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話文》貨殖列傳第六十九:【說明】這是專門記敘從事「貨殖」活動的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白話文》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史記白話文

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范君石譯注

【說明】

這是專門記敘從事「貨殖」活動的傑出人物的類傳。

也是反映司馬遷經濟思想和物質觀的重要篇章。

「貨殖」是指謀求「滋生資貨財利」以致富而言。

即利用貨物的生產與交換,進行商業活動,從中生財求利。

司馬遷所指的貨殖,還包一皮一皮括各種手工業,以及農、牧、漁、礦山、冶煉等行業的經營在內。

翦伯贊曾高度評價司馬遷「以銳利的眼光,注視著社會經濟方面,而寫成其有名的《貨殖列傳》」。

錢鍾書在論及司馬遷這篇《貨殖列傳》時說:「當世法國史家深非史之為『大事記』體者,專載朝政軍事,而忽諸民生日用;馬遷傳《遊俠》已屬破格,然尚以傳人為主,此篇則全非『大事記』、『人物誌』,於新史學不啻乎辟鴻濛矣。」

(《管錐篇·史記會注考證》)總之,史學界公認:「歷史思想及於經濟,是書蓋為創舉。」

《太史公自序》曰:「布衣匹夫之人,不害於政,不妨百姓,取之於時而息財富,智者有采焉。

作《貨殖列傳》」。

這十分明確而簡要地道出了寫作本篇的動機與主旨。

全文主要是為春秋末期至秦漢以來的大貨殖家,如范蠡、子貢、白圭、猗頓、卓氏、程鄭、孔氏、師氏、任氏等作傳。

通過介紹他們的言論、事跡、社會經濟地位,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重要經濟地區的特產商品、有名的商業城市和商業活動、各地的生產情況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敘述他們的致富之道,表述自己的經濟思想,以便「後世得以觀擇」。

太史公認為,自然界的物產是極其豐富的,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商業發展和經濟都市的出現是自然趨勢,人們沒有不追求富足的。

「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

所以,他主張應根據實際情況,任商人自一由發展,引導他們積極進行生產與交換,國家不必強行干涉,更不要同他們爭利。

這集中反映了他反對「重本抑末」,主張農工商虞並重,強調工商活動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其產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肯定工商業者追求物質利益的合理一性一與合法一性一;突出物質財富的佔有量最終決定著人們的社會地位,而經濟的發展則關乎到國家盛衰等經濟思想和物質觀。

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司馬遷就能注意社會的經濟生活,並認識到生產交易和物質財富的重要一性一,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此傳記天時、地理、人物、風情,歷歷如畫。

雖屬說理文章,讀來卻頗有興味。

方家學者對此有口皆碑。

潘吟閣贊曰:「《貨殖傳》一篇,講的是種種社會的情形,且一一說明它的原理。

所寫的人物,又是上起春秋,下至漢代。

所寫的地理,又是北至燕、代,南至儋耳。

而且各人有各人的腳色,各地有各地的環境。

可當遊俠讀,可當小說讀。

讀中國書而未讀《史記》,可算未曾讀書;讀《史記》而未讀《貨殖傳》,可算未讀《史記》。

美哉《貨殖傳》!」(《史記貨殖列傳新詮·編者弁言》)李景星評本傳為:「舉生財之法,圖利之人,無貴無賤,無大無小,無遠無近,無男無女,都納之一篇之中,使上下數百年之販夫豎子,傖父財奴,皆賴以傳,幾令人莫名其用意所在。

……蓋財貨者,天地之一精一華,生民之命脈,困迫豪傑,顛倒眾生,胥是物也。」

(《史記評議》卷四)這些贊語準確而深刻地揭示了史公之識,卓絕千古;史公之筆,一精一妙絕倫。

總攬全文可見,傳中人物各具特色,各懷其才;篇中敘事行雲流水,自然流暢;文中說理鞭辟入裡,無懈可擊;全篇辭章奇傳雄渾,波瀾壯闊。

可謂博大一精一深,渾然一體,實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璀璨奪目的光輝篇章。

【譯文】

老子說:「太平盛世到了極盛時期,雖然鄰近的國家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吠之一聲互相聽得到,而各國人民卻都以自家的飲食最甘美,自己的服裝最漂亮,習慣於本地的習俗,喜一愛一自己所事行業,以至於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到了近世,如果還要按這一套去辦事,那就等於堵塞人民的耳目,幾乎是無法行得通。

太史公說:神農氏以前的情況,我不瞭解。

至於像《詩》、《書》所述虞舜、夏朝以來的情況則是人們耳目總要聽到最好聽,看到最好看的,口胃總想嘗遍各種肉類的美味,身一體安於舒適快樂的環境,心中又誇耀有權勢、有才幹的光榮。

統治者讓這種風氣浸染百姓,已經很久了,即使用老子的這些妙論挨門逐戶地去勸說開導,終不能感化誰。

所以,最好的辦法是聽其自然,其次是隨勢引導,其次是加以教誨,再次是制定規章制度加以約束,最壞的做法是與民爭利。

太行山以西盛產木材、竹子、楮木、野麻、旄牛尾、玉石;太行山以東多有魚、鹽、漆、絲、美一女;江南出產楠木、梓樹、生薑、桂花、金、錫、鉛、硃砂、犀牛、玳瑁、珠子、象牙獸皮;龍門、碣石山以北地區盛產馬、牛、羊、氈裘、獸筋獸角;銅和鐵則分佈在周圍千里遠近,山中到處都是,有如棋子滿佈。

這是關於各地物產分佈的大致情況。

這些都是中國人民所喜好的,習用的穿著、飲食、養生、送死之物。

所以,人們要靠農民耕種,取得食物,要靠虞人進山開採、漁夫下水捕捉,獲得物品,要靠工匠製造,取得器一具,要靠商人貿易,流通貨物。

這難道還需要官府發佈政令,征發百姓,限期會集嗎?人們都憑自己的才能,竭盡自己的力量,來滿足自己的欲一望。

所以,低價的貨物能夠高價出一售,高價的貨物能夠低價購進。

人們各自努力經營自己的本業,樂於從事自己的工作,就像水從高處流向低處那樣,日日夜夜沒有休止的時候,不用招喚便會自動前來,不用請求便會生產出來。

這難道不是符合規律而得以自然發展的證明嗎?

《周書》裡說:「農民不種田,糧食就會缺乏;工匠不做工生產,器一具就會缺少;商人不做買賣,吃的、用的和錢財這三種寶物就會斷絕來路;虞人不開發山澤,資源就會短缺,資源匱乏了,山澤就不能進一步開發。」

農、工、商、虞這四個方面,是人民衣食的來源。

來源大則富裕,來源小則貧困;來源大了,上可以富國,下可以富家。

或貧或富,沒有誰能剝奪或施予,但機敏的人總是財富有餘,而愚笨的人卻往往衣食不足。

所以,姜太公被封在營丘時,那裡本來多是鹽鹼地,人煙稀少,於是姜太公便鼓勵婦女致力於紡織刺繡,極力提倡工藝技巧,又讓人們把魚類、海鹽返運到其他地區去,結果別國的人和財物紛紛流歸於齊國,就像錢串那樣,絡繹不絕,就像車輻那樣,聚集於此。

所以,齊國因能製造冠帶衣履供一應天下所用,東海、泰山之間的諸侯們便都整理衣袖去朝拜齊國。

後來,齊國中途衰落,管仲重新修治姜太公的事業,設立管理財政的九個官府,使齊桓公得以稱霸,多次以霸主身份會合諸侯,使天下政治得到匡正;而管仲本人也有了三歸台,官位雖只是陪臣,卻比各國的君主還要富有。

從此,齊國富強,一直延續到威王、宣王之時。

所以說:「糧倉充實了,百姓就會懂得禮節;衣食豐足了,百姓就會知道榮辱。」

禮產生於富有,而廢棄於貧窮。

因此,君子富有了,就喜好去做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會隨一心一所一欲地做他能做的事。

江河深,魚就在那裡生存;山林深,野獸就在那裡藏身;人富有了,仁義就會依附於他。

富有者得了勢越發顯赫,失了勢,依附於他的賓客也便無處容身,因而心情不快。

夷狄那裡,這種情況更為突出。

諺語說:「家有千金的人,不會犯法受刑死於鬧事。」

這不是空話。

所以說:「天下之人,熙熙攘攘,都是為利而來,為利而往。」

那些擁有千輛兵車的天子,享有萬戶封地的諸侯,佔有百室封邑的大夫。

尚且擔心貧窮,何況編入戶口冊內的普通老百姓呢!

