮器一具。

主管官員說「祠壇上方有光出現」。

公卿大臣們說「皇帝最初在雲陽宮郊祀,祭拜泰一神,司祭的官員捧著直徑六寸的大璧瑄玉、一毛一純膘肥的美牲獻給神靈享用。

當夜有美麗的光彩出現,到了白天,有黃色雲氣上升,與天相連」。

太史公和祠官寬舒等說:「神靈降下美好景象,是保佑福祿的吉祥預兆,應該在這神光所照的地域建立泰畤壇,用來宣揚上天的神明瑞應。

命令太祝主管此事,每年秋天和臘月間舉行祭祀。

每三年天子郊祀一次。」

這年秋天,為討伐南越而祭告泰一神,用牡荊做幡旗竿,旗上畫有日、月、北斗和騰空升起的龍,以象徵天一三星,因為太一星在後,天一三星在前,所以把天一三星作為泰一神的先鋒旗,命名為「靈旗」。

在為兵事祭告時,由太史官手持靈旗指向被伐國的方向。

當時,五利將軍身為使者卻不敢入海求仙,只到泰山去祭祀。

皇上派人暗中跟隨,查驗他的行蹤,得知他實際上什麼也沒有見到。

五利將軍胡說見到了他的老師,其實他的方術已經用盡,大多不能應驗。

皇上就殺了五利將軍。

這年冬天,公孫卿在河南等候神仙,說是在緱(kōu,摳)氏城上看到了仙人的腳印,還有個像山雞一樣的神物,往來於城上。

天子親自到緱氏城察看腳印。

問公孫卿:「你該不是在倣傚文成和五利欺騙我吧?「公孫卿說:「仙人並非有求於皇帝,而是皇帝有求於仙人。

求仙人道,如果不把時間稍微放寬一些,神仙是不會來的。

談起求神這種事,好像是迂腐荒誕的,其實只要積年累月就可以招來神仙。」

於是各郡國都修築道路,修繕宮殿觀台和名山的神祠,以期待天子到來。

這年,滅了南越之後,皇上有個一寵一臣李延年以優美的音樂來進見。

皇上認為那音樂極美,就下交公卿大臣們商議,說:「民間祭祀還有鼓、舞和音樂,如今我舉行郊祀卻沒有音樂,怎麼相稱呢?」

公卿們說:「古時候祭祀天地都有音樂,這樣天神和地神才會來享受祭祀。」

有人說:「泰帝讓女神素女奏五十弦的瑟,由於聲音悲切,泰帝讓她停下來,可是她不能自止,所以把她的瑟剖開改成了二十五弦。」

於是,在為平定南越而酬祭泰一、后土神時,開始採用音樂歌舞,廣召歌手,並以此開始製作二十五弦瑟和箜篌(kōnghou,空侯)瑟。

第二年冬天,皇上提議說:「古代帝王先要收兵止武,然後才進行封禪。」

於是就北上巡視朔方,帶著十幾萬軍隊,回來時在橋山黃帝陵墓前祭祀,在須如遣散了軍隊。

皇上說:「我聽說黃帝並沒死,而現在卻有陵墓,是怎麼回事呢?」

有人回答說:「黃帝成仙升天後,眾臣把他的衣服帽子埋在這裡,所以有陵墓。」

皇上到了甘泉宮後,為了要上泰山舉行封禪,就先祭告泰一神。

自從得了寶鼎,皇上就跟公卿大臣及眾儒生商議起封禪的事了。

由於封禪大典很少舉行,時間隔久了,已經失傳,沒有人瞭解它的禮儀,眾儒生主張採用《尚書》、《周官》、《王制》中記載的天子射牛、望祀的儀式來進行。

齊人丁鮑已經九十多歲,他說:「登泰山祭天的『封』應該是不死的意思。

秦始皇沒能登上泰山行封禮。

陛下如果一定要上去,就應該堅持;只要稍微登得高一些就沒有風雨阻擋了,也就最終可以登上泰山行封禮了。」

皇上於是命令儒生們反覆練習射牛,草擬封禪的禮儀。

幾年後,要進行封禪了。

天子聽了公孫卿和方士的話,說是黃帝以前的帝王舉行封禪,都招來了怪異之物而與神仙相通,就想倣傚黃帝那時迎接仙人蓬萊士的做法,借此以超乎世俗,跟九皇比德,而且還在很程度上採用儒術加以修飾。

儒生們因為既不能明辨封禪的具體事宜,又受《詩》、《書》等古文經籍的束縛,所以不敢盡情施展他們的學問。

皇上把封禪用的祭器拿給儒生們看,儒生們有的說「跟古代的不同」,徐偃又說」太常祠官們行禮不如古代魯國的好」,就在這時侯,周霸會聚群儒策劃封禪事宜,皇上貶退了徐偃、周霸,把儒生們全部罷黜不用了。

