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說明】本文是公孫弘和主父偃的合傳,並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白話文》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

史記白話文

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

王延海譯注

【說明】

本文是公孫弘和主父偃的合傳,並附錄了徐樂、嚴安的兩篇奏疏。

至於篇末的王元後的詔書和班固的贊語,皆為後人所加,非司馬遷原文。

傳中記述了平津侯公孫弘以布衣而封侯,官至丞相,位列三公的經歷,肯定了他官高戒奢,躬行節儉,倡導儒學,有益於教育事業發展的功績;也肯定了他諫止征伐匈奴和罷通西南夷,關心民間疾苦的思想和行為;同時也指斥了他曲學阿世,「為人意忌」等缺失。

傳中也記述了主父偃與徐樂、嚴安諫止征胡及通西南夷之事,表現了他們反對窮兵黷武,重視民間疾苦的思想;特別記述了主父偃「諸侯得推恩分子弟」的主張,這是名為推恩,實則削藩,打擊諸侯勢力的極好主張,對於加強和維護漢代中央集權制的統治有重要意義。

傳中雖對主父偃驕橫之勢有所諷刺,但對他的不幸也表示同情,特別是對當時的世態炎涼深有感慨,寓含一著司馬遷自己的身世之感。

此文把公孫弘和主父偃這樣兩個雖有共同的政治態度,但卻是冤家對頭的人,放到同一傳中加以記述,更能看出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鬥爭的尖銳一性一、複雜一性一。

傳文中插一入徐樂和嚴安的奏疏,因其思想與主父偃和公孫弘的思想一致,因而並不感到游離,相反卻起到強化主旨的作用,顯示了司馬遷謀篇佈局的縝密一性一和處理材料的靈活一性一,給後世寫史者以啟發。

本傳選材主要集中在如何對待匈奴和西南夷的問題上,中心突出,有利於表現主題。

另外本文記事簡約,前後照應緊湊。

特別是論說的內容多以奏疏形式出現,使敘論相間,渾融交錯,既突出了史實,又很好地闡明了司馬遷的觀點。

「太史公曰」一段,作者以「悲夫」二字收束全文,增強了文章的感情一色彩和藝術效果。

【譯文】

丞相公孫弘是齊地菑川國薛縣的人,表字叫季。

他年輕時當過薛縣的監獄官員,因為犯了罪,被免官。

他家裡窮,只得到海邊去放豬。

直到四十多歲時,才學習《春秋》及各家解釋《春秋》的著作。

他奉養後母孝順而謹慎。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天子剛即位,就招選賢良文學之士。

這時,公孫弘已經六十歲,以賢良的身份被徵召入京,當了博士。

他奉命出使匈奴,回來後向武帝報告情況,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發怒,認為公孫弘無能,公孫弘就借有病為名,免官歸家。

武帝元光五年(前130),皇帝下詔書,徵召文學,菑川國又推薦公孫弘。

公孫弘向國人推讓拒絕說:「我已經西去京城接受皇帝的任命,因為無能而罷官歸來。

希望改變推舉的人選。」

國人卻堅決推舉公孫弘,公孫弘就到了太常那裡。

太常讓所徵召的一百多個儒士分別對策,公孫弘的對策文章,按等次被排在最後邊。

全部對策文章被送到皇帝那裡,武帝把公孫弘的對策文章提拔為第一。

公孫弘被召去進見皇帝,武帝見他相貌非常漂亮,封他為博士。

這時,漢朝開通西南夷的道路,在那裡設置郡縣,巴蜀人民對此感到困苦,皇帝命公孫弘前去視察。

公孫弘視察歸來,向皇帝報告,極力詆毀西南夷沒有用處,皇上沒採納他的意見。

公孫弘為人雄偉奇異,見聞廣博,經常說人主的一毛一病在於心胸不廣大,人臣的一毛一病在於不節儉。

公孫弘蓋布被,吃飯時不吃兩種以上的肉菜。

後母死了,他守喪三年。

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議論政事,總是先開頭陳述種種事情,讓皇上自己去選擇決定,不肯當面駁斥和在朝廷上爭論。

於是皇上觀察他,發現他的品行忠厚,善於言談,熟悉文書法令和官一場事務,而且還能用儒學觀點加以文飾,皇上非常喜歡他。

在兩年之內,他便官至左內史。

公孫弘向皇帝奏明事情,有時不被採納,也不在朝廷加以辯白。

他曾經和主爵尉汲黯請求皇上分別召見,汲黯先向皇上提出問題,公孫弘則隨後把問題闡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興。

他所說的事情都被採納,從此,公孫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親近,地位顯貴起來。

他曾經與公卿們事先約定好了要向皇帝談論的問題,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卻違背約定,而順從皇上的意旨。

汲黯在朝廷上責備公孫弘說:「齊地之人多半都欺詐而無真情,他開始時同我們一起提出這個建議,現在全都違背了,不忠誠。」

皇上問公孫弘,公孫弘謝罪說:「瞭解我的人認為我忠誠,不瞭解我的人認為我不忠誠。」

皇上贊同公孫弘的說法。

皇上身邊的受一寵一之臣每每詆毀公孫弘,但皇上卻越發厚待公孫弘。

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張歐被免官,皇上用公孫弘當御史大夫。

這時,漢朝正在開通西南夷,東邊設置滄海郡,北邊修建朔方郡城。

公孫弘屢次勸諫皇上,認為這些做法是使中國疲憊不堪而去經營那些無用的地方,希望停做這些事情。

於是,武帝就讓朱買臣等以設置朔方郡的有利情況來詰難公孫弘。

朱買臣等提出十個問題,公孫弘一個也答不上來。

公孫弘便道歉說:「我是山東的鄙陋之人,不知築朔郡有這些好處,希望停做通西南夷和置滄海郡的事,集中力量經營朔方郡城。」

皇上就答應了。

汲黯說:「公孫弘處於三公的地位,俸祿很多,但卻蓋布被,這是欺詐。」

皇上問公孫弘,公孫弘謝罪說:「有這樣的事。

九卿中與我好的人沒有超過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詰難我,確實說中了我的一毛一病。

我有三公的高貴地位卻蓋布被,確實是巧行欺詐,妄圖釣取美名。

況且我聽說管仲當齊國的相,有三處住宅,其奢侈可與齊王相比,齊桓公依靠管仲稱霸,也是對在上一位的國君的越禮行為。

晏嬰為齊景公的相,吃飯時不吃兩樣以上的肉菜,他的妾不穿絲織衣服,齊國治理得很好,這是晏嬰向下面的百姓看齊。

如今我當了御史大夫,卻蓋布被,這是從九卿以下直到小辟吏沒有了貴賤的差別,真像汲黯所說的那樣。

況且沒有汲黯的忠誠,陛下怎能聽到這些話呢!」武帝認為公孫弘謙讓有禮,越發厚待他,終於讓公孫弘當了丞相,封為平津侯。

公孫弘為人猜疑忌恨,外表寬宏大量,內心卻城府很深。

那些曾經同公孫弘有仇怨的人,公孫弘雖然表面與他們相處很好,但暗中卻加禍於人予以報復。

殺死主父偃,把董仲舒改派到膠西國當相的事,都是公孫弘的主意。

他每頓飯只吃一個肉菜和脫殼的粗米飯,老朋友和他喜歡的門客,都靠他供給衣食,公孫弘的俸祿都用來供給他們,家中沒有餘財。

士人都因為這個緣故認為他賢明。

淮南王和衡山王謀反,朝廷追究一黨一羽正緊的時候,公孫弘病得很厲害,他自己認為沒有什麼功勞而被封侯,官位升到丞相,應當輔助賢明的君王安一撫國家,使人人都遵循當臣子的道理。

如今諸侯有反叛朝廷的陰謀,這都是宰相工作不稱職的結果,害怕一旦默默病死,沒有辦法搪塞責任。

於是,他向皇帝上書說:「我聽說天下的常道有五種,用來實行這五種常道的有三種美德。

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和長幼的次序,這五方面是天下的常道。

智慧、仁一愛一和勇敢,這三方面是天下的常德,是用來實行常道的。

所以孔子說:『努力實踐接近於仁,喜歡詢問接近於智,知道羞恥接近於勇。

』知道這三種情況,就知道怎樣自我修養了。

知道怎樣自我修養,然後知道怎樣治理別人。

天下沒有不能自我修養卻能去治理別人的,這是百代不變的道理。

現在陛下親行大孝,以三王為借鑒,建立起像周代那樣的治國之道,兼備文王和武王的才德,鼓勵賢才,給與俸祿,根據才能授予官職。

如今我的才質低劣,沒有漢馬之勞,陛下特意把我從行伍之間提拔起來,封為列侯,把我置於三公的地位。

我的品行才能不能同這高高的官位相稱,平素既已有病,恐怕先於陛下的狗馬而死去,最終無法報答陛下的恩德和搪塞責任。

我希望交回侯印,辭官歸家,給賢者讓路。」

武帝答覆他說:「古代獎賞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守住先人已成的事業要崇尚文德教化,遭遇禍患要崇尚武功,沒有改變這個道理的。

