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說明】韓安國是漢初名將,他不僅在平息吳、楚七國叛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白話文》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史記白話文

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宋尚齋何平譯注

【說明】

韓安國是漢初名將,他不僅在平息吳、楚七國叛亂時有功,而且在後來對匈奴的作戰中也是重要的將領。

他的發跡是在為梁孝王出使朝廷時,因在漢景帝面前,替梁孝王辯護而受到了竇太后的賞識。

隨後雖曾因犯法免官,但由於竇太后的關照,竟一下子從獄中囚徒提升為二千石級的梁國內史。

武帝初年,外戚田蚡掌權,韓安國向其行一賄,被召至京師,從此青雲直上,不斷陞遷,官至御史大夫。

田蚡死後,韓安國逐漸失勢,不斷被疏遠降職,最後抑鬱而死。

《韓長孺列傳》通過韓安國任途經歷的敘寫,展現了漢初官吏陞遷貶謫的一些內幕。

他的任途生涯以外戚田蚡掌權為界,明顯分為兩個時期,前期由於竇太后的賞識和田蚡的舉薦,官運亨通,飛黃騰達。

田蚡死後,他開始走下坡路。

文中還揭露了朝中的一些醜聞和弊端,像竇太后的偏一愛一少子,耍弄權術,以及官吏的行一賄等。

韓安國為人一精一明,工於心計。

他明知竇太后喜一愛一梁懷王,也深知太后不見梁使,是由於景帝的緣故,於是他就去找了大長公主為梁懷王說情辯護,他也預料到大長公主會將他的辯護轉告太后。

果然不出所料,他的辯護正中太后下懷,所以受到賞識。

後來,梁懷王的兩個親信為幫懷王爭皇位繼承人而殺了袁盎,景帝派人來抓,但罪犯被梁懷王匿藏。

韓安國聽到後,便去勸說梁懷王,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終於說服了懷王,迫使兩個罪犯自一殺。

緩和了梁懷王與朝廷的緊張關係,既受到梁懷王的感激,又進一步得到了景帝和竇太后的垂青。

文章通過這些具體事件的細緻刻劃,表現了韓安國諳於為官之道,善於調和統治者內部關係的特點。

文章也寫了韓安國遠身避禍的本領。

當他力排王恢,主張與匈奴和親不久,漢王朝以馬邑城誘敵深入,企圖一舉消滅時,消息意外洩露,誘敵失敗。

作為這次行動的主將韓安國絲毫沒被觸一動,而作為韓安國部下的王恢,卻被皇帝追究責任,被一逼一十自一殺。

文章寫了韓安國的一生,但不是將其經歷鉅細無遺地羅列一番,而是就韓安國言行中比較突出,又能顯示他一性一格特徵的典型事例加以描寫刻劃,從而塑造了一個一精一明官僚的形象。

【譯文】

御史大夫韓安國,是梁國成安縣人,後適居睢陽。

曾經在鄒縣田先生之處學習《韓非子》和雜家的學說。

事奉梁孝王,擔任中大夫。

吳楚七國叛亂時,梁孝王派韓安國和張羽擔任將軍,在東線抵禦吳國的軍隊。

因為張羽奮力作戰,韓安國穩固防守,因此吳軍不能越國梁國的防線。

吳楚叛亂平息,韓安國和張羽的名聲從此顯揚。

梁孝王,是漢景帝的同母弟弟,竇太后很一寵一愛一他,允許他有自己推舉梁國國相和二千石級官員人選的權力。

他進出、遊戲的排場,比擬天子,超越了人臣的本分。

景帝聽說後,心中很不高興。

竇太后知道景帝不滿,就遷怒於梁國派來的使者,拒絕接見他們,而向他們查問責備梁王的所作所為。

當時韓安國是梁國的使者,便去進見大長公主,哭著說:「為什麼太后對於梁王作為兒子的孝心、作為臣下的忠心,竟然不能明察呢?從前吳、楚、齊、趙等七國叛亂時,從函谷關以東的諸侯都聯合起來向西進軍,只有梁國與皇上關係最親,是叛軍進攻的阻難。

梁王想到太后和皇上在關中,而諸侯作亂,一談起這件事,眼淚紛紛下落,跪著送我等六人,領兵擊退吳楚叛軍,吳楚叛軍也因為這個緣故不敢向西進軍,因而最終滅亡,這都是梁王的力量啊。