三月,皇上到東方去,到了緱氏縣,登上中岳的太室山祭祀。

隨從官員在山下聽到好像有人喊「萬歲」。

問山上的人,說是沒喊;問山下的人,也說沒喊。

於是皇上封給太室山三百戶以供祭祀,命名叫崇高邑。

往東登上泰山,山上的草木還沒長出葉子,就叫人把石碑運上山,立在泰山頂峰。

接著皇上又東巡海上,行禮祭祀天主、地主、兵主、陰主、陽主、月主、日主和四時主八神。

齊地人中上書談神仙一精一靈和奇異方術的數以萬計,但沒有一個靈驗。

於是皇上增派船隻,命令那些談論海上神山的幾千人去訪求蓬萊仙人。

公孫卿經常手持符節,先到各山等候神仙,到東萊時,說夜間看見一個人,身高數丈,等靠近去,卻不見了。

據說看到了他的腳印很大,類似禽一獸的腳印。

群臣中有人說看見一位牽著狗的老人,說「我想要見天子」,一會兒又忽然不見了。

皇上見到那大腳印時,還不相信,等到群臣中有人說起老人的事,才在很大程度上認為那老人就是仙人了。

因此,留住在海上,給方士驛車,秘密派出了數以千計的使者去尋找仙人。

四月,返回到奉高。

皇上想著儒生和方士們對封禪禮儀的說法各不相同,又缺乏古書記載,實在難以施行。

天子又到了梁父山,行禮祭祀地神。

乙卯日,命侍中官儒生頭戴白鹿皮帽,身穿插笏(hu,戶)官服,天子射牛,進行祭祀。

在泰山下的東方築壇祭天,依照郊祀泰一神的禮儀。

祭天的壇寬一丈二,高九尺,壇下放有封禪的文書,文書的內容隱秘,夫人知曉。

祭禮完畢,天子單獨帶著侍中奉車都尉霍子侯登上泰山,也舉行了祭天儀式。

這些事情都禁止洩露。

第二天,順著山北的道路下山。

丙辰日,在泰山腳下東北方的肅然山辟場祭地,按照祭祀后土的禮儀。

以上的封禪,天子都親自拜見天神、地神,穿黃色禮服並全部用了音樂。

用采自江淮一帶的三稜靈茅作神墊,用代表五方的五色泥土混雜起來多多地加在祭壇上。

還放出遠方奇異的飛禽走獸和白一毛一野雞等動物,大大增加禮儀的隆重氣氛。

但不用兕牛、旄牛、犀牛、大象之類的動物。

天子及其隨從都是到了泰山,然後離去的。

舉行封禪大典的那天晚上,天空彷彿有亮光出現,白天又有白雲從祭壇中升起。

天子封禪歸來,坐在明堂上,群臣相繼上前祝壽。

這時天子下詔令給御史:「我以渺小之身繼承了皇帝的至尊之位,一直謹言慎行,唯恐不能勝任。

我德行微薄,不懂禮樂。

祭泰一神時,天上像是有瑞祥之光,我心中不安好像望見了什麼,被這奇異景象所深深震憾,想要停止卻不能,終於登上泰山築壇祭天,到了梁父山,然後在肅然山辟場祭地。

我要完善自己,勉力與士大夫們一起重新開始。

賜給百姓每百戶一頭牛、十石酒,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和孤兒寡一婦,再另加賜布帛二匹。

免除博縣、奉高、蛇丘和歷城等地的賦稅,不用交納今年租稅和免除徭役。

大赦天下,和乙卯年的大赦令一樣。

凡是我巡行所經過的地方,都不要再有馳刑再犯的輕罪徒。

如果是在兩年以前犯的罪,一律不再追究。」

又下詔說:「古時天子每五年出巡一次,在泰山舉行祭祀,諸侯們來朝拜都有住所。

應該讓諸侯在泰山下各自修建官邸。」

天子在泰山封禪完畢,並未遇上風雨災害,方士們又說蓬萊等神山好像就要找到了。

於是皇上很高興,覺得或許自己能遇到,就又東行到海邊眺望,希望能見到蓬萊神山。

奉車都尉霍子侯突然生病,一天的功夫就死了。

皇上這才離開,沿海而上,往北到達碣石。

又從遼西開始巡行,經北方邊境到達九原縣。

五月,回到甘泉宮。

主管官員說,寶鼎出現那年的年號為「元鼎」,今年天子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年號應為「元封」。

這年秋天,有慧星出現在東井宿(xiu,秀)天區,光芒四射。

十幾天後,慧星又出現在三台宿天區,光芒四射。

有個望氣的人叫王朔的說:「我觀測時,只見那星出現時形狀象葫蘆瓜,一會兒就又消失了。」

主管官員說道:「陛下創建了漢家封禪禮制,上天大概是用象徵吉祥的德星出現來報答您。」

第二年冬天,天子到雍縣郊祀五帝,回來後又拜祭了泰一神。

祝辭說:「德星光芒四射,象徵美好吉祥。

壽星相繼出現,光輝遍照遠方。

信星明亮降福,皇帝敬拜諸神福澤無量。」

這年春天,公孫卿說在東萊山見到了仙人,那仙人好像是說了「想見天子」。

天子於是到了緱氏城,任命公孫卿為中大夫。

隨即到了東萊,在那裡留宿了幾天,什麼也沒看見,只看見了巨大的人腳印。

天子又派出數以千計的方士去尋找神仙奇物,採集靈芝仙藥。

這年天旱。

這時候,天子已經沒有出巡的正當名義了,就前往萬里沙祈求降雨,路過泰山時又舉行了祭祀。

返回時到了瓠(hu,狐)子口,親自來到堵塞黃河決口的現場,停留了兩天,沉白馬於河中,以祭河神,然後離去。

派二位將軍率領士兵堵塞決口,把黃河分成兩條河渠,使它恢復了當初大禹治水後的面貌。

滅了南越之後,越人勇之向皇上進言說「越人有信鬼的習俗,而且他們祭祀時都能見到鬼,屢屢見效應。

從前東甌(ōu,歐)王敬鬼,高壽達一百六十歲。

後世子孫怠慢了鬼,所以就衰微下來」。

天子就命越地巫師建立越祠,只設台而沒有祭壇,也祭祀天神上帝百鬼,是采有雞卜的方法。

皇上相信這些,越祠和雞卜的方法從此就開始流行起來。

公孫卿說:「仙人是可以見到的,而皇上去求仙的時候總是太倉促,因此見不到。

如今陛下可以修建一座台閣,就像緱氏城所建的一樣,擺上乾肉棗果之類的祭品,仙人應該是能夠招來的。

而且仙人喜歡住樓閣。」

於是皇上命令在長安建造蜚廉觀和桂觀,在甘泉宮建造益延壽觀,派公孫卿手持符節擺好祭品,等候仙人。

又建造了通天台,在台下擺設祭品,希望招來神仙之類。

又在甘泉宮設置前殿,開始增建宮室。

夏天,有靈芝草在宮殿內長了出來。

天子因為堵塞了黃河決口,興建了通天台,據說當時天上隱約出現了神光,就下詔書說:

