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
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王學孟譯注
【說明】
本傳記載了韓信一生的事跡,突出了他的軍事才能和纍纍戰功。
功高於世,卻落個夷滅宗族的下場。
注入了作者無限同情和感慨。
他登壇拜將後與劉邦的一篇宏論,使韓信嶄露頭角,顯示了他的雄才大略,高瞻遠矚的胸襟。
井陘一戰正面表現了卓絕而奇特的軍事才能。
他挑選了兩千名輕騎兵,每人持一面紅旗,說:「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旗,立漢赤幟。」
並傳令今日破趙會餐。
仗還沒打就預料必勝。
他不僅具體佈置騎兵的行動計劃,連敵軍「空壁逐我」也肯定無疑,難怪將士們都不相信。
接著他又派出萬人的先鋒隊,「出,背水陣」。
顯然萬人的先鋒隊伍,背水佈陣是不合常規的,是違反兵書戰策的,所以連敵軍也「望而大笑」。
隨後豎一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大吹大擂地開出井陘口。
然而兩軍相接,趙軍果然傾巢出動功擊韓信的軍隊,韓信詐敗,拋旗棄鼓,等到他的騎兵乘虛衝入趙軍營壘,換上漢軍赤幟後,韓信率眾拚死反撲,迫使趙軍想退回營壘,「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
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
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
誠如韓信所說:「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這正是韓信知己知彼,據實靈活地運用戰策的結果,足見其胸中韜略之一斑了。
濰水之戰,著墨雖少,卻表現了韓信的智慧。
龍且不聽進諫,倨傲而又剛愎自用,進兵與韓信夾濰水佈陣,韓信「壅水上流,引軍半至,擊龍且,佯不勝,還走。」
等到龍且率軍渡水,追韓信時,「信使人決壅囊,水大至。」
使得龍且軍大半淹死水中,激烈的戰鬥中殺死龍且。
韓信總是根據實際情況,安排作戰部署,讓敵方作出錯誤的判斷,以智取勝。
本文細節描寫非常一精一彩。
韓信受胯一下之辱的細節,不僅畫活了屠中少年的個一性一特徵,而且也很好地描寫出韓信的心理特徵。
大量的心理活動,都在他「熟視」、「蒲伏」之中表現出來。
而劉邦見到韓信請求為假齊王的上書時,罵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用腳踩他以示意時,他突然醒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這一戲劇一性一的細節描寫生動而又風趣地把劉邦不拘禮節,流一氓成一性一,頭腦絕頂聰明、靈活,以及他隨機應變的能力、情態都畫活了。
劉邦的形象不是呼之欲出了嗎?
【譯文】
淮陰侯韓信,是淮陰人。
當初為平民百姓時,貧窮,沒有好品行,不能夠被推選去做官,又不能做買賣維持生活,經常寄居在別人家吃閒飯,人們大多厭惡他。
曾經多次前往下鄉南昌亭亭長處吃閒飯,接連數月,亭長的妻子嫌惡他,就提前做好早飯,端到內室一床一上去吃。
開飯的時候,韓信去了,卻不給他準備飯食。
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
一怒之下,居然離去不再回來。
韓信在城下釣魚,有幾位老大一娘一漂洗滌絲棉,其中一位大一娘一看見韓信餓了,就拿出飯給韓信吃。
幾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畢。
韓信很高興,對那位大一娘一說:「我一定重重地報答老人家。」
大一娘一生氣地說:「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你報答嗎?」
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侮辱韓信說:「你雖然長的高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是個膽小表罷了。」
又當眾侮辱他說:「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一下爬過去。」
於是韓信仔細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一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一下爬了過去。
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他膽小。
等到項粱率軍渡過了淮河,韓信持劍追隨他,在項粱部下,卻沒有名聲。
項粱戰敗,又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了郎中。
他屢次向項羽獻策,以求重用,但項羽沒有採納。
漢王劉邦入蜀,韓信脫離楚軍歸順了漢王。
因為沒有什麼名聲,只做了接待賓客的小辟。
後來犯法判處斬刑,同夥十三人都被殺了,輪到韓信,他抬頭仰視,正好看見滕公,說:「漢王不想成就統一天下的功業嗎?為什麼要斬壯士!」滕公感到他的話不同凡響,見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
和韓信交談,很欣賞他,把這事報告漢王,漢王任命韓信為治粟都尉。
漢王並沒有察覺他有什麼出奇超眾的才能。
韓信多次跟蕭何談話,蕭何認為他是位奇才。
到達南鄭,各路將領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幾十人。
韓信揣測蕭何等人已多次向漢王推薦自己,漢王不任用,也就逃走了。
蕭何聽說韓信逃跑了,來不及報告漢王,親自追趕他。
有人報告漢王說:「丞相蕭何逃跑了。」
漢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
過了一兩天,蕭何來拜見漢王,漢王又是惱怒又是高興。
罵蕭何道:「你逃跑,為什麼?」
蕭何說:「我不敢逃跑,我去追趕逃跑的人。」
漢王說:「你追趕的人是誰呢?」
回答說:「是韓信。」
漢王又罵道:「各路將領逃跑了幾十人,您沒去追一個;卻去追韓信,是騙人。」
蕭何說:「那些將領容易得到。
至於像韓信這樣的傑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個人。
大王果真要長期在漢中稱王,自然用不著韓信,如果一定要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再沒有可以和您計議大事的人了。
但看大王怎麼決策了。」
漢王說:「我是要向東發展啊,怎麼能夠內心苦悶地長期呆在這裡呢?」
蕭何說:「大王決意向東發展,能夠重用韓信,韓信就會留下來,不能重用,韓信終究要逃跑的。」
漢王說:「我為了您的緣由,讓他做個將軍。」
蕭何說:「即使是做將軍,韓信一定不肯留下。」
漢王說:「任命他做大將軍。」
蕭何說:「太好了。」
於是漢王就要把韓信召來任命他。
蕭何說:「大王向來對人輕慢,不講禮節,如今任命大將軍就像呼喊小孩兒一樣。
這就是韓信要離去的原因啊。
大王決心要任命他,要選擇良辰吉日,親自齋戒,設置高壇和廣場,禮儀要完備才可以呀。」
漢王答應了蕭何的要求。
眾將聽到要拜大將都很高興,人人都以為自己要做大將軍了。
等到任命大將時,被任命的竟然是韓信,全軍都感到驚訝。
任命韓信的儀式結束後,漢王就座。
漢王說:「丞相多次稱道將軍,將軍用什麼計策指教我呢?」
韓信謙讓了一番,趁勢問漢王說:「如今向東爭奪天下,難道敵人不是項王嗎?」
漢王說:「是。」
韓信說:「大王自己估計在勇敢、強悍、仁厚、兵力方面與項王相比,誰強?」
漢王沉默了好長時間,說:「不如項王。」
韓信拜了兩拜,贊成地說:「我也認為大王比不上他呀。
然而,我曾經侍奉過他,請讓我說說項王的為人吧。
項王震怒咆哮時,嚇得千百人不敢稍動,但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將領,這只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
項王待人恭敬慈一愛一,言語溫和,有生病的人,心疼的流淚,將自己的飲食分給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戰功,該加封進爵時,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裡玩磨的失去了稜角,捨不得給人,這就是所說的婦人的仁慈啊。