現在太后卻為了一些苛細的禮節責怪抱怨梁王。

梁王的父兄都是皇帝,所見到的都是大排場,因此出行開路清道,禁止人們通行,回宮強調戒備,梁王的車子、旗幟都是皇帝所賞賜的,他就是想用這些在邊遠的小縣炫耀,在內地讓車馬來回奔馳,讓天下的人都知道太后和皇帝喜一愛一他。

現在梁使到來,就查問責備。

梁王恐懼,日夜流淚思念,不知如何是好。

為什麼梁王作為兒子孝順,作為臣下忠心,而太后竟不憐惜呢?」

大長公主把這些話詳細地告訴了竇太后,竇太后高興地說:「我要替他把這些話告訴皇帝。」

轉告之後,景帝內心的疙瘩才解一開,而且摘下帽子向太后認錯說:「我們兄弟間不能互相勸教,竟給太后您增添了憂愁。」

於是接見了梁王派來的所有使者,重重地賞賜了他們。

從這以後梁王更加受一寵一愛一了。

竇太后、大長公主再賞賜韓安國價值約千餘金的財物。

他的名聲因此顯著,而且與朝廷建立了聯繫。

後來韓安國因犯法被判罪,蒙縣的獄吏田甲侮辱韓安國。

韓安國說:「死灰難道就不會復燃嗎?」

田甲說:「要是再燃一燒就撒一泡尿澆滅它。」

過了不久,梁國內史的職位空缺,漢朝廷派使者任命韓安國為梁國內史,從囚徒中起家擔任二千石級的官員。

田甲棄官逃跑了。

韓安國說:「田甲不回來就任,我就要夷滅你的宗族。」

田甲便脫一衣露胸前去謝罪。

韓安國笑著說:「你可以撒尿了!像你們這些人值得我懲辦嗎?」

最後友好地對待他。

梁國內史空缺之際,梁孝王剛剛延攬來齊人公孫詭,很喜歡他,打算請求任命他為內史。

竇太后聽到了,於是就命令梁孝王任命韓安國做內史。

公孫詭、羊勝遊說梁孝王,要求他向漢景帝請求做皇位繼承人和增加封地的事,恐怕朝廷大臣不肯答應就暗地裡派人行刺當權的謀臣。

以至殺害了原吳國國相袁盎,漢景帝便聽到了公孫詭、羊勝等人的謀劃,於是派使者務必捉拿到公孫詭、羊勝。

漢派使者十批來到梁國,自梁國國相以下全國大搜查一個多月還是沒有抓到。

內史韓安國聽到公孫詭、羊勝隱藏在梁孝王宮中,韓安國入宮進見梁孝王,哭著說:「主上受到恥辱臣下罪當該死。

大王沒有好的臣下所以事情才紊亂到這種地步。

現在既然抓不到公孫詭、羊勝,請讓我向您辭別,並賜我自一殺。」

梁孝王說:「你何必這樣呢?」

韓安國眼淚滾滾而下,說道:「大王自己忖度一下,您與皇上的關係比起太上皇(劉太公)與高皇帝以及皇上與臨江王,哪個更親密呢?」

梁孝王說:「比不上他們親密。」

梁孝王說:「太上皇、臨江王與高皇帝、皇上都是父子之間的關係,但是高皇帝說:『拿著三尺寶劍奪取天下的人是我啊』,所以太上皇最終也不能過問政事,住在櫟(li,立)陽宮。

臨江王是嫡長太子,只因為他母親一句話的過錯就被廢黜降為臨江王;又因建宮室時侵佔了祖廟牆內空地的事,終於自一殺於中尉府中。

為什麼這樣呢?因為治理天下終究不能因私情而損害公事。

欲話說:『即使是親生父親怎麼知道他不會變成老虎?即使是親兄弟怎麼知道他不會變成惡狼?』現在大王您位列諸侯卻聽信一個邪惡臣子的虛妄言論,違反了皇上的禁令,阻撓了彰明法紀。