甘泉宮殿房內生出了靈芝長有九株菌一柄一,特此大赦天下,免除女犯人不戴刑具的勞役。

第二年,征伐朝鮮。

夏天,乾旱。

公孫卿說:「黃帝時舉行完封禮,天就會幹旱,這是為了使封壇的土晾乾,要連旱三年。」

皇上就下詔書說:「天旱,大概是為了使封壇的土乾燥吧?應該讓天下百姓尊祭主宰農業的靈星。」

第三年,皇上到雍縣郊祀,然後打通去回中的道路到那裡巡察。

春天,到達鳴澤,再從西河返回。

轉年冬天,皇上巡視南郡,到江陵後往東走。

登上潛縣的天柱山,舉行祭祀,稱這座山為南嶽。

乘船順江而行,從尋陽穿過樅(cōng,匆)陽,又經過彭蠡(li,離)澤,一路祭祀名山大川。

然後北到琅邪郡,再沿海而上。

四月是旬,到達奉高縣,舉行了封禪典禮。

當初,天子在泰山舉行封禪典禮時,泰山腳下的東北方有古明的時堂舊址,舊址處路不好走,又不寬敞。

皇上想要在奉高縣旁修建明堂,但不知道明堂的形制尺度。

濟南人公?(su,肅)帶獻上黃帝時的明堂圖。

明堂圖中有一座殿堂,四面沒有牆壁,用茅草蓋頂,殿堂周圍通水,環繞著宮牆修有天橋,殿上有樓,從西南方向伸一入殿堂,命名為崑崙道,天子由此走進殿堂,在那裡拜祭上帝。

於是,皇上命令按照公?帶的圖樣在奉高的汶上建造明堂。

等到第五年再來舉行封禪時,就讓泰一神和五帝的神位居於上座進行祭祀,讓高皇帝的神主靈位對著他們。

在下房祭祀后土神,用牛、羊、豬各二十頭。

天子從崑崙道進去,開始按郊祀的禮儀在明堂祭拜。

祭拜完畢,在堂下燒掉祭品。

然後,皇上又登上泰山,在山頂秘密舉行祭祀。

在泰山下祭祀五帝時,按照他們各自所屬的方位,只有黃帝和赤帝並排,祭祀時由主管官員陪祭。

在泰山上舉火,山下也都舉火呼應。

兩年以後,十一月甲子日是朔日,早晨交冬至,推算曆法的人認為以這一天為推歷的起點是正統。

天子親臨泰山,在這一天到明堂去祭祀上帝,因為距上一次封禪不到五年,所以沒有舉行封禪典禮。

那祝辭說:「上天授予皇帝泰元神策,週而復始。

皇帝在此虔誠地拜祭泰一神。」

皇上又東到海上,考察那些到海上求仙的人和方士們,沒有什麼效驗,但皇上還是增派使者繼續前往,希望能遇上神仙。

十一月乙酉日,柏梁台失火遭災。

十二月甲午日初一這一天,皇上親自到高裡山祭祀后土神。

又到了渤海,遙望而拜祭蓬萊之類的仙山,希望能到達仙人所居住的異境。

皇上回京後,由於柏梁台遭災焚燬了,就改在甘泉宮臨朝接受各郡國上報的計薄。

公孫卿說:「黃帝建成青靈台,十二天後就被燒了,黃帝於是修建了明庭。

明庭就是甘泉宮。」

方士們很多人也說古代帝王有在甘泉建都的。

後來天子又在甘泉宮接受諸侯朝見,並在甘泉建造諸侯的官邸。

勇之說:「越地飛俗,火災之後再蓋起的房子,一定要比原先的大,以此制一服火災。」

於是天子修造建章宮,規模極大,有千門萬戶。

它的前殿比未央宮高。

它的東面是鳳闕,高二十多丈。

它的西面是唐中苑,有幾十里寬的虎圈。

它的北面修了大水池,池中的漸台高二十多丈,池名叫做泰液池,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和壺梁四座山,仿照海中仙山,還有用石頭雕成的龜魚之類。