項王即使是稱霸天下,使諸侯臣服,但他放棄了關中的有利地形,而建都彭城。
又違背了義帝的約定,將自己的親信分封為王,諸侯們憤憤不平。
諸侯們看到項王把義帝遷移到江南僻遠的地方,也都回去驅逐自己的國君,佔據了好的地方自立為王。
項王軍隊所經過的地方,沒有不橫遭摧一殘毀滅的,天下的人一大都怨恨,百姓不願歸附,只不過迫於威勢,勉強服從罷了。
雖然名義上是霸主,實際上卻失去了天下的民心。
所以說他的優勢很容易轉化為劣勢。
如今大王果真能夠與他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戰的人才,有什麼不可以被誅滅的呢?用天下的城邑分封給有功之臣,有什麼人不心服口服呢?以正義之師,順從將士東歸的心願,有什麼樣的敵人不能擊潰呢?況且項羽分封的三個王,原來都是秦朝的將領,率領秦地的子弟打了好幾年仗,被殺死和逃跑的多到沒法計算,又欺騙他們的部下向諸侯投降。
到達新安,項王狡詐地活埋了已投降的秦軍二十多萬人,唯獨章邯、司馬欣和董翳得以留存,秦地的父老兄弟把這三個人恨入骨髓。
而今項羽憑恃著威勢,強行封立這三個人為王,秦地的百姓沒有誰一愛一戴他們。
而大王進入武關,秋毫無犯,廢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與秦地百姓約法三章,秦地百姓沒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
根據諸侯的成約,大王理當在關中做王,關中的百姓都知道這件事,大王失掉了應得的爵位進入漢中,秦地百姓沒有不怨恨的。
如今大王發動軍隊向東挺一進,只要一道文書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
於是漢王特別高興,自認為得到韓信太晚了。
就聽從韓信的謀劃,部署各路將領攻擊的目標。
八月,漢王出兵經過陳倉向東挺一進,平定了三秦。
漢二年(前205),兵出函谷關,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韓王、殷王也相繼投降。
漢王又聯合齊王、趙王共同攻擊楚軍。
四月,到彭城,漢軍兵敗,潰散而回。
韓信又收集潰散的人馬與漢王在滎陽會合,在京縣、索亭之間又摧垮楚軍。
因此楚軍始終不能西進。
漢軍在彭城敗退之後,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叛漢降楚,齊國和趙國也背叛漢王跟楚國和解。
六月,魏王豹以探望老母疾病為由請假回鄉,一到封國,立即切斷黃河渡口臨晉關的交通要道,反叛漢王,與楚軍訂約講和。
漢王派酈生遊說魏豹,沒有成功。
這年八月,漢王任命韓信為左丞相,攻打魏王豹。
魏王把主力部隊駐紮在蒲阪,堵塞了黃河渡口臨晉關。
韓信就增設疑兵,故意排列開戰船,假裝要在臨晉渡河,而隱蔽的部隊卻從夏陽用木製的盆甕浮水渡河,偷襲安邑。
魏王豹驚慌失措,帶領軍隊迎擊韓信,韓信就俘虜了魏豹,平定了魏地,改制為河東郡。
漢王派張耳和韓信一起,領兵向東進發,向北攻擊趙國和代國。
這年閏九月打垮了代國軍隊。
在閼與生擒了夏說。
韓信攻克魏國,摧毀代國後,漢王就立刻派人調走韓信的一精一銳部隊,開往滎陽去抵禦楚軍。
韓信和張耳率領幾十萬人馬,想要突破井陘口,攻擊趙國。
趙王、成安君陳余聽說漢軍將要來襲擊趙國,在井陘口聚集兵力,號稱二十萬大軍。
廣武君李左車向成安君獻計說:「聽說漢將韓信渡過西河,俘虜魏豹,生擒夏說,新近血洗閼與,如今又以張耳輔助,計議要奪取趙國。
這是乘勝利的銳氣離開本國遠征,其鋒芒不可阻擋。
可是,我聽說千里運送糧餉,士兵們就會面帶饑色,臨時砍柴割草燒火做飯,軍隊就不能經常吃飽。
眼下井陘這條道路,兩輛戰車不能並行,騎兵不能排成行列,行進的軍隊迤邐數百里,運糧食的隊伍勢必遠遠地落到後邊,希望您臨時撥給我奇兵三萬人,從隱蔽小路攔截他們的糧草,您就深挖戰壕,高築營壘,堅守軍營,不與交戰。
他們向前不得戰鬥,向後無法退卻,我出奇兵截斷他們的後路,使他們在荒野什麼東西也搶掠不到,用不了十天,兩將的人頭就可送到將軍帳下。
希望您仔細考慮我的計策。
否則,一定會被他二人俘虜。」
成安君,是信奉儒家學說的刻板書生,經常宣稱正義的軍隊不用欺騙詭計,說:「我聽說兵書上講,兵力十倍於敵人,就可以包一皮一皮圍它,超過敵人一倍就可以交戰。
現在韓信的軍隊號稱數萬,實際上不過數千。
竟然跋涉千里來襲擊我們,已經極其疲憊。
如今像這樣迴避不出擊,強大的後續部隊到來,又怎麼對付呢?諸侯們會認為我膽小,就會輕易地來攻打我們。」
不採納廣武君的計謀。
韓信派人暗中打探,瞭解到沒有採納廣武君的計謀,回來報告,韓信大喜,才敢領兵進入井陘狹道。
離井陘口還有三十里,停下來宿營。
半夜傳令出發,挑選了兩千名輕裝騎兵,每人拿一面紅旗,從隱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隱蔽著觀察趙國的軍隊。
韓信告誡說:「交戰時,趙軍見我軍敗逃,一定會傾巢出動追趕我軍,你們火速衝進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豎一起漢軍的紅旗。」
又讓副將傳達開飯的命令。
說:「今天打垮了趙軍正式會餐」。
將領們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
韓信對手下軍官說:「趙軍已先佔據了有利地形築造了營壘,他們看不到我們大將旗幟、儀仗,就不肯攻擊我軍的先頭部隊,怕我們到了險要的地方退回去。」
韓信就派出萬人為先頭部隊,出了井陘口,背靠河水擺開戰鬥隊列。
趙軍遠遠望見,大笑不止。
天剛濛濛亮,韓信設置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大吹大擂地開出井陘口。
趙軍打開營壘攻擊漢軍,激戰了很長時間。
這時,韓信張耳假裝拋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地。
河邊陣地的部隊打開營門放他們進去。
然後再和趙軍激戰。
趙軍果然傾巢出動,爭奪漢軍的旗鼓、追逐韓信、張耳。
韓信、耳新已進入河邊陣地。
全軍殊死奮戰,趙軍無法把他們打敗。
韓信預先派出去的兩千輕騎兵,等到趙軍傾巢出動去追逐戰利品的時候,就火速衝進趙軍空虛的營壘,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拔掉,豎一立起漢軍的兩千面紅旗。
這時,趙軍已不能取勝,又不能俘獲韓信等人,想要退回營壘,營壘插滿了漢軍的紅旗,大為震驚,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俘獲了趙王的將領,於是軍隊大亂,紛紛落荒潛逃,趙將即使誅殺逃兵,也不能禁止。
於是漢兵前後夾擊,徹底摧垮了趙軍,俘虜了大批人馬,在泜水岸邊生擒了趙王歇。
韓信傳令全軍,不要殺害廣武君,有能活捉他的賞給千金。
於是就有人捆著廣武君送到軍營,韓信親自給他解一開繩索,請他面向東坐,自己面向西對坐著,像對待老師那樣對待他。
眾將獻上首級和俘虜,向韓信祝賀,趁機向韓信說:「兵法上說:『行軍佈陣應該右邊和背後靠山,前邊和左邊臨水』。
這次將軍反而令我們背水列陣,說『打垮了趙軍正式會餐』,我等並不信服,然而竟真取得了勝利,這是什麼戰術啊?」
韓信回答說:「這也在兵法上,只是諸位沒留心罷了。
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況且我平素沒有得到機會訓練諸位將士,這就是所說的『趕著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這種形勢下不把將士們置之死地,使人人為保全自己而戰不可;如果給他們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麼還能用他們取勝呢?」
將領們都佩服地說:「好。
將軍的謀略不是我們所能趕得上的呀。」
於是韓信問廣武君說:「我要向北攻打燕國,向東討伐齊國,怎麼辦才能成功呢?」
廣武君推辭說:「我聽說『打了敗仗的將領,沒資格談論勇敢,亡了國的大夫沒有資格謀劃國家的生存』。
而今我是兵敗國亡的俘虜,有什麼資格計議大事呢?」
韓信說:「我聽說,百里奚在虞國而虞國滅亡了,在秦國而秦國卻能稱霸,這並不是因為他在虞國愚蠢,而到了秦國就聰明了,而在於國君任用不任用他,採納不採納他的意見。
果真讓成安君採納了你的計謀,像我韓信也早被生擒了。
因為沒採納您的計謀,所以我才能夠侍奉您啊。」
韓信堅決請教說:「我傾心聽從你的計謀,希望您不要推辭。」
廣武君說:「我聽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所以俗話說:『狂人的話,聖人也可以選擇』。
只恐怕我的計謀不足以採用,但我願獻愚誠,忠心效力。
成安君本來有百戰百勝的計謀,然而一旦失掉它,軍隊在鄗城之下戰敗,自己在泜水之上亡身。