從前,越王勾踐被圍困在會稽山上,於是任用范蠡、計然。

計然說:「知道要打仗,就要做好戰備;瞭解貨物何時為人需求購用,才算懂得商品貨物。

善於將時與用二者相對照,那麼各種貨物的供需行情就能看得很清楚。

所以,歲在金時,就豐收;歲在水時,就歉收;歲在木時,就饑饉;歲在火時,就乾旱。

旱時,就要備船以待澇;澇時,就要備車以待旱,這樣做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

一般說來,六年一豐收,六年一乾旱,十二年有一次大饑荒。

出一售糧食,每斗價格二十錢,農民會受損害;每斗價格九十錢,商人要受損失。

商人受損失,錢財就不能流通到社會;農民受損害,田地就要荒蕪。

糧價每斗價格最高不超過八十錢,最低不少於三十錢,那麼農民和商人都能得利。

糧食平價出一售,並平抑調整其他物價,關卡稅收和市場暴應都不缺乏,這是治國之道。

至於積貯貨物,應當務求完好牢靠,沒有滯留的貨幣資金。

買賣貨物,凡屬容易fu敗和腐蝕的物品不要久藏,切忌冒險囤居以求高價。

研究商品過剩或短缺的情況,就會懂得物價漲跌的道理。

物價貴到極點,就會返歸於賤;物價賤到極點,就要返歸於貴。

當貨物貴到極點時,要及時賣出,視同糞土;當貨物賤到極點時,要及時購進,視同珠寶。

貨物錢幣的流通周轉要如同流水那樣。」

勾踐照計然策略治國十年,越國富有了,能用重金去收買兵士,使兵士們衝鋒陷陣,不顧箭射石擊,就像口渴時求得飲水那樣,終於報仇雪恥,滅掉吳國,繼而耀武揚威於中原,號稱「五霸」之一。

范蠡既已協助越王洗雪了會稽被困之恥,便長歎道:「計然的策略有七條,越國只用了其中五條,就實現了雪恥的願望。

既然施用於治國很有效,我要把它用於治家。」

於是,他便乘坐小船漂泊江湖,改名換姓,到齊國改名叫鴟夷子皮,到了陶邑改名叫朱公。

朱公認為陶邑居於天下中心,與各地諸侯國四通八達,交流貨物十分便利。

於是就治理產業,囤積居奇,隨機應變,與時逐利,而不責求他人。

所以,善於經營致富的人,要能擇用賢人並把握時機。

十九年期間,他三次賺得千金之財,兩次分散給貧窮的朋友和遠房同姓的兄弟。

這就是所謂君子富有便喜好去做仁德之事了。

范蠡後來年老力衰而聽憑子孫,子孫繼承了他的事業並有所發展,終致有了巨萬家財。

所以,後世談論富翁時,都稱頌陶朱公。

子貢曾在孔子那裡學習,離開後到衛國做官,又利用賣貴買賤的方法在曹國和魯國之間經商,孔門七十多個高徒之中,端木賜(即子貢)最為富有。

孔子的另一位高徒原憲窮得連糟糠都吃不飽,隱居在簡陋的小巷子裡。

而子貢卻乘坐四馬並轡齊頭牽引的車子,攜帶束帛厚禮去訪問、饋贈諸侯,所到之處,國君與他只行賓主之禮,不行君臣之禮。

使孔子得以名揚天下的原因,是由於有子貢在人前人後輔助他。

這就是所謂得到形勢之助而使名聲更加顯著吧?

白圭是西周人。

當魏文侯在位時,李克正致力於開發土地資源,而白圭卻喜歡觀察市場行情和年景豐歉的變化,所以當貨物過剩低價拋售時,他就收購;當貨物不足高價索求時,他就出一售。

穀物成熟時,他買進糧食,出一售絲、漆;蠶繭結成時,他買進絹帛綿絮,出一售糧食。

他瞭解,太歲在卯位時,五穀豐收;轉年年景會不好。

太歲在午宮時,會發生旱災;轉年年景會很好。

太歲在酉位時,五穀豐收;轉年年景會變壞。

太歲在子位時,天下會大旱;轉年年景會很好,有雨水。

太歲復至卯位時,他囤積的貨物大致比常年要增加一倍。

要增長錢財收入,他便收購質次的穀物;要增長谷子石斗的容量,他便去買上等的穀物。

他能不講究吃喝,控制嗜好,節省穿戴,與僱用的奴僕同甘共苦,捕捉賺錢的時機就像猛獸猛禽捕捉食物那樣迅捷。

因此他說:「我干經商致富之事,就像伊尹、呂尚籌劃謀略,孫子、吳起用兵打仗,商鞅推行變法那樣。

所以,如果一個人的智慧夠不上隨機應變,勇氣夠不上果敢決斷,仁德不能夠正確取捨,強健不能夠有所堅守,雖然他想學習我的經商致富之術,我終究不會教給他的。」

因而,天下人談論經商致富之道都傚法白圭。

白圭大概是有所嘗試,嘗試而能有所成就,這不是馬虎隨便行一事就能成的。

猗頓是靠經營池鹽起家。

而邯鄲郭縱以冶鐵成就家業,其財富可與王侯相比。

烏氏裸經營畜牧業,等到牲畜繁殖眾多之時,便全部賣掉,再購求各種奇異之物和絲織品,暗中獻給戎王。

戎王以十倍於所獻物品的東西償還給他,送他牲畜,牲畜多到以山谷為單位來計算牛馬的數量。

秦始皇詔令烏氏裸位與封君同列,按規定時間同諸大臣進宮朝拜。

而巴郡寡一婦清的先祖自得到硃砂礦,竟獨攬其利達好幾代人,家產也多得不計其數。

清是個寡一婦,能守住先人的家業,用錢財來保護自己,不被別人侵犯。

秦始皇認為她是個貞婦而以客禮對待她,還為她修築了女懷清台。

烏氏裸不過是個邊鄙之人、畜牧主,巴郡寡一婦清是個窮鄉僻壤的寡一婦,卻能與皇帝分庭抗禮,名揚天下,這難道不是因為他們富有嗎?

漢朝興起,天下統一,便開放關卡要道,解除開採山澤的禁令,因此富商大賈得以通行天下,交易的貨物無不暢通,他們的欲一望都能滿足,漢朝zheng府又遷徙豪傑、諸侯和大戶人家到京城。

關中地區從汧、雍二縣以東至黃河、華山,膏壤沃野方圓千里。

從有虞氏、夏後氏實行貢賦時起就把這裡作為上等田地,後來公劉遷居到邠,周太一王、王季遷居岐山,文王興建豐邑,武王治理鎬京,因而這些地方的人民仍有先王的遺風,喜好農事,種植五穀,重視土地的價值,把做壞事看得很嚴重。

直到秦文公、德公、穆公定都雍邑,這裡地處隴、蜀貨物交流的要道,商人很多。

秦獻公遷居櫟邑,櫟邑北御戎狄,東通三晉,也有許多大商人。

秦孝公和秦昭襄王治理咸陽,漢朝藉此做為都城;長安附近的諸陵,四方人、物輻湊集中於此,地方很小,人口又多,所以當地百姓越來越玩一弄奇巧,從事商業。

關中地區以南則有巴郡、蜀郡。

巴蜀地區也是一片沃野,盛產梔子、生薑、硃砂、石材、銅、鐵和竹木之類的器一具。

南邊抵禦滇、僰,僰地多出僮僕。

西邊鄰近邛、笮,笮地出產馬和旄牛。

然而巴蜀地區四周閉塞,有千里棧道,與關中無處不通,唯有褒斜通道控扼其口,勾聯四方道路,用多餘之物來交換短缺之物。

天水、隴西、北地和上郡與關中風俗相同,而西面有羌中的地利,北面有戎狄的牲畜,畜牧業居天下首位。

可是這裡地勢險要,只有京城長安要約其通道。

所以,整個關中之地占天下三分之一,人口也不過占天下十分之三;然而計算這裡的財富,卻佔天下十分之六。

古時,唐堯定都河東晉陽,殷人定都河內殷墟,東周定都河南洛陽。

河東、河內與河南這三地居於天下的中心,好像鼎的三個足,是帝王們更迭建都的地方,建國各有數百年乃至上千年,這裡土地狹小,人口眾多,是各國諸侯集中聚會之處,所以當地民俗為小氣儉省,熟悉世故。