它的南面有玉堂、壁門和鳥雕像之類。

還建了神明台、井干樓,高達五十多丈,樓台之間有輦車道相互連接。

夏天,漢朝更改曆法,以夏歷正月作為一年的開始,官府服色崇尚黃色,把官印一律改為五個字,因而把當年定為太初元年。

這年,往西去征伐大宛。

蝗災嚴重。

丁夫人和洛陽虞初等人用方術祭祀,祈求鬼神降禍於匈奴、大宛。

第二年,主管官員說,雍縣五畤祭祀時沒有烹煮過的熟牲等祭品,沒有芬芳一香的氣味。

天子就命令祠官用牛犢做成熟牲祭品分別進獻給五畤,所用牲牢的一毛一色,按照五行相剋的原理配置。

用木偶馬代替壯馬作祭品,至於祭祀各名山大川該用壯馬的。

全都用木偶馬代替。

皇帝出巡經過時舉行祭祀,才用壯馬。

其他禮節照舊。

次年,天子東巡海上,考察神仙之類的事情,沒有靈驗的。

有的方士說「黃帝時建造了五城十二樓,以便在執期那個地方迎侯神仙,命名為迎年。」

皇上批准按他所說的建造五城十二樓,命各為明年。

皇上親自到那裡行禮祭祀上帝,穿著黃色禮服。

公?帶說:「黃帝時雖然已在泰山築壇祭天,然而風後,封鉅、岐伯等人又要黃帝去東泰山築壇祭天,去凡山辟場祭地,與符瑞相合了,才能長生不死。」

天子就命令準備祭品,來到東泰山,見東泰山矮小,跟它的名聲不相稱,就命祠官祭祀,但不一舉行封禪。

此後命公?帶在那裡供奉祭祀和迎侯神靈。

夏天,天子返回泰山,像以前那樣舉行五年一次的封禪典禮,另外增加了在石閭山辟場祭地的儀式。

石閭在泰山腳下的南面,很多方士說這裡是仙人住的地方,所以皇上親自在這裡祭祀地神。

此後五年,天子又到泰山行封禪禮,返回途中祭祀了常山。

當今天子所興建的神祠,泰一祠和后土祠,每三年親自郊祀一次;建立了漢家封禪制度,每五年舉行一次封禪大典。

亳人謬忌奏請修建的泰一祠和三一、冥羊、馬行、赤星等五座神祠,由寬舒等祠官每年按時祭祀。

加上后土祠,總共六座神祠,都由太祝統管。

至於象八神中的各神,以及明年、凡山等其他有名的神祠,天子路過時就祭祀,離開後就算了。

方士們所興建神祠,各由他們自己負責祭祀,人死了,祭祀也就終止,祠官不再管祭祀。

其他神祠全部依照原來的規定辦。

當今皇上舉行封禪大典,十二年以後來回顧,所祭祀的神靈已遍及五嶽、四瀆。

而方士們迎侯祭祀神仙,去海上尋訪蓬萊仙山,最終也沒有什麼結果。

公孫卿之類等等候神仙的方土,還是用巨大人腳印做托辭來辨解,也是沒有效驗。

這時,天子對方士們的荒唐話越來越厭倦了,然而始終籠絡著他們,不肯與他們絕斷往來,總希望有一天能遇到真有方術的人。

從此以後,方士們談論祭神的更多,然而效驗究竟怎樣,就可以想見了。

太史公說:我跟隨皇上出巡,祭祀天地眾神和名山大川,參加過封禪大典。

我也曾進壽宮陪侍皇帝祭祀,聽神語,觀察研究了方士和祠官們的言論,於是回來依次論述自古以來祭祀鬼神的活動,把這些活動的裡外情形原原本本地展現出來。

後世君子,能夠從這裡觀察到那些情形。

至於有關祭祀時所用俎豆等禮器以及玉帛的詳情,獻祭酬神的禮儀,則有主管官員記錄在案。

【原文】【註解】

孝武皇帝者1,孝景中子也2。

母曰王太后。

孝景四年,以皇子為膠東王。

孝景七年,栗太子廢為臨江王,以膠東王為太子。

孝景十六年崩,太子即位,為孝武皇帝。

孝武皇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3。

1孝武皇帝:《集解》:「《太史公自序》云『作《今上本紀》』,又其述事皆云『今上』、『今天子』,或有言『孝武帝』者,悉後人所定也。

張晏曰:『《武紀》,褚先生補作也。

褚先生名少孫、漢博士也。

』」據考證,《今上本紀》已佚,本篇開頭六十字為後人所補;其下至篇末,是後人取《史記·封禪書》補成。

2中子:排行居中的兒子。

3敬:尊敬,尊重。

這裡是注重、重視的意思。

元年,漢興已六十餘歲矣1,天下乂安2,薦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3。

而上鄉儒術4,招賢良5,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6,欲議古立明堂城南7,以朝諸侯8。

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9。

會竇太后治黃老言十,不好儒術,使人微得趙綰等一奸一利事(11),召案綰、臧、綰、臧自一殺(12),諸所興為者皆廢。

後六年,竇太后崩。

其明年,上徵文學之士公孫弘等。

1六十餘歲:漢高祖劉邦於公元前202年稱帝,到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時,已有六十餘年。