我從前幸運地得以繼承皇位,害怕不能安寧,一心想同各位大臣共同治理天下,你應當知道我的想法。

大概君子都是善良的人,憎惡醜惡的人,你若謹慎行一事,就可常留我的身邊。

你不幸得了霜露風寒之病,何必憂慮不愈,竟然上書要交回侯印,辭官歸家,這樣做就是顯揚我的無德呀!現在事情稍微少了些,希望你少用心思,集中一精一神,再以醫藥輔助治療。」

於是,武帝恩准公孫弘繼續休假,賜給他牛酒和各種布帛。

過了幾個月,公孫弘的病情大有好轉,就上朝辦理政事了。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公孫弘發病,終於以丞相的身份死去。

他的兒子公孫度繼承了平津侯的爵位。

公孫度當山陽太守十多年,因為犯法而失去侯爵。

主父偃是齊地臨菑人,學習戰國時代的縱橫家的學說,晚年才開始學習《周易》、《春秋》、諸子百家的學說。

他游於齊國許多讀書人之間,沒有誰肯厚待他。

齊國許多讀書人共同排斥他,他無法在齊呆下去。

他家生活貧困,向人家借貸也借不到,就到北方的燕、趙、中山遊學,各地都沒人厚待他,做客很難。

孝武帝元光元年,他認為各諸侯國都不值得去遊學,就西入函谷關,去見大將軍衛青。

衛青大將軍屢次向皇上推薦他,皇上不肯召見。

他帶的錢財已經花光,留在長安已經很久,諸侯的賓客們都很討厭他,於是他向皇帝上書。

早晨進呈奏書,傍晚時皇帝就召見了他。

他所說的九件事,其中八件是法律條令方面的事,一件是關於征伐匈奴的事。

其原文是這樣說的:

我聽說賢明的君主不厭惡深切的諫言而是廣泛觀察,忠誠的大臣不敢逃避重重的懲罰而直言勸諫,因此處理國家大事的好政策才不能遺失,而使功名流傳萬世。

如今我不敢隱瞞忠心,逃避死亡,而要向您陳述我的愚昧想法,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過,稍微考察一下我的想法。

《司馬法》上說:「國家雖然大,若是喜歡戰爭,就必然滅亡;天下雖然太平,若是忘掉戰爭,就必然危險。」

天下已經平定,天子演奏《大凱》的樂章,春秋兩季分別舉行打獵活動,諸侯們藉以春練軍隊,秋整武器,用以表示不忘戰爭。

況且發怒是背逆的德行,武器是兇惡的東西,鬥爭是最差的節一操一。

古代人君一發怒則必然殺人,一屍一倒血流,所以聖明的天子對待發怒的事非常慎重。

那致力於打仗取勝、用盡武力的人,沒有不最終後悔的。

從前秦始皇憑借戰勝對手的兵威,蠶食天下,吞併各個交戰的國家,統一天下,其功業可與夏、商、週三代開國之君相同。

但他一心取勝,不肯休止,竟想攻打匈奴。

李斯勸諫說:「不可以攻匈奴。

那匈奴沒有城郭居住,也無堆積的財物可守,到處遷徙,如同鳥兒飛翔,難以得到他們加以控制。

如果派輕便軍隊深入匈奴,那麼軍糧必定斷絕;如果攜帶許多糧食進軍,物資沉重難運,也是無濟於事。

就是得到匈奴的土地,也無利可得,遇到匈奴百姓,也不能役使他們加以守護。

戰勝他們就必然要殺死他們,這並非是為民父母的君王所應做的事。

使中國疲憊,而以打匈奴為心情愉快之事,這不是好政策。」

秦始皇不採納李斯的建議,就派蒙恬率兵去攻打匈奴,開闊了千里土地,以黃河為國界。

這些土地本是鹽鹼地,不生五穀。

這以後,秦朝調發全國的成年男人去守衛北河地區。

讓軍隊在風沙日曬中呆了十多年,死的人不可勝數,始終沒能越過黃河北進。

這難道是人馬不足,武器裝備不充裕嗎?不是的,這是形勢不允許呀!秦朝又讓天下百姓飛速轉運糧草,從黃縣、腄縣和琅邪郡靠海的縣城起運,轉運到北河,一般說來運三十鍾糧食才能得到一石。

男人努力種田,也不能滿足糧餉的需求,女子紡布績麻也不能滿足軍隊帷幕的需求。

百姓疲憊不堪,孤兒寡母和老弱之人得到供養,路上的死人一個挨一個,大概由於這些原因,天下百姓開始背叛秦王朝。

待到漢高帝平定天下,攻取了邊境的土地,聽說匈奴聚積在代郡的山谷之外,就想攻打他們。

御史成進諫說:「不可進攻匈奴。

那匈奴的習一性一,像群獸聚積和眾鳥飛散一樣,追趕他們就像捕捉影子一樣。

如今憑借陛下的盛德去攻打匈奴,我私下裡認為是危險的。」

漢高帝沒接受他的建議,於是向北進軍到代郡的山谷,果然遭到平城被圍困的危險。

漢高帝大概很後悔,就派劉敬前往匈奴締結和親之約。

這以後,天下人民才忘記了戰爭的事。

所以《孫子兵法》上說:「發兵十萬,每天耗費千金。」

那秦朝經常聚積民眾和屯兵幾十萬,雖然有殲滅敵軍,殺死敵將、俘虜匈奴單于的軍功,這也恰恰足以結下深仇大恨,不足以抵償全國耗費的資財。

這種上使國庫空虛,下使百姓疲憊,揚威國外而心中歡樂的事,並非是完美的事情。

那匈奴難以控制住,並非一代之事。

他們走到哪裡偷到那裡,侵奪驅馳,為此為職業,天一性一本來如此。

所以上自虞舜、夏朝、商朝和周朝,本來都不按法律道德的要求來督導他們,只將他們視為禽一獸加以畜養,而不把他們看作是人類。

上不借鑒虞夏商周的經驗,下卻遵循近世的錯誤作法,這正是我最大的憂慮,百姓最感痛苦的事情。

況且戰爭持續一久,就會發生變亂;做事很苦,就會使思想發生變化。

這樣就使邊境的百姓疲憊愁苦,產生背離秦王朝的心情,使將軍和官吏們相互猜疑而與外國人勾結,所以尉佗和章邯才能實現他們的個人野心。

那秦朝的政令所以不能推行的原因,就是因為國家大權被這兩個人所分的結果,這就是政治的得和失的效驗。

所以《周書》上說:「國家的安危在於君王發佈什麼政令,國家的存亡在於君王用什麼樣的人。」

希望陛下仔細考察這個問題,對此稍加注意,深思熟慮。

這時,趙人徐樂、齊人嚴安都向皇帝上書,談論當代重大事情,每人講了一件事。

徐氏在上書中說:

我聽說國家的憂患在於土崩,而不在於瓦解,從古到今都是一樣的。

什麼叫土崩呢?秦朝末年就是這樣。

陳涉並沒有諸侯的尊貴地位,也沒有一尺一寸的封地,自己也不是王公大人和有名望的貴族的後代,沒有家鄉人對他的稱讚,沒有孔丘、墨翟、曾參的賢能,沒有陶朱、猗頓的富有。

但是,他從貧窮的民間起兵,揮舞著戟矛,赤臂大喊,天下人聞風響應,這是什麼道理呢?這是由於人民貧困而國君不知體恤關照,下民怨恨而在上一位者並不知道,世俗已經敗壞而國家政治不好,這三項是陳涉用為憑藉的客觀條件,這就叫做土崩。

所以說國家的憂患在於土崩。

什麼叫瓦解呢?吳、楚、齊、趙的軍事叛亂就是這樣。

吳、楚等七國之王陰謀叛亂,他們都自稱萬乘君王,有披甲的戰士幾十萬,他們的威嚴足以使其封國之民畏服,他們的財物足以鼓勵其封國的百姓,但是他們卻不能向西奪取很小的土地,而他們自己卻在中原被擒,這是什麼原因呢?不是他們權勢比平民百姓輕,不是他們的軍事力量比陳涉小,是因為正當這時,先皇帝的思想還未衰弱,而安於鄉土、喜歡時俗的百姓很多,所以諸侯們沒有得到境外的援助,這就叫做瓦解。