皇上因為太后的緣故,不忍心用法令來對付您。

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能自己改過,可是大王最終也不能覺悟。

假如太后突然逝世,大王您還能依靠誰呢?」

話還沒有說完,梁孝王痛哭流涕,感謝韓安國說:「我現在就交出公孫詭、羊勝。」

公孫詭、羊勝兩人自一殺。

漢朝廷的使者回去報告了情況,梁國的事情都得到了解決,這是韓安國的力量啊。

於是漢景帝、竇太后更加看重韓安國。

梁孝王逝世,恭王即位,韓安國因為犯法丟一了官,閒居在家。

建元年間(前140-前135),武安侯田蚡擔任漢朝太尉,受一寵一幸而掌大權,韓安國拿了價值五百金的東西送給田蚡。

田蚡向王太后說到韓安國,皇上也常說韓安國的賢能,就把他召來擔任北地都尉,後來升為大司農。

閩越、東越互相攻伐,韓安國和大行王恢領兵前往。

還沒有到達越地,越人就殺死了他們的國王向漢朝投降,漢軍也就收兵了。

建元六年(前135)武安侯田蚡擔任丞相,韓安國擔任御史大夫。

匈奴派人前來請求和親,皇上交由朝臣討論。

大行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邊郡官吏,熟悉瞭解匈奴的情況。

他議論說:「漢朝和匈奴和親大抵都過不了幾年匈奴就又背棄盟約。

不如不答應,而發兵攻打他。」

韓安國說:「派軍隊去千里之外作戰,不會取得勝利。

現在匈奴依仗軍馬的充足,懷著禽一獸般的心腸,遷移如同群鳥飛翔,很難控制他們。

我們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開疆拓土,擁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強大,從上古起他們就不屬於我們的百姓。

漢軍到幾千里以外去爭奪利益,那就會人馬疲憊,敵人就會憑借全面的優勢對付我們的弱點。

況且強一弩一之末連魯地所產的最薄的白絹也射不穿;從下往上刮的強風,到了最後,連飄起雁一毛一的力量都沒有了,並不是他們開始時力量不強,而是到了最後,力量衰竭了。

所以發兵攻打匈奴實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們和親。」

群臣的議論多數附合韓安國,於是皇上便同意與匈奴和親。

和親的第二年,就是元光元年(前134),雁門郡馬邑城的豪紳聶翁壹通過大行王恢告訴皇上說:「匈奴剛與漢和親,親近信任邊地之民,可以用財利去引一誘他們。」

於是暗中派遣聶翁壹做間諜,逃到匈奴,對單于說:「我能殺死馬邑城的縣令縣丞等官吏,將馬邑城獻給您投降,財物可以全部得到。」

單于很信任他,認為他說的有道理,便答應了聶翁壹。

聶翁壹就回來了,斬了死囚的頭,把他的腦袋懸掛在馬邑城上,假充是馬邑城官吏的頭,以取信於單于派來的使者。

說道:「馬邑城的長官已經死了,你們可以趕快來。」

於是單于率領十餘萬騎兵穿過邊塞,進入武州塞。

正在這個時候,漢王朝埋伏了戰車、騎兵、材官三十多萬,隱藏在馬邑城旁邊的山谷中。

衛尉李廣擔任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擔任輕車將軍,大行王恢擔任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擔任材官將軍。

御史大夫韓安國擔任護軍將軍,諸位將軍都隸屬護軍將軍。

互相約定,單于進入馬邑城時漢軍的伏兵就奔馳出擊。

王恢、李息、李廣另外從代郡主攻匈奴的軍用物資。

當時單于進入漢長城武州塞。

距離馬邑城還有一百多里,將要搶奪劫掠,可是只看見牲畜放養在荒野之中,卻見不到一個人。

單于覺得很奇怪,就攻打烽火台,俘虜了武州的尉史。

想向尉史探問情況。

尉史說:「漢軍有幾十萬人埋伏一在馬邑城下。」

單于回過頭來對左右人員說:「差點兒被漢所欺騙!」就帶領部隊回去了。

出了邊塞,說:「我們捉到武州尉史,真是天意啊!」稱尉史為「天王」。

塞下傳說單于已經退兵回去。

漢軍追到邊塞,估計追不上了,就撤退回來了。

王恢等人的部隊三萬人,聽說單于沒有跟漢軍交戰,估計攻打匈奴的軍用物資,一定會與單于的一精一兵交戰,漢兵的形勢一定失敗,於是權衡利害而決定撤兵,所以漢軍都無功而返。