而今將軍橫渡西河,俘虜魏王,在閼與生擒夏說,一舉攻克井陘,不到一早晨的時間就打垮了趙軍二十萬,誅殺了成安君。
名聲傳揚四海,聲威震動天下,農民們預感到兵災臨頭,沒有不放下農具,停止耕作,穿好的,吃好的,打發日子,專心傾聽戰爭的消息,等待死亡的來臨。
像這些,都是將軍在策略上的長處。
然而,眼下百姓勞苦,士卒疲憊,很難用以作戰。
如果將軍發動疲憊的軍隊,停留在燕國堅固的城池之下,要戰恐怕時間過長,力量不足不能攻克。
實情暴露,威勢就會減弱,曠日持久,糧食耗盡,而弱小的燕國不肯降服,齊國一定會拒守邊境,以圖自強。
燕、齊兩國堅持不肯降服,那麼,劉項雙方的勝負就不能斷定。
像這樣,就是將軍戰略上的短處。
我的見識淺薄,但我私下認為攻燕伐齊是失策啊。
所以,善於帶兵打仗的人不拿自己的短處攻擊敵人的長處,而是拿自己的長處去攻擊敵人的短處。」
韓信說:「雖然如此,那麼應該怎麼辦呢?」
廣武君回答說:「如今為將軍打算,不如按兵不動,安定趙國的社會秩序,撫恤陣亡將士的遺孤。
方圓百里之內,每天送來的牛肉美酒,用以犒勞將士。
擺出向北進攻燕國的姿態,而後派出說客,拿著書信,在燕國顯示自己戰略上的長處,燕國必不敢不聽從。
燕國順從之後,再派說客往東勸降齊國。
齊國就會聞風而降服。
即使有聰明睿智的人,也不知該怎樣替齊國謀劃了。
如果這樣,那麼,奪取天下的大事都可以謀求了。
用兵本來就有先虛張聲勢,而後採取實際行動的,我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韓信說:「好。」
聽從了他的計策。
派遣使者出使燕國,燕國聽到消息果然立刻降服。
於是派人報告漢王,並請求立張耳為趙王,用以鎮撫趙國。
漢王答應了他的請求,就封張耳為趙王。
楚國多次派出奇兵渡過黃河攻擊趙國。
趙國張耳和韓信往來救援,在行軍中安定趙國的城邑,調兵支援漢王。
楚軍正把漢王緊緊地圍困在滎陽,漢王從南面突圍,到宛縣、葉縣一帶,接納了黥布,奔入成皋,楚軍又急忙包一皮一皮圍了成皋。
六月間,漢王逃出成皋,向東渡過黃河,只有滕公相隨,去張耳軍隊在修武的駐地。
一到,就住進客館裡。
第二天早晨,他自稱是漢王的使臣,騎馬奔入趙軍的營壘。
韓信、張耳還沒有起一床一,漢王就在他們的臥室裡奪取了他們的印信和兵符,用軍旗召集眾將,更換了他們的職務。
韓信、張耳起一床一後,才知道漢王來了,大為震驚。
漢王奪取了他二人統率的軍隊,命令張耳防守趙地,任命韓信為國相,讓他收集趙國還沒有發往滎陽的部隊,去攻打齊國。
韓信領兵向東進發,還沒渡過平原津,聽說漢王派酈食其已經說服齊王歸順了。
韓信打算停止進軍。
范陽說客蒯通規勸韓信說:「將軍是奉詔攻打齊國,漢王只不過暗中派遣一個密使遊說齊國投降,難道有詔令停止將軍進攻嗎?為什麼不進軍呢?況且酈生不過是個讀書人,坐著車子,鼓動三寸之舌,就收服齊國七十多座城邑。
將軍率領數萬大軍,一年多的時間才攻克趙國五十多座城邑。
為將多年,反不如一個讀書小子的功勞嗎?」
於是韓信認為他說得對,聽從他的計策,就率軍渡過黃河。
齊王聽從酈生的規勸以後,挽留酈生開懷暢飲,撤除了防備漢軍的設施。
韓信乘機突襲齊國屬下的軍隊,很快就打到國都臨菑。
齊王田廣認為被酈生出賣了,就把他煮死,而後逃往高密,派出使者前往楚國求救。
韓信平定臨菑以後,就向東追趕田廣,一直追到高密城西。
楚國也派龍且率領兵馬,號稱二十萬,前來救援齊國。
齊王田廣和司馬龍且兩支部隊合兵一起與韓信作戰,還沒交鋒,有人規勸龍且說:「漢軍遠離國土,拚死作戰,其鋒芒銳不可擋。
齊楚兩軍在本鄉本土作戰,士兵容易逃散。
不如深溝高壘,堅守不出。
讓齊王派他親信大臣,去安一撫已經淪陷的城邑,這些城邑的官吏和百姓知道他們的國王還在,楚軍又來援救,一定會反叛漢軍。
漢軍客居兩千里之外,齊國城邑的人都紛紛起來反叛他們,那勢必得不到糧食,這就可以迫使他們不戰而降。」
龍且說:「我一向瞭解韓信的為人,容易對付他。
而且援救齊國,不戰而使韓信投降,我還有什麼功勞?如今戰勝他,齊國一半土地可以分封給我,為什麼不打?」
於是決定開戰,與韓信隔著濰水擺開陣勢。
韓信下令連夜趕做一萬多口袋,裝滿沙土,堵住濰水上游,帶領一半軍隊渡過河去,攻擊龍且,假裝戰敗,往回跑。
龍且果然高興地說:「本來我就知道韓信膽小害怕。」
於是就渡過濰水追趕韓信。
韓信下令挖開堵塞濰水的沙袋,河水洶湧而來,龍且的軍隊一多半還沒渡過河去,韓信立即回師猛烈反擊,殺死了龍且。
龍且在濰水東岸尚未渡河的部隊,見勢四散逃跑,齊王田廣也逃跑了。
韓信追趕敗兵直到城陽,把楚軍士兵全部俘虜了。
漢四年(前203),韓信降服且平定了整個齊國。
派人向漢王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反覆無常,南面的邊境與楚國交界,不設立一個暫時代理的王來鎮撫,局勢一定不能穩定。
為有利於當前的局勢,希望允許我暫時代理齊王。」
正當這時,楚軍在滎陽緊緊地圍困著漢王,韓信的使者到了,漢王打開書信一看,勃然大怒,罵道:「我在這兒被圍困,日夜盼著你來幫助我,你卻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暗中踩漢王的腳,湊近漢王的耳朵說:「目前漢軍處境不利,怎麼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趁機冊立他為王,很好地待他,讓他自己鎮守齊國。
不然可能發生變亂。」
漢王醒悟,又故意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做真王罷了,何必做個暫時代理的王呢?」
就派遣張良前往,冊立韓信為齊王,徵調他的軍隊攻打楚軍。
楚軍失去龍且後,項王害怕了,派盱眙人武涉前往規勸齊王韓信說:「天下人對秦朝的統治痛恨已久了,大家才合力攻打它。
秦朝破滅後,按照功勞裂土分封,各自為王,以便休兵罷戰。
如今漢王又興師東進,侵犯他人的境界,掠奪他人的封地,已經攻破三秦,率領軍隊開出函谷關,收集各路諸侯的軍隊向東進擊楚國,他的意圖是不吞併整個天下,不肯罷休,他貪心不足到這步田地,太過份了。
況且漢王不可信任,自身落到項王的掌握之中多次了,是項王的憐憫使他活下來,然而一經脫身,就背棄盟約,再次進攻項王。
他是這樣地不可親近,不可信任。
如今您即使自認為和漢王交情深厚,替他竭盡全力作戰,最終還得被他所擒。
您所以能夠延續到今天,是因為項王還存在啊。
當前劉、項爭奪天下的勝敗,舉足輕重的是您。
您向右邊站,那麼漢王勝,您向左邊站,那麼項王勝。
假若項王今天被消滅,下一個就該消滅您了。
您和項王有舊交情,為什麼不反漢與楚聯和,三分天下自立為王呢?如今,放過這個時機,必然要站到漢王一邊攻打項王,一個聰明睿智的人,難道應該這樣做嗎?」
韓信辭謝說:「我侍奉項王,官不過郎中,職位不過是個持戟的衛士,言不聽,計不用,所以我背楚歸漢。
漢王授予我上將軍的印信,給我幾萬人馬,脫一下他身上的衣服給我穿,把好食物讓給我吃,言聽計用,所以我才能夠到今天這個樣子。
人家對我親近、信賴,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變心。
希望您替一我辭謝項王的盛情!」
武涉走後,齊國人蒯通知道天下勝負的關鍵在於韓信,想出奇計打動他,就用看相的身份規勸韓信,說:「我曾經學過看相技藝。」
韓信說:「先生給人看相用什麼方法?」
蒯通回答說:「人的高貴卑賤在於骨骼,憂愁、喜悅在於面色,成功失敗在於決斷。
用這三項驗證人相萬無一失。」
韓信說:「好,先生看看我的相怎麼樣?」
蒯通回答說:「希望隨從人員暫時迴避一下。」
韓信說:「周圍的人離開吧。」
蒯通說:「看您的面相,只不過封侯,而且還有危險不安全。
看您的背相,顯貴而不可言。」
韓信說:「這話是什麼意思呢?」
蒯通說:「當初,天下舉兵起事的時候,英雄豪傑紛紛建立名號,一聲呼喊,天下有志之士像雲霧那樣聚集,像魚鱗那樣雜沓,如同火焰迸飛,狂風驟起。
正當這時,關心的只是滅亡秦朝罷了。
而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辜的百姓肝膽塗地,父子的一屍一骨暴露在荒郊野外,數不勝數。
楚國人從彭城起事,轉戰四方,追逐敗兵,直到滎陽,乘著勝利,像卷蓆子一樣向前挺一進,聲勢震動天下。
然後軍隊被困在京、索之間,被阻於成皋以西的山嶽地帶不能再前進,已經三年了。
漢王統領幾十萬人馬在鞏縣、洛陽一帶抗拒楚軍,憑藉著山河的險要,雖然一日數戰,卻無尺寸之功,以至遭受挫折失敗,幾乎不能自救。
在滎陽戰敗,在成皋受傷,於是逃到宛、葉兩縣之間,這就是所說的智盡勇乏了。
將士的銳氣長期困頓於險要關塞而被挫傷,倉庫的糧食也消耗殆盡,百姓疲勞困苦,怨聲載道,人心動盪,無依無靠。
以我估計,這樣的局面不是天下的聖賢就不能平息這場天下的禍亂。
當今劉、項二王的命運都懸掛在您的手裡。
您協助漢王,漢王就勝利;協助楚王,楚王就勝利。
我願意披肝瀝膽,敬獻愚計,只恐怕您不採納啊。
果真能聽從我的計策,不如讓楚、漢雙方都不受損害,同時存在下去,你和他們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形成那種局面,就沒有誰敢輕舉妄動。