所以說國家的憂患不在於瓦解。

由此可見,天下若有土崩的形勢,縱然是處於窮困境地的平民百姓,只要他們中有人首先發難,就可能使國家遭到危害,陳涉就是如此,何況或許還有三晉之類的國君存在呢!一柄一家縱然是沒有大治,若真能沒有土崩的形勢,雖然有強國和強大的軍隊起來造反,自身也不能不很快被擒,吳、楚、齊、趙等國就是這樣,何況群臣百姓起來造反呢!這兩種情況,是國家安危的明顯的根本之處,希望賢明的君主多多留意,深刻地考察。

最近關東地區五穀歉收,年景還未恢復,百姓多半都很窮困,再加上邊境一帶的戰爭,按形勢的發展和一般常理來看,老百姓將有不安心本地的心情。

不安心本地就容易流動,容易流動就是土崩的形勢。

所以,賢明的君主能獨自看到各種變化的原因,明察安危的關鍵,只在朝廷上治理政事,就可以把沒有形成的禍患加以消除。

這樣做的要領,就是想法使國家不出現土崩的形勢而已。

所以縱然有強國和強大的軍隊處在那裡,陛下仍然可以追趕走獸,射擊飛鳥,擴展游宴的場所,無節制地放縱地觀賞玩樂,盡情地享受驅馬打獵的歡樂,一切安然自如。

各種樂器的演奏聲不絕於耳,帷帳中與美一女的情一愛一和演員侏儒的笑聲面前出現,然而國家卻沒有積久的憂患。

名望何必定要象商湯、周武王那樣,世俗也何必定要象周成王、周康王時代那麼淳美!雖然是這樣,我私下認為陛下是天生的聖人,具有寬厚仁一愛一的資質,而且確實把治國當做自己的根本職責,能做到這些,那麼就等同於商湯和周武王的名望就不難得到了,而周成王、周康王時的世俗就可重新出現。

這兩種情況確立了,然後就可以處於尊貴安全的實際境地,在當代傳揚美名,擴大聲譽,使天下之人親近你,使四方邊遠之民服從你,你的余恩和遺德將盛傳幾代人,面朝南方,背靠屏風,捲起衣袖,與王公大人們作揖行禮,這是陛下所做的事情。

我聽說想實行王道,治理國家,就是沒有成功,最差的結果也可以使國家安寧。

只要安寧,陛下想得到什麼,難道還有得不到的嗎?你想做什麼,難道還有做不成的嗎?你想征討誰,還有不降服的嗎?

嚴安上書說:

我聽說周朝治理天下,把國家治理得很好的時期有三百多年,成王和康王時期是最隆盛的,擱置刑罰四十多年不用。

待到周朝政治衰微時也有三百多年,所以五霸才能輪番興起。

五霸這些人經常輔佐天子,興利除害,誅伐暴虐,禁止一奸一邪,在天下扶持正道,以此使天子得到尊貴。

五霸都去世後,賢聖之人沒有繼起者,使天子處於孤立軟弱的地位,號令不能頒行。

諸侯恣意行一事,強大的欺凌弱小的,人多的損害人少的,田常篡奪了齊國的政權,六卿瓜分了晉國的土地,共同形成了戰國紛爭的局面,這是百姓苦難的開始。

於是強大的國家致力於戰爭,弱小的國家備戰防守,出現合縱和連橫的策略,使者的車子疾馳奔波,戰士的鎧甲帽盔生滿蟣虱,百姓的苦難無處申訴。

待到秦王嬴政時代,他蠶食天下,併吞戰國,號稱皇帝。

統一國內的政治,毀壞諸侯國的都城,銷毀諸侯的兵器,熔鑄成鍾虡,以顯示不再用兵動武。

善良的平民百姓才能免於戰爭的災害,碰上聖明的天子,人人都認為得到了新生命。

假如秦朝寬緩其刑罰,少徵賦稅,減輕徭役,尊重仁義,輕視權勢利益,崇尚忠厚,鄙視智巧,改變風俗,使國內百姓得到教化,那麼世世代代都會安寧。

但是秦朝不推行這種政治,卻因循從前的風俗,使得那些專做智巧權利之事的人得以進用,而那些忠厚誠信的人卻被斥退;法律嚴酷,政治嚴峻,謅媚阿諛的人很多,天天聽到他們的讚美聲,於是心意滿足,想入非非。

一心想要揚威於海外,就派遣蒙恬率兵去攻打北方的匈奴,擴張土地,推進國境,戍守住黃河以北的地方,讓百姓急運糧草,跟隨其後。

又派遣尉官屠睢率領水兵去攻打南方的百越,派監御史祿鑿通運河,運送糧食,深入越地,越人逃跑。

經過很長時間的相持,糧食乏絕,越人攻擊秦兵,秦兵大敗。

秦就派趙佗率兵戍守越地。

正在這時,秦朝在北方同匈奴結怨,在南方同越人結仇,在無用的地方駐紮軍隊,只能進而不能退。

經過十多年,成年男子穿上鎧甲上戰場,成年女子轉運糧食,痛苦而無法活下去,有的吊死在路旁的樹上,死的人一個接著一個。

等到秦始皇死去,天下人民多半反叛秦朝。

陳勝、吳廣攻佔陳縣,武臣、張耳攻佔趙地,項粱攻佔吳縣,田儋攻佔齊地,景駒攻取郢,周市攻取魏地,韓廣攻取燕地,窮山深谷,豪傑之士一同起兵,記也記不完。

但是,他們都不是公侯的後代,也並非大官的下屬,沒有一尺一寸的小小權勢,從閭巷興起,手持戟矛,順應時勢,都行動起來,沒有預先謀畫卻同時起兵,沒有約定卻同時相會合,不斷擴大土地,最後成為霸王,這是當時的教化使他們成為這個樣子。