楊與平陽兩邑人民,向西可到秦和戎狄地區經商,向北可到種、代地區經商。

種、代在石邑以北,地靠匈奴,屢次遭受掠奪。

人民崇尚強直、好勝,以扶弱抑強為己任,不願從事農商諸業。

但因鄰近北方夷狄,軍隊經常往來,中原運輸來的物資,時有剩餘。

當地人民強悍而不務耕耘,從三家尚未分晉之時就已經對其慓悍感到憂慮,而到趙武靈王時就更加助長了這種風氣,當地習俗仍帶有趙國的遺風。

所以楊和平陽兩地的人民經營馳逐於其間,能得到他們所想要的東西。

溫、軹地區的人民向西可到上一黨一地區經商,向北可到趙、中山一帶經商。

中山地薄人多,在沙丘一帶還有紂王留下的殷人後代,百姓一性一情急躁,仰仗投機取巧度日謀生。

男子們常相聚遊戲玩耍,慷慨悲聲歌唱,白天糾合一起殺人搶劫,晚上挖墳盜墓、製作贗品、私鑄錢幣;多有美色男子,去當歌舞藝人。

女子們常彈奏琴瑟,拖著鞋子,到處遊走,向權貴富豪獻媚討好,有的被納入後宮,遍及諸侯之家。

然而邯鄲也是漳水、黃河之間的一個都市。

北面通燕、涿,南面有鄭、衛。

鄭、衛風俗與趙相似,但因地靠梁、魯,稍顯莊重而又注重節一操一。

衛君曾從濮上的帝丘遷徙到野王,野王地區民俗崇尚氣節,扶弱抑強,這是衛國的遺風。

燕國故都薊也是渤海、碣石山之間的一個都市。

南面通齊、趙,東北面與胡人交界。

從上谷到遼東一帶,地方遙遠,人口稀少,屢次遭侵擾,民俗大致與趙、代地區相似,而百姓迅速捷凶悍,不一愛一思考問題,當地盛產魚、鹽、棗、栗。

北面鄰近烏桓、夫余,東面處於控扼穢貊、朝鮮、真番的有利地位。

洛陽東去可到齊、魯經商,南去可到梁、楚經商。

所以泰山南部是魯國故地,北部是齊國故地。

齊地被山海環抱,方圓千里一片沃土,適宜種植桑麻,人民多有彩色絲稠、布帛和魚鹽。

臨淄也是東海與泰山之間的一個都市。

當地民俗從容寬厚,通情達理,而又足智多謀,一愛一發議論,鄉土觀念很重,不易浮動外一流,怯於聚眾鬥毆,而敢於暗中傷人,所以常有劫奪別人財物者,這是大國的風尚。

這裡士、農、工、商、賈五民俱備。

而鄒、魯兩地濱臨洙水、泗水,還保存著周公傳留的風尚,民俗喜好儒術,講究禮儀,所以當地百姓小心拘謹。

頗多經營桑麻產業,而沒有山林水澤的資源。

土地少,人口多,人們節劍吝嗇,害怕犯罪,遠避邪惡。

等到衰敗之時,人們一愛一好經商追逐財利,比周地百姓還厲害。

從鴻溝以東,芒山、碭山以北,直到巨野,這是過去梁、宋的地方。

陶邑、睢陽也是都會。

以前,唐堯興起於成陽,虞舜在雷澤打過魚,商湯曾定都於毫。

這裡的民俗還存有先王遺風,寬厚莊重,君子很多,喜好農事,雖然沒有富饒的山河物產,人們卻能省吃儉用,以求得財富的積蓄。

越、楚地帶有西楚、東楚和南楚三個地區的不同風俗。

從淮北沛郡到陳郡、汝南、南郡,這是西楚地區。

這裡民俗慓悍輕捷,容易發怒,土地貧瘠,少有蓄積。

江陵原為楚國國都,西通巫縣、巴郡,東有雲夢,物產富饒。

陳在楚、夏交接之處,流通魚鹽貨物,居民多經商。

徐、僮、取慮一帶的居民清廉苛嚴,信守諾言。

彭城以東,包一皮一皮括東海、吳、廣陵一帶,這是東楚地區。

這裡風俗與徐、僮一帶相似。

朐、繒以北,風俗與齊地相同。

浙江以南風俗與越地相同。

吳地從吳王闔閭、楚春申君和漢初吳王劉濞招致天下喜好遊說的子弟以來,東有豐富的海鹽,以及章山的銅礦,三江五湖的資源,也是江東的一個都市。

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一帶是南楚地區。

這裡風俗與西楚地區大體相似。

楚失郢都後,遷都壽春,壽春也是一個都市。

而合肥縣南有長江,北有淮河,是皮革、鮑魚、木材匯聚之地。

因與閩中、於越習俗混雜,所以南楚居民善於辭令,說話乖一巧,少有信用。

江南地方地勢低下,氣候潮一濕,男子壽命不長。

竹木很多。

豫章出產黃金,長沙出產鉛、錫。

但礦產蘊藏量極為有限,開採所得不足以抵償支出費用。

九疑山、蒼梧以南至儋耳,與江南風俗大體相同,其中混雜著許多楊越風俗。

番禺也是當地的一個都市,是珠璣、犀角、玳瑁、水果、葛布之類的集中地。

穎川、南陽是原夏朝人居住之地。

夏人為政崇尚忠厚樸實,還有先王傳留下來的風尚。

穎川人敦厚老實。

秦朝末年,曾經遷徙不法之民到南陽。

南陽西通武關、鄖關,東南面臨漢水、長江、淮水。

宛也是一個都市。

當地民俗混雜,好事。

多以經商為業。

居民以抑強扶弱為己任,與穎川地區相交往,所以直到現在還被稱做「夏人」。

天下物產各地不均,有少有多,民間習俗各有不同,山東地區吃海鹽,山西地區吃池鹽,嶺南和大漠以北本來也有許多地方出產鹽,這方面情況大體如此。

總而言之,楚越地區,地廣人稀,以稻米為飯,以魚類為菜,刀耕火種,水耨除草,瓜果螺蛤,不須從外地購買,便能自給自足。

地形有利,食物豐足,沒有饑饉之患,因此人們苟且偷生,沒有積蓄,多為貧窮人家。

所以,江淮以南既無挨餓受凍之人,也無千金富戶。

沂水、泗水以北地區,適合種植五穀桑麻,飼養六畜,地少人多,屢次遭受水旱災害,百姓喜好積蓄財物,所以秦、夏、梁、魯地區勤於農業而重視勞力。

三河地區以及宛、陳等地也是這樣,再加上經商貿易。

齊、趙地區的居民聰明靈巧,靠投機求財利。

燕、代地區的居民能種田、畜牧,並且養蠶。

由此看來,賢能之人在朝廷上出謀劃策,論辯爭議,守信盡節及隱居深山之士自命清高,保全名聲,他們究竟都是為著什麼呢?都是為了財富。

因此,為官清廉就能長久做官,時間長了,便會更加富有;商人買賣公道,營業發達,就能多賺錢而致富。

求富,是人們的本一性一,用不著學習,就都會去追求。

所以,壯士在軍隊中,打仗時攻城先登,遇敵時衝鋒陷陣,斬將奪旗,冒著箭射石擊,不避赴湯蹈火,艱難險阻,是因為重賞的驅使。

那些住在鄉里的青少年,殺人埋一屍一,攔路搶劫,盜掘墳墓,私鑄錢幣,偽托俠義,侵吞霸佔,借助同夥,圖報私仇,暗中追逐掠奪,不避法律禁令,往死路上跑如同快馬奔馳,其實都是為了錢財罷了。

如今趙國、鄭國的女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彈著琴瑟,舞動長袖,踩著輕便舞鞋,用眼挑一逗,用心勾一引,出外不遠千里,不擇年老年少,招來男人,也是為財利而奔忙。