天子惱怒王恢不攻擊匈奴的後勤部隊,擅自領兵退卻。

王恢說:「當初約定匈奴一進入馬邑城,漢軍就與單于交戰,而後我的部隊攻取匈奴的軍用物資,這樣才有利可圖。

現在單于聽到了消息,沒有到達馬邑城就回去了,我那三萬人的部隊抵不過他,只會招致恥辱。

我本來就知道回來就會被殺頭,但是這樣可以保全陛下的軍士三萬人。」

皇上於是把王恢交給廷尉治罪。

廷尉判他曲行避敵觀望不前,應當殺頭。

王恢暗中送給了田蚡一千金。

田蚡不敢向皇帝求情,而對王太后說道:「王恢首先倡議馬邑誘敵之計,今天沒有成功而殺了王恢,這是替匈奴報仇。」

皇上朝見王太后時,王太后就把丞相的話告訴了皇上。

皇上說:「最先倡議馬邑之計的人是王恢,所以調動天下士兵幾十萬人,聽從他的話出擊匈奴。

再說這次即使抓不到單于,如果王恢的部隊攻擊匈奴的軍用物資,也還很可能有些收穫,以此來安慰將士們的心。

現在不殺王恢就無法向天下人謝罪。」

當時王恢聽到了這話就自一殺了。

韓安國為人有大韜略,他的才智足夠迎一合世俗,但都處於忠厚之心。

他貪嗜錢財。

他所推薦的都是廉潔的士人,比他自己高明。

在梁國推薦了壺遂、臧固、郅他,都是天下的名士,士人因此也對他很稱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認為他是治國之才。

韓安國擔任御史大夫四年多,丞相田蚡死了,韓安國代理丞相的職務,給皇帝導引車駕時墮下車,跌跛了腳。

天子商量任命丞相,打算任用韓安國,派人去看望他,腳跛得很厲害,於是改用平棘侯薛澤擔任丞相。

韓安國因病免職幾個月,跛腳好了,皇上又任命韓安國擔任中尉。

一年多後,調任衛尉。

車騎將軍衛青攻打匈奴,從上谷郡出塞,在龍城打敗了匈奴。

將軍李廣被匈奴所俘虜,又逃脫了;公孫敖傷亡了大量士兵;他們都該殺頭,後來出錢贖罪成為庶人。

第二年,匈奴大舉入侵邊境,殺了遼西太守,等到侵入雁門,殺死和擄去幾千人,車騎將軍衛青出兵追擊,從雁門郡出塞。

衛尉韓安國擔任材官將軍,駐守在漁陽。

韓安國抓到俘虜,俘虜供說匈奴已經遠遠離去。

韓安國立即上書皇帝說現在正是農耕時節,請求暫時停止屯軍。

停止屯軍一個多月,匈奴又大舉入侵上谷、漁陽。

韓安國的軍營中僅有七百多人,出迎與匈奴交戰,無法取得勝利,又退回軍營中。

匈奴俘虜掠奪了一千多人和牲畜財物而離去。

天子聽到這個消息後,很惱火,派使者責備韓安國。

調韓安國更加往東移動,駐守在右北平。

因為當時匈奴的俘虜供說要侵入東方。

韓安國當初擔任御史大夫和護軍將軍,後來漸漸被排斥疏遠,貶官降職;而新得一寵一的年青將軍衛青等又有軍功,更加受到皇上的重用。

韓安國既被疏遠,很不得意;領兵駐防又被匈奴所欺侮,損失傷亡很多,內心覺得非嘗諮愧。

希望能夠回到朝廷,卻更被調往東邊駐守,心裡非常失意而悶悶不樂。

過了幾個月,生病吐血而死。

韓安國在元朔二年(前127)中去世。

太史公說:我和壺遂審定律歷,觀察韓長孺的行一事得體,從壺遂的深沉含藏厚道來看,世人都說梁國多忠厚長者,這話確實不錯啊!壺遂做官做到詹事,天子正要倚仗他來做漢朝丞相,偏偏又碰上壺遂去世。