秦國是高貴的天子,是擁有天下的富豪,,但卻亡國亡家,這是窮兵黷武的結果。

所以周朝的敗亡在於國勢軟弱,秦朝的敗亡在於國勢強大,這是不會因時而變的原因。

如今想招降南夷,使夜郎前來朝拜,降服羌、僰,攻奪?州,建立城邑,深入匈奴,燒燬它們的龍城,議論此事的人都加以讚美。

這是做臣者的利益,並非是天下的長遠大計。

如今中國沒有狗叫的驚擾,卻受著遠方備戰的牽累,使國家破敗,這不是養育百姓的辦法。

去實現無窮無盡的欲一望,使心意暢快,而同匈奴結怨,這並不是安定邊疆的辦法。

結下怨恨而不能消除,戰爭停止而又重新產生,使近者蒙受愁苦,遠者感到驚駭,這不是持久的辦法。

如今全國鍛造鎧甲,磨利刀劍,矯正箭桿,積累弓弦,轉運糧食,看不到停止的時候,這是全國人民共同憂慮的事情。

那戰爭持續時間長,變故就會產生,事情繁雜,疑慮就會產生。

現在外郡的土地有幾千里,列城數十個,地理山川的形勢可以控制百姓,脅迫附近的諸侯,這不是公室皇家的利益。

看看歷史上齊國和晉國所以被滅亡的原因,就是公室方面的勢力衰微,六卿的勢力太大了。

再看看秦國所以滅亡的原因,就是刑法嚴酷,欲一望大得無窮無盡。

如今郡守的權力,不只象六卿那樣大;土地幾千里,不只是閭巷那點憑借;鎧甲武器和各種軍械,不只是戟矛那點用處。

這樣的客觀條件,如果碰上天下重大變亂,那麼其後果就不可諱言了。

徐樂和嚴安的奏書送交天子,天子召見了主父偃和徐樂、嚴安,對他們說:「你們都在哪裡啊?為何我們相見得這樣晚?」

於是,武帝就任命他們三人為郎中。

主父偃屢次進見皇帝,上疏陳說政事。

皇帝下令任命他為謁者,又升為中大夫。

一年當中,四次提升主父偃的職務。

主父偃向皇上勸說道:「古代諸侯的土地不超過百里,強弱的形勢很容易控制。

如今的諸侯有的竟然擁有相連的幾十個城市,土地上千里,天下形勢寬緩時,則容易驕傲奢侈,做出一婬一亂的事情,形勢急迫時,則依仗他們的強大,聯合起來反叛朝廷。

現在如果用法律強行削減他們的土地,那麼他們反叛的事就會產生,前些時候晁錯的做法就出現這種情況。

如今,諸侯的子弟有的竟是十幾個,而只有嫡長子世世代代相繼承,其餘的雖然也是諸侯王的親骨肉,卻無尺寸之地的封國,那麼仁一愛一孝親之道就得不到顯示。

希望陛下命令諸侯可以推廣恩德,把他的土地分割給子弟,封他們為侯。

這些子弟人人高興地實現了他們的願望,皇上用這種辦法施以恩德,實際上卻分割了諸侯王的國土,不必削減他們的封地,卻削弱了他們的勢力。」

於是,皇上聽從了他的計策。

主父偃又勸皇帝說:「茂陵剛剛成為一個縣,全國豪強富人,使百姓作亂的人,都可以遷徙到茂陵,內則充實京城,外則消除一奸一猾之人,這就叫做不誅殺而禍害被消除。」

皇上又聽從了他的主張。

尊立衛子夫當皇后,及揭發燕王劉定國的陰私,主父偃是有功的。

大臣們都畏懼主父偃的口,賄賂和贈送給他的錢,累計有千金之多。

有人勸說主父偃說:「你太橫行了。」

主父偃說:「你從束髮遊學以來已四十餘年,自己的志向得不到實現,父母不把我當兒子看,兄弟們不肯收留我,賓客拋棄我,我窮困的時日已很久了。

況且大丈夫活著,如不能列五鼎而食,那麼死時就受五鼎烹煮的刑罰好了。

我已到日暮途遠之時,所以要倒行逆施,橫暴行一事。」

主父偃盛稱朔方土地肥沃富饒,外有黃河為險阻,蒙恬在此築城以驅逐匈奴,內省轉運和戍守漕運的人力物力,這是擴大中國土地,消滅匈奴的根本。

皇上看完他的建議,就交給公卿們議論,大家都說不利。

公孫弘說:「秦朝時曾經調發三十萬人在黃河以北修城,最終也未修成,不久就放棄了。」

主父偃盛稱其利,皇上竟採納主父偃的計策,設置了朔方郡。

元朔二年,主父偃向皇上講了齊王劉次景在宮內一婬一亂邪僻的行為,皇上任命他當了齊相。

主父偃到了齊國,把他的兄弟和賓客都召來,散發五百金給他們,數落他們說「開始我貧窮的時候,兄弟不給我衣食,賓客不讓我進門;如今我作了齊相,諸君中有人到千里以外去迎接我。

我同諸君絕交了,請不要再進我主父偃的家門!」於是他就派人用齊王與其姐姐通一奸一的事來觸一動齊王,齊王以為終究不能逃脫罪責,害怕象燕王劉定國那樣被判處死罪,就自一殺了。

主持此事的官員把這事報告給皇上。

主父偃開始當平民百姓時,曾經遊歷燕地和趙地,等到他當了大官後,就揭發了燕王的陰私。

趙王害怕他成為趙國的禍患,想要上書皇帝講述他的陰私,因為主父偃在朝中,不敢揭發。

等到他當了齊相,走出函谷關,趙王就派人上書,告發主父偃接受諸侯的賄賂,因此,諸侯子弟中有很多因為這個原因而被封侯。

等到齊王自一殺了,皇上聽到後,大怒,認為是主父偃威脅他的國王使其自一殺的,就交給官吏審問。

主父偃承認接受諸侯賄賂,實際上沒有威脅齊王使他自一殺。

皇上不想誅殺主父偃,這時公孫弘當御史大夫,就對皇上說:「齊王自一殺,沒有後代,封國被廢除而變成郡,歸入朝廷,主父偃是這事的罪魁,陛下不殺主父偃,無法向天下人民交待。」

於是皇上就把主父偃家族的人都殺了。

主父偃正在顯貴受一寵一時,賓客的人數以千計,待到他被滅族而死,沒有一個人為他收一屍一,唯獨洨縣人孔車為他收一屍一併埋葬了他。

天子後來聽說了這事,認為孔車是個長者。

太史公說:「公孫弘的品德行為雖然美好,但是也因為他遇到了好時機。

漢朝建國八十餘年了,皇上正崇尚儒家學說,招攬才能超群的人才,以發展儒家和墨家學說,公孫弘是一個被選拔一出來的人。

主父偃身居要職,諸位朝中高官都稱讚他,待到他名聲敗壞,自身被殺,士人都爭著講他的壞處,真是可悲呀!

太皇太后王政君向大司徒馬宮和大司空甄豐下詔書說:「聽說治理國家之道,首先要使百姓富裕起來;使百姓富裕的關鍵,在於節儉。

《孝經》上說:『使皇上平安,治理百姓,沒有比用禮更好的了』。

『禮,如其奢侈,寧願節儉。

』從前,管仲當齊桓公的相,使齊桓公稱霸諸侯,有九合諸侯,匡正天下的大功,然而仲尼說他不知禮,這是因為他奢侈過度而同國君相比擬的緣故。

夏禹住矮小的房屋,穿粗劣的衣服,後代聖人不遵循他的做法。

由此可以說,國家政治隆盛時,君王的德行優厚,卻沒有高過節儉的。

用節儉的美德教化俗民,那麼尊卑的次序就會形成,而父母兄弟間的骨肉恩情就會更加親密,紛爭訴訟的根源就會消失。

這就是家給人足,不用刑罰就能治好國家的根本啊,怎可不努力實踐呢!那三公是百官的統帥,是萬民的表率。

沒有樹立起垂直標幟卻得到彎曲影子的情況。

孔子不是說過嗎:『你領著走正路,誰敢不走正路?』『選拔賢能的人,教育能力差的人,那麼人們就能得到鼓勵。

』漢朝興盛以來,作為皇上股肱之臣的宰相都能親身實行節儉,輕視錢財,重視道義,表現得非常突出的,沒有象從前的丞相平津侯公孫弘的了。

他身居丞相的高官地位卻蓋著布被,吃粗糙飯食,每頓只不過吃一個肉菜。

但對老朋友和他喜歡的賓客,卻都分出一部分自己的俸祿供給他們,自己沒有剩餘的錢財。

他確實能夠內心自我克制約束,而外表上卻依據法律行一事。

汲黯詰難他,這些事情才被皇上知道,這可以說是比制度規定的要降低一些,但卻是可以施行的。

德行優厚就去做,否則就不去做,這同背地裡奢侈而外表上假裝節儉,以此沽名釣譽的人不同。

他以有病為由要求退職回家,漢武帝馬上下令說:『獎賞有功的,表揚有德的,喜歡好人、討厭壞人,這是你應當知道的。

希望你少用心思,保養一精一神,再用醫藥輔助治療。

』恩准假期,讓他治病,賞賜他牛酒和各種布帛。

過了幾個月,公孫弘的病好了,就上朝辦公。

到元狩二年,他終於在丞相的官位上壽終正寢。

瞭解大臣的沒有超過國君的了,這就是例證。

公孫弘的兒子公孫度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後來當了山陽太守,因犯法失掉侯爵。

表彰道德大義,是為了引導時俗之人,勉勵教化,這是聖王的制度,不可改變的道理。

將恩賜公孫弘後代子孫中的嫡系者以關內侯的爵位,食邑三百戶,用公車把他們送到京城,將他們的名字報到尚書那裡,朕要親臨現場授予爵位。」

班固在《漢書·公孫弘卜式兒寬傳》的「贊曰」中說:「公孫弘、卜式、兒寬都曾以大雁奮飛之翼的超凡才能,在平凡的燕雀之群中遭受困厄,遠行於豬羊之間,如果不遇到好的機會,怎能得到公卿的高官地位?這時,漢朝建國六十餘年,全國安定,府庫的積蓄很充實,而四方的蠻夷還沒有順服,各種制度還有缺漏,皇上正想舉用有文才武略的人,選求這樣的人好像害怕追不上似的。

漢武皇帝開始用安車蒲輪去迎接枚乘,看到主父偃而歎息相見太遲。

因此,群臣羨慕嚮往,有奇異才能的人同時出現。

卜式從割草牧羊的人中被選中,桑弘羊從商人小子中被選拔起來,衛青奮起於奴僕之間,金日?從投降的人中被選拔一出來,這些人都是從前那築牆的傅說、餵牛的寧戚一類的人啊。

漢朝得到人才,以武帝時期為最多。

學識淵博而有雍容風度的有公孫弘,董仲舒、兒寬;忠厚老實、勤奮做事的有石建和石慶;質樸剛直的有汲黯、卜式;善於推舉賢才的有韓安國、鄭當時;制定律令的則有趙禹、張湯;善寫文章的有司馬遷、司馬相如;能言善辯、詼諧滑稽的有東方朔、枚皋;善於應對的有嚴助、朱買臣;善長天文曆法的有唐都、落下閎;懂得音律的有李延年;擅長籌劃的有桑弘羊;奉命出使的有張騫、蘇武;傑出的將帥則有衛青、霍去病;接受皇帝遺詔輔助幼主的有霍光、金日?;其餘的記也記不過來。