游手好閒的貴族公子,帽子寶劍裝飾講究,外出時車輛馬匹成排結隊,也是為大擺富貴的架子。

獵人漁夫,起早貪黑,冒著霜雪,奔跑在深山大谷,不避猛獸傷害,為的是獲得各種野味。

進出賭一場,鬥雞走狗,個個爭得面紅耳赤,自我誇耀,必定要爭取勝利,是因為重視輸贏。

醫生方士及各種靠技藝謀生的人,勞神過度,極盡其能,是為了得到更多的報酬。

官府吏士,舞文弄墨,私刻公章,偽造文書,不避斫腳殺頭,這是由於陷沒在他人的賄賂之中。

至於農、工、商、賈儲蓄增殖,原本就是為了謀求增添個人的財富。

如此絞盡腦汁,用盡力量地索取,終究是為了不遺餘力地爭奪財物。

諺語說:「販柴的不出一百里,販糧的不出一千里。」

在某地住上一年,就要種植穀物;住上十年,就要栽種樹木;住上百年,就應招來德行。

所謂德,就是人的才德名望和財物。

現在有些人,沒有官職俸祿或爵位封地收入,而生活歡樂富有,可與有官爵者相比,被稱做「素封」。

有封地的人享受租稅,每戶每年繳入二百錢。

享有千戶的封君,每年租稅收入可達二十萬錢,朝拜天子、訪問諸侯和祭祀饋贈,都要從這裡開支。

普通百姓如農、工、商、賈,家有一萬錢,每年利息可得二千錢,擁有一百萬錢的人家,每年可得利息二十萬錢,而更徭租賦的費用要從這裡支出。

這種人家,就能隨一心一所一欲地吃喝玩樂了。

所以說陸地牧馬五十匹,養牛一百六、七十頭,養羊二百五十隻,草澤裡養豬二百五十口,水中佔有年產魚一千石的魚塘,山裡擁有成材大樹一千株。

安邑有千株棗樹;燕、秦有千株栗子樹;蜀郡、漢水、江陵地區有千株橘樹;淮北、常山以南和黃河、濟水之間有千株楸樹;陳、夏有千畝漆樹;齊、魯有千畝桑麻;渭川有千畝竹子;還有名揚國內、萬戶人家的都城,郊外有畝產一鐘的千畝良田,或者千畝梔子、茜草,千畦生薑、韭菜:諸如此類的人,其財富都可與千戶侯的財富相等。

然而這些成為富足的資本,人們不用到市上去察看,不用到外地奔波,坐在家中即可不勞而獲,身有處士之名,而取用豐足。

至於那些貧窮人家,父母年老,妻子兒女瘦弱不堪,逢年過節無錢祭祀祖宗鬼神、贈人路費、聚集飲食,吃喝穿戴都難以自足,如此貧困,還不感到羞愧,那就沒有什麼可比擬的了。

所以,沒有錢財只能出賣勞力,稍有錢財便玩一弄智巧,已經富足便爭時逐利,這是常理。

如今謀求生計,誰能不冒生命危險,即可取得所需物品,那就應受到賢人的鼓勵。

所以,靠從事農業生產而致富為上,靠從事商工而致富次之,靠玩一弄智巧、甚至違法而致富是最低下的。

沒有深居山野不肯做官的隱士之行,而長期處於貧賤地位,妄談仁義,也足以值得羞愧了。

凡是編戶的百姓,對於財富比自己多出十倍的人就會低聲下氣,多出百倍的就會懼怕人家,多出千倍的就會被人役使,多出萬倍的就會為人奴僕,這是事物的常理。

要從貧窮達到富有,務農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經商,刺繡織綿不如倚門賣笑,這裡所說的經商末業,是窮人致富憑借的手段。

在交通發達的大都市,每年釀一千甕酒,一千缸醋,一千甔飲漿,屠宰一千張牛羊豬皮,販賣一千鍾穀物,一千車柴草,總長千丈的船隻,一千株木材,一萬棵竹竿,一百輛馬車,一千輛牛車,一千件塗漆木器,一千鈞銅器,一千擔原色木器、鐵器及染料,二百匹馬,二百五十頭牛,一千隻豬羊,一百個奴隸,一千斤筋角、丹砂,一千鈞綿絮、細布,一千匹彩色絲綢,一千擔粗布、皮革,一千斗漆,一千瓶酒麴、鹽豆豉,一千斤鮐魚、鮆魚,一千石小雜魚,一千鈞醃鹹魚,三千石棗子、粟子,一千件狐貂皮衣,一千石羔羊皮衣,一千條一毛一氈毯,以及一千種水果蔬菜,還有一千貫放高利貸的資金,促成牲畜交易的掮客或貪心的商人獲利十分之三,廉正的商人獲利十分之五,這一類人也可與千乘之家相比,這是大概的情況。

至於其他雜業,如果利潤不足十分之二,那就不是我說的好的致富行業。

請讓我簡略說明當代千里範圍內那些賢能者之所以能夠致富的情況,以便使後世的人得以考察選擇。

蜀地卓氏的祖先是趙國人,靠冶鐵致富。

秦國擊敗趙國時,遷徙卓氏,卓氏被虜掠,只有他們夫妻二人推著車子,去往遷徙地方。

其他同時被遷徙的人,稍有多餘錢財,便爭著送給主事的官吏,央求遷徙到近處,近處是在葭萌縣。

只有卓氏說:「葭萌地方狹小,土地瘠薄,我聽說汶山下面是肥沃的田野,地裡長著大芋頭,形狀象蹲伏的鴟鳥,人到死也不會挨餓。

那裡的百姓善於交易,容易做買賣。」

於是就要求遷到遠處,結果被遷移到臨邛,他非常高興,就在有鐵礦的山裡熔鐵鑄械,用心籌劃計算,財勢壓倒滇蜀地區的居民,以至富有到奴僕多達一千人。

他在田園水池盡享射獵遊玩之樂,可以比得上國君。

程鄭是從太行山以東遷徙來的降民,也經營冶鑄業,常把鐵器製品賣給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他的財富與卓氏相等,與卓氏同住在臨邛。

宛縣孔氏的先祖是梁國人,以冶鐵為業。

秦國攻伐魏國後,把孔氏遷到南陽。

他便大規模地經營冶鑄業,並規劃開闢魚塘養魚,車馬成群結隊,並經常游訪諸侯,借此牟取經商發財的便利,博得了游閒公子樂施好賜的美名。

然而他贏利很多,大大超出施捨花費的那點錢,勝過吝嗇小氣的商人,家中財富多達數千金,所以,南陽人做生意全部傚法孔氏的從容穩重和舉止大方。

魯地民俗節儉吝嗇,而曹邴氏尤為突出,他靠冶鐵起家,財富多達幾萬錢。

然而,他家父兄子孫都遵守這樣的家規:低頭抬頭都要有所得,一舉一動都要不忘利。

他家租賃、放債、做買賣遍及各地。

由於這個緣故,鄒魯地區有很多人丟棄儒學而追求發財,這是受曹邴氏的影響。

齊地風俗是鄙視奴僕,而刀間卻偏偏重視他們。

兇惡狡猾的奴僕是人們所擔憂的,唯有刀間收留使用,讓他們追逐漁鹽商業上的利益,或者讓他們乘坐成隊的車馬,去結交地方官員,並且更加信任他們。

刀間終於獲得他們的幫助,致富達數千萬錢。

所以有人說:「與其出外求取辟爵,不如在刀家為奴」,說的就是刀間能使豪奴自身富足而又能為他竭盡其力。

周地居民原本就很吝嗇,而師史尤為突出,他以車載貨返運賺錢,車輛數以百計,經商於各郡諸侯之中,無所不到。

洛陽道處齊、秦、楚、趙等國的中心,街巷的窮人在富家學做生意,常以自己在外經商時間長相互誇耀,屢次路過鄉里也不入家門。

因能籌劃任用這樣的人,所以師史能致富達七千萬錢。

宣曲任氏的先祖,是督道倉的守吏。

秦朝敗亡之時,豪傑全都爭奪金銀珠寶,而任氏獨自用地窖儲藏米粟。

後來,楚漢兩軍相持於滎陽,農民無法耕種田地,米價每石漲到一萬錢,任氏賣谷大發其財,豪傑的金銀珠寶全都歸於任氏,任氏因此發了財。

一般富人都爭相奢侈,而任氏卻屈己從人,崇尚節儉,致力於農田畜牧。

田地、牲畜,一般人都爭著低價買進,任氏卻專門買進貴而好的。

任家數代都很富有。

但任氏家約規定,不是自家種田養畜得來的物品不穿不吃,公事沒有做完自身不得飲酒吃肉。

以此做為鄉里表率,所以他富有而皇上也尊重他。

邊疆地區開拓之際,只有橋姚取得馬千匹,牛二千頭,羊一萬隻,粟以萬鍾計算。

吳楚七國起兵反叛漢朝中央朝廷時,長安城中的列侯封君要從軍出征,需借貸有息之錢,高利貸者認為列侯封君的食邑都國均在關東,而關東戰事勝負尚未決定,沒有人肯把錢貸給他們。

只有無鹽氏拿出千金放貸給他們,其利息為本錢的十倍。

三個月後,吳楚被平定。

一年之中,無鹽氏得到十倍於本金的利息,以此富致與關中富豪相匹敵。

關中地區的富商大賈,大都是姓田的那些人家,如田嗇、田蘭。

還有韋家栗氏、安陵和杜縣的杜氏,家產也達萬萬錢。

以上這些人都是顯赫有名、與眾不同的人物。

他們都不是有爵位封邑、俸祿收入或者靠舞文弄法、作一奸一犯科而發財致富的,全是靠推測事理,進退取捨,隨機應變,獲得贏利,以經營商工末業致富,用購置田產從事農業守財,以各種強有力的手段奪取一切,用法律政令等文字方式維持下去,變化多端大略如此,所以是值得記述的。