不然的話,以壺遂廉潔的品行和端正的行為,這真是一個謙恭謹慎的君子啊。

【原文】【註解】

御史大夫韓安國者,梁成安人也,後徙睢陽1。

嘗受《韓子》、雜家說於騶田生所2。

事梁孝王為中大夫。

吳楚反時,孝王使安國及張羽為將,扞吳兵於東界3。

張羽力戰,安國持重4,以故吳不能過梁。

吳楚已破,安國、張羽名由此顯。

1徙:遷居。

2《韓子》:即《韓非子》,戰國末年法學派代表人物韓非的著作。

說:學說。

騶:即今山東省鄒縣。

3扞:通「捍」,抵禦。

4持重:穩固防守。

梁孝王,景帝母弟,竇太后一愛一之,令得自請置相、二千石1,出入遊戲,僭於天子2。

天子聞之,心弗善也3。

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見,案責王所為4。

韓安國為梁使,見大長公主而泣曰:「何梁王為人子之孝,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弗省也5?夫前日吳、楚、齊、趙七國反時6,自關以東皆合從西鄉7,惟梁最親為艱難8。

梁王念太后、帝在中9,而諸侯擾亂,一言泣數行下,跪送臣等六人,將兵擊卻吳楚,吳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

今太后以小節苛禮責望梁王十。

梁王父兄皆帝王,所見者大,故出稱蹕(11),入言警(12),車旗皆帝所賜也,即欲以侘鄙縣(13),驅馳國中,以誇諸侯,令天下盡知太后、帝一愛一之也。

今梁使來,輒案責之(14)。

梁王恐、日夜涕泣思慕。

不知所為。

何梁王之為子孝,為臣忠,而太后弗恤也(15)?」

大長公主具以告太后(16),太后喜曰:「為言之帝。」

言之,帝心乃解(17),而免冠謝太后曰:「兄弟不能相教,乃為太后遺憂。」

悉見梁使(18),厚賜之。

其後梁王益親歡。

太后、長公主更賜安國可直千餘金(19)。

名由此顯,結於漢(20)。

1這句的意思是說,梁孝王獲得自行任命國相和二千石級官吏的權力。

2僭於天子:超越本分,比擬皇帝。

僭:超越本分。

梁孝王僭於天子事詳見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

3弗善:不高興。

4案:審查。

5曾:竟然。

省:明察。

6吳、楚、齊、趙七國:都是漢初所封的諸侯國,公元前154年,以吳王劉濞為主謀,反叛朝廷。

詳見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

7關:指函谷關。

合從:指聯合。

從,同「縱」。

鄉:同「向」。

8艱難:指形勢危險。

9中:指關中。

一說指京城。

十責望:責備抱怨。

(11)蹕:指帝王出行時開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12)警:戒備。

按,以上二句為互文。

(13)侘:通「詫」。

誇耀。

鄙:邊遠的地方。

(14)輒:就。

(15)恤:顧憐。

(16)具:通「俱」。

都,全部。

(17)解:釋散。

指疙瘩解一開。

(18)悉:全部,所有的。

(19)可:大約。

直:同「值」,價值。

(20)結於漢:指與朝廷建立了關係。

其後安國坐法抵罪1,蒙獄吏田甲辱安國。

安國曰:「死灰獨不復然乎2?」

田甲曰:「然即溺之3。」

居無何4,梁內史缺,漢使使者拜安國為梁內史,起徒中為二千石5。

田甲亡走6。

安國曰:「甲不就官,我滅而宗7。」

甲因肉袒謝8。

安國笑曰:「可溺矣!鮑等足與治乎9?」

卒善遇之。

梁內史之缺也,孝王新得齊人公孫詭,說之十,欲請以為內史。

竇太后聞,乃詔王以安國為內史。

1坐法抵罪:因犯法被判罪。

抵罪,抵償其應負的罪責。

2獨:難道。

然:同「燃」。

3溺:同「尿」。

4居無何:過了不久。

5徒:服勞役的犯人。

6亡走:逃跑。

7而:你的。

宗:宗族。

8肉袒:脫一去上衣,露出身一體的一部分。

9治:懲辦。

十說:同「悅」。

公孫詭、羊勝說孝王求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漢大臣不聽,乃陰使人刺漢用事謀臣1。