憑借您的賢能聖德,擁有眾多的人馬裝備,佔據強大的齊國,迫使燕、趙屈從,出兵到劉、項兩軍的空虛地帶,牽制他們的後方,順應百姓的心願,向西去制止劉、項分爭,為軍民百姓請求保全生命,那麼,天下就會迅速地群起而響應,有誰敢不聽從!而後,割取大國的疆土,削弱強國的威勢,用以分封諸侯。
諸侯恢復之後,天下就會感恩戴德,歸服聽命於齊。
穩守齊國故有的疆土,據有膠河、泗水流域,用恩德感召諸侯,恭謹謙讓,那麼天下的君王就會相繼前來朝拜齊國。
聽說:『蒼天賜予的好處不接受反而會受到懲罰;時機到了不採取行動,反而要遭禍殃』。
希望您仔細地考慮這件事。」
韓信說:「漢王給我的待遇很優厚,他的車子給我坐,他的衣裳給我穿,他的食物給我吃。
我聽說,坐人家車子的人,要分擔人家的禍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裡要想著人家的憂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為人家的事業效死,我怎麼能夠圖謀私利而背信棄義呢!」蒯通說:「你自認為和漢王友好,想建立流傳萬世的功業,我私下認為這種想法錯了。
當初常山王、成安君還是平民百姓時,結成割掉腦袋也不反悔的交情,後來因為張黶、陳澤的事發生爭執,使得二人彼此仇恨。
常山王背叛項王,捧著項嬰的人頭逃跑,歸降漢王。
漢王借給他軍隊向東進擊,在泜水以南殺死了成安君,身首異處,被天下人恥笑。
這兩個人的交情,可以說是天下最要好的。
然而到頭來,都想把對方置於死地,這是為什麼呢?禍患產生於貪得無厭而人心又難以猜測。
如今您打算用忠誠、信義與漢王結交,一定比不上張耳、陳余結交更鞏固,而你們之間的關連的事情又比張黶、陳澤的事件重要的多,所以我認為您斷定漢王不會危害自己,也錯了。
大夫文種、范蠡使瀕臨滅亡的越國保存下來,輔佐勾踐稱霸諸侯,功成名就之後,文種被迫自一殺,范蠡被迫逃亡。
野獸已經打完了,獵犬被烹殺。
以交情友誼而論,您和漢王就比不上張耳與成安君了,以忠誠信義而論也就趕不上大夫文種、范蠡與越王勾踐了。
從這兩個事例看,足夠您斷定是非了。
希望您深思熟慮地考慮。
況且我聽說,勇敢、謀略使君主感到威脅的人,有危險;而功勳卓著冠蓋天下的人得不到賞賜。
請讓我說一說大王的功績和謀略吧:您橫渡西河,俘虜趙王,生擒夏說,帶領軍隊奪取井陘,殺死成安君,攻佔了趙國,以聲威鎮服燕國,平定安一撫齊國,向南摧毀楚國軍隊二十萬,向東殺死楚將龍且,西面向漢王捷報,這可以說是功勞天下無二。
而計謀出眾,世上少有。
如今您據有威脅君主的威勢,持有不能封賞的功績,歸附楚國,楚國人不信任;歸附漢國,漢國人震驚恐懼:您帶著這樣大的功績和聲威,那裡是您可去的地方呢?身處臣子地位而有著使國君感到威脅的震動,名望高於天下所有的人,我私下為您感到危險。」
韓信說:「先生暫且說到這兒吧!讓我考慮考慮。」
此後過了數日,蒯通又對韓信說:「能夠聽取別人的善意,就能預見事情發展變化的徵兆,能反覆思考,就能把握成功的關鍵。
聽取意見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決策失誤而能夠長治久安的人,實在少有。
聽取意見很少判斷失誤的人,就不能用花言巧語去惑亂他;計謀籌劃周到不本末倒置的人,就不能用花言巧語去擾亂他。
甘願做劈柴餵馬差事的人,就會失掉爭取萬乘之國權一柄一的機會;安心微薄俸祿的人,就得不到公卿宰相的高位。
所以辦事堅決是聰明人果斷的表現,猶豫不決是辦事情的禍害。
專在細小的事情上用心思,就會丟掉天下的大事,有判斷是非的智慧,決定後又不敢冒然行動,這是所有事情的禍根。
所以俗話說:「猛虎猶豫不能決斷,不如黃蜂、蠍子用毒刺去螫;駿馬徘徊不前,不如劣馬安然慢步;勇士孟賁狐疑不定,不如凡夫俗子,決心實幹,以求達到目的;即使有虞舜、夏禹的智慧,閉上嘴巴不講話,不如聾啞人借助打一手勢起作用』。
這些俗語都說明付諸行動是最可寶貴的。
所有的事業都難以成功而容易失敗,時機難以抓住而容易失掉。
時機啊時機,丟掉了就不會再來。
希望您仔細地考慮斟酌。」
韓信猶豫不決,不忍心背叛漢王,又自認為功勳卓著,漢王終究不會奪去自己的齊國,於是謝絕了蒯通。
蒯通的規勸沒有被採納,就假裝瘋癲做了巫師。
漢王被圍困在固陵時,採用了張良的計策,徵召齊王韓信,於是韓信率領軍隊在垓下與漢王會師。
項羽被打敗後,高祖用突然襲擊的辦法奪取了齊王的軍權。
漢五年正月,改封齊王韓信為楚王,建都下邳。
韓信到了下邳,召見曾經分給他飯吃的那位漂母,賜給她黃金千斤。
輪到下鄉南昌亭亭長,賜給百錢,說:「您,是小人,做好事有始無終。」
召見曾經侮辱過自己、讓自己從他胯一下爬過去的年輕人,任用他做了中尉,並告訴將相們說:「這是位壯士。
當侮辱我的時候,我難道不能殺死他嗎?殺掉他沒有意義,所以我忍受了一時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業。」
項王部下逃亡的將領鍾離昧,家住伊廬,一向與韓信友好。
項王死後,他逃出來歸附韓信。
漢王怨恨鍾離昧,聽說他在楚國,詔令楚國逮捕鍾離昧。
韓信初到楚國,巡行所屬縣邑,進進出出都帶著武裝衛隊。
漢六年,有人上書告發韓信謀反。
高帝採納陳平的計謀,假托天子外出巡視會見諸侯,南方有個雲夢澤,派使臣通告各諸侯到陳縣聚會,說:「我要巡視雲夢澤。」
其實是要襲擊韓信,韓信卻不知道。
高祖將要到楚國時,韓信曾想發兵反叛,又認為自己沒有罪,想朝見高祖,又怕被擒。
有人對韓信說:「殺了鍾離昧去朝見皇上,皇上一定高興,就沒有禍患了。」
韓信去見鍾離昧商量。
鍾離昧說:「漢王所以不攻打楚國,是因為我在您這裡,你想逮捕我取一悅漢王,我今天死,你也會緊跟著死的。」
於是罵韓信說:「你不是個忠厚的人!」終於刎頸身死。
韓信拿著他的人頭,到陳縣朝拜高帝。
皇上命令武士捆一綁了韓信,押在隨行的車上。
韓信說:「果真像人們說的『狡兔死了,出色的獵狗就遭到烹殺;高翔的飛禽光了,優良的弓箭收藏起來;敵國破滅,謀臣死亡』。
現在天下已經平安,我本來應當遭烹殺!」皇上說:「有人告發你謀反。」
就給韓信帶上了刑具。
到了洛陽,赦免了韓信的罪過,改封為淮陰侯。
韓信知道漢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參加朝見和侍行。
從此,韓信日夜怨恨,在家悶悶不樂,和絳侯、灌嬰處於同等地位感到羞恥。
韓信曾經拜訪樊噲將軍,樊噲跪拜送迎,自稱臣子。
說:「大王怎麼竟肯光臨。」
韓信出門笑著說:「我這輩子竟然和樊噲這般人為伍了。」
皇上經常從容地和韓信議論將軍們的高下,認為各有長短。
皇上問韓信:「像我的才能能統率多少兵馬?」
韓信說:「陛下不過能統率十萬。」
皇上說:「你怎麼樣?」
回答說:「我是越多越好。」
皇上笑著說:「您越多越好,為什麼還被我俘虜了?」
韓信說:「陛下不能帶兵,卻善於駕馭將領,這就是我被陛下俘虜的原因。
況且陛下是上天賜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陳豨被任命為鉅鹿郡守,向淮陰侯辭行。
淮陰侯拉著他的手避開左右侍從在庭院裡漫步,仰望蒼天歎息說:「您可以聽聽我的知心話嗎?有些心裡話想跟您談談。」
陳豨說:「一切聽任將軍吩咐!」淮陰侯說:「您管轄的地區,是天下一精一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一寵一幸的臣子。
如果有人告發說您反叛,陛下一定不會相信;再次告發,陛下就懷疑了;三次告發,陛下必然大怒而親自率兵前來圍剿。
我為您在京城做內應,天下就可以取得了。」
陳豨一向知道韓信的雄才大略。
深信不疑,說:「我一定聽從您的指教!」漢十年,陳豨果然反叛。
皇上親自率領兵馬前往,韓信託病沒有隨從。
暗中派人到陳豨處說:「只管起兵,我在這裡協助您。」
韓信就和家臣商量,夜裡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發動他們去襲擊呂後和太子。
部署完畢,等待著陳豨的消息。
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韓信,韓信把他囚禁起來,打算殺掉他。
他的弟弟上書告變,向呂後告發了韓信準備反叛的情況。
呂後打算把韓信召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和蕭相國謀劃,令人假說從皇上那兒來,說陳豨已被俘獲處死,列侯群臣都來祝賀。
蕭相國欺騙韓信說:「即使有病,也要強打一精一神進宮祝賀吧。」
韓信進宮,呂後命令武士把韓信捆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殺掉了。
韓信臨斬時說:「我後悔沒有採納蒯通的計謀,以至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
於是誅殺了韓信三族。