至於那些致力於農業、畜牧、手工、山林、漁獵或經商的人,憑籍權勢和財利而成為富人,大者壓倒一郡,中者壓倒一縣,小者壓倒鄉里,那更是多得不可勝數。

一精一打細算、勤勞節儉,是發財致富的正路,但想要致富的人還必須出奇制勝。

種田務農是笨重的行業,而秦楊卻靠它成為一州的首富。

盜墓本來是犯法的勾當,而田叔卻靠它起家。

賭一博本來是惡劣的行徑,而桓發卻靠它致富。

行走叫賣是男子漢的卑賤行業,而雍樂成卻靠它發財。

販賣油脂是恥辱的行當,而雍伯靠它掙到了千金。

賣水漿本是小本生意,而張氏靠它賺了一千萬錢。

磨刀本是小手藝,而郅氏靠它富到列鼎而食。

賣羊肚兒本是微不足道的事,而濁氏靠它富至車馬成行。

給馬治病是淺薄的小術,而張裡靠它富到擊鍾佐食。

這些人都是由於心志專一而致富的。

由此看來,致富並不靠固定的行業,而財貨也沒有一定的主人,有本領的人能夠集聚財貨,沒有本領的人則會破敗家財。

有千金的人家可以比得上一個都會的封君,有巨萬家財的富翁便能同國君一樣的享樂。

這是否所謂的「素封」者?難道不是嗎?

【原文】【註解】

老子曰1:「至治之極2,鄰國相望,雞狗之一聲相聞,民各甘其食3,美其服4,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

必用此為務5,輓近世塗民耳目6,則幾無行矣7。

1引文見《老子》下篇第八十章,文字略有不同。

2至治:治理得極好的社會,指政治清明之世。

至:極。

治:治世,與「亂世」相對。

3甘其食:以其食為甘美。

即認為自家的飲食甘美。

甘:美。

4美其服:以其服飾為美。

即認為自己穿著的衣服漂亮。

5必:如果,假若。

用:以。

務:要求得到、追求。

6輓近世:亦作「輓近」。

挽,通「晚」。

離現在最近的時代。

塗:堵塞。

7幾:差一點兒,幾乎。

無行矣:不可行了。

太史公曰: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詩》1、《書》所述虞夏以來2,耳目欲極聲色之好3,口欲窮芻豢之味4,身安逸樂,而心誇矜勢能之榮使5。

俗之漸民久矣6,雖戶說以眇論7,終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8,其次利道之9,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十,最下者與之爭?。

1《詩》:即《詩經》,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計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

2《書》:即《尚書》,儒家經典之一。

它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的著作的彙編。

3極:盡頭、極點。

此處意為「享盡」。

聲:音樂。

色:女色。

4窮:窮盡。

芻豢:泛指各種牲畜的肉。

芻:吃草的牲畜,如牛羊。

豢:吃糧食的牲畜,如豬狗。

5誇矜(jīn,今):誇耀。

矜:驕傲、誇耀。

勢能:權勢和才能。

6漸:浸,浸染。

7戶說:挨家挨戶地勸說。

眇論:微妙的理論。

眇,通「妙」。

美,好。

8善者:好的辦法。

因:循,依照,順著。

9利道之:以利引導它。

道,同「導」。

十整齊之:用規章制度約束他們的行動,使之規規矩矩。

?(11)與之爭:與民爭利。

夫山西饒材1、竹、穀2、?3、旄4、玉石;山東多魚、鹽、漆、絲5、聲色6;江南出楠7、梓8、姜、桂9、金、錫、連十、丹沙(11)、犀(12)、玳瑁(13)、珠璣(14)、齒革(15);龍門、碣石北多馬(16)、牛、羊、旃裘(17)、筋角(18);銅、鐵則千里往往山出棋置(19):此其大較也(20)。

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21)。

故待農而食之(22),虞而出之(23),工而成之(24),商而通之(25)。

此寧有政教發征期會哉(26)?人各任其能(27),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賤之征貴(28),貴之征賤(29),各勸其業(30),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

豈非道之所符(31),而自然之驗邪(32)?

1饒:富有。

材:木材。

2穀(gǔ,谷):木名,即楮木,樹皮可以造紙。

3?(lu,盧):野麻,可以織布。

4旄:犛牛尾。

尾上的長一毛一可作舞蹈道具和旌旗的裝飾。

5絲:蠶絲。

6聲色:音樂和女色。

當時統治者將此看做供享樂用的商品,故也列入貨物中。

7楠:楠木,是貴重的建築和造船材料。

8梓:梓樹,木材可以製作器一具。

9桂:也叫木犀,是珍貴的芳一香植物。

十連:通「鏈」,鉛礦石。

(11)丹沙:礦物名。

即丹砂,俗稱硃砂。

(12)犀:指犀牛角。

(13)玳瑁:爬行動物,跟龜相似。

甲殼可作珍貴的裝飾品。

(14)珠璣:泛指珠子。

珠:珍珠。

璣:不圓的珠子。

(15)齒革:指某些獸類的牙齒和皮革,如象牙、虎皮。

(16)龍門:即龍門山,在今山西河津縣西北、陝西韓城縣東北。

碣石:即碣石山,在今河北昌黎縣北。

(17)旃裘:氈子和皮衣。

旃,通「氈」。

(18)筋角:獸筋、獸角,用作製造弓一弩一。

(19)棋置:好像棋子那樣密佈。

(20)大較:大略、大概。

(21)謠俗:民間習俗。

因歌謠能反映民間習俗,故以謠俗代指。

奉生:養生。

奉:供養。

具:器一具、用品。

(22)待:依靠。

(23)虞:掌管山林水澤的官員,包一皮一皮括開發山澤資源的人。

(24)工:工匠,手工業者。

成之:製造出來。

(25)商:商人。

通之:流通貨物。

(26)寧(ning,佞):難道。

政教:政令。

發征:征發。

征:求取。

期會:約期會集。

(27)任其能:盡其所能。

指發揮自己的特長與技能。

(28)物賤之征貴:意思是物賤極必貴,所以賤是貴的徵兆。

征,徵兆。

(29)貴之征賤:意思是物貴極必賤,所以貴是賤的徵兆。

(30)勸:勸勉、努力。

(31)道:客觀規律。

此處指經濟法則。

符:符合。

(32)自然:指自然法則。

驗:證明。

《周書》1曰:「農不出則乏其食2,工不出則乏其事3,商不出則三寶絕4,虞不出則財匱少5。」

匱少而山澤不辟矣6。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7。

原大則饒8,原小則鮮9。

上則富國,下則富家。

貧富之道,莫之奪予十,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11)。

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潟鹵(12),人民寡(13),於是太公勸其女功(14),極技巧(15),通魚鹽(16),則人物歸之(17),繈至而輻湊(18)。

故齊冠帶衣履天下(19),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20)。

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21),設輕重九府(23),則桓公以霸(24),九合諸侯(24),一匡天下(25);而管氏亦有三歸(26),位在陪臣(27),富於列國之君。

是以齊富強至於威、宣也(28)。

1《周書》:《尚書》組成部分之一。

相傳是記載周代史事之書。

2出:生產、種田。

3事:事物、器物。

4三寶:指糧食、器物、財富。

絕:斷絕,無。

5匱:缺乏。

6辟:開闢。

7原:本源、源泉。

8饒:富足,東西多。

9鮮:貧困,東西少。

十莫:無人,沒有誰。

予:通「與」,給與。

(11)拙者:愚笨的人。

不足:不富裕,窮困。

(12)潟(xi,戲)鹵(lǔ,魯):不適宜耕種的鹽鹼地。

(13)寡:少。

(14)女功:亦作「女工」、「女紅」。

指婦女所作的紡織、刺繡、縫紉等事。

(15)極技巧:極盡其技巧。

即使其技巧達到極高的水平。

(16)通:交流、貶運。

(17)人物:指人和物。

歸:歸附,歸聚。

(18)繈至:像繩索相連一樣接連而來。

繈,用繩索穿好的錢串。

輻湊:形容四方人物來歸,像輻之集中於轂一般。

輻:車輪中間的直木。

湊,聚集。

(19)冠帶衣履天下:以冠帶衣履供給天下。

意為天下的冠帶衣履多為齊所製作。

(20)海岱之間:今山東半島。

海:指今渤海。

岱:指泰山。

斂袂:整理衣袖。

袂:衣袖。

朝:朝見,朝拜。

(21):修治、整頓。

(22)輕重:中國歷史上關於調節商品、貨幣流通和控制物價的理論。

以《管子·輕重》論述最為詳細。

此處意為調節物價,掌管財政。

九府:周代掌管財政的九個官府。

(23)霸:稱霸。

(24)九合:多次會合。

(25)匡:正,糾正。

(26)三歸:台觀名。

相傳為管仲修築,作游賞用。

說明其財勢超過一般大臣。

(27)陪臣:春秋時期諸侯的大夫對周天子自稱陪臣。

(28)威:指齊威王田因齊。

宣:指齊宣王田辟疆。

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1。」

禮生於有而廢於無2。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3。

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4。

富者得勢益彰,失勢則客無所之5,以而不樂6,夷狄益甚7。

諺曰:「千金之子8,不死於市9。」

此非空言也。

故曰:「天下熙熙十,皆為利來;天下壤壤(11),皆為利往。」

夫千乘之王(12),萬家之侯(13),百室之君(14),尚猶患貧(15),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16)!