2乂(yi,義)安:安定。

「×」「安」同義。

3薦(jin,晉)紳:本指古代高級官吏的裝束,後用以代稱官吏。

薦,通「搢」,「縉」,是插的意思。

紳,腰間大帶。

《晉書·輿服志》:「所謂搢紳之士者,插笏(hu,互。

用以記事的手板)而垂紳帶也。」

封禪: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典禮。

在泰山上築土為壇祭天為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辟場祭地為禪。

秦漢以後,歷代王朝都把封禪作為國家大典。

改正:改換確定。

4上:指皇上。

鄉:同「向」,嚮往,崇尚。

儒術:儒家的學術。

5賢良:漢代選拔人才的科目之一,又叫「賢良方正」、「賢良文學」,漢文帝時開始設立。

6文學:指文章博學,為孔門四科之一。

7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

凡朝會、祭祀、慶賞、選士、養老、教學等大典,都在此舉行。

8朝諸侯:使諸侯朝,意思就是接受諸侯朝見。

9草:草擬。

巡狩:帝王離開國都,到各地巡視。

服色:指服飾車馬器物等所用的顏色。

古代改朝換代,新王朝都要重新確定曆法和服色,以表示「應天承位」。

漢朝高祖及文、景二帝時都未改,所以這時候又提出來了。

就:達到,實現。

十黃老言:黃帝、老子之言,即道家學說。

?微:暗暗地,悄悄地。

指暗中察訪。

《會注考證》:「楓三本、館本『微』下有『伺』字,與《封禪書》合,當依補。」

一奸一利事:指用不正當手段謀利之類的事。

?召:傳訊。

案:審問,審查。

明年,上初至雍,郊見五畤1。

後常三歲一郊。

是時上求神君2,捨之上林中蹄氏觀3。

神君者,長陵女子,以子死悲哀,故見神於先後宛若4。

宛若祠之其室,民多往祠。

平原君往祠,其後子孫以尊顯。

及武帝即位,則厚禮置祠之內中,聞其言,不見其人云5。

1郊:古代祭禮的一種,即在郊外祭祀天地。

五畤(zhi,至):古代祭祀五位天帝的五個處所。

《正義》引孟康說:「畤者,神靈之所止。」

地在今陝西省風翔縣南。

2神君:對神靈的敬稱,這裡指長陵女子。

3上林:苑名。

蹄氏觀:廟宇名。

在上林苑中。

4見神:意思是顯靈。

先後:妯娌。

《集解》引孟康曰:「兄弟妻相謂『先生』。」

宛若:孟康以為是妯娌的字。

5云:語氣詞,有據說如此的口氣。

是時而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卻老方見上1,上尊之。

少君者,故深澤侯入以主方2。

匿其年及所生長3,常自謂七十,能使物4,卻老。

其游以方遍諸侯。

無妻子。

人聞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饋遺之5,常余金錢帛衣食。

人皆以為不治產業而饒給6,又不知其何所人,愈信,爭事之。

少君資好方7,善為巧發奇中8。

嘗從武安侯飲,坐中有年九十餘老人,少君乃言與其大父游射處9,老人為兒時從其大父行,識其處,一坐盡驚。

少君見上,上有故銅器,問少君。

少君曰:「此器齊桓公十年陳於柏寢。」

十已而案其刻(11),果齊桓公器。

一宮盡駭,以少君為神,數百歲人也。

1祠社:祭祀灶神。

《索隱》引如淳曰:「祠灶可以致福。」

谷道:不吃糧食而能生活的方術。

卻老方:使人長生不老的方術。

2主方:主管方術之事。

3所生長:生長的地方,指出身經歷等。

4使物:驅使鬼物。

5更:相繼地,交替地。

饋遺(wei,畏):贈送財物。

6饒給:富足。

給,足。

7資:資質。

指所謂天生的才能、一性一情。

8巧發奇中:意思是用巧言說中事情。

9大父:祖父。

十柏寢:齊國台榭名。

(11)已而:過後,不久。

案:考察,查驗。

少群言於上曰:「祠灶則致物1,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2,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3,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

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食臣棗4,大如瓜。

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5,不合則隱。」

於是天子始親祠灶,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6,而事化丹沙諸藥齊為黃金矣7。

1致物:招引來鬼神。

2丹砂:硃砂。

3蓬萊:古代傳說裡的海中仙山,山上住著仙人。

4食(si,寺):給……吃。

5合,融洽,投合。

6方士:方術之士。

指古代求仙、煉丹,自言能長生不死的人。

7齊:同「劑」。

居久之,李少君病死。

天子以為化去不死也,而使黃錘史寬舒受其方1。

求蓬萊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相效2,更言神事矣。

1黃錘:可能是縣名。

史:古代官府的佐吏。

2海上燕齊:指古代燕、齊兩國的沿海地區。

相效:效仿李少君。

亳人薄誘忌奏祠泰一方1,曰:「天神貴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2。

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東南郊,用太牢具3,七日,為壇開八通之鬼道。」

4於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長安東南郊,常奉祠如忌方。

其後人有上書,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天一,地一,泰一」5。

天子許之,令太祝領祠忌泰一壇上,如其方。

後人復有上書,言「古者天子常以春秋解祠6,祠黃帝用一梟破鏡7;冥羊用羊8;祠馬行用一青牡馬9;泰一、皋山山君、地長用牛十;武夷君用干魚(11),陰陽使者以一牛」。