高祖從平叛陳豨的軍中回到京城,見韓信已死,又高興又憐憫他,問:「韓信臨死時說過什麼話?」
呂後說:「韓信說悔恨沒有採納蒯通的計謀。」
高祖說:「那人是齊國的說客。」
就詔令齊國捕捉蒯通。
蒯通被帶到,皇上說:「你唆使淮陰侯反叛嗎?」
回答說:「是。
我的確教過他,那小子不採納我的計策,所以有自取滅亡的下場。
假如那小子採納我的計策,陛下怎能夠滅掉他呢?」
皇上生氣地說:「煮了他。」
蒯通說:「哎呀,煮死我,冤枉啊!」皇上說:「你唆使韓信造反,有什麼冤枉?」
蒯通說:「秦朝法度敗壞,政權瓦解的時候,山東六國大亂,各路諸侯紛紛起事,一時天下英雄豪傑象烏鴉一樣聚集。
秦朝失去了他的帝位,天下英
傑都來搶奪它,於是才智高超,行動敏捷的人率先得到它。
蹠的狗對著堯狂叫,堯並不是不仁德,只因為他不是狗的主人。
正當這時,我只知道有個韓信,並不知道有陛下。
況且天下磨快武器、手執利刃想幹陛下所幹的事業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從心罷了。
您怎麼能夠把他們都煮死呢?」
高祖說:「放掉他。」
就赦免了蒯通的罪過。
太史公說:我到淮陰,淮陰人對我說,韓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時,他的心志就與眾不同。
他母親死了,家中貧困無法埋葬,可他還是到處尋找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讓墳墓旁可以安置萬戶人家。
我看了他母親的墳墓,的確如此。
假使韓信能夠謙恭退讓,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
他在漢朝的功勳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這些人相比,後世子孫就可以享祭不絕。
可是,他沒能致力於這樣做,而天下已經安定,反而圖謀叛亂,誅滅宗族,不也是應該的麼。
【原文】【註解】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
始為布衣時1,貧無行2,不得推擇為吏3,又不能治生商賈4,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
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
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5。
食時信往,不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1布衣:平民百姓。
以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因此以「布衣」指代平民。
2無行:品行不好。
3推擇:推舉選用。
4治生商賈:以做生意維持生計。
5晨炊蓐食:提前做好早飯,端到室內一床一上吃掉。
蓐:草蓆。
信釣於城下,諸母漂1,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2。
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3,豈望報乎!」
1母:對老年婦女尊稱。
漂:在水裡沖洗絲棉之類。
2竟:到底、完畢。
3王孫:公子,少年。
對年輕人敬稱。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1,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2。」
眾辱之曰3:「信能死4,刺我;不能死,出我褲下5。」
於是信孰視之,俯出褲下,蒲伏6。
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1屠:以宰殺牲畜為業的人。
2中情:內心。
3眾辱:當眾污辱。
4能死:不怕死。
5褲:通「胯」,兩一腿一間。
6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戲下1,無所知名。
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
數以策干項羽2,羽不用。
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
坐法當斬3,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輕,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4?何為斬壯士?」
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
與語,大說之5。
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知奇也。
1戲(huī,揮)下:帥旗之下,即部下。
戲,同「麾」。
軍中指揮作戰的旗子。
2干:求取。
3坐法:因犯法而獲罪。
4上:皇上。
此實指漢王劉邦。
此時劉邦尚未一統天下,不該稱「上」,應改為「王」。
以下多處如此。
5說:同「悅」。
喜歡、高興。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
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1,信度何等已數言上2,上不我用,即亡。
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來謁上3,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
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誰何?」
曰:「韓信也。」
上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
何曰:「諸將易得耳。
至如信者,國士無雙4。
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
顧王策安所決耳5。」
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鬱久居此乎?」
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
王曰:「吾為公以為將。」
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
王曰:「以為大將。」
何曰:「幸甚。」
於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無禮6,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7,設壇場8,具禮,乃可耳。」
王許之。
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
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1行:等,輩。
一說行(xing,形),走(在半途)。
2度:揣測,估計。
3謁:進見,拜見。
4國士:國內傑出的人物。
5顧:但。
策:指「長王漢中」和「爭天下」兩種策略。
6素慢:一向傲慢。
素:向來。
7齋戒:古人祭祀等大典前,先行沐浴、更衣、獨宿、素餐以清心潔身,表示敬重。
8壇場:指拜將場所。
壇:土台。
信拜禮畢,上坐。
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
信謝1,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2,豈非項王邪?」
漢王曰:「然。」
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
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信再拜賀曰3:「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
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
項王暗噁叱吒4,千人皆廢5,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