因此這個時期創建的功業,遺留後世的制度和文獻典籍,後世沒有能趕得上的。

漢宣帝繼承大統,繼續治理漢朝的大業,也講述宣揚儒家六經的思想,招選優秀特異的人材,因而蕭望之、梁丘賀、夏侯勝、韋玄成、嚴彭祖、尹更始因為一精一通儒家學說而被任用;劉向、王褒因為善寫文章而顯貴。

著名的將相有張安世、趙充國、魏相、邴吉、於定國、杜延年;治理百姓成效好的有黃霸、王成、龔遂、鄭弘、邵信臣、韓延壽、尹翁歸、趙廣漢這些人,他們都有功勳事跡被後世人所稱道記述。

參看這些名臣的事跡,可以說是僅次於武帝時代。

【原文】【註解】

丞相公孫弘者,齊菑川國薛縣人也1,字季。

少時為薛獄吏2,有罪,免。

家貧,牧豕海上3。

年四十餘,乃學《春秋》雜說4。

養後母孝謹5。

建元元年6,天子初即位,招賢良文學之士7。

是時弘年六十,征以賢良為博士8。

使匈奴,還報,不合上意9,上怒,以為不能,弘乃病免歸。

元光五年十,有詔徵文學,菑川國復推上公孫弘(11)。

弘讓,謝國人曰(12):「臣已嘗西應命(13),以不能罷歸(14)。

願更推選(15)。」

國人固推弘(16),弘至太常。

太常令所征儒士各對策(17),百餘人,弘第居下(18)。

策奏(19),天子擢弘對為第一(20)。

召入見,狀貌甚麗,拜為博士。

是時通西南夷道(21),置郡,巴蜀民苦之(22),詔使弘視之。

還奏事,盛毀西南夷無所用(22),上不聽。

1齊:指戰國時齊國舊地;而菑川國則為漢朝初年的封國,建都於劇縣(今山東壽光);薛乃漢代縣名(在今山東滕縣南)。

按劇縣與薛縣相距甚遠,故前人疑此處有誤,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引《史記考異》說:「菑川本齊故地,《史》言菑川又言齊者,當時通俗之稱,扁鵲言『臣齊勃海秦越人』,與此一例,非《史》之誤。

《漢志》菑川國祗三縣,無薛縣,然《高五王傳》,青州刺史奏菑川王終古禽一獸行,詔削四縣,安和薛縣不在所削之內。

《漢志》郡國領縣若干,皆元、成以後之制,未可據以駁傳也。」

此言可信。

2獄吏:負責監獄的官員。

3牧豕:放豬。

海上:海邊。

4《春秋》雜說:「解釋《春秋》的各家學說。

按《春秋》為孔丘所著魯國的編年史,後為儒家經典之一。

因原著簡約,不易詳知,遂有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等為之作注,加以解說,另成三書,即《春秋左氏傳》、《公羊傳》、《谷梁傳》。

這裡的「雜說」當指此。

5孝謹:孝順謹慎。

6建元:漢武帝即位後的第一個年號(前140—前135)。

7賢良文學:是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有時簡稱「賢良」和「文學」。

建元元年的十月,由武帝親自招考賢良文學,董仲舒等一百餘人前來應考。

8博士:學官名。

知識淵博,學有專長者得任此職,以備天子所用,或傳授弟子。

文帝時就已設《詩經》等博士,武帝建元五年乃設五經博士。

9上意:皇上的心意。

十元光:漢武帝第二個年號,(前134—前129)。

元光五年即公元前130年。

(11)推上:推舉。

(12)讓謝:退讓謝絕。

(13)西應命:到西邊的長安去接受皇帝的詔命。

(14)以:因為。

罷歸:罷官歸來。

(15)更:改。

(16)固:堅決。

(17)對策:指應考的賢良文學等人回答皇帝所提的治國方策。

(18)第:名次。

(19)奏:進。

(20)擢:提拔。

(21)通西南夷:武帝元光年間,唐蒙和司馬相如等出使西南夷,夜郎等歸附漢朝,漢在上述地區設立犍為郡等。

詳見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傳》。

(22)苦:感到困苦。

(23)盛毀:極度詆毀。

弘為人恢奇多聞1,常稱以為人主病不廣大2,人臣病不儉節3。

弘為布被,食不重肉4。

後母死,服喪三年。

每朝會議,開陳其端5,令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爭6。

於是天子察其行敦厚7,辯論有餘8,習文法吏事9,而又緣飾以儒術十,上大說之(11)。

二歲中,至左內史。

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辯之。

嘗與主爵都尉汲黯請間(12),汲黯先發之(13),弘推其後(14),天子常說,所言皆聽,以此日益親貴。

嘗與公卿約議(15),至上前(16),皆倍其約以順上旨(17)。

汲黯庭詰弘曰(18):「齊人多詐而無情實,始與臣等建此議,今皆倍之,不忠。」

上問弘。

弘謝曰(19):「夫知臣者以臣的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

上然弘言(20)。

左右幸臣每毀弘,上益厚遇之。

元朔三年(21),張歐免(22),以弘為御史大夫。

是時通西南夷,東置滄海,北築朔方之郡。

弘數諫(22),以為罷敝中國以奉無用之地(23),願罷之。

於是天子乃使朱買臣等難弘置朔方之便(24)。

發十策,弘不得一。

弘乃謝曰:「山東鄙人(25),不知其便若是,願罷西南夷、滄海而專奉朔方(26)。」

上乃許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祿甚多(27),然為布被,此詐也。」

上問弘。

弘謝曰:「有之。

夫九卿與臣善者無過黯,然今日庭詰弘,誠中弘之病(28)。

夫以三公為布被,誠飾詐欲以釣名。

且臣聞管仲相齊,有三歸(29),侈擬於君(30),桓公以霸,亦上僭於君(31)。

晏嬰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絲,齊國亦治,此下比於民。

今臣弘位為御史大夫,而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於小吏,無差,誠如汲黯言。

且無汲黯忠,陛下安得聞此言!」天子以為謙讓,愈益厚之。

卒以弘為丞相(32),封平津侯。

1恢奇:雄偉奇異。

2稱:說。

病:短處、一毛一病。

不廣大:指心胸狹小。

3儉節:即「節儉」。

4重肉:兩種肉菜。

5開:開始。

陳:陳說。

端:頭緒。

6面折庭爭:通「面折廷爭」,當面駁斥,在朝廷爭辯。

7行:行為。

敦厚:忠厚。

8辯論:指言辭。

9習:熟悉。

文法:法律條文。

十緣飾:裝飾。

儒術:儒家思想和治國主張。

(11)上:皇帝。

說(yue,月)同「悅」。

下文「天子常說」之「說」同此。

(12)請間(jian,澗):請求分別進見皇帝。

間,間隔。

(13)先發之:先提出問題。

(14)推:推究。

此指把事情利害得失詳盡地闡述清楚。

(15)約議:事前約定某些待議的問題。

(16)上前:皇上面前。

(17)倍:通「背」,違背。

上旨:皇上的旨意。

(18)庭:通「廷」,朝廷。

詰:責難。

(19)謝:道歉。

謝罪。

(20)然:認為正確。

(21)元朔:漢武帝第三個年號(前128—前123)。

元朔三年即公元前一二六年。

(22)免:免官。

指免去張歐的御史大夫。

(23)數:屢次。

(24)罷敝:通「疲敝」,疲憊。

奉:供給。

(24)難:駁斥。

(25)鄙人:鄙漏之人。

(26)專奉:專營。

(27)奉:通「俸」。

(28)誠:確實。

(29)三歸:三處府第。

一說為台名。

(30)侈:奢侈。

擬:比。

(31)亦:此。

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亦猶此也。」

僭(jian,件):在封建社會中,地位低的人越禮冒用地位高的人的名分、禮儀、器物的行為稱僭。

(32)卒:終於。

弘為人意忌1,外寬內深。

諸嘗與弘有郤者2,雖詳與善3,陰報其禍4。

殺主父偃,徙董仲舒於膠西5,皆弘之力也。

食一肉脫粟之飯6。

故人所善賓客7,仰衣食8,弘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餘。

士亦以此賢之。

淮南、衡山謀反9,治一黨一與方急十。

弘病甚,自以為無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撫國家(11),使人由臣子之道(12)。

今諸侯有畔逆之計(13),此皆宰相奉職不稱(14),恐竊病死,無以塞責。

乃上書曰:「臣聞天下之通道五(15),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父子,兄弟,夫婦,長幼之序,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

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所以行之者也。

故曰『力行近乎仁(16),好問近乎智,知恥近乎勇』。

知此三者,則知所以自治(17),知所以自治,然後知所以治人。

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今陛下躬行大孝(18),鑒三王(19),建周道(20),兼文武(21),厲賢予祿(22),量能授官。