(12)令祠官領之如其方,而祠於忌泰一壇旁。

1薄誘忌:《索隱》認為「薄」為「亳」的衍文,「誘」為「謬」之誤寫。

應作「謬忌」。

《封禪書》和《漢書·郊祀志》皆作『亳人謬忌」。

泰一:傳說中最尊貴的神。

也作「太一」。

2佐:輔佐,這裡指輔佐泰一的神。

五帝:《正義》:「五帝,五天帝也。」

3太牢:指祭祀時用的牛、羊、豬三牲。

4八通之鬼道:指祭壇的八面都有通道,供神鬼來往。

5天一、地一:都是神名。

6解詞:《封禪書》《索引》曰:「祠祭以解殃咎,求福祥也。」

7梟:傳說中食母的惡鳥。

破鏡:傳說中食父的惡獸。

8冥羊:神名。

9馬行:神名。

牡馬:公馬。

十皋山山君、地長:都是神名。

(11)武夷君:武夷山神。

(12)陰陽使者:神名。

其後,天子苑有白鹿,以其皮為幣1,以發瑞應2,造白金焉3。

1以其皮為幣:漢武帝時曾用白鹿皮製成貨幣。

當時規定,鹿皮一尺見方,值黃金一斤(據《索隱》,又見《平准書》)。

2瑞應:古代迷信,認為天降祥瑞以應人君之德,就叫「瑞應」。

3白金:據《正義》引《平准書》解釋,是指銀錫合金。

當時鑄有龍、馬、龜三種圖形的白金幣。

其明年,郊雍,獲一角獸,若麃然1。

有司曰2:「陛下肅祗郊祀3,上帝報享4,錫一角獸5,蓋麟雲6。」

於是以薦五畤7,畤加一牛以燎8。

賜諸侯白金,以風符應合於天地9。

1麃:獸名,鹿屬。

《索隱》引韋昭曰:「體若麇而一角。」

2有司:管事的官吏。

官吏各有專司,所以叫有司。

3肅祗:恭敬。

「肅」、「祗」同義。

4報:報答。

享:以食品供奉鬼神。

5錫(ci,賜):賜予。

6蓋:大概。

表示不肯定的語氣。

麟:麒麟。

7薦:進獻祭品。

8燎(liao,料):古代祭禮的一種。

焚柴祭天。

9風:通「諷」,諷喻,暗示。

符應:古代迷信,認為天降的祥瑞與人事相應,就叫「符應」。

與上文「瑞應」意思相同。

地:疑為「也」字之誤。

《封禪書》和《漢書·郊祀志》均作「也」。

於是濟北王以為天子且封禪1,乃上書獻泰山及其旁邑。

天子受之,更以他縣償之。

常山王有罪,遷2,天子封其弟於真定,以續先王祀,而以常山為郡。

然後五嶽皆在天子之郡。

1且:將要。

2遷:放逐,流放。

其明年,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上1。

上有所幸王夫人2,夫人卒,少翁以方術蓋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雲,天子自帷中望見焉。