項王見人恭敬慈一愛一,言語嘔嘔6,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7,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8,不居關中而都彭城9。
有背義帝之約十,而以親一愛一王,諸侯不平。
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
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耳?。
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
故曰其強易弱。
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13),唯獨邯、翳、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一愛一也。
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14),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15),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
大王失職入漢中(16),秦民無不恨者。
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17)。」
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
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1謝:謙讓。
2鄉:同「向」,面向,面對著。
3賀:贊同,嘉許。
4暗噁:滿懷怒氣。
叱吒:呼喊,咆哮。
5廢:伏,偃伏,不敢動。
6嘔嘔:溫和的樣子。
7刓(wan,完)敝:在手裡玩一弄,磨損。
8霸:稱霸。
臣:使……臣服。
9都:建都。
十這一句的意思是說,沒有按「先入關者王之」的約定辦事。
有:又。
?遷逐義帝置江南:滅秦後,項羽假尊義帝,而自己立為西楚霸王,派人遷義帝從盱眙至郴,並暗地令九江王等擊殺之。
?特劫於威強:只是在一婬一威下勉強屈服。
⒀這一句是指章邯等投降項羽時,有秦軍二十萬,投降後被虐一待,有怨言,項羽把他們全部活埋在新安城南。
坑,挖坑活埋。
⒁秋毫:秋天鳥獸新生細一毛一。
喻微細。
⒂法三章:即約法為「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⒃失職:指失去應得的封地和關中王的職權。
⒄傳檄:發佈文書、文告。
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1。
漢二年,出關2,收魏、河南,韓、殷王皆降。
合齊、趙共擊楚。
四月,至彭城,漢兵敗散而還。
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1定三秦:公元前206年,劉邦用韓信計,暗渡陳倉,打敗雍王章邯入咸陽,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投降。
2關:函谷關。
漢之敗卻彭城1,塞王欣、翟王翳亡漢降楚,齊、趙亦反漢與楚和。
六月,魏王豹謁歸視親疾,至國,即絕河關反漢2,與楚約和。
漢王使酈生說豹3,不下。
其八月,以信為左丞相,擊魏。
魏王盛兵蒲阪,塞臨晉,信乃益為疑兵,陳船欲渡臨晉,而伏兵從夏陽以木罌缻渡軍4,襲安邑。
魏王豹驚,引兵迎信,信遂虜豹,定魏為河東郡。
漢王遣張耳與信俱,引兵東,北擊趙、代。
後九月,破代兵、禽夏說閼與5。
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一精一兵,詣滎陽以距楚。
1卻:退,退卻。
2絕:斷絕通路。
3說:規勸。
4木罌缻(fǒu,否):木製盆甕。
5禽:同「擒」。
捉,捕捉。
信與張耳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
趙王、成安君陳余聞漢且襲之也,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
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曰:「聞漢將韓信涉西河1,虜魏王,禽夏說,新喋血閼與2,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鬥,其鋒不可當。
臣聞千里饋糧,士有饑色,樵蘇後爨3,師不宿飽。
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後。
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4,從間道絕其輜重5;足下深溝高壘6,堅營勿與戰。
彼前不得鬥,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後,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西將之頭可致於戲下。
願君留意臣之計。
否,必為二子所禽矣。」
成安君,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曰:「吾聞兵法十則圍之,倍則戰7。
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
能千里而襲我,亦已罷極8。
今如此避而不擊,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
不聽廣武君策,廣武君策不用。
1涉:渡。
2喋血:形容激戰而流血很多。
3樵蘇後爨(cuan,竄):師不宿飽。
意思是談臨時打柴割草,燒火做飯,士兵們很難安飽。
樵:砍柴。
蘇:割草。
爨:燒火做飯。
4假:借。
5間道:隱蔽小道。
輜重:軍需物資,此指糧草。
6深溝高壘:深挖戰壕,加高營壘。
7十則圍之,倍則戰:語出《孫子·謀攻》:「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倍則分之」。
意思是說兵力十倍於敵人,就可以包一皮一皮圍它,一倍於敵人,就可以和他對陣。
8罷:通「疲」。
韓信使人間視1,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捨。
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2,誡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3,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令其裨將傳餐4,曰:「今日破趙會食!」諸將皆莫信,詳應曰5:「諾。」
謂軍吏曰:「趙已先據便地為壁,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6,未肯擊前行,恐吾至阻險而還。」
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7。
趙軍望見而大笑。
平旦8,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
於是信、張耳詳棄鼓旗,走水上軍。
水上軍開入之,復疾戰9。
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張耳。
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十,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
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
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沒泜水上,禽趙王歇。
1間視:暗中探聽,窺伺。
2萆:通「蔽」,隱蔽。
3空壁:全軍離營。
4裨將:偏將,副將。
5詳:通「詳」,假裝。
6大將旗鼓:主將的旗幟和儀仗。
7陳:同「陣」,打仗時的戰鬥隊列。
8平旦:天剛亮。
9復疾戰:此三字疑衍。
十逐利:追奪戰利品。
?遁走:潛逃。
信乃令軍中毋殺廣武君,有能生得者購千金1。
於是有縛廣武君而致戲下者,信乃解其縛,東鄉坐,西鄉對,師事之。
諸將效首虜2,(休)畢賀,因問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3,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陳,曰破趙會食,臣等不服。