今臣弘罷駕之質(23),無汗馬之勞,陛下過意擢臣弘卒伍之中(24),封為列侯,致位三公(25)。

臣弘行能不足以稱(26),素有負薪之病(27),恐先狗馬填溝壑(28),終無以報德塞責。

願歸侯印(29),乞骸鼻(30),避賢者路。」

天子報曰(31):「古者賞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32),遭遇右武(33),未有易此者也。

朕宿昔庶幾獲承尊位(34),懼不能寧,惟所與共為治者(35),(君宜知之)君宜知之。

蓋君子善善惡惡(36),君若謹行,常在朕躬。

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37),乃上書歸侯,乞骸鼻,是章朕之不德也(38)。

今事少間(39),君其省思慮,一一精一神(40),輔以醫藥。」

因賜告牛酒雜帛(41)。

居數月,病有瘳(42),視事(43)。

元狩二年(44),弘病,竟以丞相終(45)。

子度嗣為平津侯(46)。

度為山陽太守十餘歲,坐法失侯。

1意忌:猜疑忌恨。

2郤:通「隙」,隔閡、矛盾、怨仇。

3詳:通「佯」,佯裝。

4陰:暗中。

5徙:遷移。

膠西:漢代封國名。

按董仲舒才學遠超公孫弘,而且厭惡公孫弘的曲意承上的行為。

公孫弘對此極懷恨在心,欲借驕縱的膠西王劉端之手殺害董仲舒,於是便向武帝推薦,董仲舒於被派到膠西國當了相,不過曾殺害國相的劉端並未殺害董仲舒。

6脫粟:去掉穀殼的粗米。

7故人:老朋友。

賓客:指門客。

8仰:依賴。

9淮南、衡山:均漢初封國名。

按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淮南王劉安和衡山王劉賜陰謀叛亂,不久陰謀敗露,淮南王自一殺,先後被株連治罪者達數萬人。

事詳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傳》。

十治一黨一與:追究同一黨一。

方:正。

(11)填(zhen,鎮)撫:鎮撫,安一撫。

填,通「鎮」。

(12)由:循。

(13)畔:通「叛」。

(14)奉職:供職。

不稱:不合適。

(15)通道:常道。

(16)力行:努力實踐。

按此處所引的三句話,出自《禮記·中庸》為孔丘之言。

(17)自治:自己培養自己。

(18)躬行:親自實踐。

(19)鑒:借鑒。

三王:指夏、商、週三代開國之王,具體指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

(20)周道:周朝的治國之道。

(21)兼:兼有。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22)厲:通「勵」,鼓勵。

予:給與。

(23)罷駑:疲憊的劣馬,此指才能低下。

罷,通「疲」。

質:本質。

(24)過意:特意。

卒伍:指軍隊。

(25)致:給。

(26)行能:品行才能。

(27)素:平素。

負薪之病:自稱有病,不能勝任的謙詞。

(28)先狗馬填溝壑:謙詞,意謂隨時都會突然死去。

(29)歸:交回。

(30)乞骸鼻:乞求保全一屍一骨。

這是封建官員向皇帝請求退休的謙詞。

(31)報:答覆。

(32)守成:守住先人已得的成功事業。

尚文:崇尚文德教化。

(33)遭遇:指遇到禍患。

右武:崇尚武功。

(34)宿昔:從前。

庶幾:幸運。

尊位:尊貴的地位,指君王的地位。

(35)惟:思念。

(36)善善惡惡:讚許善良的討厭醜惡的。

(37)罹:遭遇。

恙:病。

已:病癒。

(38)章:顯揚。

(39)少間:稍得閒暇。

(40)一一精一神:使一精一神專一個。

(41)賜告:恩准繼續休假。

雜帛:各種布帛。

(42)瘳(chōu,一抽一):病癒。

(43)視事:辦理事物。

(44)元狩:漢武帝的第四個年號(前122—前117)。

元狩二年即公元前一二一年。

(45)竟:最終。

終:死。

(46)嗣:繼承。

主父偃者,齊臨菑人也。

學長短縱橫之術1,晚乃學《易》、《春秋》、百家言2。

游齊諸生間,莫能厚遇也3。

齊諸儒生相與排擯4,不容於齊。

家貧,假貸無所得5,乃北遊燕、趙、中山,皆莫能厚遇,為客甚困。

孝武元光元年中6,以為諸侯足游者,乃西入關見衛將軍7。

衛將軍數言上8,上不召。

資用乏,留久,諸公賓客多厭之,乃上書闕下9。

朝奏十,暮召入見。

所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一事諫伐匈奴。

其辭曰:

1長短縱橫之術:即戰國縱橫家的思想。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主父偃著書二十八篇,集為《主父偃》一書。

2晚:晚年。

百家言:諸子百家的學說。

3諸生:許多儒生。

厚遇:寬厚相待。

4排擯:排斥。

5假貸:借貸。

6元光:武帝第二個年號(前134—前129)。

7衛將軍:指大將軍衛青。

8數:屢次。

上:指漢武帝。

9闕下:宮門之下,此指皇帝。

十朝奏:早晨進獻奏書。

臣聞明主不惡切諫以博觀1,忠臣不敢避重誅以直諫2,是故事無遺策而功流萬世3。

今臣不敢隱忠避死以效愚計4,願陛下幸郝而少察之。

《司馬法》曰5:「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

天下既平6,天子大凱7,春蒐秋獮8,諸侯春振旅9,秋治兵十,所以不忘戰也。

且夫怒者逆德也(11),兵者凶器也(12),爭者未節也(13)。

古之人君一怒必伏一屍一流血,故聖王重行之。

(14)。

夫務戰勝窮武事者(15),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任戰勝之威(16),蠶食天下,併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17)。

務勝不休,欲攻匈奴。

李斯諫曰:「不可。

夫匈奴無城郭之居,委積之守(18),遷徙鳥舉(19),難得而制也。

輕兵深入;糧食必絕;踵糧以行(20),重不及事(21)。

得其地不足以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22)。

勝必殺之,非民父母也。

一靡一蔽中國(23),快心匈奴,非長策也。」

秦皇帝不聽,遂使蒙恬將兵攻胡,闢地千里,以河為境(24)。

地固澤(鹹)鹵(25),不生五穀。

然後發天下丁男以守北河(26)。

暴兵露師十有餘年(27),死者不可勝數,終不能逾河而北。

是豈人眾不足(28),兵革不備哉?其勢不可也。

又使天下蜚芻挽粟(29),起於黃腄、琅邪負海之郡(30),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31)。

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餉(32),女子紡績不足於帷幕(33)。

百姓一靡一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道路死者相望,蓋天下始畔秦也(34)。

1不惡:不討厭。

切諫:深切的諫言。

意謂毫不避諱的直諫君王。

博觀:廣泛地觀察。

2重誅:嚴厲的懲罰。

3遺策:失策。

萬世:萬代。

4效:獻。

5《司馬法》:古代兵書,即《司馬穰苴兵法》,原有一百五十篇,今存五篇。

以下所引文字出於《司馬法·仁本》篇。

6平:太平。

7大凱:周王所奏凱旋班師的軍樂。

8蒐:春天打獵。

獮:秋天打獵。

9振旅:訓練軍隊。

十治兵:修治武器。

(11)逆德:背逆的德行。

(12)兵:武器。

凶器:兇惡的器物。

(13)末節:最末等的節一操一。

(14)重行:慎重對待。

(15)務:致力。

窮武事:用盡武力。

(16)任:憑借。

(17)齊:相等。

三代:指夏、商、周。

(18)委積:此泛指倉廩所蓄的糧食和財物。

(19)鳥舉:像鳥兒飛翔。

舉,飛舉。

(20)踵糧:攜帶糧食行軍。

(21)重:繁。

不及事:無濟於事。

(22)役:役使。

(23)一靡一敝:疲弊。

(24)辟:通「?」,開拓。

河:黃河。

(25)澤鹵:鹽鹼地。

(26)丁男:成年的男人。

(27)暴兵露師:把軍隊暴露在荒沙野地之中。

(28)是:此。

豈:難道。

(29)蜚芻挽粟:飛速轉運糧草。

蜚,通「飛」。

芻,餵牛馬之草。

挽,引、拉。

(30)黃腄:指黃縣和腄縣。

負海:靠海。

(31)率:大致。

鍾:容量單位,即六斛(石)四斗。

致:得到。

(32)疾耕:拚力耕種。

(33)紡績:紡織、績麻。

帷幕:軍帳。

(34)畔:通「叛」。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於邊1,聞匈奴聚於代谷之外而欲擊之2。