於是乃拜少翁為文成將軍3,賞賜甚多,以客禮禮之。

文成言曰:「上即欲與神通4,宮室被服不像神,神物不至。」

乃作畫雲氣車,及各以勝日駕車辟惡鬼5。

又作甘泉宮,中為台室,畫天、地、泰一諸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

居歲余,其方益衰6,神不至。

乃為帛書以飯牛,7詳弗知也8,言此牛腹中有奇。

殺而視之,得書,書言甚怪,天子疑之。

有識其手書,問之人,果(為)〔偽〕書。

於是誅文成將軍而隱之。

1少翁:《正義》:「《漢武帝故事》雲少翁年二百歲,色如童子。」

2幸:一寵一幸,宏一愛一。

王夫人:《漢書》作「李夫人」。

3拜:授給官職。

4即:如果,假如。

5以勝日駕車:意思是哪一天駕什麼顏色的車,要符合五行相剋的原則。

古人以干支紀日,把十天干與五行相配屬,依次為:甲乙屬木,青色;丙丁屬火,紅色;戊己屬土,黃色;庚辛屬金,白色;壬癸屬水,黑色。

如果甲子日乘白車,丙寅日乘黑車……這就叫「以勝日駕車」。

勝,克。

辟:驅除。

6衰:衰退,這裡有不靈驗的意思。

7飯牛:餵牛。

8詳:通「佯。」

假裝。

其後則作柏梁、銅柱,承露仙人掌之屬矣1。

1又柏梁:台名。

《索隱》引《三輔故事》云:「台高二十丈,用香柏為殿,香聞十里。」

銅柱承露仙人掌:《索隱》引《三輔故事》曰:「建常宮承露盤高三十丈,大七圍,以銅為之。

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飲之。」

漢武帝以為,經常飲用這種露水和著玉石粉末調成的「玉露」,就可以長生不老。

文成死明年,天子病鼎湖甚1,巫醫無所不致,(至)不愈。

游水髮根乃言曰:「上郡有巫,病而鬼下之。」

上召置祠之甘泉。

及病,使人問神君2。

神君言曰:「天子毋憂病。

病少愈3,強與我會甘泉4。」

於是病癒,遂幸甘泉5,病良已6。

大赦天下,置壽宮神君7。

神君最貴者(大夫)〔太一〕,其佐曰大禁、司命之屬,皆從之。

非可得見,聞其音,與人言等。

時去時來,來則風肅然也。

居室帷中。

時晝言,然常以夜。

天子祓8,然後入。

因巫為主人,關飲食9。

所欲者言行下。

又置壽宮、北宮,張羽旗,設供具,以禮神君。

神君所言,上使人受書其言十,命之曰「畫法」(11)。

其所語,世俗之所知也,毋絕殊者(12),而天子獨喜。

其事秘,世莫知也。

1鼎湖:《會注考證》引顧炎武云:「『湖』當作『胡』。

鼎胡,宮名。」

2神君:《集解》引韋昭云:「即病巫之神。」

3少:一會兒。

4強:勉強。

5幸:特指皇帝到某處去。

6良:確實,真的。

已:停止。

這裡指痊癒。

7置壽宮神君:《會注考證》引張文虎曰:「疑當作『置神君壽宮」。

壽宮,壽神之宮。

8祓(fu,服):古代的一種除災求福的儀式。

9關:關照。

十書:寫,指記錄下來。

(11)畫法:意思是劃一之法(依《正義》)。

(12)毋:同「無」。

絕殊:特別。

「絕」「殊」同義。

其後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1,不宜以一二數。

一元曰「建元」2,二元以長星曰「元光」,3三元以郊得一角獸曰「元狩」雲4。

1元:開始。

這裡指紀年,也就是設立年號。

天瑞:上天降下來的吉兆。

古人迷信,把自然界出現的某些奇異現象附會天降的吉祥之兆。

命:命名。

2建元:這是我國古代第一個年號。

建,建立,設置。

漢武帝以前,帝王紀年只有年數,沒有年號,用年號紀年由漢武帝始。

3長星:彗星的一種。

4狩:打獵。

按:此處史文有錯漏。

《集解》引徐廣曰:「案諸紀元光後有元朔,元朔後得元狩。」

又《會注考證》引顧炎武曰:「是建元、元光之號,皆自後追為之,而武帝即位之初,亦但如文,景之元,尚未有年號也。」

又《新證》以為並非追記。

其明年冬,天子郊雍,議曰:「今上帝朕親郊,而后土毋祀1,則禮不答也2。」

有司與太史公、祠官寬舒等議3:「天地牲角繭栗4。

今陛下親祀后土,后土宜於澤中圜丘為五壇5,壇一黃犢太牢具,已祠盡瘞6,而從祠衣上黃7。」

於是天子遂東,始立后土祠汾陰脽上8,如寬舒等議。

上親望拜9,如上帝禮。

禮畢,天子遂至滎陽而還。

過雒陽,下詔曰:「三代邈絕十,遠矣難存。

其以三十里地封周後為周子南君,以奉先王祀焉。」

是歲,天子始巡郡縣,侵尋於泰山矣(11)。

1后土:地神或土神。

2答:《爾雅·釋言》:「答,然也。」

這裡「禮不答」是於禮不合意思。

3太史公:指當時任太史令的司馬談(司馬遷之父)。

4天地牲角繭栗:意思是祭天地用的牛,其角如蠶繭或板栗一樣大小。

這是指祭祀用的幼牲。

5圜:同「圓」。

6瘞(yi,意):埋。

7從祠:指陪祭者。

上:同「尚」,崇尚。

8脽(shui,誰):丘。

一說是地名。

9望拜:遠望而拜祭。

十三代:指夏、商、週三代。

邈(miǎo,渺):遠。

(11)侵:漸近,逐漸。

尋:攀緣,這裡有接近的意思。

其春,樂成侯上書言欒大。

欒大,膠東宮人1,故嘗與文成將軍同師,已而為膠東王尚方2。

而樂成侯姊為康王后,毋子。

康王死,他姬子立為王。

而康後有一婬一行,與王不相中(得)3,相危以法。

康後聞文成已死,而欲自媚於上,乃遣欒大因樂成侯求見言方。

天子既誅文成,後悔恨其早死,惜其方不盡,及見欒大,大悅。

大為人長美,言多方略,而敢為大言,處之不疑4。

大言曰:「臣嘗往來海中,見安期、羨門之屬。

顧以為臣賤5,不信臣。

又以為康王諸侯耳,不足予方。

臣數言康王,康王又不用臣。

臣之師曰:『黃金可成,而河決可塞,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致也。

』臣恐效文成,則方土皆掩口,惡敢言方哉6!」上曰:「文成食馬肝死耳7。

子誠能修其方8,我何一愛一乎9!」大曰:「臣師非有求人,人者求之。

陛上必欲致之,則貴其使者十,令有親屬,以客禮待之,勿卑(11),使各佩其信印,乃可使通言於神人。

神人尚肯邪不邪(12)。

致尊其使(13),然後可致也。」

於是上使先驗小方,斗旗(14),旗自相觸擊。

1宮人:官名。

掌管君主日常生活事務。

2尚方:官名。

掌管配製藥品(參用《漢書郊祀志》顏師古注)。

3中:符合;投合。

4疑:猶豫。

5顧:不過。

6惡:何,怎麼,哪裡。

7馬肝:據說人吃了馬肝會喪命。

8誠:果真。

9一愛一:吝惜。

十貴:使……尊貴。

(11)卑:以為卑,認為卑賤。

(12)肯邪(ye,爺)不(fǒu,否)邪:意思是究竟肯不肯來,還在兩可。

邪,語氣詞,表示疑問。

不,同「否」。

(13)致尊:極尊。

致,最,極其。

(14)斗旗:《封禪書》、《漢書·郊祀志》「旗」均作「棋」,應據改。

鬥棋,方士用雞血雜以羽一毛一等物磨一擦鋼棒,使生磁一性一,再以磁石做成棋子,鋼棒就能使棋子互相觸擊,利用這種手段騙人。

(參用《正義》引高誘注《淮南子》說)

是時上方優河決,而黃金不就1,乃拜大為五利將軍。

居月餘,得四金印,佩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天道將軍印。

制詔御史2:「昔禹疏九江,決四瀆3。

間者河溢皋陸4,堤繇不息5。

朕臨天下二十有八年6,天若遺朕士而大通焉7。

《乾》稱『蜚龍』,『鴻漸於般』8,意庶幾與焉9。

其以二千戶封地士將軍大為樂通侯。」

賜列侯甲第十,僮千人。

乘輿斥車馬帷帳器物以充其家(11)。

又以衛長公主妻之(12),繼金萬斤(13),更名其邑曰當利公主。

天子親如五利之第(14)。

使者存問所給(15),連屬於道(16)。

自大主將相以下(17),皆置酒其家,獻遺之。

於是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將軍」,使使衣羽衣(18),夜立白茅上(19),五利將軍亦衣羽衣,立白茅上受印,以示弗臣也(20)。

而佩「天道」者,且為天子道天神也(21)。

於是五利常夜祠其家,欲以下神(22)。

神未至而百鬼集矣,然頗能使之。

其後治裝行(23),東入海,求其師雲。

大見數月(24),佩六印,貴振天下(25),而海上燕齊之間,莫不搤捥而自言有禁方(26),能神仙矣。

1黃金不就:指煉黃金沒有成功。

2制詔:下詔令。

3決: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

4間者:近來。

皋陸:河邊陸地。

5堤繇:修築堤防的勞役。

繇,通「徭」。

6臨:從高處往低處看。

引申為統治。

7大通:即大通將軍。

8「《乾》稱」二句:《乾》,指《周易·乾卦》。

蜚,同「飛」。

《乾卦》:「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漸,進。

般,通「泮」,指泮宮(周代學宮),為禁止射獵之所。

(參用《周易古經今注》說)《周易·漸卦》:「六二,鴻漸於磐(同「般」),飲食衎衎(kan,看。

喜樂的樣子),吉。」

《會注考證》引方苞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言君之得臣也;鴻漸於磐,飲食衎衎,言臣之得君也。