乃殺故吳相袁盎2,景帝遂聞詭、勝等計畫,乃遣使捕詭、勝,必得。

漢使十輩至梁3,相以下舉國大索4,月餘不得。

內史安國聞詭、勝匿孝王所5,安國入見王而泣曰:「主辱臣死。

大王無良臣,故事紛紛至此6。

今詭、勝不得,請辭賜死。」

王曰:「何至此?」

安國泣數行下,曰:「大王自度於皇帝7,孰與太上皇之與高皇帝及皇帝之與臨江王親8?」

孝王曰:「弗如也。」

安國曰:「夫太上、臨江親父子之間,然而高帝曰『提三尺劍取天下者朕也』,故太上皇終不得制事,居於櫟陽9。

臨江王,適長太子也十,以一言過,廢王臨江;用宮垣事,卒自一殺中尉府(11)。

何者?治天下終不以私亂公。

語曰:『雖有親父,安知其不為虎(12)?雖有親兄,安知其不為狼?』今大王列在諸侯,悅一邪臣浮說(13),犯上禁,橈明法(14)。

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於王。

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15),而大王終不覺寤(16)。

有如太后宮車即晏駕(17),大王尚誰攀乎?」

語未卒,孝王泣數行下,謝安國曰:「吾今出詭、勝。」

詭、勝自一殺。

漢使還報,梁事皆得釋(18),安國之力也。

於是景帝、太后益重安國(19)。

孝王卒,共王即位(20),安國坐法失官,居家。

1陰使:秘密派遣。

用事:當權。

2故:指前任,原來的。

3輩:批。

4索:搜查。

5匿:隱藏。

6紛紛:雜亂的樣子。

7度:估計,猜測。

8孰與:與……相比,哪一個……。

太上皇:指漢高祖劉邦之父劉太公。

臨江王:指漢景帝之長子劉榮。

9櫟陽:即櫟陽宮。

十適:同「嫡」,指正妻或正妻所生的子女。

(11)用:因。

宮垣事:指劉榮建宮室時侵佔了祖廟牆內的空地。

事見卷五十九《五宗世家》。

(12)安:怎麼。

(13)浮說:指虛妄的言論。

(14)橈:通「撓」,阻撓。

(15)幸:希望。

(14)寤:通「悟」。

(17)有如:假如。

宮車即晏駕:指帝王死。

(18)釋:消解。

(19)益重:更加看重。

(20)共王:「恭王」,梁孝王的長子劉買。

建元中1,武安侯田蚡為漢太尉,親貴用事,安國以五百金物遺蚡2。

蚡言安國太后3,天子亦素聞其賢4,即召以為北地都尉,遷為大司農5。

閩越、東越相攻6,安國及大行王恢將7。

未至越,越殺其王降,漢兵亦罷。

建元六年8,武安侯為丞相,安國為御史大夫。

匈奴來請和親9,天子下議十。

大行王恢,燕人也,數為邊吏(11),習知胡事。

議曰:「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復倍約(12)。

不如勿許,興兵擊之。」

安國曰:「千里而戰,兵不獲利。

今匈奴負戎馬之足(13),懷禽一獸之心,遷徙鳥舉(14),難得而制也(15)。

得其地不足以為廣,有其眾不足以為強,自上古不屬為人(16)。

漢數千里爭利,則人馬罷(16),虜以全制其敝(18)。

且強一弩一之極,矢不能穿魯縞(19);沖風之末(20),力不能漂鴻一毛一(21)。

非初不勁,末力衰也。

擊之不便,不如和親。」

群臣議者多附安國,於是上許和親。

1建元:漢武帝的第一個年號(前140-前135)。

2遺:贈送。

3太后:指王太后,名娡。

4天子:指武帝劉徹。

5遷:提升。

6閩越:越部族的一支。

東越:是閩越的分支。

7將:領兵。

8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

9和親:指漢族封建王朝與少數民族首領,以及少數民族之間有政治目的的聯姻。

十下議:指交群臣議論商量。

(11)數:屢次。

(12)率:大致,一般。

倍:通「背」,違犯。

(13)負:依恃。

(14)遷徒鳥舉:遷移就像鳥飛一般。

鳥舉:鳥兒飛翔。

(15)制:控制。

(16)不屬為人:意思是不內屬中國作百姓。

(17)罷:通「疲」。

疲勞。

虜:對敵人的蔑稱。

(19)魯縞:魯地出產的一種白色的生絹,以輕薄聞名。

(20)沖風:由下往上刮的強風。

(21)鴻:雁。

其明年1,則元光元年2,雁門馬邑豪聶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3:「匈奴初和親,親信邊4,可誘以利。」