1「倉廩實……知榮辱」:此二句引文見《管子·牧民》篇。

廩:糧倉。

2禮:我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以及與此相適應的一整套禮節儀式。

有:富有。

無:匱乏,貧窮。

3適其力:適當地用自己的勞力。

適:適宜、適當。

4附:附著,增益。

5客:門客,食客。

無所之:無處去,無處容身。

6以而:因而。

7夷狄:泛指少數民族。

益甚:更為嚴重,更加厲害。

8千金之子:千金之家的子弟。

指富家子弟。

9不死於市:不會因犯法而在市上處死。

古代常在鬧市處決犯人,並暴一屍一街頭。

十熙熙:形容擁擠、熱鬧的樣子。

(11)壤壤:通「攘攘」,紛亂的樣子,與「熙熙」同義。

(12)千乘之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君。

(13)萬家之侯:享有食邑萬戶的封侯。

指諸侯。

(14)百室之君:享有食邑幾百戶的封君。

指大夫。

(15)尚猶:尚且還。

患:憂慮,擔心。

(16)編戶之民:編入戶口冊的老百姓。

昔者越王勾踐困於會稽之上,乃用范蠡、計然。

計然曰:「知斗則修備1,時用則知物2,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3。

故歲在金,穰;水,毀;木,饑;火,旱4。

旱則資舟5,水則資車,物之理也。

六歲穰6,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饑。

夫糶7,二十病農8,九十病末9。

末病則財不出十,農病則草不辟矣(11)。

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12),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13),關市不乏(14),治國之道也。

積著之理(15),務完物(16),無息幣(17)。

以物相貿易,fu敗而食之貨勿留(18),無敢居貴(19)。

論其有餘不足(20),則知貴賤。

貴上極則反賤(21),賤下極則反貴(22)。

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23)。

財幣欲其行如流水(24)。」

修之十年(25),國富,厚賂戰士(26),士赴矢石(27),如渴得飲,遂報強吳(28),觀兵中國(29),稱號「五霸(30)」。

1斗:打仗。

修備:做好準備。

2時用則知物:知道貨物何時為人需求購用。

時:時間、季節。

用:用途,使用。

3形:對照。

4穰:豐收。

毀:壞,指歉收。

饑:饑荒,年成不好。

旱:乾旱。

此句是以陰陽五行說來論說年景收成好壞。

5資舟:積蓄船隻。

6六歲穰:六年豐收。

7糶(tiao,跳):賣糧食。

8二十病農:每斗價格二十錢,則農人受損害。

病,損害。

9九十病末:每斗價格九十錢,則商人受損害。

末:指工商業,與本(農)相對。

十出:流一出,流通。

(11)草不辟:指田地荒蕪。

辟:開墾,開闢。

(12)減:低於,少於。

(13)平糶:平價賣糧。

齊物:同等貨物。

(14)關市:指關卡稅收與市場暴應。

乏:缺乏。

(15)積著:積貯。

指囤積貨物。

著,同貯。

(16)務:務須,務求。

完物:完好牢固的貨物。

(17)無息幣:沒有滯留的貨幣資金。

息:滯留、停息。

(18)fu敗而食:fu敗而易蝕。

食,即蝕。

(19)無敢居貴:不敢積居以求高價。

(20)論:研究、論斷。

(21)貴上極:物貴到極點。

反:返。

(22)賤下極:物賤到極點。

(23)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當物貴到極點時,要及時賣出,視同糞土;當物賤到極點時,要及時購進,視如珠寶。

(24)欲:要想,想使。

(25)修:整治,治理。

(26)厚賂:重金收買,重賞。

(27)赴:奔赴危險境地。

赴矢石:指赴戰場。

矢:箭。

古代作戰發矢拋石以打擊敵人,故雲。

(28)遂:終於。

報:報復,報仇。

(29)觀兵:炫耀兵力。

觀,顯示。

中國:指中原地區。

(30)五霸:春秋時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

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一說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范蠡既雪會稽之恥1,乃喟然而歎曰2:「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3。

既已施於國,吾欲用之家。」

乃乘扁舟浮於江湖4,變名易姓,適齊為鴟夷子皮5,之陶為朱公6。

朱公以為陶天下之中7,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8。

乃治產積居,與時逐而不責於人9。

故善治生者十,能擇人而任時(11)。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12),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13)。

此所謂富好行其德者也。

後年衰老而聽子孫(14),子孫修業而息之(15),遂至巨萬。

故言富者皆稱陶朱公(16)。

1既:已經。

2喟然:歎息的樣子。

3得意:滿足意願,實現願望。

4扁舟:小船。

浮:漂泊。

5適:到……去。

鴟夷:亦作「鴟鴺」。

皮製的口袋。

也用來盛酒。

6之:到……去。

7中:中心。

8交:交流。

易:容易、方便。

9與時逐:隨時逐利。

責:責求,要求。

十治生:經營產業。

(11)擇人:擇用賢人。

任時:把握時效。

(12)致:取得、得到。

(13)再:兩次。

與:給予。

貧交:貧窮的朋友。

疏昆弟:遠房同姓的兄弟。

(14)聽:聽任,任憑。

(15)息:增長,增利。

指發展。

(16)稱:稱頌,讚譽。

子贛既學於仲尼1,退而仕於衛,廢著鬻財於曹、魯之間2,七十子之徒3,賜最為饒益4。

原憲不厭糟糠5,匿於窮巷6。

子貢結駟連騎7,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8,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9。

夫使孔子名布揚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十。

此所謂得勢而益彰者乎(11)?

1子贛:即子貢。

其人其事又見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傳》。

2廢著:賣貴買賤。

廢,賣出。

著,同貯,屯積。

鬻財:經商。

3七十子之徒:指孔門七十餘個高徒。

4饒益:富有。

5不厭糟糠:連糟糠都吃不飽。

厭,同「饜」。

飽。

6匿:躲藏,隱居。

7結駟連騎:乘做四馬並轡齊頭牽引的車子。

8束帛之幣:指束帛這類贈禮。

帛五匹為一束。

每匹從兩端捲起,共為十端。

帛也稱為幣,故稱「束帛之幣」。

聘:訪問。

享:供奉。

9分庭與之抗禮:即與子貢分庭抗禮。

古時賓客和主人分別站在庭中的兩邊,相對行禮,以平等地位相待。

此處意為,子貢見諸侯,不行君臣之禮而行賓主之禮。

十先後:輔助,相助。

(11)益彰:更加顯著。

白圭,周人也1。

當魏文侯時,李克務盡地力2,而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3。

夫歲孰取比4,予之絲漆;繭出取帛絮,予之食5。

太陰在卯,穰6;明歲衰惡7。

至午8,旱;明歲美。

至酉,穰;明歲衰惡。

至子,大旱;明歲美,有水。

至卯9,積著率歲倍十。

欲長錢,取下谷;長石鬥,取上種(11)。

能薄飲食(12),忍嗜欲,節衣服,與用事僮僕同苦樂,趨時若猛獸摯鳥之發(13)。

故曰:「吾治生產(14),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

是故其智不足與權變(15),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強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告之矣。」