武帝以欒大為天所遺士,故引此。」

9意:想,想來。

庶幾(jī,機):或許。

與:讚許。

十甲第:第一等的宅第。

?乘輿:帝王的車駕,也指帝王所用的器物。

斥:驅逐,這裡指分出去。

?妻(舊讀qi,氣):以女嫁人。

(13)繼(jī,機):送物給人。

(14)如:往,到……去。

(15)存問:看望,慰問。

所:《封禪書》作「供」,當衣改。

(16)連屬:連接。

(17)大主:即大長公主。

漢文帝的女兒,武帝的姑姑。

(18)衣(舊讀yi,義)羽衣:穿著用鳥羽製成的衣服。

(19)白茅:多年生野草。

(20)弗臣:不以之為臣,不把欒大看作天子的臣下。

(21)道:同「導」,引導。

(22)下神:使神仙下凡。

(23)治裝行:整理行裝。

(24)見:被引見。

(25)振:同「震」,震動。

(26)搤(e,扼)捥:握住手腕。

表示激動、振奮。

搤,通「扼」。

捥,同「腕」。

禁方:秘方。

其夏六月中,汾陰巫錦為民祠魏脽后土營旁1,見地如鉤狀,掊視得鼎2。

鼎大異於眾鼎,文縷毋款識3,怪之,言吏,吏告河東太守勝,勝以聞4。

天子使使驗問巫錦得鼎無一奸一詐,乃以禮祠,迎鼎至甘泉,從行,上薦之。

至中山,晏溫5,有黃雲蓋焉。

有麃過,上自射之,因以祭雲。

至長安,公卿大地皆議請尊寶鼎。

天子曰:「間者河溢,歲數不登6,故巡祭后土,祈為百姓育谷。

今年豐廡未有報7,鼎曷為出哉8?」

有司皆曰:「聞昔大帝興神鼎一9,一者一統,天地萬物所繫終也十。

黃帝作寶鼎三,像天地人也(11)。

禹收九牧之金(12),鑄九鼎,皆嘗鬺烹上帝鬼神(13)。

遭聖則興(14),遷於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15),鼎乃淪伏而不見(16)。

《頌》雲(17)『自堂徂基(18),自羊徂牛(19);鼐鼎及鼒(20);不虞不驁(21),胡考之休(22)』。

今鼎至甘泉,光潤龍變(23),承休無疆。

合茲中山(24),有黃白雲降蓋,若獸為符(25),路弓乘矢(26),集獲壇下,報祠大饗(27)。

惟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28)。

鼎宜見於祖禰(29),臧於帝廷,以合明應(30)。」

制曰:「可。」

1魏脽:即前文所提的「汾陰脽丘」。

因汾陰原屬魏國,所以叫魏脽。

營:指祠廟周圍的地界。

《會注考證》引顏師古說:「營,謂祠之兆域也。」

2掊(pou,抔):用手扒土。

3文:花紋。

鏤(lou,漏):雕刻:款識(zhi,志):古代鼎彝器上鑄刻的文字。

4以聞:把這事報告給武帝。

聞,使聞,等於說報告。

5晏溫:天氣晴暖。

6登:莊稼成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白話文
司馬遷的生平和著作《史記》白話文版·五帝本紀第一《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夏本紀第二《史記》閱讀·殷本紀第三《史記》譯文·周本紀第四《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秦本紀第五《史記》白話文 電子書·秦始皇本紀第六白話史記·項羽本紀第七高祖本紀第八·《史記》白話文版呂太后本紀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白話史記在線閱讀 ·孝文本紀第十《史記》譯注版·孝景本紀第十一《史記》白話文版·孝武本紀第十二吳太伯世家第一齊太公世家第二魯周公世家第三燕召公世家第四管蔡世家第五陳杞世家第六衛康叔世家第七宋微子世家第八·《史記》白話文版晉世家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楚世家第十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鄭世家第十二趙世家第十三魏世家第十四韓世家第十五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孔子世家第十七陳涉世家第十八外戚世家第十九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荊燕世家第二十一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留侯世家第二十五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五宗世家二十九三王世家第三十伯夷列傳第一管晏列傳第二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司馬穰苴列傳第四孫子吳起列傳第五伍子胥列傳第六仲尼弟子列傳第七商君列傳第八·《史記》白話文版蘇秦列傳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張儀列傳第十樗裡子甘茂列傳第十一穰侯列傳第十二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公子列傳第十七春申君列傳第十八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樂毅列傳第二十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田單列傳第二十二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刺客列傳第二十六李斯列傳第二十七蒙恬列傳第二十八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黥布列傳第三十一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田儋列傳第三十四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田叔列傳第四十四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匈奴列傳第五十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南越列傳第五十三東越列傳第五十四朝鮮列傳第五十五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循吏列傳第五十九汲鄭列傳第六十儒林列傳第六十一酷吏列傳第六十二大宛列傳第六十三遊俠列傳第六十四佞幸列傳第六十五滑稽列傳第六十六日者列傳第六十七貨殖列傳第六十九太史公自序第七十禮書第一樂書第二律書第三歷書第四天官書第五封禪書第六河渠書第七平准書第八·《史記》白話文版報任安書悲士不遇賦《史記》書評:從一個方面看史記《史記》讀書心得:裝逼者死讀《史記》有感:投降派《史記》讀書筆記:多少罪惡,都是奉理想的大旗呢《史記》讀書筆記——種豆等於誹謗朝廷《史記》讀書筆記——軍國主義的勝利和商業主義的失敗《史記》讀後感——項王恥渡烏江,韓侯甘居胯下《史記》讀後感——戰國四公子與私企管理《史記》讀後感——少年游《史記》讀後感——孔子誅少正卯‧思想言論罪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