陰使聶翁壹為間5,亡入匈奴,謂單于曰6:「吾能斬馬邑令丞吏,以城降,財物可盡得。」

單于一愛一信之,以為然,許聶翁壹。

聶翁壹乃還,詐斬死罪囚,縣其頭馬邑城7,示單于使者為信。

曰:「馬邑長吏已死,可急來。」

於是單于穿塞將十餘萬騎,入武州塞。

1其明年:指和親的第二年。

2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

元光:漢武帝的第二個年號(前134-129)。

3豪:豪紳。

因:通過。

4親信邊:親信邊地之民。

5間:間諜。

6單于:匈奴君主的稱號。

7縣:同「懸」。

當是時,漢伏兵車騎材官三十餘萬1,匿馬邑旁谷中。

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大行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

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諸將皆屬護軍。

約單于入馬邑而漢兵縱發2。

王恢、李息、李廣別從代主擊其輜重3。

於是單于入漢長城武州塞。

未至馬邑百餘里,行掠鹵4,徒見畜牧於野,不見一人。

單于怪之,攻烽燧5,得武州尉史6。

欲刺問尉史7。

尉史曰:「漢兵數十萬伏馬邑下。」

單于顧謂左右曰8:「幾為漢所賣9!」乃引兵還。

出塞,曰:「吾得尉史,乃天也。」

命尉史為「天王」。

塞下傳言單于已引去。

漢兵追至塞,度弗及,即罷十。

王恢等兵三萬,聞單于不與漢合,度往擊輜重,必與單于一精一兵戰,漢兵勢必敗,則以便宜罷兵,皆無功(11)。

1車騎:成隊的車馬。

這裡指騎兵。

材官:步兵。

2縱發:奔馳出去。

3輜重:軍用物資。

這裡指後勤部隊。

4鹵:通「擄」。

5烽燧:即烽火台。

6得:擒獲。

7刺:探。

8顧:回頭看。

9幾:差一點兒。

十合:交鋒。

(11)便宜:看怎樣方便適宜,就酌情處理。

天子怒王恢不出擊單于輜重,擅引兵罷也。

恢曰:「始約虜入馬邑城,兵與單于接,而臣擊其輜重,可得利。

今單于聞,不至而還,臣以三萬人眾不敵,禔取辱耳1。

臣固知還而斬,然得完陛下士三萬人2。」

於是下恢廷尉3。

廷尉當恢逗橈4,當斬。

恢私行千金丞相蚡5。

蚡不敢言上,而言於太后曰:「王恢首造馬邑事6,今不成而誅恢,是為匈奴報仇也。」

上朝太后,太后以丞相言告上。

上曰:「首為馬邑事者,恢也,故發天下兵數十萬,從其言,為此且縱單于不可得7,恢所部擊其輜重,猶頗可得,以慰士大夫心。

今不誅恢,無以謝天下。」

於是恢聞之,乃自一殺。

1禔:通「只」。

2完:保全。

3下:交給。

4逗橈:《集解》引《漢書音義》曰:「逗,曲行避敵也;橈,顧望,軍法語也。」

5行:給予。

6造:作。

這裡是「倡議」的意思。

7縱:即使。

安國為人多大略1,智足以當世取合2,而出於忠厚焉3。

貪嗜於財。

所推舉皆廉士,賢於己者也。

於梁舉壺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稱慕之,唯天子以為國器4。

安國為御史大夫四歲余,丞相田蚡死,安國行丞相事5,奉引墮車蹇6。

天子議置相,欲用安國,使使視之,蹇甚7,乃更以平棘侯薛澤為丞相。

安國病免數月,蹇愈8,上復以安國為中尉。

歲余,徙為衛尉。

1多大略:指有韜略。

2取合:投合,迎一合。

3出:通「去」,丟掉,捨棄。

一說是產生之意。

4國器:指主持國政的人才。

行:代理。

6奉引:給皇帝導引車駕。

蹇(jiǎn,儉):跛足。

7甚:厲害。

8愈:痊癒。

車騎將軍衛青擊匈奴,出上谷,破胡蘢城1。

將軍李廣為匈奴所得2,復失之3;公孫敖大亡卒;皆當斬,贖為庶人。

明年,匈奴大入邊4,殺遼西太守,乃入雁門,所殺略數千人5。

車騎將軍衛青擊之,出雁門。

衛尉安國為材官將軍,屯於漁陽6。

安國捕生虜,言匈奴遠去。

即上書言方田作時7,請且罷軍屯。

罷軍屯月餘,匈奴大入上谷、漁陽。

安國壁乃有七百餘人8,出與戰,不勝,復入壁。

匈奴虜略千餘人及畜產而去。

天子聞之,怒,使使責讓安國9。

徙安國益東十,屯右北平。

是時匈奴虜言當入東方。

1蘢城:即龍城。

2得:俘獲。

3失之:指李廣被匈奴俘獲後又逃走。

事見卷一百九《李將軍列傳》。

4大入邊:大舉入侵邊境。

5略:劫掠。

6屯:駐守。

7方:正當。

田作時:農耕時節。

8壁:營壘。

乃:才。

9讓:責備。

十益東:更加東移。

安國始為御史大夫及護軍1,後稍斥疏2,下遷3;而新幸壯將軍衛青等有功4,益貴。

安國既疏遠,默默也5;將屯又為匈奴所欺,失亡多,甚自愧。

幸得罷歸,乃益東徙屯,意忽忽不樂6,數月,病歐血死7。

安國以元朔二年中卒8。

1護軍:指護軍將軍。

2稍斥疏:漸漸被排斥疏遠。

3下遷:降職。

4幸:得一寵一。

壯:指年輕。

5默默:鬱鬱不得志的樣子。

6忽忽:失意的樣子。

7歐:通「嘔」。

吐。