然竟以勝,此何術也?」
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
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4?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5,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諸將皆服曰:「善。
非臣所及也。」
1購:懸賞徵求。
2效:呈獻,貢獻。
首虜:首級和俘虜。
3以上二句語見《孫子·行軍篇》:「丘陵堤防,必處其陽面而背之。」
意思是說,行軍佈陣應該右面和背後靠山,前面和後面臨水。
倍,背靠,背向。
4以上二句語出《孫子·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
意思是說,把士兵置之死地,就沒有其他選擇,只有拚死戰鬥,死中求生而獲勝。
5素:一向,平素。
拊循:撫一慰,順從。
引申為受過訓練,聽從指揮。
士大夫:指一般將士。
於是信問廣武君曰:「僕欲讓攻燕1,東伐齊,何苦而有功2?」
廣武君辭謝曰:「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3。
今臣敗亡之虜,何足權大事乎4!」信曰:「僕聞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5,非愚之虞而智於秦也,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
誠令成安君聽足下計,若信者亦已為禽矣。
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
因固問曰:「僕委心歸計6,願足下勿辭。」
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7。
故曰『狂夫之言,聖人擇焉』。
顧恐臣計未必足用,顧效愚忠。
夫成安君有百戰百勝之計,一旦而失之,軍敗鄗下,身死泜上。
今將軍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閼與,一舉而下井陘,不終朝破趙二十萬眾,誅成安君。
名聞海內,威振天下。
農夫莫不輟胞釋耒,褕衣甘食,傾耳以待命者8。
若此,將軍之所長也。
然而眾勞卒罷,其實難用。
今將軍欲舉倦?之兵,頓之燕堅城之下,欲戰恐久力不能拔,情見勢屈9,礦日糧竭,而弱燕不服,齊必距境以自強也。
燕齊相持而不下,則劉項之權未有所分也。
若此者,將軍所短也。
臣愚,竊以為亦過矣。
故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
韓信曰:「然則何由?」
廣武君對曰:「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十,鎮趙撫其孤,百里之內,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兵?,北首燕路?,而後遣辯士奉咫尺之書⒀,暴其所長於燕,燕必不敢不聽從。
燕已從,使諠言者東告齊⒁,齊必從風而服,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
如是,則天下事皆可圖也。
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也。」
韓信曰:「善。」
從其策,發使使燕,燕從風而一靡一⒂。
乃遣使報漢,因請立張耳為趙王,以鎮服其國。
漢王許之,乃立張耳為趙王。
1僕:自我謙稱。
2何苦:即若何,如何。
3以上兩句為當時流行俗語。
圖存,謀劃國家生存大計。
4權:權衡。
引申為計議。
5百里奚原為虞國大夫,虞被晉所滅,百里奚被晉所俘,作為陪嫁臣隨秦穆公夫人入秦,逃走後被楚國人在宛地捉住,秦穆公聞其賢,用五張黑公羊皮贖回,「授之國政」,秦穆公遂霸。
見卷五《秦本紀》。
6委心歸計:傾心聽從你的計策。
7以上四句為當時流行俗語。
8以上三句意思是說,農民們予感到兵災臨頭,停止耕作,只圖跟前享受,靜靜地聽憑命運的安排。
輟胞:停止耕作。
釋耒(lěi,磊),放下農具。
耒,犁上木一柄一,指代農具。
褕衣:好衣裳。
褕:美。
9情見勢屈:真情暴露,威勢要受到挫減。
見,同「現」。
出現。
十案甲休兵:停止戰爭。
甲:鎧甲。
兵:武器。
?饗:宴請。
?(yi,億)兵:用酒食慰勞士兵。
?,醉酒。
?首:向,向著。
⒀咫:八寸為咫。
⒁諠言者:指辯士。
⒂一靡一:草隨風倒。
引申為降服。
楚數使奇兵渡河擊趙,趙王耳、韓信往來救趙,因行定趙城邑1,發兵詣漢。
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漢王南出,之宛、葉間,得黥布,走入成皋,楚又復急圍之。
六月,漢王出成皋,東渡河,獨與滕公俱,從張耳軍修武。
至,宿傳捨2。
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
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3,易置之4。
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
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
1行定:往束救趙途中,安定百姓。
2傳捨:客舍,賓館。
3麾:軍中指揮作戰的旗子。
4易置:更換,改換職位。
信引兵東,未渡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說下齊,韓信欲止。
范陽辯士蒯通說信曰:「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發間使下齊1,寧有詔止將軍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2,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眾,歲余乃下趙五十餘城,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3?」
於是信然之,從其計,遂渡。
齊已聽酈生,即留縱酒,罷備漢守禦4。
信因襲齊歷下軍,遂至臨菑。
齊王田廣以酈生賣已,乃亨之5,而走高密,使使之楚請救。
韓信已定臨菑,遂東追廣至高密西。
楚亦使龍且將,號稱二十萬,救齊。
1獨:只,只不過。
間使:密使,暗中派去的使臣。
2伏軾:乘車人把身一子俯在車前橫木上。
3豎儒:蔑視讀書人的稱呼。
4罷:撤除。
5亨(pēng,烹):同「烹」。
煮。
齊王廣、龍且並軍與信戰,未合1。
人或說龍且曰:「漢兵遠斗窮戰2,其鋒不可當。
齊、楚自居其地戰3、兵易敗散。
不如深壁,令齊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聞其王在,楚來救,必反漢。
漢兵二千里客居,齊城皆反之,其勢無所得食,可無戰而降也。」
龍且曰:「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
且夫救齊不戰而降之,吾何功?今戰而勝之,齊之半可得,何為止!」遂戰,與信夾濰水陳。
韓信乃夜令人為萬餘囊,滿盛沙,壅水上流,引軍半渡,擊龍且。
詳不勝,還走。
龍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
遂追信渡水。
信使人決壅囊,水大至。
龍且軍大半不得渡,即急擊,殺龍且。
龍且水東軍散走,齊王廣亡去。
信遂追北至城陽4,皆虜楚卒。
1未合:尚未交戰。
2窮戰:全力以赴地作戰。
窮:盡,極。
3地戰:在本(國)土作戰。
4追北:追趕敗逃的敵軍。
北:打敗仗後往回逃跑。
漢四年,遂皆降平齊。
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
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1,其勢不定,願為假王便。」
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韓信使者至,發書2,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3,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等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4。」