蓋天下言治生祖白圭(16)。

白圭其有所試矣(17),能試有所長(18),非苟而已也(19)。

1周:指戰國初期的小諸侯國西周國。

2務:致力於。

盡地力:竭力開發土地資源。

3與(yǔ,雨):通「予」。

給予。

此處意為出一售。

4歲孰:每年穀物成熟。

指一年的農事收成。

5食:糧食。

6太陰:指木星。

卯:地支的第四位。

穰:豐收年。

7衰惡:年景不好。

8至午:木星在午宮(方位)時。

午:地支的第七位。

下文「至酉」、「至子」,均指木星所在方位。

9至卯:此指木星復至卯宮(方位)時。

十積著:積貯。

率:大致,大概。

歲倍:每年增長一倍。

(11)上種:上等穀物。

(12)薄飲食:不講究吃喝。

薄,輕視。

(13)趨時:爭取時機,捕捉時機。

若:好像。

摯:通「鷙」,兇猛。

發:奮發,指動作迅捷。

(14)生產:經商致富之事。

(15)不足與權變:夠不上隨機應變。

不足與,即夠不上……。

(16)祖:傚法。

(17)試:嘗試。

(18)長:專長。

(19)非苟而已也:並不是馬虎隨便行一事。

苟:不嚴肅。

猗頓用盬鹽起1。

而邯鄲郭縱以鐵冶成業2,與五者埒富3。

1用:以,由於。

盬:古鹽池名,在今山西臨猗縣南。

起:起家,發家。

2成業:成就家業。

3埒(lie,列):相等,等同。

烏氏裸畜牧1,及眾2,斥賣3,求奇繒物4,間獻遺戎王5。

戎王什倍其償6,與之畜,畜至用谷量馬牛7。

秦始皇帝令裸比封君8,以時與列臣朝請9。

而巴(蜀)寡一婦清十,其先得丹一穴一(11),而擅其利數世(12),家亦不訾(13)。

清,寡一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14)。

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15),為築女懷清台(16)。

夫裸鄙人牧長(17),清窮鄉寡一婦,禮抗萬乘(18),名顯天下,豈非以富邪(19)?

1裸:人名。

秦時大畜牧主。

2及眾:等到牲畜繁殖眾多時。

3斥賣:變賣、拿去賣掉。

4求奇繒物:尋求奇異之物和絲織品。

繒:絲織品總稱。

5間:秘密地、悄悄地。

遺:贈送,給予。

6什倍:十倍。

償:償還。

7至:以至,甚至。

用谷量馬牛:以山谷為單位來計算馬牛的數量。

意為給的馬牛過多,無法用「匹」、「頭」計算。

8比封君:與封君並列,地位差不多。

比:比照,並列,挨著。

9以時,按規定時間。

朝(chao,潮)請:朝見。

請,謁見。

十巴:指寡一婦清所在之邑。

清:人名。

(11)先:先人,祖上。

丹一穴一:丹砂礦。

(12)擅:獨攬、獨得。

(13)家:家產。

不訾:不計其數。

訾:通「貲」。

計量。

(13)見:被。

(14)以為貞婦:認為她是貞婦。

客之:以賓客之禮待她。

(15)女懷清台:在今四川長壽縣南。

(16)鄙人:邊鄙之人,即邊民。

鄙,邊遠之地。

牧長:畜牧主。

(17)禮抗萬乘:與皇帝分庭抗禮。

萬乘:擁有萬輛兵車的統治者,此指皇帝。

(18)豈非以富邪:難道不是因為有錢嗎?豈:難道。

以:因為、憑借。

漢興1,海內為一,開關梁2,馳山澤之禁3,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4,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傑諸侯強族於京師5。

1漢興:漢朝興起。

即漢朝建立。

2關梁:水陸交通要地。

關:關口。

梁:橋樑。

3馳:放鬆,開放。

山澤之禁:山澤中的出產為國家專利,嚴禁百姓開採。

禁:禁令。

5賈:商人。

周流:通行,遍行。

5徙:遷移。

豪傑:豪強。

諸侯:指戰國時舊諸侯。

京師:國都。

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1,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2,而公劉適邠3,大王、王季在岐4,文王作豐5,武王治鎬6,故其民猶有先王之遺風,好稼穡7,殖五穀8,地重9,重為邪十。

及秦文、(孝)〔德〕、繆居雍(11),隙隴蜀之貨物而多賈(12)。

獻(孝)公徙櫟邑(13),櫟邑北卻戎翟(14),東通三晉(15),亦多大賈。

(武)〔孝〕、昭治咸陽(16),因以漢都(17),長安諸陵(18),四方輻湊並至而會(19),地小人眾,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20)。

南則巴蜀(21)。

巴蜀亦沃野,地饒卮、姜、丹沙、石、銅、鐵、竹、木之器(22)。

南御滇僰(23),僰僮(24)。

西近邛笮(25),笮馬、旄牛(26)。

然四塞(27),棧道千里(28),無所不通,唯褒斜綰轂其口(29),以所多易所鮮(30)。

天水、隴西、北地、上郡與關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為天下饒。

然地亦窮險(31),唯京師要其道(32)。

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33),而人眾不過什三(34);然量其富,什居其六(35)。

1河:黃河。

華:華山。

2貢:賦稅。

傳說中夏代的租賦制度。

上田:上等田地。

3適:到……去。

邠:同「豳」。

4大王:即周太一王,古公亶父。

6作豐:興建豐邑。

豐:豐京。

6治鎬:治理鎬京。

7好稼穡(se,色):喜好農業生產。

稼:種穀。

穡:收谷。

8殖:種植。

9地重:以地為重,重視土地的價值。

十重為邪:把做壞事看得很嚴重。

即很難去做壞事。

(11)及:等到。

文:指秦文公。

德:指秦德公。

繆:通「穆」。

指秦穆公。

(12)隙隴蜀之貨物:地居隴蜀貨物交流的要道。

隙:間孔、要道。

(13)獻公:指秦獻公。

(14)卻:退,御。

翟:同「狄」。

(15)三晉:戰國時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立國,故稱三晉。

此指原三晉之地。

(16)孝:指秦孝公。

昭:指秦昭王。

(17)因以漢都:漢朝藉此而做為都城。

因:憑藉、沿襲。

(18)長安諸陵:指長安附近諸皇陵所在地,亦即諸陵縣。

(19)會:會聚,會合。

(20)益:更加。

事:做,從事。

末:末業。

指商業。

(21)南:指秦嶺以南。

(22)卮:梔子,可以入藥或制顏料。

(23)御:抵禦。

(24)僰僮:僰地多出僮僕。

漢代僰人常被販賣為奴。

(25)邛(qiong,窮)笮(zuo,昨):均古族名,國名。

(26)笮馬、旄牛:笮地出產的馬和旄牛。

(27)四塞:四周閉塞。

(28)棧道:在險絕的山上用竹木架成的道路。

(29)褒斜:即褒斜道。

古道路名。

因取道褒水、斜水兩河谷得名。

兩水同出秦嶺太白山:褒水南注漢水,谷口在舊褒城縣北十里;斜水北注渭水,谷口在湄縣西南三十里。

漢武帝時曾發數萬人治褒斜水道,欲使通漕運,未成;其陸道則自漢以後長期間為往來秦嶺南北重要通道之一。

綰轂:挖扼,勾聯。

比喻處於中樞地位,對各方面起聯絡、扼制的作用。

(30)所多:多餘之物。

易:交換。

所鮮:缺少之物。

鮮:少。

(31)窮險:阻塞不通,地勢險要。

(32)要:要約、約束。

(33)於天下三分之一:占天三分之一。

(34)人眾:人口。

什三:十分之三。

(35)什居其六:十份中佔有六份。

即佔十分之六。

昔唐一人都河東1,殷人都河內2,周人都河南3。

夫三河在天下之中4,若鼎足5,王者所更居也6,建國各數百千歲7,土地小狹,民人眾,都國諸侯所聚會8,故其俗纖儉習事9。

楊、平陽陳西賈秦、翟十,北賈種、代。

種、代,石北也,地邊胡(11),數被寇(12)。

人民矜懻忮(13),好氣(14),任俠為一奸一(15),不事農商。

然迫近北夷,師旅亟往(16),中國委輸時有奇羨(17)。

其民羯羠不均(18),自全晉之時固已患其僄悍(19),而武靈王益厲之(20),其謠俗猶有趙之風也(21)。

故楊、平陽陳掾其間(22),得所欲。

溫、軹西賈上一黨一,北賈趙、中山。

中山地薄人眾,猶有沙丘紂一婬一地余民(23),民俗懁急(24),仰機利而食(25)。

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26),起則相隨椎剽(27),休則掘塚作巧一奸一治(28),多美物(29),為倡優。