8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元朔:漢武帝第三個年號(前128-前123)。

太史公曰:余與壺遂定律歷1,觀韓長孺之義,壺遂之深中隱厚2。

世之言梁多長者,不虛哉!壺遂官至詹事,天子方倚以為漢相,會遂卒3。

不然,壺遂之內廉行脩4,斯鞠躬君子也5。

1律歷:樂律和曆法。

2深中隱厚:深沉含藏著厚道。

3會:恰遇。

4行修:指行為端正。

5鞠躬:謙恭謹慎的樣子。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白話文
司馬遷的生平和著作《史記》白話文版·五帝本紀第一《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夏本紀第二《史記》閱讀·殷本紀第三《史記》譯文·周本紀第四《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秦本紀第五《史記》白話文 電子書·秦始皇本紀第六白話史記·項羽本紀第七高祖本紀第八·《史記》白話文版呂太后本紀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白話史記在線閱讀 ·孝文本紀第十《史記》譯注版·孝景本紀第十一《史記》白話文版·孝武本紀第十二吳太伯世家第一齊太公世家第二魯周公世家第三燕召公世家第四管蔡世家第五陳杞世家第六衛康叔世家第七宋微子世家第八·《史記》白話文版晉世家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楚世家第十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鄭世家第十二趙世家第十三魏世家第十四韓世家第十五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孔子世家第十七陳涉世家第十八外戚世家第十九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荊燕世家第二十一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留侯世家第二十五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五宗世家二十九三王世家第三十伯夷列傳第一管晏列傳第二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司馬穰苴列傳第四孫子吳起列傳第五伍子胥列傳第六仲尼弟子列傳第七商君列傳第八·《史記》白話文版蘇秦列傳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張儀列傳第十樗裡子甘茂列傳第十一穰侯列傳第十二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公子列傳第十七春申君列傳第十八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樂毅列傳第二十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田單列傳第二十二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刺客列傳第二十六李斯列傳第二十七蒙恬列傳第二十八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黥布列傳第三十一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田儋列傳第三十四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田叔列傳第四十四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匈奴列傳第五十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南越列傳第五十三東越列傳第五十四朝鮮列傳第五十五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循吏列傳第五十九汲鄭列傳第六十儒林列傳第六十一酷吏列傳第六十二大宛列傳第六十三遊俠列傳第六十四佞幸列傳第六十五滑稽列傳第六十六日者列傳第六十七貨殖列傳第六十九太史公自序第七十禮書第一樂書第二律書第三歷書第四天官書第五封禪書第六河渠書第七平准書第八·《史記》白話文版報任安書悲士不遇賦《史記》書評:從一個方面看史記《史記》讀書心得:裝逼者死讀《史記》有感:投降派《史記》讀書筆記:多少罪惡,都是奉理想的大旗呢《史記》讀書筆記——種豆等於誹謗朝廷《史記》讀書筆記——軍國主義的勝利和商業主義的失敗《史記》讀後感——項王恥渡烏江,韓侯甘居胯下《史記》讀後感——戰國四公子與私企管理《史記》讀後感——少年游《史記》讀後感——孔子誅少正卯‧思想言論罪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