漢王亦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征其兵擊楚。
1假王:王的暫時代理人。
2發書:打開書信。
3佐:輔佐。
4變生:發生變故。
指可能引起韓信背漢。
楚已亡龍且,項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說齊王信曰:「天下共苦秦久矣,相與戮力擊秦1。
秦已破,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
今漢王復興兵而東,侵人之分,奪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關,收諸侯之兵以東擊楚,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厭足如是甚也!且漢王不可必2,身居項王掌握中數矣,項王憐而活之,然得脫,輒倍約3,復擊項王,其不可親信如此。
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
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4,以項王尚存也。
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5。
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
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
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合,參分天下王之6?今釋此時,而自必於漢以擊楚,且為智者固若此乎!」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7,故倍楚而歸漢。
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一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
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
幸為信謝項王8!」
1戮力:合力。
2必:相信,信任。
3倍:背棄。
4須臾:片刻。
引申為延續,拖延。
5權:秤砣。
比喻決定輕重的關鍵、作用。
6參(sān,三):三。
7畫:計策,謀略。
8幸:希望。
武涉已去,齊人蒯通知天下權在韓信,欲為奇策而感動之,以相人說韓信曰1:「僕嘗受相人之術。」
韓信曰:「先生相人何如?」
對曰:「貴賤在於骨法2,憂喜在於容色,成敗在於決斷,以此參之3,萬不失一。」
韓信曰:「善。」
先生相寡人何如?」
對曰:「願少間4。」
信曰:「左右去矣。」
通曰:「相君之面5,不過封侯,又危不安。
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
韓信曰:「何謂也?」
蒯通曰:「天下初發難也,俊雄豪桀建號壹呼6,天下之士雲合霧集,魚鱗雜沓7,熛至風起8。
當此之時,憂在亡秦而已。
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塗地,父子暴骸鼻於中野,不可勝數。
楚人起彭城,轉斗逐北,至於滎陽,乘利席捲,威震天下。
然兵困於京、索之間,迫西山而不能進者,三年於此矣。
漢王將數十萬之眾,距鞏、雒,阻山河之險,一日數戰,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9,敗滎陽,傷成皋,遂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
夫銳氣挫於險塞,而糧食竭於內府十,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
以臣料之,其勢非天下之賢聖固不能息天下之禍。
當今兩主之命懸於足下?。
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
臣願披腹心,輸肝膽⒀,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
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⒁,其勢莫敢先動。
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鄉為百姓請命⒂,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邦大弱強,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
案齊之故⒃,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⒄,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
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⒅。
願足下孰慮之。」
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蒯生曰:「足下自以為善漢王,欲建萬世之業,臣竊以為誤矣。
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⒆,後爭張黶、陳澤之事,二人相怨。
常山王背項王,奉項嬰頭而竄⒇,逃歸於漢王。
漢王借兵而東下,殺成安君泜水之南,頭足異處,卒為天下笑。
此二人相與,天下至歡也。
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
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於漢王,必不能固於二君之相與也,而事多大於張黶、陳澤。
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已,亦誤矣。
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句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野獸已盡而獵狗亨(21)。
夫以交友言之,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則不過大夫種、范蠡之於句踐也。
此二人者,足以觀矣。
願足下深慮之。
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22),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臣請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23)。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
韓信謝曰:「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24)。」
1相人:給人看相。
2骨法:骨相,骨格。
3參:參驗,考察。
4願少間:希望周圍的人暫時迴避。
間,間隙。
5「相君之面」與下文「相君之背」都是雙關語。
面:向著漢王。
背:是背叛漢王。
暗示背叛漢王好。
6桀:傑出,高出。
7魚鱗雜沓:像魚鱗一樣密集地排列。
雜沓:眾多的樣子。
8熛:迸飛的火焰。
9折北不救:屢戰屢敗,不能自救:折,挫折。
十內府:府庫。
?容容:搖搖,動盪不安的樣子。
?懸:懸掛。
⒀輸:獻納。
⒁鼎足:因為鼎足是三隻腳,以此借喻上文「三分天下」的局勢。
⒂鄉:同「向」面向、面對著。
⒃案:安定。
⒄深拱揖讓:高拱雙手,以示謙讓。
⒅以上四句當為俗語。
《國語·越語》有「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句。
卷八十九《張耳陳余列傳》亦引之。
咎:禍害。
⒆刎頸之交:即使割掉腦袋也不反悔的生死交情。
⒇奉項嬰頭而竄:此事不見記載。
(21)此句為當時俗語。
(22)震主:使君主感到威脅。
(23)略不世出:謀略出眾,世上少有。
(24)念:考慮。
後數日,蒯通復說曰:「夫聽者事之候也1,計者事之機也2,聽過計失而能久安者3,鮮矣4。
聽不失一二者,不可亂以言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