(30)。

女子則鼓鳴瑟(31),跕屣(32),游媚貴富(33),入後宮,遍諸侯(34)。

1唐:即陶唐氏。

2殷:此指盤庚遷都於殷後的商氏。

3周:此指平王東遷後的東周。

4三河:指河東、河內、河南。

5若:好像。

6更:更迭,交替。

居:建都居住。

7歲:年。

8都:都市。

國:京城。

9纖儉:小氣儉省。

習事:熟悉世故。

十陳:《索隱》謂此字為衍字。

下文「楊、平陽陳椽其間」之「陳」亦因此而衍。

(11)邊:接壤,靠近。

(12)數:屢次。

寇:侵犯,掠奪。

(13)矜:誇耀,崇尚。

懻忮:強直忌恨。

(14)好氣:好使一性一子。

(15)任俠:以扶弱抑強為己任。

(16)師旅:軍隊。

亟:屢次。

(17)委輸:運送。

奇羨:剩餘、贏餘。

(18)羯羠:強悍。

均:同「耘」。

耕耘。

(19)全晉:指韓、趙、魏三家分晉以前的晉國。

患:擔憂,憂慮。

僄悍:同「剽悍」。

輕捷勇一猛。

(20)武靈王益厲之:謂趙武靈王提倡胡服騎射,使崇尚強悍的風氣進一步加強。

參見卷四十三《趙世家》。

(21)謠俗:民俗。

(22)陳掾:馳逐,經營馳逐。

(23)沙丘紂一婬一地:相傳殷紂於沙丘擴築苑台,恣意胡為,一婬一戲無度。

詳見卷三《殷本紀》。

一婬一地,荒一婬一之地。

指紂於此荒一婬一作樂。

(24)懁急:同「狷急」。

急躁。

懁:一性一急。

(25)仰:依仗。

機利:投機取巧。

(26)慷慨:同「慷慨」。

情緒激昂。

(27)椎:用槌打。

剽:搶劫財物。

(28)掘塚:盜墓。

塚:墳墓。

作巧:製作假的,冒充真的。

一奸一冶:私自熔煉錢幣。

一奸一,私下。

(29)美物:奇美的物品。

另說,美作「弄」,是玩物的意思。

(30)倡優:歌舞藝人和演戲的人。

(31)鼓:彈奏、敲擊樂器。

瑟:一種彈奏樂器。

(32)跕屣:拖著鞋走路。

(33)游媚貴富:到處向權貴富豪獻媚。

(34)遍:充斥,遍及。

然邯鄲亦漳、河之間一都會也1。

北通燕、涿,南有鄭、衛。

鄭、衛俗與趙相類,然近梁、魯,微重而矜節2。

濮上之邑徙野王3,野王好氣任俠,衛之風也。

1漳:漳河。

河:黃河。

都會:都市。

微重:稍顯莊重。

重:莊重,端重。

矜節:顧惜節一操一。

矜:顧惜、注重。

3濮上之邑:指帝丘,戰國時改名濮陽,故雲。

夫燕亦勃、碣之間一都會也1。

南通齊、趙,東北邊胡。

上谷至遼東,地踔遠2,人民希3,數被寇,大與趙、代俗相類,而民雕捍少慮4,有魚鹽棗栗之饒。

北鄰烏桓、夫余,東綰穢貉、朝鮮、真番之利5。

1勃:渤海。

碣:碣石山。

2踔遠:遙遠。

踔:超越。

3希:少。

通「稀」。

4雕捍:迅捷,兇猛。

捍,通「悍」。

少慮:缺乏考慮。

即不一愛一動腦思考問題。

5綰:系,集結。

洛陽東賈齊、魯,南賈梁、楚。

故泰山之陽則魯1,其陰則齊2。

1陽:指泰山的南面。

2陰:指泰山的北面。

齊帶山海1,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魚鹽2。

臨菑亦海岱之間一都會也。

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地重3,難動搖4,怯於眾鬥,勇於持刺5,故多劫人者,大國之風也。

其中具五民6。

1帶山海:被山海環繞。

帶:腰帶。

比喻圍繞著。

2文彩:彩色絲綢。

布帛:麻布和絲織品。

布:亦指錢幣。

3地重:以地為重,即鄉土觀念重。

4難動搖:不易浮動外一流。

5持刺:行刺。

指暗中傷人。

6具:具備,具有。

五民:指士、農、商、工、賈。

而鄒、魯濱洙、泗1,猶有周公遺風2,俗好儒3,備於禮4,故其民齪齪5。

頗有桑麻之業,無林澤之饒。

地小人眾,儉嗇,畏罪遠邪。

及其衰,好賈趨利,甚於周人6。

1濱:臨近,靠近。

洙:水名。

2遺風:傳留的風俗。

3儒:儒家學說,儒術。

4備:完備、齊全,應有盡有。

5齪齪:小心拘謹,注意小節。

6甚:厲害、嚴重。

周人:指周地之人(洛陽人)。

夫自鴻溝以東1,芒、碭以北2,屬巨野3,此梁、宋也。

陶、睢陽亦一都會也。

昔堯作(游)〔於〕成陽4,舜漁於雷澤5,湯止於毫。

其俗猶有先王遺風,重厚多君子,好稼穡,雖無山川之饒,能惡衣食6,致其蓄藏7。

1鴻溝:古運河名。

2芒:指芒山。

碭:指碭山。

3屬(zhǔ,主):連接。

4作:興起。

5雷澤:古澤名。

6惡衣食:指不擇衣食。

意即省吃儉用。

7致:達到,求得。

蓄藏:積蓄。

越、楚則有三俗1。

夫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此西楚也。

其俗剽輕,易發怒,地薄,寡於積聚。

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東有雲夢之饒2。

陳在楚夏之交3,通魚鹽之貨,其民多賈。

徐、僮、取慮,則清刻4,矜己諾5。

1三俗:指下文西楚、東楚、南楚三地的不同風俗。

2雲夢:古澤藪名。

3陳在楚夏之交:因陳南面為楚,北面為夏(古國名)故雲。

交,會合、交接之處。

4清刻:清廉苛嚴。

意為要求自己很嚴格。

5矜:注重。

己諾:自己應諾、答應之事。

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此東楚也。

其俗類徐、僮。

朐、繒以北,俗則齊1。

浙江南則越2。

夫吳自闔廬、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遊子弟3,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亦江東一都會也。

1俗則齊:風俗與齊地相同。

2浙江:即錢塘江。

3王濞:劉濞。

其人其事見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

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是南楚也,其俗大類西楚。

郢之後徙壽春,亦一都會也。

而合肥受南北潮1,皮革、鮑、木輸會也。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白話文
司馬遷的生平和著作《史記》白話文版·五帝本紀第一《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夏本紀第二《史記》閱讀·殷本紀第三《史記》譯文·周本紀第四《史記》白話文在線閱讀·秦本紀第五《史記》白話文 電子書·秦始皇本紀第六白話史記·項羽本紀第七高祖本紀第八·《史記》白話文版呂太后本紀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白話史記在線閱讀 ·孝文本紀第十《史記》譯注版·孝景本紀第十一《史記》白話文版·孝武本紀第十二吳太伯世家第一齊太公世家第二魯周公世家第三燕召公世家第四管蔡世家第五陳杞世家第六衛康叔世家第七宋微子世家第八·《史記》白話文版晉世家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楚世家第十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鄭世家第十二趙世家第十三魏世家第十四韓世家第十五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孔子世家第十七陳涉世家第十八外戚世家第十九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荊燕世家第二十一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留侯世家第二十五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五宗世家二十九三王世家第三十伯夷列傳第一管晏列傳第二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司馬穰苴列傳第四孫子吳起列傳第五伍子胥列傳第六仲尼弟子列傳第七商君列傳第八·《史記》白話文版蘇秦列傳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張儀列傳第十樗裡子甘茂列傳第十一穰侯列傳第十二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公子列傳第十七春申君列傳第十八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樂毅列傳第二十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田單列傳第二十二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刺客列傳第二十六李斯列傳第二十七蒙恬列傳第二十八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黥布列傳第三十一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田儋列傳第三十四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田叔列傳第四十四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匈奴列傳第五十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南越列傳第五十三東越列傳第五十四朝鮮列傳第五十五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循吏列傳第五十九汲鄭列傳第六十儒林列傳第六十一酷吏列傳第六十二大宛列傳第六十三遊俠列傳第六十四佞幸列傳第六十五滑稽列傳第六十六日者列傳第六十七貨殖列傳第六十九太史公自序第七十禮書第一樂書第二律書第三歷書第四天官書第五封禪書第六河渠書第七平准書第八·《史記》白話文版報任安書悲士不遇賦《史記》書評:從一個方面看史記《史記》讀書心得:裝逼者死讀《史記》有感:投降派《史記》讀書筆記:多少罪惡,都是奉理想的大旗呢《史記》讀書筆記——種豆等於誹謗朝廷《史記》讀書筆記——軍國主義的勝利和商業主義的失敗《史記》讀後感——項王恥渡烏江,韓侯甘居胯下《史記》讀後感——戰國四公子與私企管理《史記》讀後感——少年游《史記》讀後感——孔子誅少正卯‧思想言論罪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