御史成進諫曰:「不可。

夫匈奴之一性一,獸聚而鳥散,從之如搏影3。

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竊危之。」

高帝不聽,遂北至於代谷,果有平城之圍4。

高皇帝蓋悔之甚,乃使劉敬往結和親之約5,然後天下忘干戈之事。

故兵法曰興師十萬6,日費千金」。

夫秦常積眾暴兵數十萬人,雖有覆軍殺將系虜單于之功7,亦適足以結怨深仇,不足以償天下之費。

夫上虛府庫,下敝百姓,甘心於外國,非完一事也8。

夫匈奴難得而制,非一世也。

行盜侵驅,所以為業也,天一性一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9,禽一獸畜之十,不屬為人。

夫上不觀虞夏殷周之統(11),而下(修)〔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憂,百姓之所疾苦也。

且夫兵久則變生,事苦則慮易(12)。

乃使邊境之民一靡一敝愁苦而有離心,將吏相疑而外市(13),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14)。

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權分乎二子(15),此得失之效也(16)。

故《周書》曰(17):「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

願陛下詳察之,少加意而熟慮焉(18)。

1略:攻取。

2代古:代郡的山谷。

3從:追。

搏影:捕捉影子。

4平城之圍:公元前二○○年,漢高帝劉邦打匈奴,被匈奴圍困在平城的白登山,七天七夜方得脫離險境。

見卷八《高祖本紀》、卷五十六《陳丞相世家》、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等。

5劉敬:即婁敬,他建議與匈奴和親。

和親:這是漢朝出現的一種與邊境部族修好的政策。

如把漢朝宗室女兒嫁給匈奴單于為妻,藉以加強漢匈之間的親善關係,換取邊境的安寧。

劉敬事見卷九十九本傳。

6兵法曰:「此指《孫子兵法·用間》篇。

7系虜:俘虜。

系,拴束。

8完一事:完美的事。

(9)固:本來。

弗:不。

程督:按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加以規範督導。

十畜:養。

(11)統:經驗。

(12)兵久:戰爭持續很久。

變:動亂。

慮易:思想發生了變化。

(13)外市:與外國人勾結。

(14)尉佗:即趙佗。

他建立了南越國。

其人其事見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傳》。

章邯:本是秦朝將領,在秦末大亂中投降項羽,受封為王。

見卷七《項羽本紀》等。

私:私慾。

(15)二子:指尉佗和章邯。

(16)效:效驗。

(17)《周書》:指《逸周書》,記周代史實的史書。

以下引文非此書原文,當是變化《周書·王佩解》之「存亡在所用,離合在出命」而來。

(18)少:稍微。

是時趙人徐樂、齊人嚴安俱上書言世務1,各一事。

徐樂曰:

臣聞天下之患在於土崩2,不在於瓦解3,古今一也。

何謂土崩?秦之末世是也。

陳涉無千乘之尊4,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後,無鄉曲之譽5,非有孔、墨、曾子之賢6,陶朱、猗頓之富也7,然起窮巷,奮棘矜8,偏袒大呼而天下從風9,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十,下怨而上不知(也)俗已亂而政不修(11),此三者陳涉之所以為資也(12)。

是之謂土崩。

故曰天下之患在於土崩。

何謂瓦解?吳、楚、齊、趙之兵是也(13)。

七國謀為大逆,號皆稱萬乘之君(14),帶甲數十萬,威足以嚴其境內,財足以勸其士民(15),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於中原者(16),此其故何也?非權輕於匹夫而兵弱於陳涉也,當是之時,先帝之德澤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故諸侯無境外之助。

此之謂瓦解。

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

由是觀之,天下誠有土崩之勢,雖布衣窮處之士或首惡而危海內(17),陳涉是也,況三晉之君或存乎(18)!天下雖未有大治也,誠能無土崩之勢,雖有強國勁兵,不得旋踵而身為禽矣(19),吳、楚、齊、趙是也,況群臣百姓能為亂乎哉!此二體者(20),安危之明要也,賢主所留意而深察也。

1世務:社會事務,即治國之事。

2土崩:土地崩裂,喻百姓造反。

3瓦解:屋瓦破碎,喻統治者內部的紛爭。

4千乘之尊:大國諸侯的尊貴地位。

5鄉曲:鄉里。

6孔:孔丘。

墨:墨翟。

曾:曾參。

7陶朱:即春秋末年越國大夫范蠡。

他助越王勾踐滅吳後,離越游齊,居於陶地,成為富有的大商人,稱陶朱公。

猗頓:戰國時代的富有大商人,以經營鹽池和珠寶馳名。

8奮:揮舞。

棘:通「戟」,古代兵器。

矜:矛一柄一。

按此處的「棘矜」泛指武器。

9偏袒大呼:赤臂大喊。

偏袒,露著一個膀子。

從風:隨風,指百姓積極響應。

十恤:體恤,關照。

(11)修:治理。

(12)資:憑藉。

(13)吳、程、齊、趙之兵:指漢景帝三年(前154)所發生的吳楚七國之亂。

這時諸侯王勢力已經增大,謀劃奪權的形勢已出現,吳王劉濞(bi,必)乃聯合楚王、趙王、膠西王、濟南王、膠東王、淄川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後被太尉周亞夫領兵擊敗。

詳見卷一百六《吳王劉濞列傳》。

(14)萬乘(sheng,剩)之君:指君王。

(15)勸:鼓勵。

(16)攘:搶奪。

禽:同「擒」。

(17)窮處:處於困迫之中。

首惡:「首先作惡。

實指首先反抗朝廷,起義造反。

(18)三晉:指韓、趙、魏三國。

此指想要起事奪權的王公大臣們。

(19)旋踵:把腳跟掉轉過來。

此極言時間的短促。

(20)二體:兩種情況。

間者關東五穀不登1,年歲未復2,民多窮困,重之以邊境之事3,推數循理而觀之4,則民且有不安其處者矣。

不安故易動。

易動者,土崩之勢也。

故賢主獨觀萬化之原5,明於安危之機6,脩之廟堂之上7,而銷未形之患8。

其要9,期使天下無土崩之勢而已矣。

故雖有強國勁兵,陛下逐走獸,射蜚鳥十,弘游燕之囿(11),一婬一縱恣之觀(12),極馳騁之樂,自若也(13)。

金石絲竹之一聲不絕於耳,帷帳之私俳優侏儒之笑不乏於前(14),而天下無宿憂(15)。

名何必湯武,俗何必成康!雖然,臣竊以為陛下天然之聖(16),寬仁之資(17),而誠以天下為務,則湯、武之名不難侔(18),而成、康之俗可復興也。

此二體者立,然後處尊安之實,揚名廣譽於當世,親天下而服四夷,余恩遺德為數世隆(19),南面負扆攝袂而揖王公(20),此陛下之所服也(21)。

臣聞圖王不成,其敝足以安(22)。

安則陛下何求而不得,何為而不成,何征而不服乎哉!

1間者:最近。

不登:不豐收。

2年歲:年景。

復:恢復。

3重:加上。

邊境之事:指邊境上的軍事活動如守邊戰爭等。

4推數:推究事物的發展情勢。

循理:按著一般道理。

5萬化之原:各種變化的原因。

6機:要害、關鍵。

7脩:通「修」。

廟堂:指朝廷。

8銷:通「消」。

消除。

未形:尚未表現出來的。

9要:要領。

十蜚:同「飛」。

(11)弘:擴展。

游燕:遊玩宴飲。

燕,通「宴」(12)一婬一:過分。

(13)自若:安然自如。

(14)金石絲竹:泛指各種樂器。

帷帳之私:指男一女情一愛一之事。

俳優:演雜耍的演員。

侏儒:身材矮小的人,統治者常令其斗樂取笑。

(15)宿憂:積久的憂患。

按《小爾雅》:「宿,久也。」

(16)天然之聖:天生的聰明智慧。

(17)資:資質。

(18)侔:等同。

(19)隆:興隆。

(20)南面:面朝南方。

負扆(yǐ,倚):背靠屏風。

王宮中門窗之間的屏風稱扆,王見諸侯時當負扆而立。

攝袂:捲起衣袖。

揖:拱手行禮。

(21)服:事。

(22)敝:此指最差的結果。

嚴安上書曰:

臣聞周有天下,其治三百餘歲,成、康其隆也1,刑錯四十餘年而不用2。

及其衰也,亦三百餘歲,故五伯更起3。

五伯者,常佐天子興利除害,誅爆禁邪,匡正海內4,以尊天子。

五伯既沒5,賢聖莫續,天子孤弱,號令不行。

諸侯恣行,強陵弱6,眾暴寡,田常篡齊7,六卿分晉8,並為戰國,此民之始苦也。

於是強國務攻9,弱國備守,合從連橫十,馳車擊轂(11),介冑生蟣虱,民無所告愬(12)。

及至秦王,蠶食天下,併吞戰國,稱號曰皇帝,主海內之政,壞諸侯之城,銷其兵(13),鑄以為鍾虡(14),示不復用。

元元黎民得免於戰國(15),逢明天子,人人自以為更生(16)。

向使秦緩其刑罰,薄俺斂,省徭役,貴仁義,賤權利(17),上篤厚,下智巧(18),變風易俗,化於海內,則世世必安矣。

秦不行是風,而(修)〔循〕其故俗,為智巧權利者進,篤厚忠信者退;法嚴政峻(19),諂諛者眾,日聞其美,意廣心軼(20)。

欲肆威海外(21),乃使蒙恬將兵以北攻胡,闢地進境(22),戍於北河,蜚芻挽粟以隨雖其後。

又使尉(佗)屠睢將樓船之士南攻百越(23),使監祿鑿渠運糧(24),深入越,越人遁逃。

曠日持久,糧食絕乏,越人擊之,秦兵大敗。

秦乃使尉佗將卒以戍越。

當是時,秦禍北構於胡(25),南掛於越,宿兵無用之地(26),進而不得退。

行十餘年,丁男被甲,丁女轉輸(27),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28),死者相望。

及秦皇帝崩,天下大叛。

陳勝、吳廣舉陳,武臣、張耳舉趙(30),項梁舉吳(31),田儋舉齊(32),景駒舉郢(33),周市舉魏(34),韓廣舉燕(35),窮山通谷豪士並起(36),不可勝載也。

然皆非公侯之後,非長官之吏也。

無尺寸之勢,起閭巷,杖棘矜,應時而皆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壤長地進,至於霸王,時教使然也。

秦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滅世絕祀者(37),窮兵之禍也。

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強,不變之患也(38)。

1成:周成王姬誦。

康:周康王姬釗。

隆:興盛。

2刑錯:通「刑措」,刑法被擱置不用,言社會安寧,犯法之事極少。

2五伯:通「五霸」,指春秋時代先後成為霸主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等。

更:相繼出現。

4匡正:匡扶正道。

5沒:通「歿」,死去。

6陵:侵犯,欺負。

7田常:即田成子,或稱陳成子,春秋末期的齊國重臣,謀殺簡公,立平公為君,自任齊相,逐漸篡取齊國政權。

詳見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8六卿分晉:春秋末期,晉國的韓、趙、魏和智、范,中行氏六卿把持了朝政,分割晉國領地,擴大私人勢力。

至公元前四五三年,韓、趙、魏滅智氏而三家分晉。

見卷三十九《晉世家》篇。

9務攻:致力於攻伐征戰。

十合從(zong,縱)連橫:戰國時期諸國間的外交策略,即由北至南的齊楚等國聯合抗秦的策略稱合縱;而由西向東的秦、齊等國聯合抗楚而實際是秦國藉以各個擊破的策略稱連橫。

從:同「縱」。

十擊轂:車轂相撞,極言車多。

轂,車輪中心用來插軸的圓木。

泛指車(11)?介:甲衣。

胄:頭盔。

(12)愬:訴說。

(13)兵:武器。

(14)鍾:古代樂器:虡(ju,巨):掛鐘磐的木架。

「銷其兵」等三句所指史實詳見卷六《秦始皇本紀》。

(15)元元:平民。

此指善良。

(16)更生:獲得新生。

(17)賤:輕視。

(18)上:通「尚」,崇尚。

下:輕視。

(19)政峻:政治嚴厲。

(20)意廣心軼(yi,義):野心極大。

按「軼」通「溢」,滿。

(21)肆威:揚威。

(22)辟:通「?」,開拓。

進境:向前推進擴展邊境。

(23)尉:武官名。

屠睢(sui,雖)人名。

將:率。

樓船之士:水兵。

百越:即越。

(24)監:指監御史。

祿,人名。

(25)構:結。

(26)宿兵:駐軍。

(27)被甲:穿鎧甲,此指參軍上戰場。

被,同「披」轉輸:運輸。

轉運。

輸,納。

(28)經:上吊。

道樹:道邊的樹。

(29)舉:攻佔。

這裡和以下諸「舉」字都有舉事的意思。

陳勝、吳廣舉陳事見卷四十八《陳涉世家》。

(30)武臣、張耳舉趙事見卷四十八《陳涉世家》,又見卷八十九《張耳陳余列傳》。

(31)項梁舉吳事見卷七《項羽本紀》。

(32)田儋:(dān,單)舉齊事見卷九十四《田儋列傳》。

(33)景駒舉郢事見卷七《項羽本紀》、卷四十八《陳涉世家》等。

(34)周市(fu,福)舉魏事見卷四十八《陳涉世家》。

(35)韓廣舉燕事見卷四十八《陳涉世家》。

(36)窮山通谷:全部山谷。

極言遍地皆為起義者。

(37)滅世絕祀:世系政權全被斷絕。

(38)不變:不會變通。

今欲招南夷1,朝夜郎2,降羌僰3,略?州4,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龍城5,議者美之。

此人臣之利也,非天下之長策也。

今中國無狗吠之驚,而外累於遠方之備6,一靡一敝國家,非所以子民也7。

行無窮之欲,甘心快意,結怨於匈奴,非所以安邊也。

禍結而不解,兵休而復起,近者愁苦,遠者驚駭,非所以持久也。

今天下鍛甲砥劍8,橋箭累弦9,轉輸運糧,未見休時,此天下之所共憂也。

夫兵久而變起,事煩而慮生。

今外郡之地或幾千里,列城數十,形束壤制十,旁脅諸侯(11),非公室之利也。

上觀齊、晉之所以亡者,公室卑削(12),六卿大盛也;下觀秦之所以滅者,嚴法刻深,欲大無窮也。

今郡守之權,非特六卿之重也(13);地幾千里,非特閭巷之資也;甲兵器械,非特棘矜之用也。

以遭萬世之變(14)則不可稱諱(15)。

1南夷:指漢代南部(今四川南部,雲南和貴州)的各部族。

2朝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白話文
司馬遷的生平和著作《史記》白話文版·五帝本紀第一《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夏本紀第二《史記》閱讀·殷本紀第三《史記》譯文·周本紀第四《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秦本紀第五《史記》白話文 電子書·秦始皇本紀第六白話史記·項羽本紀第七高祖本紀第八·《史記》白話文版呂太后本紀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白話史記在線閱讀 ·孝文本紀第十《史記》譯注版·孝景本紀第十一《史記》白話文版·孝武本紀第十二吳太伯世家第一齊太公世家第二魯周公世家第三燕召公世家第四管蔡世家第五陳杞世家第六衛康叔世家第七宋微子世家第八·《史記》白話文版晉世家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楚世家第十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鄭世家第十二趙世家第十三魏世家第十四韓世家第十五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孔子世家第十七陳涉世家第十八外戚世家第十九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荊燕世家第二十一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留侯世家第二十五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五宗世家二十九三王世家第三十伯夷列傳第一管晏列傳第二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司馬穰苴列傳第四孫子吳起列傳第五伍子胥列傳第六仲尼弟子列傳第七商君列傳第八·《史記》白話文版蘇秦列傳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張儀列傳第十樗裡子甘茂列傳第十一穰侯列傳第十二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公子列傳第十七春申君列傳第十八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樂毅列傳第二十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田單列傳第二十二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刺客列傳第二十六李斯列傳第二十七蒙恬列傳第二十八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黥布列傳第三十一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田儋列傳第三十四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田叔列傳第四十四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匈奴列傳第五十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南越列傳第五十三東越列傳第五十四朝鮮列傳第五十五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循吏列傳第五十九汲鄭列傳第六十儒林列傳第六十一酷吏列傳第六十二大宛列傳第六十三遊俠列傳第六十四佞幸列傳第六十五滑稽列傳第六十六日者列傳第六十七貨殖列傳第六十九太史公自序第七十禮書第一樂書第二律書第三歷書第四天官書第五封禪書第六河渠書第七平准書第八·《史記》白話文版報任安書悲士不遇賦《史記》書評:從一個方面看史記《史記》讀書心得:裝逼者死讀《史記》有感:投降派《史記》讀書筆記:多少罪惡,都是奉理想的大旗呢《史記》讀書筆記——種豆等於誹謗朝廷《史記》讀書筆記——軍國主義的勝利和商業主義的失敗《史記》讀後感——項王恥渡烏江,韓侯甘居胯下《史記》讀後感——戰國四公子與私企管理《史記》讀後感——少年游《史記》讀後感——孔子誅少正卯‧思想言論罪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